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机湿化温度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40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在室内温度、湿度相同下,2组患者使用同类型呼吸机加热湿化器。2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实验组通过评估患者痰液量及黏稠度随时调整吸入气体温度为34℃-37℃,对照组吸入气体温度设定为32℃~34℃。比较2组患者的湿化效果、分泌物粘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及气道黏膜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P〈O.05),湿化效果高于对照组(P〈O.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通过评估痰液量及黏稠度,及时调整呼吸机加湿器温度,有利于改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气道阻塞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后采用呼吸机加热湿化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的效果。方法随机将5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在脱机后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甩呼吸机加热湿化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结果脱机后24h观察组血氧饱和度(98.02±1.04)%,对照组(90.4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49,P〈0.01);观察组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672,14.280,19.391;P〈0.01);需重新机械通气者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8,P〈0.01)。结论应用呼吸机加热湿化器持续吸氧法行气道湿化能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改善撤机后患者的氧合状态,降低重复机械通气的几率,其效果优于使用人工鼻法。  相似文献   

3.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2月行机械通气7-10d的患者25例为试验组,用湿热交换器+微泵持续气道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选择2008年1-12月行机械通气7-10d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用传统的加热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的体温、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痰培养结果、X线胸片结果、痰痂形成例数。结果试验组4例(16%)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照组9例(45%)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5)。结论湿热交换器+微泵持续气道湿化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液器用于湿化器加水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机械通气患者81例,分为输液器组41例(采用一次性闭密输液器注水法)和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注水法),两组均采用Drager savina呼吸机机械通气。结果输液器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恐惧感、憋气感、呼吸机报警患者及护士工作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器注水法明显优于传统注水法,操作简单实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3组各30例。A组使用MR410型(吸气与呼气管路均无加热丝)湿化管道系统;B组使用MR730型(吸气管路带加热丝而呼气管路无加热丝)湿化管道系统;C组采用MR850型(密闭式一次性、双加热式自动加水、加湿)湿化管道系统。3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对3组气道分泌物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及气道痉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在气道分泌物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气道痉挛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无管道痰痂形成,亦无气道痉挛发生。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呼吸机管道湿化系统的管道是否有加热丝有关,加热湿化系统管道,有利于改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对于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尤为重要,而现代呼吸机几乎都带有加温加湿器的装置。传统的给呼吸机加温加湿器(简称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是用50ml空针吸入蒸馏水注入湿化器内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湿化器的注水口,由于反复向湿化器内加水,影响了患者的通气,容易造成呼吸通路的污染。我科于2005年1月开始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给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一次性密闭输液器、无菌蒸馏水。1.2方法采用耐高温高压的500ml输液玻璃瓶,先装入蒸馏水,送至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湿热交换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6例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湿热交换器(试验组),同时对24例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呼吸机加热湿化器(对照组),观察2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湿化满意率,日吸痰次数,湿化操作时间.结果 试验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19.4%,湿化满意率83.3%,日吸痰次数及湿化操作时间均少于对照组,2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湿热交换器是机械通气患者保持气道正常湿化的简便有效手段,能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3种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3种不同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 h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A组使用MR410型(吸气与呼气管路均无加热丝)湿化管道系统;B组使用MR730型(吸气管路带加热丝而呼气管路无加热丝)湿化管道系统;C组采用MR850型(密闭式一次性、双加热式自动加水、加湿)湿化管道系统.3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对3组气道分泌物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及气道痉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在气道分泌物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气道痉挛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无管道痰痂形成,亦无气道痉挛发生.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呼吸机管道湿化系统的管道是否有加热丝有关,加热湿化系统管道,有利于改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序贯疗法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将65例先心病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先应用常规呼吸机治疗,通气改善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而后过渡至自主呼吸;对照组29例,应用常规机械通气,撤机后直接过渡到自主呼吸。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术后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方式(PRVC)时间分别为(46.57&#177;5.12)h和(81.25&#177;4.75)h,机械通气总时间分别为(68.02&#177;8.42)h和(81.25&#177;8.75)h,分别有3例和10例患者行二次插管,有4例和12例患者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住院天数分别为(18.12&#177;4.23)d和(25.07&#177;3.8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先心病术后应用机械通气序贯疗法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和再插管的风险,缩短IOU滞留时间,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06年3月-2009年3月住院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a组)和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b组),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和相同的综合护理,治疗过程中观察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平均吸痰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明显减少,平均吸痰次数减少、VAP发生率降低、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下降,与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符合机械通气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间歇气道灌注湿化法,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鼻与电热恒温湿化罐预防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9月呼吸机治疗中使用人工鼻和电热恒温湿化罐的患者按年龄和性别进行1:1配对,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发病率及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人工鼻组痰黏稠Ⅲ度患者19例,湿化罐组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P<0.05)。人工鼻组和湿化罐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5.56%和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P>0.05)。结论人工鼻的应用可能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护理工作量和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观察组使用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对照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两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气道痰痂、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术后堵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气道痰痂、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丘里装置与恒温加热湿化法更适用于气管切开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是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护理联合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联合腕踝针联合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及术后2周髋关节活动度。