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 近距离使用电子平板设备是造成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此类设备对人眼调节系统的影响可能为近视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观察短时间进行平板电脑游戏前后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以及瞳孔直径的变化.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患者平均年龄(11.6±2.6)岁,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SER)为(-2.38±1.08)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不同游戏时间组,分别进行3、5和10 min iPAD电脑平板游戏,采用开放视野红外验光仪记录受试者游戏前后的瞳孔直径和调节数据,将采集的调节数据减去理论调节反应值计算为实际调节反应值,以实际调节反应值的均方根(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采用一维离散傅里叶变换法分析调节反应曲线的频谱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游戏前后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幅度以及瞳孔直径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各组游戏前后调节反应曲线的高频信号占总信号功率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 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后的调节反应值为(0.74±0.27)D,明显低于游戏前的(0.81±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36),而3 min组和5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的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后调节微波动幅度(RMS)为(0.31±0.08)D,较游戏前的(0.27±0.09)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9,P=0.036),而3 min组和5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试者游戏后调节微波动高频信号均高于游戏前,其中5 min组和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高频信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13、-2.016,均P<0.05).3个组受试者游戏后瞳孔直径较游戏前均缩小,其中5 min组和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8,P=0.026;t=2.515,P=0.021). 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短时间平板电脑游戏并不加重调节滞后,但是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加及调节反应曲线高频信号成分的增加均可能导致图像模糊,对控制近视进展不利.  相似文献   

2.
南莉  汤欣  陈卓 《眼科研究》2012,30(5):458-461
背景 近视眼近距离工作时存在的调节异常及高阶像差均与视网膜图像模糊相关,因此研究稳定性和进展性近视眼近距离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进展性近视和稳定性近视在近距离工作,如计算机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同时评估不同类型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60例受试者按年龄、性别匹配的原则进入进展性近视组及稳定性近视组,每组各30例.使用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然后持续使用计算机1h,阅读距离为40 cm,暗环境、自然最大瞳孔状态下使用COAS波前像差仪测量右眼计算机工作前后的波前像差,分别导出3、4、5 mm瞳孔直径下各阶像差的变化,分析计算机工作和近视类型对波前像差的影响,各阶高阶像差(3~6阶)以均方根(RMS)表示.结果 直径3、4、5 mm瞳孔下受试者使用计算机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径3mm瞳孔时进展性近视和稳定性近视的高阶像差RMS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直径4 mm瞳孔下进展性近视3、5、6阶RMS和总高阶RMS显著高于稳定性近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85,P=0.016;F=3.975,P=0.049;F=8.130,P=0.005;F=6.493,P=0.012);直径5 mm瞳孔下进展性近视3、5、6阶RMS和总高阶RMS显著高于稳定性近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132,P=0.000; F=4.032,P=0.047;F=4.393,P=0.038;F=10.508,P=0.002).各瞳孔直径下进展性近视组球差均大于稳定性近视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性近视眼高阶像差大于稳定性近视眼,但近距离工作,如从事计算机工作,不引起近视眼高阶像差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肖强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5):844-847
目的:探究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同量综合弱视治疗下眼调节微波动的变化及是否对主视眼有疗效。
  方法:选择本院常规体检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铜卡法辨别屈光不正性弱视组的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各63例63眼;正视眼者60例120眼为正常组。研究对象均采用散瞳并使用电脑验光联合带状检影镜检影,检查屈光度。对观察组主视眼和非主视眼配合适矫正眼镜,给予双眼同量综合弱视治疗。正常组不给予任何治疗。于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后1、3、6、12 lo末检查观察组和正常组矫正视力的疗效,并检测完全治疗后观察组和正常组分别在25、33、50 cl距离处阅读过程中的调节微波动,每个注视距离检测5 lin。计算和分析调节微波动低频段( LFC )。随后采用i-Trace波前像差仪检测正视眼组和观察者研究对象全眼像差,用Hulphrey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和计算角膜像差,比较正常组和观察组调节微波动的差异,并分析调节指标与波前像差间的关系。
  结果:经统计分析,观察组LFC 值在25、33、50 cl距离下分别为0.086±0.022、0.057±0.032、0.041±0.028D2/Hz,
