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眼眶爆裂性骨折Medpor填充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28例(28只眼)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患者手术前术后视力、眼球突出度、眼外肌运动及复视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28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患眼明显视力下降和视力丧失,术后眼球内陷度数为(1.5±0.6)mm,与术前(3.6±1.1)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5例患者复视完全消失,2例患者第一眼位无复视,但仍有周边复视,1例术后第一眼位复视仍存在。26例术后眼球运动基本恢复正常,2例外展稍受限,但较术前好转。以上28例患者均未发现填充物移位、感染或排异反应。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术后早期运动训练,是治疗效果的关键。Medpor填充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所致复视、眼球内陷,临床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眼眶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436例(448眼)眼眶骨折治疗前后的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就诊时间、手术时间、骨折类型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爆裂性骨折305例(317眼).占眼眶骨折69.95%;内陷骨折4例(4眼),占0.92%;复合性骨折127例(127眼),占29.13%.术前平均视力0.691±0.022,术后平均视力0.676±0.030,术前和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复视者220例,经治疗治愈114例(51.82%);好转52例(23.64%),总有效率75.45%.视力下降178眼,占39.73%,视力无改变270眼,占60.27%眼球内陷术前平均为(2.727±0.352)mm;术后平均为(2.615±0.368)mm.术后眼球内陷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骨折治疗效果与受伤原因、骨折类型、手术时间和手术方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镶嵌钛网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 Titan)外科种植体在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edpor Titan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患者11例(11只眼)。术前存在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眼眶CT证实为眼眶爆裂性骨折。术后观察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及复视等变化,并复查眼眶CT。结果术前9例合并眼球内陷有8例完全矫正,1例欠矫3 mm。术后眼球内陷1~3 mm,平均(-0.89±1.17)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0例眼球运动障碍的患者9例恢复正常,1例好转;合并复视的6例患者中5例复视消失,1例改善。复查眼眶CT见眶壁骨折复位良好,Medpor Titan无移位、脱出,无肌肉及软组织嵌顿。结论 Medpor Titan不仅能较好的用于眼眶骨折修复,且能在影像学上很好地显影,是较理想的眼眶骨折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HA)复合体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HA复合体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13例(13眼),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眼球突出度、眼外肌运动、复视及视力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不同程度外观的改善及复视的好转或消失,手术未影响视力,术后随访期间无植入物感染、排出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临床表现明显的眼眶爆裂性骨折应及早行眶壁骨折修复手术,应用HA复合体作植入物安全有效,是目前重建眶壁较理想的生物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孔聚乙烯(Medpor)板在眶壁爆裂性骨折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7例(67只眼)眼眶爆裂性骨折,应用Medpor板进行修复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及复视等指标。结果术前眼球突出度检查,患眼与对侧眼眼球突出度相差1.0—8.0平均(3.6±1.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884,P=0.000);手术后3个月,患眼手术前后眼球突出度比较,相差0.0~7.0(3.2±1.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92,P=0.000);术前65只眼眼球运动受限牵引试验阳性并伴有不同程度复视,手术后3个月,眼球运动受限者中有60例(92.3%)治愈,复视完全消失;5例(7.7%)30°视野范围外仍有复视,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Medpor板修复眶壁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眼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爆裂性眶底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31例(31眼)爆裂性眶底骨折,采用下睑睫毛下切口入路和经上颌窦柯-陆氏入路,分别在直视下和鼻内窥镜下联合修复眶底骨折,解除粘连和嵌顿,还纳眶内容物。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球突出度、复视程度、眼球牵拉试验及眼外肌功能的改善情况,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31例(31眼)爆裂性眶底骨折手术前均存在眼球凹陷,患眼与健眼眼球突出度相差4.0~8.0(5.0±1.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98,P=0.000);正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均有垂直复视;31眼眼球牵拉试验结果均为阳性(眼球向上被动牵引时存在阻力),眼球向上和向下运动均明显受限。手术后3个月,31眼眼球凹陷均得到满意恢复,患眼与健眼眼球突出度相差0~1.0(0.3±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9,P=0.200)。手术前后自身患眼眼球突出度比较,相差2.0~5.0(3.0±0.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56,P=0.000);31眼中28眼正前方复视消失,16眼前下方复视消失;31眼眼球牵拉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眼球向上被动牵引时不存在阻力),眼球上转均恢复正常,15眼仍有下转受限。结论鼻眼联合手术入路修复爆裂性眶底骨折,术野暴露充分,手术损伤相对较轻,临床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严重的大范围眶底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收集2011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术后1 d即存在复视的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146例146眼的病历资料, 根据观察期间内复视是否持续存在分为持续复视组14例14眼和复视消失组132例132眼, 比较2个组不同性别、眼别、年龄、术前病程、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入路、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术后下直肌损伤程度眼数的差异, 筛选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成功地进行了手术, 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眼眶植入物感染、移位等并发症。2个组间不同年龄分类、术前病程、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程度、手术方法、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术后眼外肌损伤程度眼数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43, P=0.002;χ2=29.041, P<0.001;H=53.943, P<0.001;H=34.583, P<0.001;χ2=46.041, P<0.001;H=101.438, P<0.001)。多因素Logi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材料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2008年经下睑睫毛下皮肤入路开眶术治疗26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术前眼球内陷(与健眼差值-3~-6mm)22例、复视18例、眼肌运动受限26例;术后眼球内陷改善(与健眼突出度差值≤±1.5mm)22例、4例眼球内陷残留(与健眼差值-3~-4mm),14例复视完全消失、4例复视有所改善,眼球运动无受限18例、受限减轻8例。手术未影响视力,术后随访期间无HA复合材料感染、排出及移位等并发症。结论:临床表现明显的眼眶爆裂性骨折及早修复效果好,HA复合材料作植入物眶内骨折充填安全有效,是重建眶壁理想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9.
