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娟 《华西医学》2014,(4):772-773
目的通过探讨品质管理圈(品管圈)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探寻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以保证抢救车内药品、物品配备的完整性及合理性,减少护士的交接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抢救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方法急诊科于2012年2月4日成立了品管圈,针对抢救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制订措施、组织实施、效果检查等,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抢救患者的成功率(67.9%、75.4%)、医护人员配合的满意度、正确取出物品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及组织策划能力,还提高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正>抢救车是存放抢救药品和物品的专用车,管理要求抢救车内的药品和物品完好率应达到100%。抢救车的应用和管理是抢救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抢救成功与否[1]。封存急救车使用率低,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药品与物品的使用率不一致,内存药品和物品易过期等情况[2]。抢救车内存放的药品和物品数量较多,要求护士做到班班查对交接。为使数量较大的药品和物品无过期现象,抢救结束后能及时补充药品和物品,减少交接时间,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  相似文献   

3.
改进抢救车封存的管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救车封存式管理是目前较好的一种交接管理方法,但是常用的方法存在抢救车外观形象不美观、抢救车表面清洁不方便、护士对抢救车内物品不熟悉等缺点。为了能更好地管理抢救车,本中心自2004年起对抢救车封存管理方法进行改革,设计了抢救车封存套、抢救车封存贴、抢救车封存登记本、药品和物品清点及失效期登记本等,有效改进了抢救车的使用,改善了外观视觉效果;保障了抢救车物品药品完好率达100%;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满意度;优化了护理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周清萍  章玉玲 《全科护理》2014,(18):1708-1709
[目的]探寻科学合理的方法以保证抢救车内物品的数量及完整率,减少护士交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方便紧急情况下的使用,确保抢救质量。[方法]绘制抢救车立体效果示意图,设计抢救药品、无菌物品登记表和封条,专人负责,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结果]采用抢救车示意图、药品与物品有效期一览表联合封条(改革法)管理抢救车比采用药品与物品一览表联合封条(传统法)管理抢救车,护士取用物品时间少,物品完好率,护士满意率高。[结论]抢救车联合图表管理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改进抢救车全程质量控制方法,达到确保抢救物品齐备完好,抢救工作安全、快捷、有效。方法统一规范管理病区抢救车配备、放置、检查、封存、髓记的全过程,对全院抢救车实行急救药品、物品统一规范配置,设计多层带锁抢救车分区分类放置,规范检查流程,统一标签封存,Excel文档登记管理。结果全院36台病房抢救车采用全程质量控制后,抢救时取用物品所需时间、每班清点补充交接物品所需时间、抢救时医生满意度、药品效期管理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病区抢救车全程质量控制方法能确保抢救病人时应用急救物品、药品迅速、安全、有效,检查交接省时、便捷、准确、高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精神科抢救车安全管理方面的效果,提高抢救车管理水平。方法:汇总抢救车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用到抢救车管理中。结果: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抢救药品、物品完好率明显改善,护士工作量减轻,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提高抢救车急救药品、物品的安全性,保证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物品100%处于应急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技能培训法对提高急诊年轻护士应急能力的作用效果。方法对31名急诊年轻护士使用微技能培训法进行专科培训,比较其培训前后应急能力考核成绩、急诊专科疾病知识得分、急诊抢救技能得分及急救护理过程的执行时间。结果培训前护士应急能力考核评分如监护理论、抢救技术、个案护理得分分别为(85.93±4.30),(86.17±3.68),(83.14±4.70)分;培训后相应得分分别为(90.74±4.72),(92.55±4.21),(90.25±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484,-2.665,-2.956;P<0.05)。培训后护士急诊专科疾病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48~-2.472;P <0.05)。培训后护士急诊抢救技能总分为(88.05±4.66)分,培训前为(74.50±4.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4,P<0.05)。培训后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执行时间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470~2.662;P<0.05)。结论微技能培训法运用积少成多的策略,实行每日限时教学、反复强化记忆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护士急诊理论知识及专科性操作技能,提高了年轻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减少肠道手术患者清洁灌肠次数的效果。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以减少术前清洁灌肠次数为选题,展开调查分析,找出整改措施,按品管圈程序实施。将2012年2-10月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前),2012年11月-2013年4月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品管圈活动后)。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对照组患者平均灌肠次数为(8.11±0.950)次,观察组灌肠次数为(5.06±0.984)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07,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为9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5)。实施前医生对患者肠道清洁情况满意度为91.7%,实施后满意度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0,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肠道准备中清洁灌肠的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急救车管理方法的改进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急救车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对急救车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抽取20个护理单元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急救车采用改进的方法管理,对照组仍沿用以前的方法管理。分别评估两组护士平均每人进行1次盲取急救药品的时问及平均每周用于核对急救车内药品、物品的时间,每月评估1次,连续评估1年。