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护理模式对门诊注射输液室患者满意度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我院门诊注射输液室发生的各类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护理质量影响因素统计,并制定质量控制的护理模式。选取2014年1~6月在我院门诊注射输液室就诊的患者实施质量控制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输液环境、接待、核对药物、用药指导、输液前解释、护士专业操作水平、输液时健康教育、“三查七对”、巡视、解决困难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质量控制的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门诊注射输液室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服务满意率的路径。方法2013年1-4月,我科以“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服务满意度”为主题,开展为期4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探讨以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服务满意度。结果门诊输液患者服务满意度由实施品管圈方案前的85%升高至实施后的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升体检者静脉采血满意度,营造员工团队合作及学习的环境,提高本科室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12月在高安市人民医院门诊输液室进行输液治疗的400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液时采用常规护理;选择2012年1-12月在本院门诊输液室进行输液治疗的400例患者为观察组,输液时采用精细化管理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输液等候时间、满意度及负性情绪、医疗投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液等候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而负性情绪、医疗投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可显著减少门诊输液患者负性情绪发生,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输液室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提高门诊输液室服务质量”为活动主题,对影响门诊输液室服务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输液患者的满意度和门诊输液室护士的丁作质量均提高(P〈0.01或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升门诊输液室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在门诊输液室中对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的表现,并分析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到门诊输液室进行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分析2组患者在门诊输液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进行对比观察,分析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与哪些药品具有相关性.结果 通过对来门诊输液室治疗的2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发生药物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有5例,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6例,发生率为53.3%,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输液不良反应主要药物品种为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β一内酰胺类以及其他.结论 对门诊输液室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流程再造管理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门诊输液管理。方法运用流程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对门诊输液室工作流程进行再造。记录实施后半年内护理差错及缺陷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并与去年同期相应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门诊输液流程再造前后,护理差错及缺陷发生率分别为0.012%、0.002%,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2.9%、97.9%,流程再造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输液流程再造有利于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保证护士执业安全和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液治疗管理系统在ICU的应用,对护理主要高危因素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12月ICU收治的105例前10位疾病种类患者随机单盲分组,对照组50例以单体输注泵为液体治疗管理方式;观察组55例以贝朗输液治疗系统为液体治疗管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时间、非计划拔管率,血管活性药物差错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输液治疗时间、非计划拔管率、血管活性药物差错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65.3±21.4)h,7.3%,7.3%,92.7%,均优于对照组的(99.4±27.8)h,16.0%,14.0%,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2.63,7.25,5.38,8.68;P<0.05)。结论贝朗输液治疗管理系统在ICU的应用,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患者非计划拔管率及血管活性药物差错率,提升了护理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使用输液用药安全提示软件,减少输液用药安全问题,提高护理安全质量。方法对易出现输液用药安全问题的特殊药物用简单扼要安全提示语进行标记,当在录入这些药物的医嘱时或打印这些药物的电子输液标签前,计算机将对这些特殊药物作出安全提示,医护人员必须看过安全提示并确认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操作程序。比较对应用输液用药安全提示软件前后发生的输液用药安全问题发生情况。结果使用输液用药安全提示软件后输液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率由11.4%降至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输液用药安全提示软件的临床应用能有效的减少或杜绝输液用药安全问题。它的提示信息具有即时性和可更新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绩效考核模式管理门诊输液室,对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6月随机抽取实施绩效考核模式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150份(实施后),同法从2010年同期抽取未实行绩效考核模式时患者满意度表150份(实施前),比较实施护理绩效考核模式前后患者满意度及输液等待时间。结果实施护理绩效考核模式后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0.0%,明显高于实施前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P〈0.01);实施护理绩效考核模式后输液平均等候时问为(27.1±10.5)min,明显低于实施前的(42.4±1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76,P=0.000)。结论护理绩效考核激发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自律性,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候输液时间,减少了投诉纠纷,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最佳的工作流程,规范儿科门诊输液管理,提高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服务质量。方法运用流程再造管理的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和机械设备对原来的输液流程进行再造,记录实施后护理差错及缺陷的发生情况、平均输液等待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情况,并与去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儿科门诊输液室流程再造前后护理差错缺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液等待时间由改造前的30~60min缩短至改造后的20~30min。结论儿科门诊输液流程再造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对日间化疗病房进行管理的效果。方法组建六西格玛项目管理团队并进行培训,分析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优化住院流程、输液流程,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加强输液安全保障措施。结果患者输液等待时间缩短,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降低,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提高(P〈0.01或P〈0.05)。