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新加坡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新加坡中医管理部门及法规、中医师注册条件、中医学术团体机构、中医学历教育和中医继续教育等方面介绍了新加坡中医药发展现状。随着新加坡中医药事业从立法规范到管理制度方面逐渐完善,从学历教育到继续教育形成了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不断发展,新加坡中医药的发展前景会变得更加广阔。加强中新两国中医药文化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向海外扩展,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和新加坡近日签署传统中医药合作协议,并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制定合作计划。新加坡卫生部发表文告称,两国是在北京签署谅解备忘录,正式确立在传统中医药方面的协调、联络及合作的。在该项协议下,中国同意与新加坡分享在发展与管理传统中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新加坡将与中国分享有关传统中医药管理的资料,及在传统中医药方面的研究、开发的新进展,并为中国医药人员提供保健管理的训练。双方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信息     
中新签署中医药合作计划书6月21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与新加坡卫生部兼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高级政务部长巴拉吉签署了《中医药合作计划书(2005~2008年)》(以下简称《计划书》)。《计划书》规定,中新中医药合作委员会将继续作为双方在中医药(含针灸)领域进行协调、联络与合作的机构。同时应新加坡卫生部的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加坡提高和发展中医药方面提供咨询、协助落实,并负责推荐专家协助开展包括新加坡中医师注册资格考试;新加坡卫生部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提供其在中医药法规方面的最新内容以及传统…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的中医药渊源于中国大陆。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医药就在新加坡生根发芽,为新加坡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了贡献。近几年来,新加坡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我国生产的中成药已成为新加坡华族用于防病治病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5.
介绍新加坡中医医疗、贸易发展和中医教育现状。中医药在新加坡国民健康保健体系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与主流医学并存;近年来随着有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中医医疗、贸易和中医教育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随着华人迁徙下南洋,传入新加坡,在当地发展出一些与中国本土不同的特征。纵观1892-2013年间,在中医教学方面,新加坡的中医教学先由民间自主进行,根据自身条件需求发展,从多元传统方式逐渐过渡至单一现代化学院体系;新加坡中医立法后,民间组织与政府协商互动,向当地西医制度看齐,将中医教学进一步制度化,纳入官方体系。研究新加坡中医教学的本土化变迁过程,有助于了解中医药如何在海外由下至上地传播发展,对中医药走出去提供借鉴实例。  相似文献   

7.
夏琰  戴铭  艾军 《中医药通报》2011,10(4):37-39
目的:探讨新加坡建国前与中国的传统医药交流。方法:通过古文献的归纳、分析,研究1965年新加坡建国前与中国的传统医药交流。结果:新加坡作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伙伴,双方自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友好的交往关系,近代是中新关系发展的高峰。结论:由于海运的便利和近代华侨的大量移民,促进了近现代中医药在新加坡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一个小岛国,土地面积只有596平方公里,人口目前有270万,其中华族约占74%。新加坡独立只有27年,开埠迄今也不过173年,在开埠初期,人口只有150人,但已有30名是华族。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可以相信,自从新加坡土地上有了华族之后,中医药也随着华族的移民而传入到新加坡来。中医药事业在新加坡的发展,一般上可以分成战前(二次大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期。从开埠到战前时期的中医药(1819~1942年) 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即计划把新加坡发展成商业中心,加上当时的社会也需求大量的劳工,因此就吸引了大批移民前来,其中又以华族占多数。到了1850年,华族人口已由原来的30人增加到3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劳工。这时就有一些中医也随着移民潮而流入新加坡,不过当时的中医都只局限于一般的"儒医"和祖传的中医,以及一些属称"先生妈"的祖传妇儿科  相似文献   

