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20例,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投诉率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3.3%,对照组分别为6.7%、11.7%,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为8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升基层医院护士执行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通过加强护理文化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沟通等方式,提升护士执行力,对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护理满意度为99.0%,高于实施前的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46,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为(98.5±0.7)分,高于实施前的(96.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5)。结论提升护士执行力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内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在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分别对内科护士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护士87名,评价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及护理质量;调查患者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各98例,比较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投诉率、护理满意率等指标。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态度、风险管理行为及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分别为(22.4±2.6),(23.5±2.2),(24.5±2.7),(98.47±1.9)分,高于实施前的(15.6±4.8),(13.4±2.7),(13.5±2.8),(88.36±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725,6.477,7.013,5.467;P〈0.05);实施风险管理后,风险事件、护患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02%,0.00%,低于实施前的7.14%,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27,4.879;P〈0.05),患者满意率由实施前的79.59%升高到9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2,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及工作质量,有利于减少意外事故,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建立实施科室节假日护理安全主管值班制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建立节假日护理主管值班制,比较实施前后节假日期间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及护理缺陷及投诉的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7.50%上升至96.67%,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4.00%上升至9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92,4.40;P〈0.05);护理缺陷及投诉明显降低,由实施前的8例降至实施后的1例。结论科室节假日护理安全主管值班制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确保了节假日护理工作安全,并使一批护理人员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有利于护理管理人才的成长和储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以保证围手术期病人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针对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完善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安全核查,并进行定期检查、反馈,评价实施效果。结果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安全核查后,无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围手术期护理缺陷发生率同比下降了6.45%,保证了手术的正常进展,保证了围手术期病人的安全。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从87%提高到93.7%,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6%提高到99.7%,医患双方的满意度与安全核查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安全核查,保证了病人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的老年病房内科住院患者心理护理临床路径,提高责任护士心理护理胜任力。方法将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心理护理服务,观察组30例按照心理护理路径提供心理护理服务。比较2组患者对责任护士提供的心理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和临床路径对责任护士心理护理胜任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士情绪关注(96.67%)、心理护理内容(86.67%)、放松技巧的掌握(93.33%)、心理支持的感受(100%)及心理护理满意度(96.67%)方面较对照组(分别为63.33%、36.67%、6%、36.67%和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42,15.86,45.06,27.80,4.04,P〈0.05或P〈0.01)。责任护士实施路径护理后,健康教育(94.00±0.42)分、评估干预(87.61±7.09)分、沟通合作(98.40±0.69)分,较实施前(92.80±0.49)分、(61.3.0±9.50)分、(93.70±1.24)分,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6,14.04,20.95,P〈0.01)。结论心理护理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胜任力,有利于引导和规范老年病房开展心理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晨问床边查房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每天早交班后,由护士长主持,围绕病区患者的情况进行30—40min的床边查房。观察实施前后主要护士病情知晓率、专科知识掌握率、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神经内科晨间床边护理查房实施前总体护理质量合格率为93.55%,实施后为97.4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X^2=6056,P〈0.05);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为90.35%,实施后为95.5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P〈0.05);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的合格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病情知晓率较实施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45%比86.16%,x^2=6.56,P〈0.01),护士专科知识掌握率较实施前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士长晨间护理查房对提高护士业务水平、临床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患者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比较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护士对晨间护理工作的评价、护士认可程度、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和工作满意度、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晨间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和护理部每月考核平均分数,观察引入该管理模式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护士对晨间护理工作8个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后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830,-6.082,-5.699,-5.798,-6.259,-6.340,-6.173,-6.340;P均〈0.01);护士对使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后在8个方面认可程度比较,实施后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16,P〈0.01);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的比较[(28.89±4.30)分比(31.56±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7,P〈0.05);护士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96.42%)高于实施前(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0.05);在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患者晨间护理质量合格率、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方面,实施后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0.77,8.546;t=-9.029;P均〈0.01)。结论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晨间护理质量和护士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临床护理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肝胆外科病区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包括改进照护模式、落实分级护理、优化工作流程、科学人力配置及完善护理质量监督体系,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专科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患者满意度、对责任护士知晓率、院内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护士直接护理时间及护理文件书写时间。结果实施后患者对各专科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及对责任护士知晓率分别为98.22%,93.96%,均高于实施前的96.22%,89.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16,11.84;P〈0.05);实施后危重患者护理、急救技术、基础护理及消毒隔离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8.00±1.22),(96.56±1.22),(99.10±0.22),(99.30±0.22)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1.58±1.22),(90.70±1.22),(91.84±1.22),(83.72±1.