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038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药物治疗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绵阳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动态,了解对心力衰竭患者规范化药物治疗水平。方法 采用绵阳市3所医院1998、2001和2005年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历数据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药物治疗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绵阳市3家医院上述3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有2038人。1998、2001和2005年药物使用率分别是:利尿剂63.7%、68.1%和77.6%、洋地黄类40.2%、42.4%和68.6%、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18.2%、30.3%和62.4%、β—blocker(β受体阻滞剂)14.9%、31.2%和62.6%、硝酸盐类42.5%、48.2%和56.9%、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25.7%、28.9%和17.7%、钙离子拮抗剂17.5%、18、3%和22、3%。不使用β—blocker的主要原因是窦性心动过缓。不使用ACEI/ARB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压。未考虑使用β—blocker占不用原因的30.8%,未考虑使用ACEI/ARB占不用原因的31.5%。结论 提示自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公布以来,绵阳市心力衰竭患者规范化药物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绵阳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动态,初步分析用药合理性。方法采用绵阳市3所医院1998、2001和2004年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历数据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药物治疗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绵阳市三家医院上述3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有1882人。1998年、2001年和2004年药物使用率分别是:利尿剂63.7%→68.1%→74.5%;洋地黄类40.2%→42.4%→67.9%;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18.2%→30.3%→57.1%;β-b locker(β受体拮抗剂)14.9%→31.2%→60.1%;硝酸盐类42.5%→48.2%→56.3%;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25.7%→28.9%→20.7%;钙离子拮抗剂17.5%→18.3%→20.1%。不使用-βb locker的主要原因是窦性心动过缓。不使用ACEI/ARB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压。未考虑使用β-b locker占不用原因的32.6%,未考虑使用ACEI/ARB占不用原因的34.6%。结论提示自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公布以来,绵阳市心力衰竭患者规范化药物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总结1986年、1996年、2006年老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反复住院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前后用药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问隔时间。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使用率分别为100%,≥95%及〉50%;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为零。90年代以后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物使用率逐年提高,用药变化后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再住院时间间隔延长(P〈0.01)。提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也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136例老年心力衰竭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心力衰竭的诊疗水平。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2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6例,进行观察治疗。针对性的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酶等,同时并用或不用洋地黄类药物。结果:显效:69例(50.7%);有效:59例(14.9%);无效87例(7.4%)。治疗不同原因的心力衰竭,有较好疗效。结论:通过对不同原因的心力衰竭的诊断分析,给予相应治疗可有效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的利尿剂,ACEI及/或ARB、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三组:收缩性心衰组(30例)、舒张性心衰组(30例)、混合性心衰组(30例),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使用药物种类所占比例由高至低分别为利尿剂,ACEI及/或ARB、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其中舒张性心衰组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洋地黄药物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经住院用药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程度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以利尿剂,ACEI及/或ARB、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药物为主要治疗用药,但从统计分析结果观察,临床应加强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药物的应用,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宁保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4):416-417
目的了解CHF的标准药物治疗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心内科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计86例的药物治疗情况,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利尿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治疗剂量。结果各种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β受体阻滞剂为75.6%,ACEI为81.4%,利尿剂为93.0%,洋地黄制剂为58.1%,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53.5%,他汀类药物为88.4%。ACEI使用达目标剂量者占30.2%,β受体阻滞剂使用达目标剂量者占34.9%,β受体阻滞剂不合理使用者占69.8%。结论β受体阻滞剂、ACEI作为CHF治疗的基础药物,在我院的使用率一般,达到目标剂量者较低,且β受体阻滞剂不合理使用情况较严重。临床医师应不断学习掌握循征医学证据,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各种口服药物的应用情况及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符合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390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口服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静脉药物(包括硝酸酯类、硝普钠、冻干重组脑钠肽、利尿剂、营养心肌药物、西地兰)的应用情况.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仍以冠心病为首,共2408例,占61.6%;住院患者以Ⅲ级、Ⅳ级心衰为主,Ⅲ级1673例(42.8%),Ⅳ级1165例(29.8%);临床心衰阶段(C期)3227例(82.5%),难治性终末心衰阶段(D期)682例(17.5%);在口服药物的使用方面,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使用较前逐渐上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于2010年,2011年有所下降,2012年再次上升,可见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与指南的符合情况以利尿剂为最好,其次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的应用仍不理想.洋地黄类药物及硝酸酯类药物应用仍不可缺少.静脉用药均应用于Ⅲ级及Ⅳ级心功能不全,利尿剂、硝酸酯制剂、营养心肌药物应用率相似,硝普钠、洋地黄制剂应用率逐年下降,冻干重组脑钠肽应用逐年上升.结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前与指南逐渐符合,但仍有一定差距,脑钠肽作为新的改善心功能不全药物日益受到重视,但因条件限制还不能普遍应用,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还需要继续规范化,加强医师培训及患者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标准药物治疗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30例CHF的药物治疗情况,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ng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治疗剂量。结果各种药物的平均使用率为:硝酸酯类药物为100%,利尿剂为98·1%,ACEI或ARB为85·1%,β-受体阻滞剂为45·7%,醛固酮拮抗剂为93·5%,洋地黄制剂为60·2%,他汀类药物为32·4%。ACEI达目标剂量者占4·2%,β-受体阻滞剂达目标剂量者占1·6%。结论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作为CHF治疗的标准药物,其临床使用率仍不理想,且达到目标剂量者极低,临床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掌握《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和提高生存率的关系和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83例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以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等四类主要药物组成。