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2.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经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的15例胸腰椎结核病例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436个月,平均13个月。除2例残留供骨区疼痛的症状外,其他病例无并发症发生,亦无复发,均达到骨性融合。愈合时间34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发生。手术前平均Cobb氏角平均33.4°,术后随访Cobb氏角平均为17.1°。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可有效矫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获得良好的融合,彻底根治病灶,无特殊并发症,效果良好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症的掌握。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运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平均随访6-15个月。结果:术后6-15个月。患者无一例术后局部复发。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不影响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和病灶的愈合。但该手术创伤较大,应选择全身情况较好的病例,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4.
《吉林医学》2017,(10)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42例颈胸段脊柱病变患者的手术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12个月后,复查X线及CT等影像检查,记录JOA评分及Cobb角,综合判断患者病变控制、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Cobb角为(8.8±2.6),12个月随访后Cobb角为(9.3±3.1),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JOA评分为(14.2±3.4)分,12个月随访后JOA评分为(14.6±2.9)分,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5例,D级7例,E级30例。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或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90 min,出血量为800~1500 ml,植骨融合时间为3~16个月.术后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2~18个月停用抗结核药物无复发.结论:采用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并能为截瘫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对收治的8例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康复锻炼等指导。结果:8例患者,随访最长15个月,最短6个月,患者无一例术后局部复发,均获满意疗效。结论:通过心理护理可调动机体主观能动性、变消极为主动配合、树立信心;康复锻炼及药物治疗指导,可彻底清除病原体、是重建脊柱稳定、建立脊柱软组织平衡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8.
9.
朱燕萍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6,4(6):45-46
脊柱结核的病例数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胸腰段脊柱是结核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因脊柱胸腰段活动性很大,椎体破坏超过2个以上者,病灶清除后往往造成脊柱不稳定,所以同时作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稳定脊柱,促进愈合。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6月,共完成前后路联合手术11例,取得良好效果,术中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月间采用后路内固定并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38例.后路内固定采用椎弓系统,前路病灶清除后,采用自体髂骨移植26例,肽网植骨融合12例.结果除2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瘘道形成,行二期缝合愈合外,其余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其中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一36个月.平均20个月,结核无局部复发,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4个月.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35例脊柱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均累计2个或2个以上椎体,合并椎旁脓肿32例.患者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20例,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6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5±0.6)h,平均出血量(400±120)ml.术中3例发生胸膜撕裂,行术中缝合,放置引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3例手术侧大腿前内侧放射痛麻木,经治疗后逐渐消失,2例术后1月余出现复发,伤口不愈合,经再手术后治愈,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月~5年(平均17.1月),骨融合时间平均6.4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12月后血沉均恢复至正常,末次随访无1例出现明显矫正度丢失.结论 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23例胸、腰椎结核伴瘫痪的患者,联合化疗(HREZ方案)2周以后,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2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85 min(240~360 min),术中出血950 ml(600~1500 ml)。术后伤口全部一期愈合,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患者平均Frankel分级上升1.1级,神经根刺激症状全部得到缓解。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最终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的病例。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同时解决病灶清除、减压、稳定、融合等问题,对于防止疾病进展、纠正后凸畸形、恢复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21例患者,病灶位于胸5~12,均有程度不同的后凸畸形,后凸角27~57°,平均31.7°;术前15例患者伴脊髓不全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7例。所有病例术后均给予至少12月的系统抗结核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一期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及固定;随访9~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复发及螺钉松动,所有病例均获得植骨愈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6.8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9.4°,随访期内未见明显丢失,脊髓不全损伤术后神经功能平均恢复1.33级,除3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肺不张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能够有效清除病灶减少复发,并能有效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手术与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否有同等疗效。方法 收集了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骨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58例资料,其中单纯后路手术组30例,一期前后路手术组28例,均采用标准疗程三联或四联抗结核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随访临床疗效、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为43~108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引流天数及引流量等方面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单纯后路组1例术后3年出现肋骨结核及窦道,1例术后4年出现其他部位结核,手术部位均未见复发。后凸Cobb角矫正均较满意。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疗效相当,单纯后路手术创伤较小,疗效满意,适用于不能耐受前路手术及双侧腰大肌脓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前强化抗痨治疗2~4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均行前路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5~2.5年,平均1.5年,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为(8.1±3.2)°。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前要进行充分有效抗痨治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通过植骨内固定来重建脊柱的稳定,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spinal tuberculosis (CJST) in children is uncommon, especially when accompanied by a huge abscess. However, its consequences can be sever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anatomic location of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surgical treatment is difficult and rarely reported. The aim of this clinical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focal debridement, decompression, allografting and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JST in children.
Methods Ten pediatric CJST patients underwent focal debridement and cord decompression through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Then an appropriate allograft and titanium plate we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spine. The patients were asked to wear head-neck-chest braces for six months and received regular anti-tubercular drugs therapy for 12 months.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an average of 26 months (range, 15–32 months). There was no recurrent tuberculous infection. The bone grafts incorporated well and the instrumentation was stable. Cervical and thoracic kyphosis was successfully corrected from 40° (range, 30–52°) before the operation to 18° (range, 12–26°) post-operati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
Conclusions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focal debridement, decompression, bone allografting and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provided an effective means of treatment in children of CJST with a huge abscess in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vertebral bod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