  分别显著高于正常眼组在25、33、50 cl 距离下 LFC 值0.047±0.023、0.037±0.021、0.027±0.011D2/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短期内主视眼的疗效优于非主视眼,而中、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主视眼与非主视眼角膜像差无明显差异。在较近阅读距离下,调节微波动中的LFC能量弱视患者高于正视眼者。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受调节、瞳孔和像差的共同影响;而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成像的清晰度又被认为是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诱因。因此,研究近视及正视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和像差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目的研究有初发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的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调节反应、瞳孔直径和像差的差异,从视网膜离焦诱导近视和像差诱导近视这两个假说探讨调节反应和像差与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方法57例年龄12~16岁青少年受试者分为正视组16眼、初发性近视组20眼和进展性近视组21眼。嘱受试者阅读左眼前25effl处电脑显示屏上由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软件所呈现的一篇中文短文,用SEIKO—WV500型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实时录像记录瞳孔直径,并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像差,对3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组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和像差的个体差异均较大,在4D的调节刺激下,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值为(1.72±0.53)D,(1.74±0.44)D,高于正视组的(0.96±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t=4.47,P〈0.01)。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P〉0.05)。调节刺激在0~4D时,所有受试者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随着调节力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但在同一调节刺激下,不同屈光组之间受试者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性近视和近视进展过程中在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存在较高的调节滞后,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对离焦的低模糊敏感性、较高的调节滞后及远视性离焦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霞飞  施明光 《眼视光学杂志》2005,7(4):248-250,252
目的 探讨调节滞后与近视的关系以及与近视进展的关系,双眼调节与单眼调节的不同。方法 56例青少年受试者分成三个组:稳定的近视(n=20)、进展的近视(n=21)、正视(n-15),戴框架镜矫正屈光不正,用双眼分光检影装置分别测定三组在单眼、双眼注视离角膜顶点35cm、20cm距离视标时的调节反应。结果 ①进展的近视调节滞后大于稳定的近视和正视组(P〈0.01),稳定的近视眼与正视眼的调节滞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双眼调节大于单眼调节,双眼调节滞后小于单眼调节滞后(P〈0.01)。③20cm距离的调节滞后大于35cm距离的调节滞后(P〈O.01)。结论 近视眼进展与调节滞后存在一定的联系,调节滞后随着调节需要的增加而增大,双眼调节优越于单眼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在成人正视眼与单纯近视和复性近视散光眼的分布.方法 选取年龄在18~50岁拟做LASIK手术的患者,单纯近视眼患者149例292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中度、高度3组;复性近视散光患者351例(691眼),按柱镜屈光度分成低度、中度、高度3组.年龄在18~50岁成人正视眼60例108眼作为对照组,要求电脑验光球镜屈光度在±1.00 D以内,柱镜在-1.00 D以内,且裸眼视力在1.0以上.角膜波前像差分析采用OPTIKON 2000 Keratron Scout分析仪.角膜波前像差分析均为6 mm瞳孔直径.结果 无论成人正视眼还是近视眼均存在高阶像差,6 mm瞳孔直径均以三阶和四阶为主,高阶像差RMS值呈递减趋势,阶数越高,像差越小.正视眼组存在较大的彗差,而单纯近视眼组彗差较小,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正视眼组球差较小,而单纯近视眼组球差较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和近视散光眼2组均存在较大彗差,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像差Z(3,±3)、Z(4,0)、Z(4,±2)、Z(4,±4)、Z(5,±1)、Z(5,±3)、Z(5,±5)、RMSg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近视眼和近视散光眼在各像差Z(3,±1)、Z(3,±3)、Z(4,0)、Z(4,±2)、Z(4,±4)、Z(5,±1)、Z(5,±3)、Z(5,±5)及RMS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差和球镜度数呈正相关(r=-0 501,P<0.001),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 00 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球镜度数呈正相关(r=-0 409,P<0.005).球差和散光度无关(P>0.5),其他像差均和散光度有关(P<0.05),随着散光度的增加,各像差的RMS值均增加.结论 无论正视眼还是近视眼都存在角膜高阶像差,均以三阶和四阶像差为主,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球镜度对球差影响更大,散光对彗差影响更明显,对其他像差也有一定的影响,散光更多是由角膜前表面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眼组(40例)、假性近视组(33例)、真性近视组(32例)。首先所有受试者检测主观调节反应(BCC)与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然后应用近远调节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在注视近点25 cm处与远点250 cm处时眼客观调节反应(AR)、调节微波动(AM)与调节滞后(AL),最后所有受试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 3组受试者BCC、NR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与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受试者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视眼组与假性近视组受试者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点25 cm处,3组受试者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  相似文献   

8.
