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心的生理病理角度,论述心气虚在心的病理变化以及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中的地位.并提出补气活血、温阳利水,标本兼治,可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是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心的生理病理角度,论述心气虚在心的病理变化以及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中的地位。并提出补气活血、温阳利水,标本兼治,可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是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致死率均较高,中医药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该病的发生与心、肾、肺、脾等脏腑受邪或其气血津液损耗密切相关,症状表现多样,辨证分型复杂,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法则、辨证论治、现代实验研究等方面,总结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  相似文献   

4.
马俊勇 《陕西中医》2011,32(10):1283-1284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和芪苈强心胶囊(黄芪、人参、附子、丹参、葶苈子、泽泻等)治疗为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Lee氏心力衰竭计分疗效和心肌收缩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能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心功能。结果2组的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1%,42%和72%,50%。结论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的病程发展。  相似文献   

6.
屈营  张明谦 《中医药学刊》2005,23(5):951-951
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可归属中医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病证中。其病变重点在心,但与肺、脾、肾及其它脏腑的病变亦密切相关,笔者运用生脉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笔者通过建立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来深入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验证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原则指导下中药复方心复康口服液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1 建立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随着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建立具有符合中医临床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 ,对研究中医证的实质、探讨药物治疗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尚无具备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该病的发生率很高。常规治疗方法是强心、利尿、扩血管。口受体阻滞剂长期以来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但近10a的研究证明口受体阻滞剂的合理应用能明显降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我院2000年1~9月使用倍他乐克联合美乐心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孙建芝教授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孙建芝教授诊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从学术思想、辨证经验、治疗法则、组方用药四方面进行论述,系统地归纳了孙教授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辨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属中医“惊悸”、“怔忡”、“水肿”、“喘证”等范畴。中医对此治疗有辨证分型治疗 ,基本方加减治疗 ,专方治疗 ,并有较好的疗效。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认为只要抓住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标与本 ,从标本论治 ,兼顾五脏 ,也不失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现谈点体会如下。1 细辨病机 本虚标实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足够的静脉血流量的情况下 ,由于心脏排血量不足 ,导致组织灌注量减少 ,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引起的肺循环和 (或 )体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亦称慢性心功能不全。 CHF时常伴有水钠潴留…  相似文献   

11.
生脉注射液短期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均以14d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心率及射血分数。结果: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体征、心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0.23%,对照组总有效率65.85%,有统计学差异(P0.01)。心率(HR)及射血分数(LVEF)改善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配合西药常规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短期内可增加心力衰竭患者射血分数,减慢心率,增强心脏做功能力,从而改善心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且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的临床观察证实气虚血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基本的发病机制,其贯穿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1],因此益气温阳活血化淤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淤功效的中药复方(心复康)治疗气虚血淤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取得较好疗效[2,3],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提出的观点。为了深入研究气虚血淤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特点,本研究探讨了气虚血淤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GMP-140、TXB2、6-K-PGF1a及血液流…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王雁翔 《陕西中医》2002,23(12):1109-1110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 ,中医学虽有“心衰”之病名 ,但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衰并非完全一致 ,以“心衰”病名论述的专题亦十分少见。大量有关心衰的论治 ,散见于“心痹”、“心悸”、“怔忡”、“喘证”、“水肿”、“心水”等范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心气心阳亏虚是其基本病理基础 ,血瘀、水停为其基本病理改变。病变脏腑以心为主 ,旁及肝、脾、肺、肾。早期心衰多表现为心肺气虚 ,继则逐渐影响脾肾 ,后期则以心肾阳虚为主 ,并伴不同程度的瘀血、水饮 ,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有学者系统观察2 1 5例充血性心力…  相似文献   

14.
李顺民教授继承了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的观点,善于从脾论治肾脏病,他认为脾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之一,治疗过程中应时时注意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健旺。本文分别从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炎、尿血等常见肾脏病的经典医案,总结其从脾论治肾脏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主要是阳虚、心气虚、水停、血瘀。因此治疗的原则应该主要为益气,另外要注重活血、温阳、健脾、利水、化痰。本研究主要分析近些年中医药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关方法及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6.
健心力口服液是根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实质,结合长期临床经验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1998年以来,我们医院应用该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或兼气虚血瘀证)40例,并与西药随机对照,疗效显著,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如不及时治疗,给予适当的护理,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极其重要。笔者自1995~1998年采用辨证施护9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心理护理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霍根红 《河南中医》1996,16(5):274-276
试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霍根红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病机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心脏功能代偿失调的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它当属中医学“心悸”、“血瘀”、“水肿”等证范畴。采用...  相似文献   

19.
健心力口服液是根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实质,结合长期临床经验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1998年以来,我们医院应用该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或兼气虚血瘀证)40例,并与西药随机对照,疗效显著,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马永俊  杜廷海 《光明中医》2009,24(2):288-289
目的:观察单纯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温阳益心汤加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1倒,1个疗程15天.结果:显效12例,有效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13%.结论:温阳益心汤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防止病情反复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