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38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分3个阶段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干预后,患者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分别为(39.3±9.1),(108.8±11.7) g/L,明显高于实施前的(37.2±8.3),(105.6±10.4)g/L,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029,-2.4014;P<0.05)。干预前患者收缩压为(148.6±20.5)mm Hg,K+和Na+浓度分别为(5.5±1.4),(146.1±16.5)mmol/L,干预后患者收缩压为(141.2±22.3)mmHg,K+和Na+浓度分别为(4.9±1.3),(139.2±20.3)mmol/L,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8699,3.6893,3.0985;P<0.05)。干预后患者体质量、血压和无明显水肿达标率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SGA评估营养良好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分别为40例(44.9%),70例(78.7%),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9,P<0.05)。结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有利于控制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验式健康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某院收治的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传统小组式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体验式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 DSCS)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别为(7.9±1.7)mmol/L,(11.4±3.1)mmol/L,(7.3±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2.1)mmol/L,(13.7±3.8)mmol/L,(8.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493,3.510,4.116;P<0.05)。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DSCS 6个因子评分及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2.702,3.503,2.288,3.373,6.406,7.025,5.744;P<0.05)。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达高水平者占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4,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74)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56.8±7.7),(59.2±8.1),(57.6±7.3),(56.9±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4±8.2),(54.9±8.6),(54.4±8.1),(54.7±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62,2.724,2.196,2.279;P<0.05)。结论一对一体验式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患者学习健康教育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血糖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截石位与下肢水平位两种不同体位对行老年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时间进行编号分组,观察组44例(单号),对照组40例(双号),对照组常规采用截石位摆放下肢,观察组采用平卧位水平摆放下肢。记录两组体位安置前、安置即刻、安置3 min、体位恢复前、恢复即刻、恢复3 min BP、HR、中心静脉压( CVP)的变化及术后24,48 h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体位安置前SBP、DBP、HR和CVP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安置即刻观察组患者的SBP、DBP、HR和CVP分别为(118.60±10.25)mmHg,(75.21±5.67)mmHg,(75.44±6.88)次/min,(8.16±1.08) cmH2O,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3.90±9.52) mmHg,(94.06±6.19)mmHg,(97.05±6.78)次/min,(10.94±1.19)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2.445,-2.360,-2.685,-2.482;P<0.05)。体位安置后3 min,观察组患者的SBP、DBP、HR和CVP分别为(130.20±9.53)mmHg,(74.86±5.01)mmHg,(81.24±13.19)次/min,(7.44±1.69)cmH2O,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0.96±6.79)mmHg,(95.02±7.92)mmHg,(95.80±9.91)次/min,(10.62±0.98)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2.630,-2.419,-0.889,-2.429;P<0.05)。观察组体位恢复前、体位恢复即刻SBP、DBP、CVP稳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542,-2.345,-2.551;2.790,-2.362,-2.569;P<0.05),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909,-0.953;P>0.05);两组在体位恢复3 min后SBP、DBP、HR和CV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非切口疼痛5例,麻木2例;对照组发生非切口疼痛21例,麻木27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4.590,36.735;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采用下肢水平仰卧体位有助于满足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手术需要,最大限度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和平衡,降低被迫性体位对肢体神经血管压迫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增进患者舒适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 EG F )、白细胞介素-6(IL-6)、糖链抗原(C A )125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2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68例为观察组,单纯子宫肌瘤患者68例为对照组,女性健康体检者68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血清VEGF、IL-6、CA-125的水平。结果观察组VEGF、IL-6、CA125水平分别为(1.38±0.62)μg/L ,(16.89±6.88)ng/L ,(58.4±8.96)μg/L ,高于对照组的(0.86±0.36)μg/L ,(8.12±3.64)ng/L,(22.3±6.26)μg/L(P<0.05),也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5±0.16)μg/L,(6.58±2.48)ng/L,(18.6±4.68)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中2项阳性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中3项均阳性患者占64.30%,而对照组及健康组均未发现3项阳性患者。结论血清VEGF、IL-6、CA125检测有助于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诊断,3项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开展饮食教育的方式,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某院就诊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放自制营养知识调查问卷;采取分层随机分组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干预,观察组给予仿真食物模型联合食物交换份法进行教育,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通过KAP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知识掌握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多数患者对糖尿病营养知识知晓率较低,其中了解食物交换份概念仅有3例患者(3.00%),了解脂肪含量较高食物的患者有53例(53.00%);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分别为(6.09±1.35) mmol/L,(9.03±3.22)mmol/L,(6.22±0.76)%,(5.01±1.03)mmol/L,均优于对照组的(6.81±1.37)mmol/L,(11.65±3.12)mmol/L,(7.41±0.82)%,(5.41±0.9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47,-4.132,-7.526,-2.048;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糖尿病健康教育经历与学历水平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营养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因素。结论仿真食物模型联合食物交换份法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的效果,同时医护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饮食控制和营养知识咨询的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6.
