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2.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3.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4.
从《内经》看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昨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5.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183;王叔和《脉经》始,至清&#183;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6.
《灵枢》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7.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8.
郭之平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0):634-634
《内经》中的治神理论是针刺推拿临证治病的重要法则 ,要求医生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善于察神、治神、守神。1 凡用刺法 ,首当察神神气充足是正气旺盛的表现 ,这是从整体而言。就局部来说“脉舍神”,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脏腑、经络、经筋、皮部、腧穴及关节之枢机皆有神气。察神的目的大致有三 :首先 ,察神辨别针刺宜忌 ;其次 ,察神辨明正邪虚实 ,以确定补泻治则 ;其三 ,察神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是故用针者 ,察观病人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五者已伤 ,针不可以治之也。…  相似文献   

9.
周凤龙  曹克刚  张滢  李成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00-1402
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提出五脏脉图假说并阐述了脉图形成机理,进而探讨了脉象的“胃神根”在脉图中的表现。①平脉,为有胃神根之脉,心肺波为脉图的主体,脾肾肝波不显示,节律匀齐。②病脉,少胃神根之脉:弦而有力脉,心肺波为脉图主体,脾波显示且大于等于心波幅,肝波显示,肾波不显示;弦而无力脉,心肺波为脉图主体,且波幅减低,脾肾波显示;滑而有力脉,心波为脉图主体,肺波明显下移,脾波显示且明显下移;滑而无力脉,心波较高,脾肺肾肝波依次显示于后;涩脉,心波减低与脾肝波融合为一体波群;结脉,脉图节律不齐,大小不一。无“胃神根”之脉:微脉,心脾肺肾肝波全显现,呈低波幅绕基线波动。此外,还以胃神根在脉图中的表现探讨了五脏气血盛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 《内经》论脉,内容丰富,然综其大法,总不外“脉合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可见,“脉合阴阳”,乃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笔者不揣简陋,试浅析其义。切脉部位合阴阳《内经》所述诊脉部位颇多,但不离乎阴阳归类。例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谓诊脉有三部九候:“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  相似文献   

11.
经络是运行全身精、气、血、津液,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神一样,是藏象学说的重要概念,其不仅仅应用于针灸、推拿等学科.经络由客观存在的经脉和络脉组成,其本体即脉.根据经络的功能又将经络分为精脉和神脉两大类,更有利于揭示经络的本体.精脉即运行全身精、气、血、津液之脉,神脉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之脉.古今多重视体廓神脉的研究,而对精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揭示经络的本体,正确认识经络的解剖学概念和生理病理学概念,对应用经络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诊脉纲领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技术 ,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标帜。脉象在《脉经》 2 4脉基础上 ,历代皆有所增删 ,形成 2 7脉、 2 8脉、3 2脉不等。为了达到简明切用而又执简驭繁的目的 ,历代医家提出了许多诊脉的纲领 ,如东汉张仲景受《内经》“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影响 ,而在《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大浮数动滑为阳 ,沉涩弱弦微为阴”的阴阳脉纲 ;元代滑寿在《诊家枢要》中认为“大抵提纲之要 ,不出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也……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明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  相似文献   

13.
对蒙医学脉诊方法与中医学脉诊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脉诊在两个传统医学体系中均是比较重要的诊断方法,而且蒙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有渊源关系,中医脉诊的内容经过藏医学的吸收传入蒙古地区成为蒙医学诊断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诊脉部位、诊脉时间、诊脉前的准备、按脉手法以及脉诊与脏腑的关系、病脉象等均有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正> 诊病辨证之际,有时患者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如某些症状很突出,或症状繁复错杂,或脉舌等外候出现独特的迹象。故前人有“独处藏奸”之训。它告诉我们,在“独”里面,往往蕴藏着疾病的真象,潜伏着病机的关键。探求到“独”的真谛,就找到疾病的症结所在。诊脉候“独”脉的变化,是与脏腑、气血息息相关的,体内的病变,常常可以通过脉象表现出来,甚至临床表现尚未显露,而脉已有了某些变化。因而诊察脉象,可以测知体内的病变。清·周学海说:“有是病即有是脉,脉在病后也。若夫病症未形,血气先乱,则脉在病先,诊脉可以预知将来之必患某病也。”  相似文献   

15.
李晗  滕晶 《中医杂志》2012,53(7):619-620
“切而知之谓之巧”,脉诊作为中医文化的一大特色一直是不断探索的对象.探讨了寸口诊脉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沈氏女科第20代传人韩学杰主任医师为探求临床脉诊简捷路径,首先从整体层面入手,提出“脉诊五法”作为诊脉之法则,以此明确脉诊理论基础骨架。脉诊五法以阴阳为总纲,配合解析各脉象要素,糅合虚实、寒热、表里、部位之纲领,共同构成脉诊法则。然后提出应针对局部细节,以简御繁,掌握主脉并单元式组合兼脉,灵活应用“三维法则”及“舍症从脉”,紧抓诊脉的关键技术要素,旨在厘清脉诊的核心,为临床脉诊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寸口脉脏腑配位的创立是在天、地、人三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脏腑在人体所在位置及寸口诊脉部位的上下对应原则,结合部位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同气相求的归类方法,推演而形成的诊察脏腑病证的诊断方法.该诊脉方法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模式推演,其实践基础尚待进一步考证.研究寸口脉脏腑配位的推演方法,不仅对于中医临床诊断,而且对于脉诊的客观化研究,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寸口脉诊始于《内经》,得《难经》之充则体系终成,又经千年锤炼,实为中医特色诊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古人云:"不知常,何以达变?"寸口脉诊固然神验,临证仍需知其常,乃可衡其变。因此,笔者将《内经》《难经》中寸口平脉理论互参,整理成文,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1诊脉"独取寸口"原委通读《内经》,其脉诊法不单寸口脉诊而已,尚有  相似文献   

19.
联系《伤寒论》,并结合临床,认为解释《金匮》脉学条文,必须明确:“寸口脉,在《金匮》有不同的用法;《金匮》对不同的诊脉部位用法不同;论脉有相对与绝对之分;《金匮》某些脉象的概念与现在不同;“数”在《金匮》不一定指脉象,“微”有时是形容词;一病可见数脉,一脉可主多病。  相似文献   

20.
浮脉略谈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脉诊更是神中之妙。"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脉象中蕴含的信息恒河沙数,内知脏腑,外识肌表,兼以辨识气、血、津液等的盛衰,特别是在望、闻、问诊无法准确萃取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病证中,脉诊更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诸多脉象中"浮脉"位居其首,历代论述脉诊的医籍均以浮脉为篇首进行论述,可见其处尊居显。浮脉为阳,表病居,但不限于表。其主病为截然相反之两证,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不可局限。在临床中浮脉较常见,无论外感,内伤,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都可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