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映平  周东胜 《四川精神卫生》2015,28(2):156-157,188
目的了解门诊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2014年9月、11月门诊482张抗精神病药处方用药情况。结果 482张处方共涉及30种治疗方案,其中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有9种,279张(57.88%),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有18种,197张(40.87%),使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有3种,6张(1.24%)。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居前5位的依次是利培酮(31.90%)、舒必利(13.98%)、利培酮+氯氮平(13.20%)、奥氮平(12.54%)、氯氮平(11.93%),使用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利培酮(35.89%)、奥氮平(21.37%)、氯氮平(18.67%)、舒必利(15.35%)、帕罗西汀(8.71%)。结论我院门诊抗精神病药物单一用药方案占主导;非典型抗精神病用药已成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2.
本文目的是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NMS)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抗精神病药物所致NM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NMS发生率更低、病情更轻、死亡率更低。不同种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NMS临床特点各异。对于老年人及应用抗抑郁药物者发生的NMS尤应引起重视,因为这些因素可增加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通过电子住院信息系统收集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所有住院年龄≤18岁且确诊为精神疾病的患者的临床、人口学和出院当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入组626例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出院时93例(14.9%)患者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92例(14.7%)患者接受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441例(70.4%)患者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233例)、抑郁症(124例)、精神分裂症(108例)是诊断频率最高的三种精神疾病,其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为别为94.0%、74.2%和99.1%。使用频率最高五种抗精神病药物依次为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和帕利哌酮;双相障碍和抑郁症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物为喹硫平,精神分裂症最常使用奥氮平;儿童组患者最常使用阿立哌唑,青少年组患者最常使用喹硫平;男性患者最常使用奥氮平,女性患者最常使用喹硫平。儿童组患者阿立哌唑、利培酮和喹硫平剂量显著低于青少年组,男女两组间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部分住院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在出院时接受单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同诊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种类不同,不同年龄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种类、剂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苏州市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现况。方法:采用患者药物使用调查表,对苏州市3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544例住院和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使用居前6位的抗精神病药物分别是氯氮平(25.6%)、利培酮(16.5%)、奥氮平(13.9%)、奎硫平(11.4%)、阿立哌唑(9.1%)、氯丙嗪(6.8%)。门诊和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存在差异(χ2=37.361,P=0.003)。门诊患者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氯丙嗪、奋乃静、帕利哌酮的使用剂量低于住院患者;舒必利、齐拉西酮、氟哌啶醇使用剂量高于住院患者(P均0.01)。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比率(54.4%,293例)高于联合药物治疗(45.6%,246例);单一药物治疗者中84.2%(247例)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SGAs);联合用药者中97.8%(241例)主要抗精神病药物及65.0%(160例次)次要药物为SGAs;最常合并使用的药物是镇静催眠药(20.2%)、心境稳定剂(12.2%)、抗胆碱能药(12.1%)、抗抑郁药(7.8%)和β-受体阻断剂(4.3%)。结论:单一用药和选择SGAs是苏州市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药物源性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导致精神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典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诱发或导致其发生。氯氮平作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难治性精神病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氯氮平有诱发或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危险性。这提醒临床医师在对难治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提高对氯氮平等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肺栓塞的重视,纠正错误用药习惯,避免危险因素,降低相关严重后果的发生。本文拟对氯氮平与肺栓塞的相关性展开讨论,旨在梳理氯氮平在诱发难治性精神病患者中肺栓塞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提出几点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中心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为托管机构患者的药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服务中心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并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诊断及用药情况。结果共19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共180例(91. 4%),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17例(8. 6%)。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物前五位依次是氯丙嗪[54例次(25. 0%)]、氯氮平[37例次(17. 1%)]、氟哌啶醇[26例次(12. 0%)]、利培酮[23例次(10. 6%)]和舒必利[22例次(10. 2%)]。接受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病程(Z=-3. 260,P0. 05)和住院时间更长(Z=-3. 531,P0. 01)。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是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因素(β=0. 099,OR=1. 104,95%CI=1. 033~1. 179,P0. 05)。结论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中心住院患者以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为主,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更多,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倾向于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抗精神病药单用与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对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1239例病程≤5年、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以下简称药物组,635例)和药物结合心理社会干预组(以下简称干预组,604例)治疗随访1年.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家庭干预、技能训练及认知行为治疗.主要结局指标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治疗中断率、疾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健康状况问卷(SF-36)、大体评定量表(G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的变化.