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方法依据江苏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审标准,强化全体护理人员的质控意识,完善护理质控体系,建立健全各种软件资料,质控小组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督查。比较质控改进前后护理质量情况。结果2011年护理质量检查中护理服务满意度、住院患者护理质量、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急救药品与器材、护理文件书写及功能科得分分别为(98.5±0.5),(94.5±0.6),(96.6±0.3),(98.4±0.4),(99.4±0.2),(98.8±0.3),(94.8±0.3)分,均明显高于2009年的(92.5±0.5),(90.5±0.5),(91.5±0。3),(90。4±0.2),(96.4±0.3),(95.5±0.3),(91.3±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5.456,17.741,36.062,53.666,24.962,23.335,18.007;P〈0.01)。结论进行护理质控改进,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个案追踪检查法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成立督导检查组及制定评价标准,进行个案追踪检查,包括查阅病历资料、提问护士、实地查看、现场谈话、满意度调查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追踪,不断改进护理措施,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结果实施个案追踪检查后,呼吸内科及神经内科病区的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检查得分分别由实施初期(90.31±2.21),(91.80±1.66)分提高到实施6个月后的(97.14±1.99)、(98.23±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65,-7.341;P<0.05)。两个病区护理质量综合得分由实施初期的(91.63±3.78)分提高到6个月后的(97.64±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8,P<0.05);患者满意度由(87.88±3.08)%提高至(95.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7.411,P<0.05)。结论个案追踪检查法对护理质量控制效果明显,能有效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是一种较为全面、系统的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在携T管出院患者中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在出院后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对照组出院后予以随机电话随访。以胃肠生存质量问卷表( GIQLI)、焦虑自评量表( SAS)、T管护理知识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表的评定为主要指标,分别在出院前3d、来院拔管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研究组GIQLI得分为(123.5±177;1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3.6±177;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P<0.01)。干预后研究组SAS得分为(48.21±177;3.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26±177;4.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68,P<0.01)。干预后研究组 T 管护理知识问卷调查得分为(17.5±177;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177;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P<0.01)。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护理满意度和出院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9.50±177;8.55),(90.14±177;7.20)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2.43±177;7.15),(73.49±177;6.9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3,10.25;P<0.01)。结论延续护理可以保证患者出院后的生命安全,缓解其焦虑情绪,提高出院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科室自行设计的护理质控反馈持续改进记录本在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科室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反馈持续改进记录本,成立科室质量控制管理小组,规范临床护理质控内容的记录、书写、追踪与整改措施反馈。选取2011年3—12月科室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期间住院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医院护理部进行督察的护理质控得分作为对照阶段,2012年3—12月用科室自行设计的护理质控反馈持续改进记录本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后的12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护理部的督导检查及科室护理质控小组每月的护理质量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追踪管理。比较两阶段护理部督导检查病区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消毒隔离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得分。结果观察组采用护理质控反馈持续改进记录本进行护理质控管理后,病区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消毒隔离的得分分别为(96.29±1.49),(95.73±1.62),(97.04±1.38),(97.63±1.27)分,高于对照组的(88.31±1.72),(84.26±1.53),(86.48±1.71),(83.47±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95,23.37,19.83,17.62;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分分别为服务态度(9.35±0.49)分,技术操作(9.42±0.55)分,入院宣教(9.57±0.36)分,健康指导(9.47±0.3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47±0.72),(8.36±0.52),(8.82±0.49),(8.74±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87,8.39,8.62,9.26;P〈0.05)。结论护理质控反馈持续改进记录本的使用,有利于护理质控督察信息的及时、准确交流,完善了质量反馈体系,提高了管理效率,确保了各项护理安全,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岗位管理模式下合理设置护理人力资源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选择病种及护理工作量方面有代表性的4个病区,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内科4病区、外科8病区)和对照组(内科3病区、外科7病区)。两组分别根据工作量测算结果及卫生部规定的床护比1∶0.4配置护理人员,实施护士岗位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压疮、管路滑脱、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压疮发生率试验组患者为0.19%,对照组为0.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P<0.05);实施后试验组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护士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8.4±0.5),(98.8±0.6),(97.3±0.3),(98.7±0.8)分,均高于对照组(93.5±1.6),(93.9±1.3),(94.9±0.8),(95.8±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67,-24.20,-17.78,-15.23;P<0.05)。