内壁合并下壁眼眶爆裂性骨折Medpor修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Medpor植入术治疗内壁合并下壁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确诊为内壁合并下壁眼眶爆裂性骨折12例(12眼)行眼眶整复及骨折区骨膜下Medpor植入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眼球突出度、眼外肌运动、复视及视力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眼眼球内陷矫正,眼球活动良好,复视消失,手术未影响视力,术后随访期间无植入物脱出或排斥反应。结论有并发症的内壁合并下壁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应及早行眼眶整复术治疗,应用Medpor作植入物安全有效,是重建眶壁理想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片在眼眶爆裂性骨折晚期整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Fan XQ  Li J  Liu HY  Xu NJ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9):516-519
目的 评估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片眶内植入晚期整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42例单侧眼眶爆裂性骨折、眼球内陷≥2mm、无眼球破裂伤的患者行晚期(伤后1个月以上)整复治疗。术前均行眼眶CT扫描和三维重建,Hertel突眼计测量眼球内陷度数,Lancaster红绿灯测量法分析复视情况,多孔聚乙烯片眶内植入修复眶壁缺损和复位眼球内陷。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观察项目包括:视力和矫正视力、眼球突出度、眼位、眼球运动及复视情况,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42例患者均有眼球内陷,术后22例患者眼球内陷完全矫正,10例基本矫正,10例改善。术前7例患者眼球下移,术后均得到矫正。术前25例患者复视,术后5例复视完全矫正,10例改善,10例无明显变化。术前42例患者中19例患者眼球运动受限,术后7例眼球运动恢复正常,4例改善,8例不变。所有患者均无植入物感染、排出及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多孔聚乙烯片眶内植入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多孔聚乙烯片具有使用方便、随意切割、可塑性强的优点,为理想的眼眶植入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双氯酚酸钠玻璃体内应用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双氯酚酸钠(diclofenac sodium,DFS)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探索眼内应用DFS的安全剂量范围。方法 28只健康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为7组,分别于每组右眼玻璃体内注入4、5、6、7、8、9、10mg/ml的DFS溶液0.1ml,左眼为对照组。注药前及注药后1、3、7、14、21、28d分别行双眼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注药后10、28、30d分别摘除眼球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注药剂量0.4、0.5mg组ERG明、暗适应b波波幅比率与注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透射电镜及光学显微镜检查均未见组织结构有明显异常。0.6mg组在注药后1d ERG明适应b波波幅比率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5),注药后3d开始恢复,至注药后14d已达注药前水平(P>0.05),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显示视网膜组织已出现水肿等可逆改变,部分仍维持正常结构。0.7-1.0mg组ERG b波波幅比率与注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且不能恢复,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损伤,在注药后10、30d均可见到细胞核染色质浓缩集聚、细胞坏死等不可逆改变。结论 DFS玻璃体内注射的最大安全剂量不得超过0.6mg。当注药剂量大于或等于0.7mg时,对视网膜各层结构产生毒性,主要表现为锥、杆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12.