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74,5.01,4.34,6.24;P〈0.05);实施后护士直接护理时间为(368±12)min,高于实施前的(329±21)min,而护理文件书写时间为(20±4)min,低于实施前的(49±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35,3.02;P〈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实施,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无缝隙的护理,促进了住院患者围手术期的专令与舒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脏内科护理对护理质量、护理时间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技术职称、资历、能力水平将病区护士分为3组,各组采取分层级管理的模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健康教育效果、直接护理时间及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责任制护理小组后,护理质量合格率为100.00%高于实施前的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2,P〈0.05);实施后患者对所患疾病、用药、可能突发情况了解人数比分别为97.50%,97.50%,92.50%,均高于实施前的85.00%,85.00%,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914,3.914,4.501;P〈0.05);实施后护士直接护理时间为(367.96±12.54)min高于实施前的(329.12±20.9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4,P〈0.05);实施后患者、医生、护士满意度分别为100.00%,100.00%,96.67%,分别高于实施前的91.11%,80.95%,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186,4.421,4.043;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模式结合了分层级管理、责任制小组护理以及原有功能制护理的优点,为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提供系统的、连续的、整体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的同时,增进护患问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急诊输液患者通过采用分级分区护理模式,以提高输液安全性,减少护患矛盾,提升患者的满意率。方法:从2010年起,对每一位输液患者进行安全评估,由医生或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指标和使用药物的情况进行分级: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使用某些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特殊药物的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划分为一级患者,其他则为二级患者,并划分为红色高危区域和蓝色普通区域,对两个区域患者实施不同级别的输液管理。结果:此模式实施后,患者输液意外情况发生率较前下降,患者对护士输液技术、服务满意度等提高,而且护士对此模式的认同率和执行率也有所提高(P〈0.05)。结论:采取分级分区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因输液管理不慎引起的意外和隐患的产生,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效地保证输液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7S管理模式在加强感染科低年资护士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医院感染科低年资护士采用常规物品管理方法,自2018年7月—2019年12月实施7S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物品管理合格率情况、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等.结果 实施7S管理模式后,低年资护士检查过程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护理服务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方法建立“双三级”结合的护理质量网格化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主动报告安全事件、落实护理会诊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护理质量网格化管理建立与实施后住院患者、门急诊患者和出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8.22±1.12),(91.97±1.67),(97.16±2.41)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1.59±1.67),(87.92±1.98),(87.89±1.8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7,2.69,4.72;P〈0.05);护士落实安全事件报告、护理会诊、查对等核心制度较实施前有明显变化;给药错误、跌倒和压疮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减少。结论护理质量网格化管理的建立能保障护理核心工作制度的落实,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面、科学、有效的护士长管理考评方法。方法建立护士长绩效考核机制,并应用于护士长管理考评中,对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及医护人员对护士长工作满意度及护士长对护理部管理方法的认可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护士长绩效考核后护理质量得分:护士长管理(97.43±2.41)分,各班工作质量(96.39±4.51)分,护理文件书写(97.75±4.25)分,基础护理(96.11±1.96)分,三基考核(95.12±4.29)分,明显高于实施前(90.03±1.23)分,(89.26±2.19)分,(90.10±3.37)分,(90.94±2.54)分,(89.25±5.48)分,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63,10.12,12.72,12.23,10.06;P〈0.05);实施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1.19%和98.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对护士长工作满意度及护士长对护理部管理方法的认可度也分别提升(x。分别为6.78,6.46,P均〈0.05)。结论科学的护士长绩效考核方案有利于提升护士长的综合管理能力,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增强医院的组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规范临床护理安全标识系统的管理,正确、及时、合理地使用各种护理安全标识,保障护理安全。方法根据临床护理安全标识无缝隙管理系统内涵,制定护理安全标识手册,规范护理安全标识的使用,调查护理安全标识手册使用前后护理人员对安全标识的认知情况、护理安全标识临床应用情况(正确选择安全标识、正确放置安全标识、及时使用安全标识、正确宣教安全标识)及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手册的满意度。结果使用护理安全标识手册后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标识系统的认知程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7.5,P〈0.05)。使用护理安全标识手册后正确选择安全标识、正确放置安全标识、及时使用安全标识及正确宣教安全标识率分别为96%,98%,100%,92%,优于使用前的67%,74%,44%,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62,11.96,38.89,36.08;P〈0.05)。对科室25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标识手册满意度问卷调查,护理人员满意度100%。结论使用护理安全标识手册能够规范安全标识的使用,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完善护理安全标识无缝隙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层流病房存在的主要护理安全隐患及相关因素,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血液内科层流室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78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分别从管理体制、护理人员素质、层流环境和设施以及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等方面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实施安全管理,并统计分析实施安全管理前、后3年护理不良及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两者的不同。结果:通过完善层流室的制度、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学习,安全管理用药,合理配置人力,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减轻护士的身心压力等,护理不良事件及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影响层流病房安全隐患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过预防性评估,制定安全文化培训计划和结合针对性的护理质控安全督导,在提升执业护士对患者安全的认知,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PBL联合病例为引导(CBS)模式对护士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组织患者安全总结讨论会,针对护理安全隐患采取预防措施,护理质控办监控护理安全薄弱环节。比较干预前后护士安全态度、安全知识理论成绩及各科室护理缺陷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后护士对护理安全管理满意度从(3.45±0.61)分提高到(4.20±0.79)分,安全相关理论成绩从(81.71±2.94)分提高到(86.88±3.90)分,每月护理缺陷事件由(8.50±1.15)起减少到(6.08±2.19)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14.161,-17.570,2.850;P<0.05)。结论通过安全文化培训、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以及无缝隙的安全督导,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患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减少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确保老年患者安全.方法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评估患者的安全风险,针对患者的风险因素采取加强健康知识的指导、突出重点环节的安全防护、加强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强化重要临床指标的护理观察等措施,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结果 提高了患者、护理人员满意度及护理工作质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柔性管理措施的应用情况及效果。方法某院急诊科2012年9月开始实施以综合柔性管理为核心的护理管理措施,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建立自主管理平台和柔性激励机制等方法。比较实施柔性管理前后急诊科护士对本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工作满意度。结果实施柔性护理管理后,急诊科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优良率、技能知识考核成绩优良率、工作满意度分别为82.14%,89.29%,92.86%,均高于实施前的57.69%,61.54%,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65,4.262,4.693;P〈0.05)。结论实施柔性护理管理可满足护士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缓和护患关系,提高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