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文强  张瑞  何其濂 《海南医学》2022,(15):1950-1953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并分析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413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率及高度比,按照是否发生再骨折将所有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117例和未发再骨折组29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7 d、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ODI较术前低,而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ODI明显低于术后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个月,患者的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率较术前低,高度较术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患者的椎体压缩率较术后7 d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手术椎体数、糖皮质素使用史可能是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老年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住院行PKP术治疗的140例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开展研究,术后3年持续进行跟踪随访,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骨折组(n=22)与正常组(n=118),探讨分析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患者年龄比正常组显著高,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骨密度(BMD)比正常组显著低,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损伤椎体数量、单节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发生渗漏、手术前后椎体的高度变化及后凸角变化与正常组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再发骨折危险因素发现,患者的年龄、BMD水平、损伤椎体数量、单节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发生渗漏、手术前后椎体的高度变化及后凸角变化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防控措施,有利于预防老年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其他椎体再发生压缩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的患者160例,对术后新发生的骨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3%的椎体新发骨折为相邻椎体的骨折,分析同一患者发生2次以上椎体骨折的病例,发现高龄、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发生2次以上椎体骨折的风险较高;将发生1次骨折和2次以上骨折的2组病例进行比较,发现骨水泥注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比例较大,其中高龄、骨密度较低的患者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更大,骨水泥渗漏到椎间盘的患者相邻椎体新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OVCFs行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患者共4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随访中的OVCFs行PVP术后非手术椎体无骨折的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各因素的差异。结果2组单因素比较中,在年龄、骨密度(BMD)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是OVCFs行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与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是OVCFs患者PVP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陈昌礼  陈硕 《四川医学》2015,(3):382-385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08年1月到2013年1月,因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并定期随访的患者共246例(298椎)。术后再发骨折需要手术治疗36例(38椎),其中接受一个椎体成形术的有34例,接受两个椎体成形术的有2例。比较首次及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了解有无并发症发生;比较首次行椎体成形术且未再发椎体骨折的患者(A组)及再发椎体骨折的患者(B组)术前骨密度水平。结果首次与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A组患者骨密度为(-2.9±0.29),B组患者骨密度水平(-3.2±0.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均未发生再发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对于患者疼痛的改善方面与首次治疗效果相当。低骨密度水平是术后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塌陷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相关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宝鸡市人民医院骨科行PKP手术治疗的139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末次随访时X线复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再塌陷组20例和未塌陷组119例。对收集、测量的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由此得出影响单节段OVCF患者PKP术后再塌陷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椎体、术椎压缩率、术前及术后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有无渗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骨密度T值、骨水泥分布、骨水泥弥散类型、骨水泥未与上下终板同时接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椎前缘高度恢复过度、骨水泥呈团块状分布、骨水泥呈致密型、骨水泥未与上下终板同时接触均是影响单节段OVCF...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相关检查后所有患者接受PVP治疗,观察并统计PVP术后6个月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再骨折未发生组和再骨折发生组。统计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骨密度等,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关系。结果 术后6个月,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18例,占比15.00%;未发生组骨水泥渗漏、骨密度、PLT与发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质量、PDW、MPV等其他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骨密度低、骨水泥渗漏、PLT水平高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经椎弓根途径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57例(65椎)单纯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X线侧位片评定椎体高度恢复,采用VAS评分评定疼痛,对手术前、后的结果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7例均成功施行椎体成形术,9例出现渗漏,术后椎体高度及疼痛评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平均14个月(6个月~4年),伤椎高度保持;相邻椎体再发压缩骨折3例,均行PKP术治愈。结论单侧经椎弓根途径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能有效止痛并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及探索行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科室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接收的施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48例患者,详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随访资料,观察患者的术后情况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情况,以详细分析其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8例患者术后出现相邻椎体再发骨折患者10例(20.83%),单因素分析发现,研究组的骨密度较对照组显著更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率与椎体高度恢复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更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骨密度(OR值=6.812,P0.01)、椎间隙渗漏(OR值=6.061,P0.05)与椎体高度恢复(OR值=6.553,P0.01)等。