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共48周,检测治疗前、治疗12个月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经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血清HBV DNA滴度明显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改善,CD4+T淋巴细胞上升,CD4+/CD8+上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抑制HBV的复制,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状态呈逐渐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循环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的水平表达,了解抗乙肝病毒治疗对CHB患者循环血sPD-1/s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sPD-1/sPD-L1与ALT、AST、HBV DNA水平间的相关性,探讨sPD-1/sPD-L1水平与CHB患者循环血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观察时点的sPD-1/sPD-L1水平表达,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及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CHB患者循环血sPD-1、sPD-L1表达水平,较健康体检者组及HBV携带者组高表达(P<0.01);随着抗乙肝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在抗乙肝病毒治疗第24周时循环血sPD-1、sPD-L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调(P<0.01),较健康体检者组、HBV携带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HB患者ALT、AST、TBIL表达水平及HBV DNA载量与sPD-L1水平间呈正相关;治疗24周后CHB患者循环血中ALT、AST、TBIL表达水平、HBV DNA载量与sPD-1/sPD-L1水平间均无相关性。治疗前CHB患者循环血sPD-1与CD3+T与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正相关;治疗24周后CHB患者循环血中sPD-1、sPD-L1水平与CD3+T、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抑制HBV DNA复制并调节CHB患者循环血中sPD-1、sPD-L1及T淋巴细胞各亚群水平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肝组织损伤程度和HBV的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物治疗前后肺癌患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和T 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功 能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 年9 月-2015 年8 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45 例,根据病理组织学分为小细胞肺癌组(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组(NSCLC),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 例为 对照组。采用贝克曼- 库尔特FC500 流式细胞仪检测受检者外周血CD3+、CD4+、CD8+、调节性T 细胞(Treg), 采用德国罗氏COBAS 6000 检测受检者外周血的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 细胞角蛋白19 的可溶性片段(CYFAR21-1),化疗结束后,联合生物治疗DC-CIK 自体细胞回输3 个周期后, 用相同方法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Pro-GRP、T 淋巴细胞亚群、Treg。结果 DC-CIK 细胞生物治疗后NSCLC 组CD8+T 淋巴细胞和Treg 细胞较治疗前下降,CD3+、CD4+T 淋巴细胞、CD4+/CD8+ 比值较治疗前上升; SCLC 组CD3+、CD4+、CD8+ T 淋巴细胞数量较治疗前增加,Treg 细胞较治疗前下降;Pro-GRP 各组均较治疗 前下降;Pro-GRP 与T 淋巴细胞亚群在SCLC 组呈负相关,在NSCLC 组无相关;Pro-GRP 与Treg 细胞在各 组呈正相关(P <0.05)。结论 Pro-GRP 在SCLC 患者与T 淋巴细胞亚群存在相关性,可用于辅助早期临床 诊断,并与T 淋巴细胞亚群共同评价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DC-CIK 细胞回输生物治疗可增强患者特异性杀伤 肿瘤的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4-8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C3、C4水平变化。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疗程后检测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及C4水平。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各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D3+、CD4+细胞及CD4+/CD8+值、补体C3、C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 CD8+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0.01)。 治疗 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肝功能各指标明显下降(P<0.01),CD4+细胞、CD4+/CD8+值及补体 C3、C4 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CD8+细胞明显下降(P<0.01);治疗 2 个疗程后,肝功能各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及C4水平均进一步改善(P<0.01),趋向于正常。同时,研究期间观察组患者并未出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给予抗病毒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C3、C4水平得到改善,免疫功能恢复,有益于病毒清除和病情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ADV-dpv)抗病毒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5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ADV-dpv 10 mg,每日1次,共4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在抗病毒治疗前,与低病毒载量患者相比,高病毒载量患者存在着更为明显的T细胞亚群的失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行,T细胞亚群失衡呈进行性改善,除CD3+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V-dpv治疗后HBV-DNA转阴组与未转阴组患者初始T细胞亚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载量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状态密切相关,经ADV-dpv抗病毒治疗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状态呈逐渐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8.