术中使用保温毯对患者体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维琴 《现代护理》2007,13(3):599-600
目的探讨使用保温毯对术中患者体温的影响及使用保温毯的最佳时间,为临床更好地使用保温毯提供参考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随机抽样法收集资料,并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未使用保温毯)和实验组30例(使用保温毯),所有患者用鼻咽温探头监测其体温变化。结果实验组体温高于对照组体温(t=2.21,P〈0.05),使用保温毯加温后30min体温明显高于入室后体温(t=-6.78,P〈0.05),使用保温毯加温30min以后不同时间点体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1.31,P〉0.05)。结论使用保温毯可使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时开始使用保温毯可避免患者体温因进入手术室后的环境因素使患者体温大幅度降低,患者使用保温毯加温30min恢复正常体温以后不会因麻醉和手术因素使体温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老年抑郁症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两组均采用抗抑郁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指导,干预组接受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健康评定量表(SF-36)评定两组疗效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HAMD总分为(5.3±2.2)分,对照组为(8.2±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43,P<0.01)。干预组治愈率为54.9%,对照组为3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84,P<0.05)。治疗8周后,干预组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患者躯体疼痛得分为(13.7±3.3)分,总体健康得分为(8.5±1.2)分,社会功能得分为(8.6±3.3)分,精神健康得分为(5.6±2.0)分,对照组分别为(6.3±2.4),(4.3±0.9),(3.7±1.0),(3.3±0.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035,19.4704,9.7711,7.3578;P<0.05)。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利于提高老年抑郁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手术中使用电加温毯保温措施对患者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将腹部外科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实验组采用覆盖42~46℃电加温毯的方法保温,对照组不采取保暖措施。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切皮时及之后每60min至手术结束时的肛温。结果:对照组中入室时温度为(36.90±0.21)℃,切皮时温度为(36.10±0.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切皮时及之后每60min至手术结束时的肛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使用温度为42—46℃的电加温毯法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可预防患者体温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开腹手术中使用加温纯棉线毯、电加温毯、电加温毯与加温腹腔冲洗液复合保温等3种不同保温措施对病人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病人90例,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根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3组:线毯组采用覆盖加温至50℃线毯的方法保温;电加温毯组采取覆盖42~46℃电温毯的方法保温;复合保温组采用电加温毯和加温至37℃的腹腔冲洗液2种方法保温;每组各30例。记录病人入院时、麻醉后、切皮时及之后每30分钟、手术结束时的肛温。结果线毯组中,入室温度为(37.0±0.3)℃,麻醉后温度为(36.8±0.4)℃,与入室温度相比,P=0.045〈0.05,有显著性差异;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以后时间点与入室温度相比,P值均〈0.01,有显著性差异,电加温毯组中,入室温度为(36.7±0.2)℃,麻醉后及其后各时间点温度与入室温度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复合保温组各时间点温度与入室温度比较的结果与电加温毯组相同。各时间点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麻醉后F=0.393,P=0.676〉0.05,无显著性差异;切皮时及之后各时间点间P值均小于0.01,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3组间两两比较的结果,电加温毯组与复合保温组间各时间点的温度无显著性差异,而线毯组与其他2组相比,切皮时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切皮后30min及其后各时间点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切皮后30min及其后各时间点的P值均〈0.01,分别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温至50℃的双层纯棉线毯对体温变化没有影响,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温作用;使用温度为42~46℃的电加温毯和复合保温法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可预防病人体温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护理联合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联合腕踝针联合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及术后2周髋关节活动度。结果实验组术后各时间段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11.7%,住院天数为(12.32±3.42)d,住院费用为(38561.46±3247.02)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5%,(16.78±4.76)d及(42512.87±3853.23)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52,3.227;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4.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2;P<0.05)。试验组术后2周髋关节主动活动为(97.86±6.56)°,被动活动功能为(113.76±7.7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0.14±6.23),(101.31±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7,-3.216;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护理联合干预能有效缓解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疼痛,有利于关节功能康复,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 n =8)、假手术组(Sham组,行假手术后3 h用生理盐水作为输注液体,n =24)、模型组(SEP组,造脓毒症模型后3 h用生理盐水作为复苏液体,n=24)和羟乙基淀粉组(HES组,造脓毒症模型后3 h用6%羟乙基淀粉130/0.4作为复苏液体,n=24)。