结果实验组平均每人进行1次盲取急救药品所用的时间为(2.t8±0.89)min,对照组用(5.05±1.14)min;实验组平均每周用于核对急救车内药品、物品的时间为(82.11±3.17)min,而对照组用(90.82±2.9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车采用改进的方法管理后,使急救车内药品、物品完好率始终为100%,急救车的使用更方便、快捷,明显提高急救护理工作质量,有利于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编码钥匙装置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本院59辆抢救车设备设为对照组,采用上锁贴封条进行管理;将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本院59辆抢救车设备设为观察组,采用编码钥匙装置进行管理;比较两组间抢救开锁需要的时间、抢救车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医护人员使用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抢救开锁所需时间(9±3.56)s,抢救车内药品物品完好率92.21%,医护人员使用满意度88.76%;观察组抢救开锁所需时间(1±1.56)s,抢救车内药品物品完好率100%,医护人员使用满意度9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编码钥匙装置用在抢救车的管理中能缩短抢救开锁所需时间,降低抢救车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使用满意度,且简单方便,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成立品管圈质量控制小组,以提高新入院患者处置合格率为主题,对新患者入院处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新入院患者处置合格率的因素,作为改进的关键并重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影响合格率的缺失项目进行查找和进行相应的改进后,新入院患者处置合格率由改善前的24%提升至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58,P<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前与活动后住院患者满意度综合评分分别为(92.55±1.65),(97.25±1.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8,P<0.01)。结论通过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了新入院患者处置的合格率,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增进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肿瘤患者疼痛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方法将494例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疼痛护理,实验组采用品管圈活动,具体为: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肿瘤患者疼痛护理满意度”为活动课题,选择247例住院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肿瘤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低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再进行效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护理知识知晓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疼痛程度情况。结果实验组247例肿瘤患者对疼痛护理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分别为97.21%,98.40%,均高于对照组(87.53%,9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56,7.983;P<0.05);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无痛患者增加到13例,而重度疼痛患者减少至14例,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25, 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肿瘤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中效果明显,并改善肿瘤患者的疼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期液体复苏治疗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情况下,进一步液体复苏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2~10月间47例入住 ICU病房经早期液体复苏,ScvO2>70%的 SAP患者。根据患者入组时(T1)的 Pcv-aCO2的值,以6 mmHg为界,分为低Pcv-aCO2组(A组,24例)和高Pcv-aCO2组(B组,23例)。复苏治疗12 h(T2)后再进行一次测量。【结果】T1时 A组患者的乳酸(LA)与 B组患者(3.35±0.49)mmol/L vs(4.46±1.1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ScvO2值(72.92±2.21)% vs(74.43±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到T2时段A组的乳酸清除率(LAC)大于B组(P<0.01)。T1、T2时段的Pcv-aCO2值和LA呈直线相关(r=0.523、0.537,均P<0.01),与LAC也存在良好的负相关(r=-0.49、0.54,均P<0.01)。【结论】SAP进行液体复苏的患者,ScvO270%目标值虽已达标,但仍可能存在组织灌注不足。Pcv-aCO2>6 mmHg 可以作为早期液体复苏后 ScvO2达标的 SAP患者进一步液体复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降低手术器械管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进行QCC知识培训,选定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手术器械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制订对策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手术器械管理不良事件由QCC活动前的69件降至活动后的24件,活动前后比较,χ2=33.6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QCC活动对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可有效降低器械管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在携T管出院患者中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在出院后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对照组出院后予以随机电话随访。以胃肠生存质量问卷表( GIQLI)、焦虑自评量表( SAS)、T管护理知识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表的评定为主要指标,分别在出院前3d、来院拔管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研究组GIQLI得分为(123.5±177;1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3.6±177;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P<0.01)。干预后研究组SAS得分为(48.21±177;3.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26±177;4.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68,P<0.01)。干预后研究组 T 管护理知识问卷调查得分为(17.5±177;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177;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P<0.01)。