江文捷  曲超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46-2150

目的:探讨眼调节对正视眼和不同类型近视眼眼压的影响。

方法:描述性研究。纳入2018-01/04志愿者共88人,其中正视眼组28人28眼,近视眼组60人60眼,近视眼组根据屈光稳定情况分为稳定性近视组(近2a每年近视进展≤0.5D)34人34眼和进展性近视组(近2a每年近视进展>0.5D)26人26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0.5D≤SE<-3D)17人17眼、中度近视组(-3D≤SE<-6D),28人28眼和高度近视组(SE≥-6D)15人15眼,采用回弹式眼压计对所有受试者分别在调节放松(0D)和诱导3D调节两种状态下进行眼压测量,并对各组调节前后的眼压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非调节状态下,正视组(16.54±2.12mmHg)、稳定性近视组(17.15±2.23mmHg)、进展性近视组(16.88±2.37mmHg)间眼压无差异(P>0.05); 正视组、低度近视组(16.41±2.21mmHg)、中度近视组(17.11±2.27mmHg)、高度近视组(17.60±2.35mmHg)间眼压无差异(P>0.05); 诱导3D调节后,进展性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眼压变化量明显上升(P<0.05),正视组、稳定性近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眼压变化量下降不明显(P>0.05)。

结论:眼调节可引起进展性近视眼或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压升高; 眼调节诱导的眼压升高可能和成年人近视持续性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青年人群中近视眼调节功能与正视眼的差异.方法 根据等效球镜度数的不同,将55例(110眼)受试者分为正视组(24眼)、低度近视组(25眼)、中度近视组(36眼)和高度近视组(25眼).使用GRAND-SEIKO WAM-5500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测量3 D调节刺激下诱发的调节反应量,比较正视眼和低、中、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近视眼在不同状态下,调节刺激与调节滞后的变化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7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就诊病人,选取25只正视眼,72只近视眼,并按屈光度数分成低中高三组.注视调节E视标,同时使用开视野红外验光仪,测量不同距离以及不同近用附加状态下双眼的实际调节反应;应用综合验光仪测量近用隐斜度,比较近用隐斜与调节滞后的关系.结果 双眼视状态下,高度近视组和正视组在4 D (P =0.049)、5 D(P=0.018)的调节刺激下,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间的调节滞后量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40 cm处右眼的调节滞后量与40cm处的隐斜量呈线性相关(y=O.0606x+0.9655,r=0.483 P=0.001,P<0.05); 比较正视眼组和近视眼组在40cm处无附加,+1 D以及-1 D附加的三种情况下的平均调节反应,在-1 D附加时,正视组(-1.74±0.47)与近视组(-2.02±0.35)的调节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在相同调节刺激下,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大于正视眼,其中高度近视眼表现尤为明显;近用隐斜度数影响近用调节滞后的幅度,外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减少,内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增多;正性近用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减小,负性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增大,且近视组的滞后量明显大于正视组.  相似文献   

11.