后三组按采样时间再分为手术后6 h、12 h、24 h三个亚组,每组8只。各组于相应3个时间点经心脏采血,测定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 )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Sham组凝血四项指标和PLT手术前后相比较无明显变化( P >0.05)。与Sham组相比,SEP组、HES组在各时间点PT、TT、APTT 明显延长( P均<0.05),FIB、PLT 明显减少( P均<0.05),但12 h、24 h HES组PT、TT、APTT 升高程度及FIB、PLT 降低程度较SEP组小,且差异有显著性( 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可有效改善脓毒症的凝血功能障碍,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脓毒症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部物理治疗联合改良式体位引流方法,应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某院心胸外科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按时间顺序抽取30例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30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在湿化痰液的基础上行常规胸部物理治疗:翻身、叩背、指导深呼吸和正确咳嗽。观察组在湿化痰液、常规胸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改良式体位引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的时间、离床活动的时间、术后肺炎、肺不张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离床活动的时间分别为(2.433±1.063),(1.950±1.044)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3.066±1.112),(2.666±1.1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63,3.006;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肺不张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1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05)。结论胸部物理治疗联合改良式体位引流能有效地预防术后肺不张,有利于胸腔引流及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麻醉浅低温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病人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3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保温组(A组)和低温组(B组)。A组在麻醉前及术中应用充气式保温毯维持病人核心温度正常。所有病人术前、术后均测定核心温度(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定量(Fbg),并对术前、术后各值进行对比,术后采用称重法计算术中失血量并对比。结果①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②A组手术前后核心温度无变化,B组术后和术前相比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③B组与A组相比,PT、APTT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LT、Fbg无差异。④B组与A组相比,失血量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浅低温可影响病人的凝血功能,引起术中失血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发病机制,探讨网织血小板(RP)在诊疗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确诊为SLE患者55例和健康体检者50例,对SLE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检查,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百分比(IPF)以及其他外周血细胞参数。结果 SLE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PF检测结果分别为(5.30&#177;3.75)%、(2.74&#177;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伴血小板减少组的IPF[(10.14&#177;3.66)%]、血小板计数(PLT)[(67.2&#177;13.5)&#215;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12.64&#177;0.92)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8.24&#177;1.70)fL]与正常对照组、SLE血小板未减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伴血小板减少组治疗前后的IPF分别为(9.76&#177;1.82)%和(5.86&#177;0.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外周血小板破坏有关,IPF的高低可以出反映骨髓血小板的生成情况,有助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理单元从业护士诊室血压(OBP)及动态血压(ABPM)监测数据。方法选择参加2012年春季体检的辽宁省人民医院和辽宁省金秋医院临床科室从业护士71名为分析对象,对照组为76名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女职工。全部入选对象均接受了OBP和24 h-ABPM检测。结果从业护士组的隐性高血压(MH)患病率为14.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P<0.05),而白大衣高血压(WCH)患病率为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P<0.05)。 OBP测量指标比较中,从业护士组的OSBP、ODSP平均测量值分别为(125.35&#177;15.14),(76.15&#177;9.67) 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71&#177;16.62),(82.94&#177;11.2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418,3.907;P<0.05)。 ABPM监测指标比较中,从业护士组的24 h-mSBP、24 h-mDBP分别为(127.34&#177;13.46),(79.47&#177;10.36)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1.09&#177;13.73),(75.82&#177;9.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81,2.261;P<0.05)。dSBP、dDBP、nSBP、nDBP测量值和负荷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18,3.284,2.547,3.544,2.864,2.561,2.623,2.837;P<0.05)。结论大医院临床护理单元从业护士群体ABPM各类监测指标及血压负荷值较高,OBP测量值较低,并存在着MH患病率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17.