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66只眼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4.8岁。双眼30例,单眼6例。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玻璃体混浊,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盘水肿,黄斑水肿和后囊下白内障。FFA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性病变,视盘强荧光,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染色。经治疗后,31例患者60只眼视力提高,占90.9%;4例5只眼视力稳定,占7.6%;1例1只眼视力下降,占1.5%。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并发症有黄斑囊样水肿、后囊下白内障和玻璃体积血。结论 中间葡萄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前部玻璃体、睫状体扁平部和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无光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882例PDR患者1000只患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随访观察资料,以暗室中一只眼完全遮盖,另一只眼不能辨别距眼前30 cm的烛光光亮为无光感的标准判断无光感眼的眼数,比较有无光感眼的临床资料,并使用χ2检验对导致无光感眼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1000只PDR患眼中,手术后22只眼视力为无光感,占2.2%;有光感眼978只,占97.8%。与有光感组患者比较,无光感眼患者病变严重,其中36.4%手术前即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50.0%为牵拉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5.5%为手术中需要联合晶状体切除,63.6%手术结束时需要硅油填充。手术后14只眼为NVG, 5只眼视网膜未复位(手术前均为PDRⅥ期),3只眼视神经萎缩伴视网膜血管闭锁。这些情况的发生比例与有光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P<0.001)。但有无光感者性别、糖尿病类型及PDR分期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136,P=0.681,P=0.955)。 结论 PDR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无光感发生率较低,导致手术后无光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手术后NVG、视神经萎缩伴视网膜血管闭锁、视网膜未复位;而患者性别、糖尿病类型,尤其是PDR分期在有无光感患眼中没有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44-247)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玻璃体积血的原因,处理措施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DRⅣ期患者122只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后发生玻璃体积血25只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占本组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的20.5%。积血发生在手术后1周内者8只眼,1周至1个月者6只眼,1个月以上者11只眼。25只眼中C3 F8填充眼占31.1%,硅油填充眼占6.1%;空气填充眼占33.3%;灌注液填充眼占26.3%。视网膜周边部新生血管增生9只眼。3只硅油填充眼中2只眼积血自行吸收,1只眼局部形成视网膜前膜,在硅油取出同时行前膜剥除;22只非硅油填充眼中6只眼积血自行吸收;2只眼积血加重,但未及时处理,1只眼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只眼广泛玻璃体视网膜增生脱离,视力无光感;14只眼观察2周积血无吸收后进行了再次手术治疗,12只眼1次手术处理后未再积血。随访结束时,视力无光感者3只眼,手动者2只眼,数指~0.1者10只眼,0.3及以下者4只眼,0.3以上者6只眼。 结论 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多数有周边部新生血管增生,经过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41-243)  相似文献   

16.
应用闭角型青光眼新的分类和定义指导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翔鸽 《眼科》2007,16(1):12-13
用国际上新的闭角型青光眼分类和定义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简捷和可操作性的优点。对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除了密切随访外,有选择性地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急性和慢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可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征对患者进行不同的临床处理;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根据视神经损害程度和靶眼压选择药物、激光或滤过性手术等治疗。(眼科,2007,16:12-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病因,观察再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302例PDR患者315只患眼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32只眼再出血并再次治疗后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0%,再出血发生时间为手术后1~210 d,平均时间为51 d。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中,28%为巩膜切口纤维血管向内生长,19%为视盘表面残存新生血管膜或血管残端处理不当,22%为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9%为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6%为视网膜静脉阻塞,16%为外力作用。通过冷凝巩膜切口处纤维血管、剥离视盘和视网膜表面残存新生血管膜并电凝视盘表面血管残端、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 包扎双眼等治疗,再出血眼视力提高者占91%,视力下降者占9%。再次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再次出血、虹膜后粘连、晶状体混浊加重、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 结论 PDR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巩膜切口纤维血管向内生长、视盘表面和(或)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血管残端处理不当、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和外力作用。处理好巩膜切口、彻底剥离视盘和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电凝血管残端以及足够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是预防和治疗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的有效方法。(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38-240)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视盘视杯形态特征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符合NAION诊断标准,病史≥3个月,水肿消退期的96例NAION患者的96只患眼、96只对侧眼和80只正常对照眼纳入研究.