结果实验组术后各时间段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11.7%,住院天数为(12.32&#177;3.42)d,住院费用为(38561.46&#177;3247.02)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5%,(16.78&#177;4.76)d及(42512.87&#177;3853.23)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52,3.227;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4.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2;P<0.05)。试验组术后2周髋关节主动活动为(97.86&#177;6.56)&#176;,被动活动功能为(113.76&#177;7.76)&#17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0.14&#177;6.23),(101.31&#177;7.12)&#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7,-3.216;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护理联合干预能有效缓解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疼痛,有利于关节功能康复,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医用隐形抗菌膜治疗Ⅱ、Ⅲ期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Ⅱ、Ⅲ期压疮住院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一般护理、治疗前创面处理的基础上,治疗组使用医用隐形抗菌膜,对照组使用美宝疮疡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例数均为2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5,P>0.05);治疗组Ⅱ期和Ⅲ期压疮的痊愈时间分别为(4.05&#177;1.89),(8.73&#177;1.60)d,短于对照组的(7.89&#177;1.99),(15.75&#177;2.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40,-8.243;P<0.01);治疗组的换药次数为(5.82&#177;1.24)次,少于对照组的(9.97&#177;2.5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6.396, P <0.01),治疗组的治疗费用为(184.21&#177;21.49)元,低于对照组的(491.41&#177;79.9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972,P<0.01)。结论医用隐形抗菌膜治疗压疮效果显著,疗程短,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道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因脑外伤入住本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 n=71)和观察组( n=56)。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消化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146±25)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1,P<0.05);观察组患者的VAP的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12.50%,2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6%,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10,4.705;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消化道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患者术中采用充气式保温毯预防术中体温下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的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室温下手术,除手术期间加温静脉用液、血和加温腹腔冲洗液外,没有加用充气式保温毯。保温组患者除手术期间加温静脉用液、血和加温腹腔冲洗液外,加用充气式保温毯,观察两组患者体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PLT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保温组,手术开始时体温分别为(36.4&#177;0.3),(36.3&#17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9,P>0.05),手术结束时对照组体温为(35.5&#177;0.4)℃,明显低于保温组的(36.5&#177;0.3)℃(t =4.984,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 h PT、APTT分别为(14.1&#177;1.3),(35.6&#177;4.3) s,明显长于术前的(10.5&#177;1.6),(28.1&#177;4.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97,6.654;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 h FIB、PLT分别为(2.7&#177;0.2)g/L,(135.7&#177;31.9)&#215;109/L,显著低于术前的(3.2&#177;0.2)g/L,(213.1&#177;36.1)&#21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7.574,4.753;P<0.05)。保温组患者术后6 h PT、APTT分别为(10.8&#177;1.2),(29.0&#177;2.8)s,与术前的(10.6&#177;1.4),(28.3&#177;3.7)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64,0.975;P>0.05),保温组患者术后6 h FIB、PLT分别为(3.2&#177;0.2)g/L,(198.6&#177;36.3)&#215;109/L,与术前的(3.2&#177;0.1) g/L,(211.1&#177;33.2)&#215;109/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79,0.654;P>0.05)。结论结肠癌根治术中使用充气式保温毯可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及低体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多种气道湿化方法湿化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有创机械通气时较为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随机将60例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病人分为4组,分别采用输液器持续滴入加湿法、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注射器间断推入法、超声持续雾化法4种方法,利用0.45%的氯化钠注射液在37℃恒温下进行气道湿化72 h,比较4组湿化效果。结果:微泵组湿化效果最好,推注组湿化效果最差(P<0.05),滴入组湿化过度现象多见。结论:利用0.45%的氯化钠注射液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在37℃恒温下湿化气道,湿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於宙星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3):1833-1835
目的探讨人工鼻(heal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86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应用呼吸机上的加温湿化和雾化装置及湿化液的滴入进行呼吸道护理;实验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气管切开套管端与呼吸机连接端之间连接HEM,脱机后气管切开套管端连接HEM。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湿化和吸痰的次数、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每天行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道阻塞和VAP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EM的加温、湿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工呼吸道的缺陷,并可减少呼吸机内外环路的污染,有助于减少VAP的发生;但HEM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患者的使用效果和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晚期NSCLC化疗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医嘱行肿瘤内科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癌因性疲乏护理干预。应用简易疲乏评估表和FACT-L(V3.0)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5 d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癌因性疲乏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干预前两组患者疲乏程度及生存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8.47,P=0.04)。干预组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与医生的关系、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的关注情况及量表总分分别为(32.15&#177;6.08),(35.31&#177;5.33),(12.38&#177;2.67),(28.59&#177;4.53),(34.34&#177;5.86),(43.80&#177;7.76),(186.57&#177;32.23)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5.45&#177;5.42),(28.68&#177;4.16),(9.95&#177;1.49),(21.87&#177;3.95),(26.21&#177;5.01),(36.63&#177;8.24),(148.79&#177;28.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0,6.20,5.03,7.07,6.67,4.01,5.57;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予以系统性护理干预,可缓解晚期NSCLC化疗患者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老年抑郁症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两组均采用抗抑郁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指导,干预组接受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健康评定量表(SF-36)评定两组疗效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HAMD总分为(5.3&#177;2.2)分,对照组为(8.2&#177;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43,P<0.01)。干预组治愈率为54.9%,对照组为3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84,P<0.05)。治疗8周后,干预组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患者躯体疼痛得分为(13.7&#177;3.3)分,总体健康得分为(8.5&#177;1.2)分,社会功能得分为(8.6&#177;3.3)分,精神健康得分为(5.6&#177;2.0)分,对照组分别为(6.3&#177;2.4),(4.3&#177;0.9),(3.7&#177;1.0),(3.3&#177;0.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035,19.4704,9.7711,7.3578;P<0.05)。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利于提高老年抑郁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