Myopia is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 eye is too long for the focal length of cornea and lens. Analysis of the messengers that are released by the retina to control axial eye growth in the animal model of the chicken revealed that glucagon-immunoreactive amacrine cells are involved in the retinal image processing that controls the growth of the sclera. It was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retinal glucagon mRNA increased during treatment with positive lenses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supported the idea that glucagon may act as a stop signal for eye growth. Glucagon exerts its regulatory effects by binding to a single type of glucagon receptor. In this study, we have sequenced the chicken glucagon receptor and compared its DNA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with the human and mouse homologues. After sequencing about 80% of the receptor, we found a homology between 79.4 and 75.6% on cDNA level. At the protein level, about 73% of the amino acids were identical. Moreover, the 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glucagon receptor in the chick retina was studied. In situ hybridization studies showed that many cells in the ganglion cell layer and inner nuclear layer, and some cells in the outer nuclear layer, express the receptor mRNA. Injection of the glucagon agonist Lys17,18,Glu21-glucagon induced a down-regulation of glucagon receptor mRNA content. Since the mouse would be an attractive mammalian model to study the biochemical and genetic basis of myopia, and because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form deprivation myopia can be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preproglucagon and glucagon receptor genes were also studied in the mouse retina and were found to be express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其受体CD44在白内障患者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囊下白内障1、7例核性白内障、14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和11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和CD44的表达,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各组间比较。结果OPN与CD44在前囊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48%±4.14%和45.55%±5.52%,在皮质性白内障为4.36%±1.12%和3.05%±1.02%,在核性白内障和正常晶状体中表达为阴性。前囊下白内障组中OPN及CD44的阳性表达率与核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及正常人晶状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前囊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和CD44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866)。结论OPN及CD44在前囊下白内障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表达为阳性,在前囊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强,两者在前囊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手术对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玻璃体手术对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对22例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视力及预后情况。结果22 例患者中,21例进行血或玻璃体液涂片、培养,阳性率18例,占86%,其中细菌6例,真菌11例,1例为混合感染。1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中,玻璃体手术成功13例,占81.3%,其中6例获得功能成功。结论玻璃体手术可以提高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病源菌培养阳性率和视力预后。(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42-14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和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RDH)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186例349只眼中合并MRS和MRDH的19例2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主觉验光、双目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Goldmann三面镜检查,以及眼底照相、A/B型超声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349只眼中后极部存在MRS和(或)MRDH 24只眼,占6.9%.眼底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跟均有后巩膜葡萄肿(PS),占100.0%;玻璃体黄斑牵引条带(VMT)2只眼.占8.3%;黄斑部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2只眼,占8.3%;黄斑全层裂孔1只眼,占4.2%.B型超声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眼均伴有PS,占100.0%;黄斑部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7只眼,占29.2%,脱离的视网膜与PS锥顶形成弓样结构;VMT条带2只眼,占8.3%.OCT检查结果 显示,黄斑部外层视网膜劈裂(ORS)22只眼,占91.7%,其中合并黄斑部内层视网膜劈裂(IRS)8只眼,占黄斑部ORS的36.4%.MRDH 5只眼,占20.8%,其中合并ORS 3只眼,占MRDH的60.0%;单纯性MRDH 2只眼,占MRDH的40.0%,其中合并VMT 1只眼.VMT 13只眼,占54.2%;黄斑囊样水肿(CME)3只眼,占12.5%;黄斑板层裂孔4只眼,占16.7%.结论 MRS和MRDH是伴有PS的高度近视眼的常见并发症.