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以及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妊娠梅毒患者共82例,其中26例终止妊娠,8例失访,48例完成随访。①根据结束妊娠前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未治疗组23例,记录各组妊娠结局情况。②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成TRUST滴度≤1∶4和TRUST滴度1∶4两组,TRUST滴度≤1∶4组患者29例,TRUST滴度1∶4组患者19例,统计各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发生新生儿先天梅毒6例(24.00%),无流产,死胎和死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4.00%(6/25);未治疗组流产2例(8.70%),死胎1例(4.35%),死产1例(4.35%),新生儿先天梅毒12例(52.17%),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达69.57%(16/23)。未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7例(24.14%)产生不良妊娠结局,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14例(73.68%)产生不良妊娠结局,滴度高的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滴度低的妊娠梅毒患者。结论:梅毒孕妇抗梅毒治疗可预防新生儿先天梅毒,并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妊娠梅毒TRUST滴度的检测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若妊娠梅毒TRUST滴度较高,宜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近年妊娠期梅毒的发病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近8年妊娠期梅毒的发生率、孕期治疗及婴儿随访情况。结果:我院8年共收治妊娠期梅毒孕妇206例,占我院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的4.0%(206/5 149),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患者的剖宫产率、早产发生率、胎死宫内发生率与同期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全程足量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母婴结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59例妊娠期梅毒母婴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晋江市医院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晋江市医院产科2012~2014年59例住院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其中首次诊断孕周≤14周并进行规范化治疗的36例为治疗组,首次诊断孕周>14周或未进行规范化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根据梅毒RPR滴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以RPR1:16分界,21例≥1:16的为高滴度组,38例<1:16的为低滴度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婴幼儿随访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围产妊娠结局发生率、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不良围产妊娠结局发生率、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及早进行规范化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可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梅毒抗体高滴度是婴儿先天梅毒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梅毒孕妇的治疗因素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诊疗随访的58例梅毒孕妇,妊娠期未实施全程抗梅毒治疗的作为对照组,共28例孕妇,妊娠期实施全程抗梅毒治疗的作为观察组,共30例孕妇,比较分析两组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并分析治疗因素同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足月分娩率为93.33%,对照组为42.86%;观察组先天梅毒儿4例,对照组10例,两组足月分娩率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越早,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越低。结论:影响妊娠结局的治疗因素是治疗开始的孕周及用药,及时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预防梅毒新生儿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来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38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患者为分娩前拒接受治疗或者未进行抗梅毒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完整规范化抗梅毒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TRUST高滴度≥1∶8、梅毒TRUST低滴度≤1∶4以及血清学TRUST阴性率、新生儿预后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足月分娩率及流产、死胎、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正常新生儿比例、新生儿畸形、胎儿窘迫及围产儿死亡等不良预后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新生儿TRUST高滴度≥1∶8、梅毒TRUST低滴度≤1∶4以及血清学TRUST阴性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及时给予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有效及时的抗梅毒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妊娠梅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妊娠结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6例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妊娠梅毒发生率为0.41%.196例予抗梅毒治疗有效.128例新生儿血清和脐带血梅毒常规检查,16例呈阳性.经治疗随访2-7月转阴.结论 早期、有效、规范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妊娠梅毒初次治疗过程中吉海反应的发生率。方法188例梅毒孕妇按有无症状和TRUST滴度分为3组,观察初次苄星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吉海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88例孕妇均完成了治疗,潜伏梅毒且TRUST滴度1:8组、潜伏梅毒且TRUST滴度≥1:8组、有症状一期和二期梅毒组分别发生吉海反应0、2、2例,发生率分别为0、6.67%、25%。结论妊娠梅毒初次治疗过程中吉海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尤其是潜伏梅毒TRUST低滴度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南山区318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确诊并转诊慢性病防治院治疗随访的31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干预治疗(247例)和未干预治疗(71例)分两组,比较两者的妊娠结局;对两组患者按照血清学滴度分析血清学与先天梅毒的关系。结果干预组分娩99.19%正常新生儿,明显高于未干预组(46.48%);干预组孕妇早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为0.40%,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的11.27%和33.80%;干预组未发现先天梅毒儿,未干预组分娩先天梅毒儿8.45%(P=0.000),其中,产前未接受规则治疗的血清学滴度1:8的患者,分娩先天梅毒儿发生率高达33.33%(P=0.002)。6例先天梅毒经治疗,临床症状1个月内消失;287例疑似先天梅毒儿接受预防性治疗后TRUST及TPPA滴度均在7月龄内转阴。结论母亲未经干预且血清学滴度1:8时发生梅毒垂直感染的机率更高,妊娠梅毒经过规则治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母亲经过干预的新生儿血清学均于7个月内转阴,预防性治疗方案亟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妊娠梅毒2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以降低围产儿患病率。方法212例经血清学确诊为妊娠梅毒孕产妇,依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127例)及未治疗组(8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1)未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29.41%,经过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93.7%,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而死胎死产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未治疗组显著高于经过抗梅毒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治疗组中应用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儿发生率20.69%(24/116),而非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发生率100%(11/11)。结论有效规范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筛查、治疗及妊娠结局,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方法对53例经血清学筛查并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其分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53例中Ⅱ期梅毒3例(5.66%),余均为潜伏期梅毒(94.34%)。治疗组引产3例,妊娠至围产期的孕妇26例,其中无死胎、畸胎及新生儿死亡。先天梅毒儿1例(3.4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7.93%,而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100%。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梅毒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但妊娠期应及早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控制死胎、畸胎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杨腊枝  胡美霞  陈丽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50-151,153