结果 (1)干预组和药物组总的治疗中断率分别为32.8%和46.8%[相对危险度(RR)=1.61],复发率分别为13.8%和21.3%(RR=1.76),再入院率分别为6.5%和11.2%(RR=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05).(2)干预组ITAQ总分变化值[(4.7±0.1)分]、6项SF-36因子分改善值、GAS总分变化值[(6.9±0.2)分]、SDSS总分变化值[(1.5±0.1)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分别为(1.5±0.1)分、(3.7±0.2)分、(1.0±0.1)分;P均<0.01~0.05].结论 抗精神病药结合心理社会干预治疗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断率、复发率和再入院率均低于单用抗精神病药患者,自知力、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患者.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这与抗精神病药物的 使用有一定的关系。抗精神病药物导致 QTc 间期延长,增加了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 动过速(TdP)的发生风险,严重者可恶化为致命的心室颤动,甚至心脏性猝死(SCD)。性别、年龄和电解 质紊乱对 QTc 间期延长均有影响;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 QTc 间期的影响不同;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 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对 QTc 间期的影响也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 QTc 间期延长也受到遗传 因素的影响,随着药物遗传学的发展,许多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 QT 间期延长的相关基因被鉴定出来。 现就抗精神病药物导致 QTc 间期延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住院分裂症患者687例一日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天津市安定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对总院及分院共687例分裂症患者日医嘱微机查询。结果 (1)在687 例分裂症患者中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氯丙嗪、维思通、奎地平,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治疗剂量为13.5~4 012 mg/d,平均(367±250)mg/d。(2)687例患者中516(75.11%)例患者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185 例(26.92%)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432例(62.88%)为单一用药者,255 例(37.11%)患者配合使用2 种抗精神病药物,而3种或3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配用为0 例,总计53 例(0.08%)患者合并使用抗抑郁剂,106 例(15.43%)合并心境稳定剂。(3)合并心境稳定剂频率依次为锂盐46 例,丙戊酸钠30 例,卡马西平30例。结论 目前天津市安定医院处方方式仍以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考虑与患者病程较长,大部分患者仍沿用原老医嘱,且长期住院患者受医保及经济负担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为临床医生规范、合理、安全使用精神科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抽取我院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346例,其中普通收治患者198例,城市流浪救治患者148例;男性188例,女性158例,年龄(46.22±14.50)岁,住院时间为(7.91±9.84)年。结果单一用药252例(72.8%),合并用药94例(27.2%);合并用药中,氯氮平联合利培酮使用率达33.0%,高于其他合并用药组合。单一用药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合并用药患者[(44.92±14.74)岁vs.(49.72±13.30)岁,P=0.001],且住院时间也较合并用药患者短[(6.72±9.54)年vs.(11.10±9.96)年,P=0.006],单一用药患者中救治患者多于普通患者(135例vs.117例,P=0.008),而合并用药患者中普通患者多于救治患者(81例vs.13例,P=0.008)。结论我院住院患者的用药特点以单一用药为主,少数合并用药,而合并用药则为联合一种药物。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我国十省市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2006年我国10省市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分析4年间我国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作者2002年的调查方法,选择10省市41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5898例精神分裂症门诊和住院患者,于2006年5月22-28日使用自制修订的调查问卷进行精神分裂症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结果 (1)5898例患者中,门诊患者为2716例(46.0%);住院患者为3182例(54.0%);男3041例(51.6%),女2803例(47.5%),缺失54例数据.(2)99.1%的患者接受了抗精神病药治疗,使用频率在前7位的药物依次为:氯氮平(31.7%),利培酮(30.5%),舒必利(14.5%),氯丙嗪(10.8%),奋乃静(9.2%)、喹硫平(7.2%),氟哌啶醇(5.8%).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住院患者平均药物剂量显著高于门诊患者.(3)72.7%的患者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第1代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频率为38.3%;6.19%的患者接受了长效药物治疗.(4)75.6%的患者接受了单一非长效抗精神病药治疗;24.4%的患者联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5)54.1%的患者联合了抗胆碱能药、苯二氮革类、β-受体阻断剂、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主要用于控制不良反应或增效治疗.结论 第2代抗精神病药已经成为我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流药物,反映出精神分裂症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抗精神病药致肠梗阻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抗精神病药致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53例精神疾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合并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53例患者中,以40岁以上、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以上及服用氯氮平(45.2%)后发生肠梗阻较为多见;临床表现均有渐进式腹胀、肠鸣音减弱或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检查均可见肠管扩张及液平面;经治疗后49例痊愈,4例死亡.结论:各类抗精神病药均可引起肠梗阻,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近20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种类和剂量变化趋势.方法 调查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4个年份在唐山市6所精神病院出院的2 7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3 195份住院病历,用专门设计的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以及患者出院时药物治疗信息.结果 ①治疗药物的变化: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最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别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氯氮平、除氯氮平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3.8%(396/422)、45%(285/634)、59.9%(557/930)、51.6%(623/1206).2006年氯氮平使用率达35.7%(431/1206).4个年份间患者出院时合并使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比例旱升高趋势(趋势X~2=99.10,P<0.001),从1986年的10.43%(44/422)渐升至2006年的26.29%(317/1209).②药物剂量变化:4个年份出院时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日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43.32,P<0.001),4个年份的出院患者日服药剂量随年份增长而呈下降趋势(Spearman R=-0.13,P<0.001);抗精神病药的单一治疗日剂量低于合并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14.23,P<0.001).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出院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剂量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b=163.86,P<0.001)、住院大数(b:25.76,P<0.001)呈正相关;与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b=-114.92,P<0.001)、发病年龄(b=-3.87,P<0.001)呈负相关.