结论合理的人员配置、明确分工可以使各级护理人员人尽其才,发挥护理人员的最大化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效益,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绩效分配制度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方法在优质护理示范病区中应用量化考核绩效管理制度,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及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得分分别为(96.38±0.91),(98.26±0.90),(97.39±0.93),(98.69±0.96),(97.28±0.74),(98.57±0.98),(99.26±0.93)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2.36±0.72),(90.38±0.75),(89.26±0.76),(91.57±0.78),(89.93±0.76),(91.23±0.78),(91.38±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6.647,90.990,82.833,10.910,636.529,60.461,13.177;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各项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750,22.733,49.430,41.483,12.926,8.980,8.517,7.806,12.920;P〈0.05);实施后医生对护理各项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336,12.975,14.344,18.237,25.745,13.100;P〈0.05)。实施后护理差错发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45,P〈0.05)。结论将量化考核绩效管理融人护理管理中,体现优劳优酬、按劳取酬的原则,是护理管理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质量改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冠心病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冠心病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在常规术前访视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访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测评两组患者访视前、访视后30 min的焦虑状态,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分别为(55.22±177;5.86),(56.20±177;4.9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4, 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AS评分分别为(37.42±177;4.36),(55.84±177;5.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1,P<0.05)。术后第3天随访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45,19,16,0例,对照组分别为13,22,38,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2,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指导临床实践,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在EICU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方法选取EICU护士32名为研究对象,2010年采用PBL护理查房模式为实验组,2009年采用传统查房模式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终期考核、科研成绩以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91.00±1.89)分与技能操作成绩(93.03±3.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6.99±6.95)分和(89.03±4.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167,3.569;P〈0.05);实验组发表论文(9篇)高于对照组(2篇);实验组护士对查房方式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79,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95.83%)高于对照组(8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30,P〈0.05)。结论与传统的护理查房模式相比,PBL查房模式更能提高护理查房的效果,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使护患关系更和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专项人才培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实施康复护理专项人才培养,对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基础护理、特级护理、护理文书、护理满意度)考核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施后护理安全、基础护理、特级护理、护理文书、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分别为(95.3±1.0),(97.2±1.1),(97.5±1.3),(95.0±0.9),(97.5±1.2)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3.5±1.3),(90.5±1.0),(93.3±1.4),(92.0±1.7),(95.8±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89,9.32,8.35,8.27,7.53;P<0.05)。结论强化康复护理专项人才培养,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培养使用一级质控员,提高护理质量的方法。方法通过对一级质控员的择优选拔、考核、培训、聘用和管理,充分有效发挥一级质控员对科室护理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作用。结果实施一级质控员管理后,全院9个临床科室基础护理从(95.26±0.5)提高到(97.01±0.61)分,病区管理从(94.30±0.51)提升到(95.36±0.36)分,急救管理从(94.01±0.25)提升到(96.01±0.33)分,特级护理从(93.27±0.38)提高到(96.69±0.51)分,消毒隔离从(95.32±0.42)提升到(97.47±0.49)分,护理文书从(94.67±0.14)提升到(96.52±0.25)分,各项护理质量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5,20.38,57.97,64.53,39.97,57.79;P〈0.01)。护士专业理论考试从(78.56±6.52)提升到(81.96±5.68)分,护理操作从(85.22±4.32)提升到(88.10±3.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4,5.70;p〈0.01)。结论科学规范的选拔和聘用临床一线的质控人员是合理培养利用护理人力资源,保障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切治疗乳腺良性肿块及护理配合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良性肿块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分别采用全面护理和常规护理进行配合。比较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旋切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分别为(8.18±0.73)次,(24.21±3.03) ml,(5.29±1.04)d,(23.68±1.64) min,均优于对照组的(11.73±1.21)次,(50.11±5.47) ml,(8.26±1.57)d,(45.52±2.1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835,5.126,5.026,4.517;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5.56%,98.15%,均优于对照组的18.52%,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006,5.308;P<0.05)。结论通过全面护理配合可显著提高麦默通乳腺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神经外科护理进修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2月进修的护士36人为对照组,2011年3月-2012年12月进修的护士36人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带教,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法带教。进修时间为3个月,于每月末分别给予相关的理论和操作考试,测评进修护士每个阶段学习质量,并于进修结束时测评进修护士对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进修护士理论知识、护理操作、综合素质能力评分分别为(93.51±177;4.61),(93.46±177;2.94),(91.57±177;3.71)分,对照组分别为(91.07±177;3.88),(91.29±177;2.87),(88.44±177;4.2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35,3.173,3.319;P<0.05)。