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T 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32例贲门癌分别于手术前后不同时间 ,测定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的阳性细胞数 ,并与 32例健康义务献血者进行对照。实验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酶标S—P染色法。结果 贲门癌患者手术前与对照组相比T淋巴细胞 (CD3+)、辅助T淋巴细胞 (CD4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抑制性T淋巴细胞 (CD8+)升高明显 (P <0 .0 5 )。术后d3T细胞各亚群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 6~ 8wkCD3+、CD4 +、CD4 +/CD8+明显升高 ,CD8+明显下降。结论 贲门癌患者可引起T细胞亚群紊乱 ,术后由于切除了肿瘤组织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6例CH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应用胸腺肽α11.6 mg/次,2次/周,皮下注射,持续6个月;同时肌肉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日1次;口服利巴韦林0.4 g/次,2次/d。对照组20例,仅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用量、用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CHC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随着抗病毒、免疫调节的治疗,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周迪  马永娟  王彬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131-134
目的探讨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15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给予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治疗后,150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存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治疗3、6、9及12个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以及治疗方案对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23 kg/m~2及无药物漏服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均明显高于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23 kg/m~2及有药物漏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提高艾滋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且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BMI、治疗时机及服药依从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不同脾虚兼证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表型及功能的关系。 方法:CHB患者60例,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脾虚肝郁、脾虚湿热和脾肾两虚组,每组20例,1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分离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浓度,同步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DNA)水平。 结果:CHB患者DC体外诱导增殖能力较正常人下降,DC成熟表面标记物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不同证候CHB患者DC表面标记物CD80、CD86和CD1a表达阳性率均低于正常人(P〈0.05)。脾虚肝郁证患者CD80、CD1a和HLA-D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脾虚湿热证患者CD1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CHB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脾肾两虚证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含量高于脾虚肝郁证(P〈0.05)。 结论:在CHB发病过程中,不同脾虚兼证CHB患者DC的表型及功能间存在差异,提示中医证候分类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甲基化CG的寡脱核苷酸链(CPG ODN)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HBV携带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来源DCs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s培养上清中IL-12水平,并在电镜下观察DCs的改变.结果:体外培养第6天的DCs,加入CpG ODN继续培养24 h后,透射电镜下观察,与完全培养基对照组DCs相比,其表面的空起丰富、增粗,粗面内质网增多,空泡减少甚至消失.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 CpG ODN刺激组CD80,CD86及HLA-DR在CHB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DCs上的表达阳性率均较完全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HB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DCs均用完全培养基培养时,CHB患者及HBV携带者DCs上的HLA-DR,CD86和CD80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但CHB患者和HBV携带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DCs均用CpG ODN刺激时,CHB患者DCs上的HLA-DR和CD86表达阳性率较HBV携带者及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但HBV携带者和正常人之间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CHB患者和HBV携带者DCs的CD80表达阳性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但CHB患者和HBV携带者之间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检测发现CpG ODN刺激组DCs分泌IL-12的水平无论在CHB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均较完全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无论是完全培养基培养还是CpG ODN刺激,CHB患者及HBV携带者DCs分泌IL-12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但CHB患者和HBV携带者之间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pG ODN能够明显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s成熟,为CpG ODN治疗CHB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治疗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应答及耐药发生情况。方法13名(10人HBeAg阳性,3人HBeAg阴性)替比夫定治疗耐药的患者,换用ADV10 mg/d治疗。治疗期间每12周随访1次,检测血清HBV DNA、HBV标志物、生化指标。HBV DNA检测下限为<300 copies/mL。结果治疗前HBV DNA为3.9×109copies/mL(9.0×104copies/mL~2.0×109copies/mL),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分别下降3.77、4.28、5.31 lg copies/mL,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载量继续下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随HBV DNA下降逐渐复常。48~96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血清学转换和耐药。