蔡眉  唐振华  余文 《检验医学》2014,(11):1164-1168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贫血与微量元素锌(Zn)、铁(Fe)及血常规之间的关系。帮助临床更为合理的检查及补充微量元素。方法选取本院儿保门诊进行常规体检和就诊的1 289例1~5岁儿童,感染组287例,贫血组303例,健康对照组699名。取末梢血进行微量元素和血常规检测。结果感染组末梢血Zn(63.8±5.6)μmol/L低于健康对照组Zn(69.6±6.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Fe(7.74±0.26)mmol/L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总数(10.9±2.4)×109/L高于健康对照组(7.6±1.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5%NEUT(37.9±14.5)%高于健康对照组(29.4±9.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组末梢血Fe(7.68±0.23)mmol/L低于健康对照组Fe(7.80±0.26)mmol/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末梢血Zn(65.1±6.3)μmol/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110.5±6.8)g/L低于健康对照组Hb(127.4±5.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RBC)、平均RBC体积(MCV)、平均RBC Hb(MCH)、平均RBC Hb浓度(MCHC)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贫血组Fe含量低于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和贫血患儿末梢血微量元素变化明显,尤其Zn、Fe指标的变化与血常规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道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因脑外伤入住本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 n=71)和观察组( n=56)。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消化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146±25)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1,P<0.05);观察组患者的VAP的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12.50%,2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6%,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10,4.705;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消化道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与胃癌的临床分期、胃癌转移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凝血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诊断为胃癌的868例患者(胃癌组),并以同期住院的腹股沟疝患者21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PLT)计数,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血浆胛[(11.51±1.21)s与(11.27±0.91)s,t=-3.226,P〈0.01]、FBG[(3010.0±470.4)mg/L与(2307.1±651.8)mg/L,t=-4.240,P〈0.01]、PLT计数[(238.57±78.50)×10^9/L与(206.794-61.01)×10^9/L,t=-5.514,P〈0.01]明显增高。(2)两组外周血FB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T、PLT计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各临床分期外周血APTT、TT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胃癌无转移组与有转移组相比,术前外周血PT[(11.41±0.99)s与(11.57±1.32)s,t=-2.095,P〈0.05]延长、FBG含量[(2639.1±748.6)mg/L与(3233.2±591.60)mg/L,t=-2.307,P〈0.05]增加,PLT计数[(224.02±76.94)×10^9/L与(247.32士78.37)×10^9/L,t=-4.299,P〈0.01]显著增加。(4)胃癌患者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与临床分期的相关分析,PT(r=0.071,P〈0.05)、FBG(r=0.271,P〈0.01)、PLT(r=0.166,P〈0.01)呈正相关,TT(r=-0.077,P〈0.05)呈负相关,其中FBG与临床分期的相关系数最大。结论胃癌患者大多数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出血倾向,尤其以晚期胃癌显著,且随胃癌临床分期的增加,部分凝血指标出现增高趋势;临床上对凝血指标的变化监测可间接预示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