9.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名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又倡导中西医汇通,其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医学临床实践。吴氏晚年南渡新加坡,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从组建中医学术团体、主办中医学术刊物、培育中医后备人才、投身诊疗活动等多个方面,极力推动新加坡中医事业的发展,是近代东南亚中医药史上杰出的领袖与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首届全国中医药信息研讨会提供的有关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论文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介绍了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中医药发展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中医药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加坡的中医药是随着华人定居新加坡而传入,经过新加坡政府及中医药有识之士的长期努力,中医药成为全民所信赖的医药,现已成为新加坡重要的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2.
经典名方是中医方剂的杰出代表,临床治病的有效工具,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名方的研发引起中医药整个产业链群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一系列指导性建议和针对性文献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该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经典名方研发建议或启示的文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各家之说、汲取各家之议,博采众长,构建经典名方研发轮廓,得出文献研究是前提、优质药材/饮片是基础、物质基准是核心、高品质是保障和优惠政策是动力的启示,并展开相关探讨,为促进经典名方研发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医院中药制剂发展到今天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在我国优秀的传统中医药体系基础之上,医院中药制剂既是创新也是继承,且未来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相比其他制剂,医院中药制剂不但为,临床提供了大量有专科特色的专药,弥补了市场药品供应不足,又配合医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且临床疗效不错,价格便宜,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然而,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医药业发展和监管的规范,医院中药制剂的水平与当下药品监管要求日渐脱轨,甚至一度成监管死角,存在患者服药没有知情权等诸多问题。如何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加大医药制剂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药制剂医药监管,值得中医药孝人员去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4.
Omic techniques have become key t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biology. As the holistic approaches underlying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new tendencies in Western medicine towards personalised medicine require in-depth knowledge of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active compounds, the use of omic technique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CM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view of its expans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is short review, omic applications in TCM research are reviewed which has allowed some speculation regarding future perspectives for these approaches in TCM modernisation and standardisation. Guidelines for good pract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omics in TCM research are also propo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找出中医“四大经典”培训活动的效果及其规律,分析研究接受四大经典培训的学员,对于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临床水平的影响,找出其规律,为“学好经典、做好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参加“中医经典”培训的学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学员普遍反映加强了对四大经典著作的认识,夯实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了中医辨证论治能力。结论:研读经典是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必然途径;熟读经典为培养名优中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好经典,是做好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杞菊甘露饮及杞菊甘露饮配合针刺治疗肺肾阴虚型干眼症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在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组就诊的肺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组1(杞菊甘露饮组)45例和组2(杞菊甘露饮配合针刺组)45例。2组均口服杞菊甘露饮,组2加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1)组1及组2的标准干眼症测量评分(Standard Patient Evaluation of Eye Dryness,SPEED),视觉模拟量化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VAS)以及中医肺肾阴虚积分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疗效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TBUT)在2组间疗效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1高于组2(P=0.0000.01)。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组1显示泪液数量在治疗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0.05),组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0.05)。2)总有效率:SPEED,组1是54.4%,组2是53.3%。VAS,组1是61%,组2是55.5%。中医肺肾阴虚积分的总有效率,组1是68.18%,组2是71.11%。结论:单用杞菊甘露饮或杞菊甘露饮配合针刺治疗肺肾阴虚型干眼症均有效,两者在疗效上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新加坡卫生部或可考虑除西医常规治疗外,也可让不同规格的各级医院根据其自身条件,技术设备以及患者的依从性选择中药治疗或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干眼症。  相似文献   

17.
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代表,已成为中医药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文从当前中药注射剂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研发生产水平不高、药品质量与安全性差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出发,指出需要对上市后中药注射剂进行整体性再评价,乃至二次开发。当前形势下,以具有良好临床基础、市场基础和研究基础的中药注射剂大品种为培育与评价主体,是集中力量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口服中成药不同,中药注射剂大品种培育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撑、质量标准与更及时有效的临床信息反馈,因此需要探索构建适合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整体评价研究体系。该文分别从评价方法的优化、医研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整体评价研究体系的形成3个层次探讨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整体评价研究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关键,提出从机制规律基础研究、临床效果评价验证、文献信息积累挖掘、资源可持续性培育以及市场和产业化操作5个方面,实现"五位一体"共同服务于提高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适用性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In Singapor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longside Western medicine (WM) is common. There are risks of adverse herb-drug interactions when taken concurrently. Current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CM use is not regularly reported to WM doctors in Singapore, but the underlying reasons are not understood.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cross Singapore by administering questionnaires to TCM-using patients and WM-practisi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GPs). The questionnaire examined the following themes: (1) demographics and TCM use pattern; (2) respondents’ (patients and GPs)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TCM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cussion of TCM during the WM consultation; and (3) respondents’ qualitative suggestions to increase disclosure rate.ResultsA total of 484 patients and 334 GPs were survey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s’ initiation of TCM discussion include length of consultation (odds ratio [OR]: 2.1; P < 0.001), comfort level in discussing TCM (OR: 1.6; P < 0.001) and belief in importance of discussion (OR: 1.4; P = 0.017). Doctor’s initiation of discussion (74%) was the top patient-ranked factor influencing their discussion of TCM. For doctors, knowledge of TCM indications (OR: 2.2; P < 0.001), belief in importance of discussion (OR: 2.1; P < 0.001) and comfort level in discussing TCM (OR: 1.9; P = 0.001)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ir initiation of TCM use discussion. Possible WM-TCM interactions (58%) was the top doctor-ranked factor influencing their discussion of TCM.ConclusionThe discussion of TCM in a WM setting is 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s include doctors’ active screening for TCM use in patients and equipping doctors with TCM knowledge.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doctors is key to avoiding harmful herb-drug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