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有或无意识丧失,以及腰穿脑脊液呈血性或黄变,或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如无头部外伤史则称自发性SAH。引起自发SAH的原因最多是颅内动脉瘤及静脉畸形的破裂。其次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动脉破裂,及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脉络膜乳头状瘤、垂体卒中、脑膜瘤、骨软骨瘤。颅内转移瘤如支气管性肺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再次为血液病、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炎及脑膜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7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本文报告7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8.6%为颅内动脉瘤破裂,26.6%为颅内动静脉畸形,6.2%为烟雾病,8.7%为原发脑室内出血,28.8%出血原因不明,其它疾患占1.1%。临床上,颅神经损害、脑膜刺激征多见于颅内动脉瘤;肢体运动障碍、癫痫、失语多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的 CT 表现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血肿,而颅内动静脉畸形则多表现为颅内血肿。作者强调对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应先行 CT 扫描,腰穿应限于 CT 未见颅内出血的病人。  相似文献   

4.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SAH时,如果早期头颅CT平扫检查表现为漏出的血液局限于中脑周围脑池内,出血的中心紧邻中脑前方,出血来源常为非动脉瘤性。这部分患者构成脑血管造影阴性SAH的大部分(2/3),其预后良好,多不会发生再出血及脑缺血。  相似文献   

5.
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出血性脑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86例不同部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临床表现及急诊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86例共87个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内出血病例.经CT、螺旋CT三维脑血管成像、MRA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急诊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同时手术夹闭破裂出血的动脉瘤87个.结果 86例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均获夹闭.56例恢复良好,16例生活可自理,5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结论 急诊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可防止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生痉挛的严重程度;去骨瓣减压是最快捷、最有效解除颅内高压的手段,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主要病因为动脉瘤的破裂。该病起病急、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高,也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SAH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探讨护理干预对SAH头痛的作用,本研究筛选的32例住院患者,分别予以护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在超低温和阻断循环下进行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1例。病历报告:患者,女性,28岁,在入院前8天有来自右椎动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检查见右侧动眼神经瘫痪,双侧三叉神经感觉障碍。CT和MRI 示双侧枕角少量出血,桥脑前池有一巨大动脉瘤侵犯脑干。血管造影示在靠近椎基底动脉联结处有一来源于右椎动脉的巨大宽基底动脉瘤。出血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我科近期收治1例罕见的以SAH为首发症状的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效果良好,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2h在外院行头颅CT检查发现SAH伴脑室出血;20 h后患者逐渐清醒,头颈部CT血管造影示左锁骨下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1],导致SAH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增高,严重影响预后.我科从2005-11-26~2006-11-26,应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形态特征,根据CT出血形态预判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出血形态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总结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CT形态特征。结果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CT形态特异,为单纯前纵裂、外侧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前纵裂、额叶、外侧裂血肿;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CT形态多样,特异性较差,但常见形态为一侧鞍上池、外侧裂出血,波及其他脑池,前纵裂出血少或无出血;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后循环动脉瘤出血CT形态较典型,为脚间池、桥前池、环池、四叠体池、小脑延髓外侧池、小脑幕上下出血,但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结论 根据特异性CT出血形态能够预判部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预判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时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预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住院期间死亡的24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死亡原因.结果 死亡原因分别为:颅内再出血11例,其中术前再出血5例,介入栓塞术中出血3例,栓塞术后颅内再次出血3例;术后脑血管痉挛或脑梗死8例,其中早期(术后3d内)CT表现为脑梗死3例,晚期(术后3d后)脑血管痉挛或脑梗死5例;椎动脉瘤栓塞术后呼吸骤停1例;肺部感染3例;肾功能衰竭1例. 结论 颅内再次出血、脑梗死或脑血管痉挛、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发病原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和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急性脑血管疾病占10%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50%[1]。现将在我院神经内科2009-07~2011-02住院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  相似文献   

13.
多数情况下,颅内动脉瘤破裂在CT上的特征性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伴有脑内出血(IPH)、脑室内出血(IVH)或硬膜下出血(SDH).但少数情况下,也可仅表现为IPH、IVH或SDH,而无SAH的发生.作者总结13例无SAH的破裂动脉瘤资料,复习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日益成为其首选方法,但栓塞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次破裂、血栓形成、脑缺血等并发症。自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6例,并发脑缺血1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椎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5%~3%,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干。大部分椎动脉瘤为梭形动脉瘤,其直径多为7 mm或更大(平均13 mm)[1]。椎动脉梭形动脉瘤是由动脉管壁梭形扩大形成的,多为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神经及脑干、小脑压迫症状。绝大部分椎动脉梭形动脉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的发生率约占1/2以上,且3%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栓塞治疗后再破裂(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的原因、处理措施。方法 对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后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2例病人经血管造影证实均为后交通动脉瘤,用GDC行栓塞治疗,分别在栓塞后7个月、21个月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检查及手术发现为动脉瘤复发并破裂,即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再复发的主要原因有:栓塞不致密或栓塞不全,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再破裂动脉瘤宜行手术予以夹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伴外伤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认识。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12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 055例,33例有明确的外伤史,其中4例初诊被误诊为外伤性SAH,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①均有头部外伤及明显的软组织、颅骨损伤;②均伴有持续且较严重的头痛,头痛严重程度或持续时间与颅内出血或脑组织挫伤程度不符;③均无神经功能障碍;④首诊均在基层医院或非神经专科门诊,首诊医生均非神经专科医生,首次CT检查时间为受伤后数小时至7 d;⑤首次CT检查2例发现明确的SAH,1例可疑SAH,1例未见异常;⑥DSA或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⑦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所见支持动脉瘤破裂出血;⑧均恢复良好。结论 提升临床医生对伴外伤的动脉瘤性SAH发病特点的认识、重视病史采集、提高影像设备质量及影像医技师专业水平以及向群众及基层卫生工作者宣传脑血管病相关知识等措施,对于降低误诊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经保守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者,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或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取得了较好疗效。1 脑血管痉挛发生机理及早期诊断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动脉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认为脑血管痉挛这一概念的含义包括:①脑血管造影见一条或多条脑底部大血管的管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外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源于动脉瘤破裂者约占50%~70%,其他病因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血液病、颅内血管炎及药源性等。本文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潜在灾难性后果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占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75%~80%[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的病死率、致残率高,临床处置困难,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