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前列腺增生证提供依据。方法:取SD雄性2月龄大鼠40只。随机分组,应用去势大鼠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诱导前列腺增生,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酸性磷酸酶(ACP)和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PAP)的变化以及前列腺彤态学改变。结果:补中益气汤组与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和血清酸性磷酸酶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补中益气汤对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和血清酸性磷酸酶的影响比补阳还五汤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均可明显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抑制大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其中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比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更加明显。临床上可以充分利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土家"二七补阳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和"二七补阳活血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补阳还五汤组加用补阳还五汤,"二七补阳活血汤"组加用补阳活血汤,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3个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较为肯定,补阳还五汤组优于对照组,而"二七补阳活血汤"组又优于补阳还五汤组(P0.05或P0.01)。结论土家"二七补阳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补阳还五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10011)向大雄主题词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综述补阳还五汤(以下简称补方)为清代名医王任清所创,始载于《医林改错》.方由黄芪、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7味组成,为中医既补气又活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前列腺增生证提供依据。方法:取SD雄性2月龄大鼠40只,随机分组,应用去势大鼠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诱导前列腺增生,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酸性磷酸酶(ACP)和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PAP)的变化以及前列腺形态学改变。结果:补中益气汤组与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和血清酸性磷酸酶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补中益气汤对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和血清酸性磷酸酶的影响比补阳还五汤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均可明显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抑制大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其中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比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更加明显。临床上可以充分利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相似文献   

5.
黄芪是最常用的补气中药 ,古代称黄耆 ,耆是长者的意思 ,故称黄芪为补气之长。传统名方中以黄芪为主药且疗效显著者甚众 ,如黄芪建中汤、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等 ;近代名方如抗心梗合剂、参芪口服液、黄芪生脉饮、黄芪口服液、黄芪注射液等等。历代名医对黄芪的临床效用均推崇备至 ,《神农本草经》列黄芪为上品 ,张仲景《金匮要略》列黄芪方剂九首 ,李东恒创“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朱丹溪创“玉屏风散”,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当代名医邓铁涛、陈可冀等对黄芪的临床应用多有创见和发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颈椎病)、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等疑难杂症,临证辨证加减。结果:临床效果良好。结论: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祛风通络、补虚。  相似文献   

7.
补元固肾五虫汤治疗肾病综合征60例471000河南省洛阳市第四医院孙焕明,段玉环,梁庚银,王桂花自1987年以来,我们采用自拟补元固肾五虫面治疗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病患者共80...  相似文献   

8.
运用五子生精汤治疗男性不育51例,治愈40例,好转11例。论及补虚与治实、辨病与辨证、治肝与治心、药补与食补的关系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疗效较好,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芪归桂枝汤治疗产后身痛1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济平 《陕西中医》1995,16(6):247-247
采用《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合方治疗产后身痛130例,总有效率98%。提示本法有养血、补虚、疏风散寒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唯 《中医研究》2003,16(5):2-3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其中脏腑虚证又是脏腑辨证教学的重点.脏腑的虚证主要有气血阴阳四大类.然而不同的脏腑各有其不同的虚证类型,而不是每一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证候全都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五脏功能网络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五脏是脏腑系统的核心。心、肝、脾、肺、肾五个子系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超结构的网络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同时机体内部以经络、气血、津液为媒介,形成一个上下统一、内外相应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各形成要素之间相互资生、制约、动态协调平衡,维持着人体的健康状态。藏象功能网络具有信息发出者、信源、编码、媒介、把关人、  相似文献   

13.
脉象信息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之后《难经》确立了寸口脉与人体上焦、下焦及中焦的对应关系,《脉经》进一步提出脏腑表里与寸口脉定位的关系等。现代医家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认识有2个方面:一是微观脉学的精确性认识,认为寸口脉应依据神经分布、血液供应来确定;二是辨证脉学的系统性认识,认为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是其功能系统的投射定位。然寸口脉的脏腑定位并不是一个恒常态,而是一个动变态,与医者对前人理论的接受程度、个人的指下感觉和认知水平有关,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一直重视脏腑相关问题,本文从中医发展之初对脏腑问题的两种视角(联系视角与解剖视角)开始思考,基于《脉经》前后的经典文献梳理《脉经》文本,得出《脉经》脏腑讨论的初步认识,即王叔和讨论了传统藏象视角认识下的脏腑生理、病理、诊断与经脉腧穴的联系,而各种古代文献的重组、编排、归纳则提示藏象理论的系统构建在此时发生,并且已经纳入经脉的相关内容;《脉经》卷六集中体现了王叔和对“脏腑-经脉一体化”的理论构建和临床观察,《脉经》对于脏腑病候进行了仔细梳理,并注重病候、诊脉、脏腑与腧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医理论认为,卵巢早衰多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致阴阳失衡,冲任失养,经水乏源所致。其本在肾,但与肝、心、脾、肺四脏联系密切。在于肾者,多因肾精亏虚而致月经停闭,治以补肾生精填髓。在于肝者,多因肝气郁结而致月经过少,治以疏肝理气解郁。在于心者,多因心阳虚衰而致月水难生,治以温通心阳虚衰。在于脾者,多因气血不足而致月经乏源,治以补气健脾养血。在于肺者,多因气机失调而致月经不畅,治以活血调经通脉。  相似文献   

16.
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刘完素的代表作,是一部着重探讨病证病机的临床理论著作,其对病机的论述始终未离五脏六腑,是全面而深入的脏腑病机论。从比物立象归类脏腑病证、亢害承制论述脏腑病机、六气病因到六气病机的转化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的理论是以脏腑为核心,脏腑在疾病发生、演变中具有自身的变化规律;脏腑辨证在诸辨证方法中居核心地位,本文在简约分析的基础上,示例肺系疾病、脾胃疾病中脏腑辨证的具体运用;扼要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总结现代临床辨治经验和认识,认为鼻鼽发病与脏腑虚损关系密切。气虚则温煦、防御及固摄作用减退,鼻窍功能失常;肺气亏虚,则鼻失温养,肺不主涕;脾气虚弱则清气不升,鼻窍失养;肾气不足则精气不布、肾阳失温煦,鼻窍功能失常,而成鼻鼽。  相似文献   

19.
从五脏藏神的理论内涵探讨五脏俞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金凤 《中国针灸》2006,26(1):69-71
根据导师东贵荣教授内伤病“脏腑、阴阳、气血、虚实”辨证法则及调五脏神辨证立法治疗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查阅古今中医文献,从五脏神的含义及其功能、五脏神的整体调控机制、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的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脏藏神分型辨证、配穴立法论治不寐的理论及取穴原则,分析五脏神对机体整体的调控功能以及与心神、脑神之间的关系。阐述针刺五脏俞穴调节五脏神志治疗失眠症的立法依据,从而建立并提出针刺膀胱经五脏俞穴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下合穴与脏腑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了下颌穴与脏腑的相关性。发现下颌穴与六腑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特,确定反映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治疗相庆的六腑疾患。但不从文献记载还是从相关的实验研究来看,六腑的合与六腑之间无显著的相关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