结论换用ADV单药治疗LDT耐药患者,可快速有效降低血清病毒载量,48~96周期间未发现阿德福韦酯耐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证实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中存在HBV的基础上,研究树突状细胞中存在HBcAg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CD54)等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肝组织病理改变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者树突状细胞的CD40、CD86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HBcAg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组织病理改变中,阴性组的汇管区炎细胞浸润、肝组织炎症总积分均显著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 乙肝病毒可能对外周血DC表达CD80、CD86、CD40等功能性共刺激分子有明显影响,而与DC内HBV的存在与否无明显关系;DC内HBcAg存在者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载HBcAg的树突状细胞(DCs)来源的Exosomes(DEXs)体外活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能力,并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与自然免疫获得者来源的DEXs的功能进行比较。方法培养PBMCs来源的DCs,分级离心法收获DEXs,电镜及Western blot分析DEXs结构及蛋白成分,MTS和ELISPOT法检测负载HBcAg的DEXs体外活化自体PBMCs增殖及产IFN-γ的能力。结果负载HBcAg的成熟DEXs体外刺激自体PBMCs增殖能力强于未成熟者(P〈0.01),自然免疫者与慢性感染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熟DEXs刺激PBMC产IFN-γ能力亦强于未成熟者[(182±7)vs(14±2),P〈0.05],且自然免疫者刺激PBMCs产IFN-γ能力强于慢性感染者(68±12,P〈0.05)。慢性感染者mDCs联合mDEXs刺激PBMCs产IFN-γ能力强于单用mDCs[(326±3)vs(275±23),P〈0.05],相当于自然免疫获得者联合组(396±15,P〉0.05)。结论 mDEXs可有效活化自体PBMCs,且自然免疫者mDEXs活化PBMCs能力强于慢性感染者,这一现象可能与慢性感染者体内T细胞活化过程存在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单用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与联合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动态观察,提高好转率和治愈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生率。方法100例CHB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采用ADV和IFN—α-2b联合治疗方案;B组单用ADV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阿德福韦醋和IFN—α-2b联合治疗与单用阿德福韦酯的疗效相近。治后一年半复查,未发现肝硬化、肝癌。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观察例数较少的情况下与单用阿德福韦酯疗效相近,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PD—L1表达水平,及其对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集22例慢性HBeAg阳性CHB患者、8例急性恢复期乙型肝炎(AHB)患者和10例健康人(NC)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并诱导DCs的增殖和活化。相对荧光定量PCR测定DCs的PD—L1、PD—L2分子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DCs表面PD—L1和PD—L2的表达率。同时,测定外周血DCs刺激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抗PD—L1单抗对CHB组DCs刺激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成功诱导了外周血DCs的增殖和成熟。与NC组相比较,CHB组和AHB组患者外周血DCs内PD—L1的mRNA水平均显著增高(P均〈0.05),但CHB组和AH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B组患者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率较AHB组、NC组均有明显增高(P均〈0.01)。而外周血DCs的PD—L2 mRNA水平及PD—L2在DCs表面的表达率在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CHB组外周血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功能较AHB组和NC组明显降低(P均〈0.01),抗PDL1抗体能显著增强CHB患者DCs刺激T细胞反应的能力。CHB患者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率与血清HBV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34,P=0.007)。结论: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水平在慢性HBeAg阳性乙肝患者明显升高,抗PD—L1抗体可有效增强CHB患者外周血DCs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表明PD—L1的高表达可能与T细胞免疫反应低下和HBV病毒高复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T辅助(Th)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30名健康人外周血DCs亚群(DC1和DC2)与Th细胞亚群(Th1和Th2)按疾病分组进行检测。结果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DC1、Th1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h2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DC2含量在这3个病程中有下降趋势,前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粟粒型肺结核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粟粒型肺结核与浸润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Th1含量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Th2含量明显高于肺结核组(P〈0.05)。15例重度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化疗与微卡治疗3个月后,DC1、DC2、Th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Th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DC1、DC2表达水平调控着Th0向Th1、Th2分化,Th1、Th2的分化也间接地负反馈调节DC1、DC2表达,维持这种平衡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寻找治疗CHB的新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75例CHB患者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外周血中Treg含量,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9例,HBeAg阴性患者36例,慢性HBV携带者中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患者各15例。并对其中23例CHB患者服用核苷(酸)类似物前后外周血Treg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Treg含量明显高于慢性HBV携带者(P〈0.05),而CHB和慢性HBV携带者中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患者外周血Treg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2周后,CHB患者外周血Treg含量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结论 Treg在HBV致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体外调控Treg含量和功能可能为治疗HBV感染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ATO)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初步阐明DC是否为ATO治疗SLE的作用靶点。方法:分离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细胞因子诱导DC成熟,加入不同浓度ATO培养。培养第9d收集DC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CD86和HLA-DR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混和淋巴细胞反应培养上清IL-10和IFN-γ水平。结果:1.ATO处理后的DC表达CD80、CD86和HLA-DR百分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且随ATO浓度的增加DC表达CD80、CD86和HLA-DR百分数降低;2.ATO处理后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其刺激T细胞增殖相应的OD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浓度增加降低越明显。3.其混合培养的上清液中IL-10水平较无ATO处理的DC与T细胞的混合培养上清液明显降低,P〈0.05,而IFN-γ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TO在体外可抑制SLE患者外周血DC的成熟,未成熟DC能抑制T细胞增殖及T细胞向Th2细胞转化,从而纠正SLE患者的部分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