结论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骨密度、椎间隙渗漏及椎体高度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行非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VSA评分、腰痛严重程度(ODI)评分及椎体压缩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椎体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椎体压缩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2年3月椎体压缩性骨折急性期行择期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200例,新发骨折分为骨折组,未出现新发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1周及随访截止日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新发骨折34例,发生率为17.00%,骨折组和对照组骨折程度、手术部位、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例数及骨水泥渗漏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骨折组年龄、女性比例、BMI、骨折病史率、BMD的T值、术前伤椎数、手术椎体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BMD的T值、术前伤椎数、手术椎体数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高龄、骨质疏松、伤椎及手术椎体数多为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的评价方式及其对椎体成形术后邻椎骨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并接受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54~91岁)143例,术后随访1年.134例完成随访,其中18例发生邻近节段骨折,为再骨折组,116例未发生邻近节段骨折,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X线,将骨水泥按照形态和位置分为5种类型.根据术中注射骨水泥的量和椎体体积计算骨水泥的量体指数.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指数、量体指数、骨水泥渗漏等的差异.选择有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再骨折组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分布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水泥量及量体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的不同分布类型显著影响邻椎骨折的发生率.结论 骨水泥分布指数低、骨水泥渗漏及低骨密度可能是椎体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均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预后情况。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与椎体中部高度明显高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6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3个月的定期复诊情况,将出现再发骨折的患者纳入再发组,未出现再发骨折的患者纳入非再发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响因素的截断值,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术后1~3个月的定期复诊情况,出现再骨折的患者占33.33%(56/168),未出现再骨折的患者占66.67%(112/168)。再发组的年龄、糖尿病、骨密度(BM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以及骨钙素(BGP)水平与非再发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BMD≤0.45 g/m~2、P1NP≤35.75μg/L、ALP≤84.76 IU/L、BGP≤1.64μg/L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及BMD、ALP、P1NP、BGP水平下降与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密切相关。在诊治过程中重点关注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9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和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且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影像学复查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改变,无明显复发迹象。患者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1年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显著,配合围术期护理干预预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PKP术治疗的438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PK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节段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非骨折组(257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胸腰段比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情况、随访期间外伤情况及再骨折时骨密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其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相关性。  结果  289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并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12~24(13.5±0.9)个月。至末次随访,术后共32例患者新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邻近节段再骨折与再骨折时骨密度和随访期间外伤情况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骨折时骨密度(OR=0.225)是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 < 0.01);随访期间轻微外伤(OR=5.254)可能是导致再骨折发生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P < 0.01)。  结论  PKP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的进展和随访期间的再次外伤。因此术后早期腰围保护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避免外伤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7.
张强 《当代医学》2021,27(10):40-4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实施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4)与参照组(n=43).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B级、C级、D级、E级),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两组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SIA损伤分级为D级、E级例数明显多于参照组(P<0.05),即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参照组(P<0.05),且矢状面Cobb角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该术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功功能及感觉功能,增强复位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21年9月笔者医院收治的268例OVCF患者。比较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时间、焦虑抑郁状态、术前骨密度T值、骨折椎体数、腰椎合并病、术前筋膜损伤、术后Cobb角度、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平均椎体压缩率、手术入路、术后功能锻炼、骨折部位、存在第三方责任等病历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VP术后下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68例OVCF患者PVP术后下腰痛46例,发生率为17.16%。腰椎合并症、焦虑抑郁状态、骨折部位、术前筋膜损伤、存在第三方责任,导致PVP术后下腰痛发生率更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部位、焦虑抑郁状态、术前筋膜损伤是PVP术后下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治疗OVCF,部分患者术后仍有下腰痛,与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影响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接受PVP的112例OVCFs患者,其中38例42椎出现骨水泥不同程度的渗漏,均无神经症状.74例74椎无骨水泥渗漏.应用mimics测出骨折压缩程度、渗漏体积.以术后骨水泥的渗漏发生率作为研究结局,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的偏相关分析法,评价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椎节段、注入量、骨密度及压缩率等因素是否为影响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椎节段及骨密度对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而骨折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对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有明显影响(P<0.05).经过多因素的偏相关分析发现,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与骨折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呈正相关(r=0.635,P<0.05;r=0.41,P<0.05).结论: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是很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与骨水泥注入量、骨折压缩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PVP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42例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及PKP能迅速缓解疼痛,疗效确切,PVP治愈率显著高于PK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