在2008年以前患者主要采用以洋地黄和利尿剂为主的治疗方案,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2009年后主要采用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B受体阻滞剂为主的治疗方案两种治疗方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I和B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患者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应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模式已从改善血流动力学模式向神经内分泌调控模变,治疗CHF的主要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其中ACEI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将它称为治疗CHF的基石。Garg等人汇总分析了应用ACEI进行的32项临床试验,其中3870例CHF患者应用ACEI,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绵阳市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荆(ACEI)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绵阳市3所医院1998、2001和2004年住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历数据库。对CHF患者ACEI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上述3家医院心力衰竭患者共1882人。其中使用ACEI者共计707人(37.57%)。1998、2001和2004年使用ACEI的患者占当年CHF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逐渐增加(P〈0.01),出院时建议使用ACEI的比例逐渐增加(P〈0.01),3个时间段中CHF患者平均住院费用逐渐降低,心力衰竭病死率遥渐下降。ACEI制剂的选择在1998年以卡托普利为主,且种类少,仅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和培多普利,2001和2004年ACEI的种类明显增多,且卡托普利比例连渐下降,但仍为各种药物之首。除卡托普利外的药物选择中,有大规模循证证据的药物使用明显增加。结论提示自从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公布以来,绵阳市心力衰竭患者ACEI制剂的使用水平逐渐提高,但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观察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洋地黄类对慢性心衰的疗效。结果 以上 4种药物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率为 90 %。结论 ACEI类、利尿剂、β-阻滞剂、洋地黄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临床治疗常规应用抗心力衰竭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已经被循证医学证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阳性症状及降低患者病死率,但笔者在长期临床治疗实践中体会到中医、中药制剂同样能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方法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阻断或削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主要策略之一。结果经过10多年的临床试验和实践,这两类药物的适应证和应用要点都已基本明确。结论 ACEI是治疗CHF的基本和首选药物,ARB主要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郑刚  张承宗 《华夏医学》2004,17(4):638-641
心力衰竭是一个严重的大众健康问题,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进步,但是死亡例数一直在稳步增加。临床试验证明,年龄较大、收缩压较低、呼吸频率较快、血尿素氮较高、低钠血症是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试验的新证据提示,ARB可降低HF患者的总死亡率、病死率 病残率联合终点,但ARB并不优于传统治疗药物ACEI,也不支持在传统治疗药物ACEI基础上联合使用ARB。具有β1受体、β2受体和α受体阻滞作用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能较长时间和较大幅度抑制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且疗效较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显著。选择性醛固酮阻滞剂依普利酮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和HF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治疗药物特点.方法 采取回顾性病例收集的方式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因慢性心力衰竭首次住院老年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下降组和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组.统计分析比较三组肾功能分组的临床治疗药物特点.结果 三组药物使用率对比,ACEI类药物(59.7%、50.4%、42.9%)、β受体阻滞剂(47.2%、46.1%、37.0%)、利尿剂(55.1%、58.2%、74.8%)、螺内酯(40.3%、48.9%、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组与肾功能正常组及肾功能轻度下降组比较,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低,利尿剂、螺内酯使用比例高(P<0.05或P< 0.01).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ACEI类药物使用比例低,利尿剂使用比例高(P<0.05、P< 0.01).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低,利尿剂、螺内酯使用比例高.  相似文献   

17.
王满平  李莉 《吉林医学》2011,32(15):3023-3025
目的:分析ACEI与β-受体阻滞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洋地黄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具有远期疗效。结果:用药1、3、6个月后,观察患者心力衰竭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对照组与治疗组心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心功能指标无进一步改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可明显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翟见喜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40-141
目的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变化、药物治疗进展及转归。方法选取1991~1993年段组(A组)和2005~2007年段组(B组)共326例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及比对。结果(1)心力衰竭主要病种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原发性高血压。两组比对冠心病从33.33%上升至53.30%(P〈0.01),风湿性心脏病由30.19%下降至16.17%(P〈0.01)。(2)住院期间治疗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制剂为主,洋地黄制剂应用减少,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明显增加。(3)住院期间症状改善率显著升高,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住院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病因从风湿性心脏病转变为冠心病,心衰治疗药物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明显增加,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口服药物不良反应(ADR)和药学监护要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药师参与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常查房工作。对患者开展住院期间全程药学监护和用药宣教。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伴随疾病情况、治疗药物使用率、ADR发生情况及药学监护要点。结果共纳入420例患者,其中60岁以上患者393例(93.57%),63.57%的患者伴有3项及以上其他疾病。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苷类的使用率分别为89.29%(375/420)、87.14%(366/420)、27.14%(114/420)、33.57%(141/420)、55.71%(234/420)、55.71%(234/420)。利尿剂的ADR发生率为10.40%,多为电解质紊乱(13例);ACEI的ADR发生率为12.28%,多为干咳(10例);洋地黄苷类的ADR多不典型,如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6例)、头晕无力(4例)。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重用药的情况比较普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DR的种类较多。对此类长期多重用药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要点也较多。临床药师有必要开展药学监护,识别潜在的用药风险或错误,减少药源性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病因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为老年心衰病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99~2008年320例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心衰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高血压病。其治疗心衰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为主,但洋地黄使用率有所下降,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的使用逐步上升。住院期间改善率逐渐递增,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主要病因从风心病演变为冠心病,其用药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