观察组进修护士对教学的满意度为100.00%(36/36),对照组为83.33%(3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教学路径能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调动带教教师和进修护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进修护士对教学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Orem自护理论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骨科手术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Orem自护理论的3个护理体系帮助患者逐渐实现自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和护理满意度。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满意度比较采用t检验,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4.23±177;5.52)分,观察组为(97.98±177;6.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80,P<0.05)。对照组有3例发生切口感染,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2,P<0.05)。结论 Orem自护理论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患者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药物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评价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采用国际通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 MBI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脑卒中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00%,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253,9.677;P<0.05);随访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分别为(55.2±5.1),(62.9±9.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4.2),(42.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5,3.17;P<0.05)。结论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发生,缩短病程,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学龄前患儿周围静脉输液管理的临床过程和结果,为临床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门诊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输液安全预防性护理措施,使用自行设计的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表记录患儿输液情况,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药液外渗情况、呼叫换液和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4.00%,静脉药液外渗发生率为12.00%,输液呼叫率为43.33%,均优于对照组的68.00%,40.00%,4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值分别为10.981,-3.098,75.614;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换液及时满意度、巡视维护、解决问题能力得分分别为(4.27±0.56),(4.43±0.38),(4.48±0.5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13±0.42),(3.16±0.64),(3.11±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28,2.963,2.977;P<0.05)。结论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安全管理能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儿家长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缓解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且术后未使用镇痛泵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舒适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法止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 )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出院前VAS评分分别为(3.98±1.121),(1.18±0.747),(0.83±0.781)分,均低于对照组(5.08±1.457),(3.08±1.228),(1.78±1.09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785,8.361,4.461;P<0.05);观察组满意患者92.5%,对照组72.5%,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16,P<0.05)。结论将穴位按摩融入舒适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减轻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治疗的应用实际成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将接受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补片修补术的192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情感状况、精力评分分别为(27.71±3.21),(21.45±2.06),(21.34±2.20),(17.33±2.35),(22.44±2.25)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5,5.21,6.56,6.84,13.24;P<0.05);观察组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2.71%(89/96),高于对照组77.08%(7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1.691, P<0.01)。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护理效果明显,有助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并分析其实践价值。方法选择50例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与50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手术穿刺、放射曝光、总手术时间,总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例数,并通过医院绩效考核分数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分数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管道脱落、穿刺点出血和术中躁动患者分别为1,1,1例,少于对照组的7,9,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891,7.111,9.470;P<0.05);观察组手术穿刺时间为(1.0±0.3)min,放射曝光时间为(45.6±3.4)min,总手术时间为(55.9±6.3)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6±0.7),(87.3±8.5),(108.6±15.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633,25.621,55.718;P<0.01);观察组医院绩效考核分数为(93.8±5.4)分,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分数为(95.8±1.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5±6.9),(81.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624,18.981;P<0.01)。结论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医院对科室绩效考核分数,是一种有效规避介入手术潜在性伤害及提高医疗满意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