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护理满意度和出院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9.50±177;8.55),(90.14±177;7.20)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2.43±177;7.15),(73.49±177;6.9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3,10.25;P<0.01)。结论延续护理可以保证患者出院后的生命安全,缓解其焦虑情绪,提高出院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并分析其实践价值。方法选择50例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与50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手术穿刺、放射曝光、总手术时间,总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例数,并通过医院绩效考核分数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分数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管道脱落、穿刺点出血和术中躁动患者分别为1,1,1例,少于对照组的7,9,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891,7.111,9.470;P<0.05);观察组手术穿刺时间为(1.0±0.3)min,放射曝光时间为(45.6±3.4)min,总手术时间为(55.9±6.3)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6±0.7),(87.3±8.5),(108.6±15.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633,25.621,55.718;P<0.01);观察组医院绩效考核分数为(93.8±5.4)分,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分数为(95.8±1.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5±6.9),(81.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624,18.981;P<0.01)。结论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医院对科室绩效考核分数,是一种有效规避介入手术潜在性伤害及提高医疗满意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损伤控制外科( DCS)技术在严重肝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83例采用DCS方法治疗及护理的Ⅳ、Ⅴ级严重肝外伤患者的基本资料。护理干预包括液体复苏、致死三联征和术后并发症防治。以同期非DCS治疗的Ⅳ、Ⅴ级的31例肝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DCS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25.3%和5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1),患者主要死于创伤性凝血病。 DCS组和对照组患者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0%,19.4%,膈下脓肿的发生率分别为7.2%,2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0,5.27;P<0.05)。结论采用DCS治疗严重肝外伤合并致死三联征的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护理干预重点为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ICU阶段纠正凝血障碍、低体温和酸中毒;重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解决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的不规范护理行为,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方法按照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制定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效果调查表,在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对10个病区的术后康复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调查,并对病区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进行检查。结果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各病区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均有提高,其中神经外科从(78.7&#177;3.25)分提高至(96.3&#177;1.29)分,心胸外科从(70.1&#177;4.31)分提高至(98.2&#177;1.09)分,与改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86,18.87;P<0.01)。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围手术期护理存在问题下降,手术室护士术前未访视从25.4%下降至3.6%,术后腕带保存不当从10.6%下降至3.6%,与改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72,9.13;P<0.01)。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同步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09年10月-2012年11月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50例,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同步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干预,手术前后对外周血血清蛋白指标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免疫指标如IgG、IgM、IgA和淋巴细胞总数,以及炎症指标IL-6和CRP浓度进行检测,同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5 d和9 d观察组的白蛋白含量分别为(36.03±177;6.59),(39.46±177;6.01)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9.45±177;4.47),(30.35±177;6.3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32,5.214;P<0.01);术后9 d观察组转铁蛋白为(3.55±177;1.07)g/L,高于对照组的(2.96±177;0.9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3, P<0.05);术后9 d观察组IgG和IgA分别为(15.59±177;4.14),(4.53±177;2.13) 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1.96±177;2.49),(2.68±177;1.0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7,3.895;P<0.01),IL-6和CRP浓度分别为(135.38±177;33.02)pg/ml,(7.78±177;3.53)mg/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为7例,低于对照组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3,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能减轻胃肠道肿瘤外科术后创伤应急产生的炎症反应,加快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合成,促进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是临床更适合给予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