结论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能优化输液流程和住院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方法对儿科门诊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影响静脉输液安全的原因,通过计算RPN值,找出问题,并按照PDCA循环制订方案,落实改进措施,评估实施后的效果。结果:FMEA改进措施实施后,静脉输液流程风险顺位前10位的RPN值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87.19~509.81;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3.2%上升至实施后的90.4%(P〈0.05);护士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9.6%上升至实施后的100%(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能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对其进行有效预测、评估,使隐性风险得到量化,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降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学龄前患儿周围静脉输液管理的临床过程和结果,为临床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门诊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输液安全预防性护理措施,使用自行设计的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表记录患儿输液情况,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药液外渗情况、呼叫换液和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4.00%,静脉药液外渗发生率为12.00%,输液呼叫率为43.33%,均优于对照组的68.00%,40.00%,4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值分别为10.981,-3.098,75.614;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换液及时满意度、巡视维护、解决问题能力得分分别为(4.27±0.56),(4.43±0.38),(4.48±0.5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13±0.42),(3.16±0.64),(3.11±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28,2.963,2.977;P<0.05)。结论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安全管理能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儿家长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4.
程德梅  万巧琴 《护理学报》2010,17(13):16-18
目的 解门诊输液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寻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完善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2008年8—9月在门诊输液室输液的15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满意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技术操作、服务态度与主动性、整体环境与设施、健康教育和输液流程与输液时问设置;文化程度与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呈正相关.在职患者满意度低于不在职患者(P〈0.05或P〈0.01)。结论导致门诊输液患者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门诊输液室输液流程与输液时间设置不够方便、输液过程中的健康宣教不到位,输液环境欠佳。改善输液环境,完善输液流程,延长输液时间,保证在职患者输液:同时输液过程中根据患者知识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是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流程再造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儿科门诊输液管理。方法运用流程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工作流程进行再造,记录实施后护理差错及缺陷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并与去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儿科门诊输液流程再造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工作流程再造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安全管理在减少输液差错及防止医患纠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2013年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医治的患儿5160例,4年分别为1200、1280、1310和1370例。主要通过改变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治疗环境及治疗仪器设备,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巧,加强救治常识的培训等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患儿输液的医疗差错发生率逐年降低,4年依次为4.17‰、2.34‰、0.76‰、0.00‰;而患儿家长对该科室的满意程度逐渐提高。结论通过加强儿科门诊输液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科室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对门诊输液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六西格玛五步法,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门诊输液室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通过调查分析,确定门诊输液流程中的质量关键点,采取相应措施对影响满意度的排队等候时间较长及护士交代用药知识及注意事项不到位的关键因素加以改进,并与改进前进行比较.[结果]病人对排队等候满意度由改进前85.4%提高到改进后的96.0%,护士交代用药知识及注意事项满意度由89.2%提高到95.3%.[结论]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有效地缩短了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并且促进了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意识,满足病人对用药知识的需求,提高了门诊输液室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士培训考核手册的建立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相关理论,在我院建立规范化护士培训考核手册,对我院120名护士进行培训。对培训前后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护士对患者疾病与患者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医生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护士培训前理论成绩合格率为70.8%(85/120),培训后为93.3%(11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前技能成绩的合格率为65.8%(79/120),培训后为95.8%(11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叭)。(2)培训前与培训后护士对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在培训前与培训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培训前与培训后,护理不良事件(如交班遗漏、呼叫后反应慢、药物外渗、发错药以及压疮等)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培训前后医生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培训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的统计学意义(P〈0.01)j结论规范化的护士培训考核手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护士的理论、技能、规范化用语、医患对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提高作用,应该在科学建立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化流程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输液患者194例,将其随机分为优化流程护理组和对照组各97例,调查并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优化流程组患者的等待时间、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流程组在技术水平、护理态度和输液室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优化流程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护理差错,并且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门诊注射室是门诊患者集中输液治疗的场所,输液的患者病种多,年龄跨度大,用药复杂,加上环境嘈杂,在输液和等待输液时,患者可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本文对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注射室输液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