应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Humphrey2000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系统进行"十字交叉"和"环形"扫描,分别测量视盘、视杯水平垂直直径、视杯深度及视盘周围(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依OCT视杯深浅形态图像分为4级:Ⅰ级,视杯底部高于盘周神经上皮层前表面水平;Ⅱ级,视杯底部高于盘周神经上皮层面水平;Ⅲ级,视杯底部位于盘周神经上皮层面与脉络膜色素上皮水平之间;Ⅳ级,视杯底部位于脉络膜色素上皮水平连线之下,对视杯分级情况和各组测量数值进行统计分析.随访观察6个月~3年,平均随访观察15个月.结果 患眼、对侧眼、正常对照眼视盘水平扫描直径分别为(1.29±0.19)、(1.32±0.17)、(1.40±0.15)mm,垂直扫描直径分别为(1.52 4±0.14)、(1.49±0.17)、(1.60±0.22)mm.患眼、对侧眼视盘水平扫描直径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眼视盘水平扫描直径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1,3.315;P<0.05);视盘垂直扫描直径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眼垂直扫描直径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2,3.654;P<0.05);患眼视盘水平、垂直扫描直径平均值与对侧眼视盘水平、垂直扫描直径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3,1.335;P>0.05).患眼中Ⅰ级视杯者36只眼,占37.50%,Ⅱ~Ⅲ级视杯者52只眼,占54.17%,Ⅳ级视杯者8只眼,占8.33%,Ⅰ~Ⅲ级视杯者共88只眼,占91.67%;对侧眼中Ⅰ级视杯者18只眼,占18.75%,Ⅱ~Ⅲ级视杯者69只眼,占71.88%,Ⅳ级视杯者9只眼,占9.34%,Ⅰ~Ⅲ级视杯者87只眼,占90.66%.依颞侧、上、鼻、下各象限顺序患眼RNFL测量平均值与对侧眼、正常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62,10.147,15.046,8.180,12.859,9.562,12.174,8.632;P<0.001);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各象限RNFL厚度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0,1.576,1.062,1.192;P>0.05).在观察期内,患眼8只眼复发,其视杯为Ⅰ、Ⅱ级形态;对侧眼44只眼发病,占45.8%,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病率和视杯深度呈负相关(t=-0.757,P=0.000).结论 NAION患跟及对侧眼视杯及视盘明显小于正常人,浅视杯和小视盘的解剖学特点是NAION发病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正常Sprague-Dawley(SD)和遗传性视网膜变性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RCS)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及其受体(CNTFR)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点。 方法 新生至成年(12个月龄) SD和RCS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和分布变化。 结果 出生后0~7 d,SD大鼠神经视网膜全层染色呈阳性,随着周龄增加,节细胞染色明显增强,而其他细胞染色减弱,至28 d时节细胞染色达高峰,并持续至老年;RCS大鼠视网膜CNT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SD大鼠基本相同。出生后0~3 d, SD大鼠神经视网膜全层CNTFR的表达呈弱阳性,节细胞染色稍深,在将来要发育成外节处可见断续阳性染色;随着周龄增加,光感受器外节处阳性染色逐渐增强,14~28 d染色达到高峰;56 d时外节染色减弱,而节细胞染色却明显增强,直至老年。3~14 d RCS大鼠视网膜CNTFR染色基本与同龄SD大鼠一致,但21 d起外节染色明显减弱,28 d时外节染色基本呈阴性,但节细胞仍呈强阳性,一直持续到老年。 结论 CNTF的表达在正常和变性大鼠间无明显差异;CNTFR主要在节细胞和光感受器外节处高水平表达,正常和变性RCS大鼠间存在显著差异,为利用CNTF治疗视网膜变性提供了实验证据。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20-123)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负向调控免疫应答的T细胞亚群,在维持免疫稳态和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种免疫性眼病,Treg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 观察Treg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84只6~8周龄SPF级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于大鼠双后足垫、腹部双侧及背部皮下注射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结核菌素(TB)、完全弗氏佐剂(CFA)和PBS混合乳化剂共300μl,对照组大鼠以同样方法皮下注射等容量不含IRBP的TB与CFA乳化剂.分别于造模后第9、13、18、23、28、35、48天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眼部炎症症状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炎症评分.于造模后上述时间点分别处死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各6只,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眼部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分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悬液中Treg细胞特异性标志物Foxp3标记细胞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 结果 免疫后第8天模型组大鼠虹膜血管扩张充血,开始出现眼部炎症表现,免疫后第13天虹膜血管明显扩张,前房可见渗出和积脓,瞳孔区有膜样渗出,炎症评分最高,为(3.75±0.42)分,之后眼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至免疫后第23天炎症反应接近消失,造模后第7、11、13、15、17、19、21天间模型鼠眼炎症反应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09,P<0.001).对照组大鼠眼部检查正常.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等组织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组织结构排列疏松,以免疫后第13天最为明显,此后逐渐减轻,至免疫后第23天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组织结构接近正常,炎性细胞浸润消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免疫后第13、18、23、28、35、48天模型组大鼠脾脏Foxp3标记细胞比例分别为(5.50±0.64)%、(13.36±0.98)%、(10.34±0.79)%、(9.58±1.02)、(6.73±0.81)%和(5.58±0.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0±0.38)%、(3.36±0.53)%、(3.65±0.57)%、(3.37±0.43)%、(3.33±0.50)%和(3.13±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2、-15.556、-11.910、-9.753、-6.154、-5.491,均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造模后各时间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与Foxp3标记细胞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结论 EAU大鼠葡萄膜炎的发病及转归与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