结论 近20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已逐渐成为抗精神病治疗的主要用药,抗精神病药合并治疗的比例增加.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氯氮平一直保持较高使用率的利弊和合并用药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10省市抗精神病药使用现况的调查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目的调查中国10省市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使用现状.方法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各省分为五个经济发展等级,以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的46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4 779例住院和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于2002年5月20~24日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结果 (1)在4 779例患者中,门诊为1 969例(41.20%),住院为2 810例(58.80%).与门诊患者比较,住院患者中的男性患者比例高、年龄大、病程长、公费医疗比例高(均P<0.01).(2)使用频率在前六位的药物依次是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氯丙嗪、奋乃静和氟哌啶醇.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治疗剂量为12.5~4 125 mg/d,平均(365±253)mg/d.其中住院患者的使用剂量[(409±274)mg/d]高于门诊患者[(300±201)mg/d;F=223,P<0.01].(3)2 617例次(54.99%)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2 940例次(61.78%)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在内).312例接受长效抗精神病药.3 523例(74.03%)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 236例(25.97%)联合使用2种及其以上抗精神病药.(4)常见的合并治疗药物有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断剂、苯二氮NFDA3类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结论国内精神分裂症药物处方方式逐渐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占主流,经济负担和患者的症状表现对精神药物的处方方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心电图(ECG)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未服药的9~17岁儿童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3个月内(1周内、4周、8周和12周)的ECG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性别、年龄、不同药物种类等多个因素对ECG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时间延长,精神分裂症患儿中出现ECG异常的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最常见的为窦性心动过速,其次为T波变化.另外,男性患儿、用药后出现过ECG异常的患者以及在12周时仍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出现ECG异常的风险增大.结论 ECG异常在精神分裂症患儿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过程中有增加的风险,应对ECG情况进行及时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APP)的情况,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使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在患者出院日记录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单药组)与接受APP患者(APP组)的临床特点,描述APP中具体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共入组8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364例(45.4%)使用APP。与单药组相比,APP组发病年龄更小、本次住院时间和总病程更长、住院次数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PP组中78.0%的患者为同时使用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常见的联用方式为利培酮(47.3%)、氯氮平(44.5%)和奥氮平(40.1%)联合另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接受APP方案的患者发病较早且病程迁延;两种SGA联用是APP中最常见的疗法,APP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利培酮、氯氮平和奥氮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几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30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测定血细胞计数与分类。结果患者经利培酮、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的60例(20%)。氯氮平组发生率(29.1%)显著高于利培酮组(14%)(P<0.01),氯丙嗪组与利培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嗜酸性粒细胞均有影响,可能与免疫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齐拉西酮4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校正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的影响。方法 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n=25)、喹硫平组(n=23)、奥氮平组(n=28)、齐拉西酮组(n=21),口服4种药物中的单一药物治疗。治疗前连续3次心电图检查,血药浓度达稳态后(1次常规服药前30分钟、估计Tmax、Tmax后60分钟)再连续3次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以Bazett’s公式校正为QTc。计算治疗前后QTc均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组QTc都有延长,利培酮组[(382.4±16.3)ms vs.(378.6±13.9)ms]、奥氮平组[(379.2±15.6)ms vs.(376.7±15.13)ms]、喹硫平组[(382.8±16.9)ms vs.(377.5±14.3)ms]、齐拉西酮组[(402.4±33.8)ms vs.(377.1±14.6)m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QTc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延长最明显,其中1例女性患者QTc达534 ms。结论 4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均不同程度延长精神分裂症患者QTc。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生脉饮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70例病人,与同期住院的107例仅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进行对照研究,观察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结果发现,加用生脉饮组心电图异常率为27.1%,对照组为55.1%,统计表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生脉饮在改善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影响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 ,比较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异常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为 7 84 % ;男女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病程 <10年与≥ 2 0年组比较及年龄<4 0岁与≥ 4 0岁组比较 ,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抗精神病药引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依次为 :氯氮平 (14 16 % )、氯丙嗪 (7 4 1% )、利培酮 (6 5 4 % )和其它 (5 5 8% )。氯氮平组与利培酮组比较 ,糖尿病发生率和空腹血糖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餐后 2h血糖亦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与患病年龄、病程有关系 ,5 0岁以上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氯氮平引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抗精神病药物 ,且餐后血糖控制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