与常规眼底检查和B型超声相比,OCT是发现MRS和MRDH的更为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0)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眼底视网膜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75例住院PIH患者和20例正常足月妊娠待产产妇产前和产后血浆ET、NO水平,同时专人检查PIH患者产前、产后眼底视网膜病变情况;对比分析PIH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待产妇血浆ET、N0水平的差异以及PIH患者产前、产后血浆ET、N0水平变化与眼底改变之间的关系。 结果 重度PIH组患者血浆ET为(145.OO±54.41)ng/L,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轻、中度PIH组[ET分别为(81.50±43.80)、(85.30±33.33)、(90.20±39.25)ng/L];PIH患者产后血浆 ET为(118.70±33.44)ng/L,较其产前无显著性变化,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重度、中度PIH组血浆 N0分别为(87.56±35.58)、(78.11±28.96)ng/L,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46.70±32.64)ng/L];轻度 PIH组血浆NO为(52.56±28.35)ng/L,轻度、中度PIH组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重度PIH组;PIH患者产后血浆N0水平较其产前明显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IH患者血浆ET、NO水平随眼底视网膜病变的加重而升高。 结论 PIH患者血浆ET、NO水平与PIH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血浆ET水平与 PIH眼底病变高度相关;ET、NO可能在PIH眼底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ET可能是反映PIH视网膜病变程度的良好指标。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2-15)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即早基因C-FOS、C-JUN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琴  蔡小军 《眼视光学杂志》2005,7(2):128-130,134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后,凋亡即早基因c-los、e—jun及白介素1β(IL-1β)多肽在视网膜各层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明确凋亡即早基因和白介素1β与RIR损伤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形成130mmHg(17.3kPa)高眼压,诱导大鼠视网膜缺血60min,解除高眼压,建立RIR模型。缺血60min,再灌注1h、3h.6h、12h、24h后作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c—fos、c-jun及IL-1β的免疫组化结果。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c—fos、c-jun及IL-1β的表达,RIR后,c-fos、c—jun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和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E)的表达为,再灌注1h少量表达,3h达到高峰,6h开始下降,12h、24h几乎趋于正常组表达。IL-1β在再灌注12h、24h出现表达。而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E)几乎均无无阳性表达。结论c—fos、c-jun及IL-1β参与RIR损伤的发生,RIR中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细胞存在凋亡征象。  相似文献   

17.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类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单纯外层劈裂、外层和中层劈裂、外层和内层劈裂、多层劈裂4种情况.以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及后部血管弓内的内界膜为重点的玻璃体视网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主要选择.其中,单纯外层劈裂合并中心凹脱离者,手术后视功能改善较明显;而多层劈裂者视功能改善有限或不改善.合理剥除后皮质与内界膜起始点,应在未发生内层劈裂处.正确认识和了解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OCT分型.对于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和判断治疗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共同性斜视的系统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眼科》2005,14(5):335-337
在提高共同性斜视手术正位率的基础上,应规范共同性斜视的系统诊疗.儿童共同性斜视需掌握好手术时机的选择、合理的手术设计、术后随访及双眼视觉训练.成年人手术目的不仅为美容外观,部分患者术后可恢复亚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应进行双眼视觉的检查和训练.  相似文献   

19.
对施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217只眼,采取了多种矫正散光的手术措施,结果术后散光度均数下降0.58D,散光增加者仅占19.88%;未采取这种措施的术眼,术后散光增加者达52.99%;前者术后散光的增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患者黄斑功能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后2 d,mfERG P1波反应密度在1、3、5环分别为(131.79±50.92)、(37.50±17.27)、(24.07±11.49),与手术前(212.96±53.75)、(46.70±15.89)、(30.91±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0,2.174,2.205;P<0.05);NI波反应密度在1环为(60.39±20.69),与治疗前(107.11±44.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5,P<0.01);P1波潜伏期在4环为(41.83±3.41),与治疗前(39.52±2.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5).治疗后7 d,黄斑中央5°区域P1波、N1波的反应密度有所同升,至治疗后14 d分别上升至(179.70±47.10)、(81.11±34.18),但仍较治疗前(212.96±53107.11±44.63)有显著降低(t=3.840,2.746;P<0.05);4环的P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41.78±3.57),与治疗前(39.52±2.64)相比,仍有显著延迟(t=-3.144,P<0.01);至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9,P>0.05);1环的N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20.67±3.85),与治疗前(18.78±3.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1,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24.42±122.88),激光光凝后2 d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5),治疗后14 d时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05).黄斑中央5°区域P1波反应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激光光凝前和激光光凝后7 d呈显著负相关(r=-0.755,-0.594;P<0.05).结论 DR视网膜激光光凝后,黄斑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黄斑区组织形态的改变关系密切;mfERG和OCT联合应用可更加全面地对黄斑功能及黄斑断面的组织形态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