目的探讨妊娠期筛查和治疗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筛查、诊断和治疗妊娠期梅毒的时机分为A、B、C三组,A组孕周≤16周;B组16周〈孕周≤28周;C组孕周〉28周,比较分析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的情况。同时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34例未治疗的妊娠期梅毒孕妇的资料,与治疗组比较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筛查孕妇11679例,诊断妊娠期梅毒70例,其中Ⅰ期梅毒1例(1.43%),Ⅱ期梅毒2例(2.86%),余均为潜伏期梅毒67例(95.71%)。A、B、C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分别是0例、3例和6例,感染率分别为0、11.11%和25.00%,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早产、新生儿梅毒感染、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梅毒儿、围生儿死亡等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孕期及时筛查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较好控制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苄星青霉素对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6月在该院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孕妇60例,分为孕期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孕期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抗梅毒治疗1~2个疗程,对照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孕妇在使用苄星青霉素后,妊娠结局比对照组好。相比较对照组而言,治疗组分娩出正常新生儿的例数要多,且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概率要低,流产和死胎的发生率也比较低。两组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梅毒的患者在孕期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后,有效地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是一种对于妊娠期梅毒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对1257例梅毒和9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测试。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1257例梅毒患者使用RPR随访了24个月。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中,6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组和32例未干预对照组进行了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比较。结果:在1257例梅毒患者青霉素治疗24个月后,455例一期梅毒患者转阴数为387例(85.05%),58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13例潜伏期患者转阴数分别为539例(91.51%)和102例(47.89%),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转阴数和转阴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和二期与潜伏期梅毒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8例妊娠梅毒中,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新生儿存活63例(95.45%),较之32例未干预对照组13例(40.63%)明显增高(P〈0.05);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13例(19.70%),较之32例未干预组为22例(68.75%)明显降低(P〈0.05)。结论:梅毒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邓玉艳  彭滨 《西部医学》2010,22(6):1069-1070
目的评价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的疗效。方法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木里县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用苄星青霉素行抗梅毒治疗,将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 10年间医院分娩总人数1068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81例,发生率9.2‰。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0%及12.5%,先天梅毒分别为8.33%及55.60%,死胎发生率为0.0%及23.3%。结论妊娠期梅毒是严重危害围产儿的合并症,孕期有效的苄星青霉素治疗,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驱梅治疗的方法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妊娠期合并梅毒孕妇,依据确诊梅毒及首次注射首剂青霉素治疗时间分为3组,其中在妊娠早期(孕周≤12周)24例为早孕组,妊娠中期(12周<孕周<29周)31例为中孕组,妊娠晚期(孕周≥29周)34例为晚孕组,给予规范苄星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观察围产儿预后。结果:早孕组及中孕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33%、19.35%,明显低于晚孕组(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孕妇根据初次检测RPR滴度不同分组,其中滴度≤1∶4者53例,滴度≥1∶8者36例,滴度≤1∶4者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为7.55%,明显低于滴度≥1∶8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2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分别为3.22%、2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孕妇分娩新生儿RPR阳性率为20.83%,先天性梅毒患病率为0,中孕组分别为19.35%、3.23%,晚孕组分别为70.59%、26.47%,早孕组及中孕组RPR阳性率、先天性梅毒患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采取驱梅治疗时机与围产儿的预后及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密切相关,早期正规进行驱梅治疗能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高平明  高晓燕  黄润忠 《重庆医学》2016,(36):5142-5144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方法以佛山市17所医院作为监测医院,对2011~2014年消化道畸形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新生儿308530例,其中消化道畸形189例,发生率为0.61‰。消化道畸形的高危因素包括:母亲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吸烟/被动吸烟、不良生育史及新生儿为男性、足月儿等。结论母亲年龄、吸烟或被动吸烟、不良妊娠史、胎儿性别、胎龄等可影响胎儿消化道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先天梅毒感染与梅毒产妇的相关性。方法:搜集整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梅毒产妇及其所生婴幼儿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65例住院分娩产妇中422例患妊娠梅毒,随访中所有梅毒感染孕妇所生儿童2例感染,先天梅毒感染的发病率为4.74‰。结论:先天梅毒感染与梅毒产妇及其配偶的文化程度、职业和产妇既往流产史以及是否经过规范治疗有关。对特殊人群加强普及梅毒母婴传播知识,提高他们的筛查、治疗意识,能有效地控制先天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5年来梅毒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导致梅毒发病增长的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深圳市平湖地区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来该地区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平均报告发病率54.26/10万高于男性发病率44.09/10万。以性活跃人群20~39岁报告发病率为高。梅毒报告病例中,隐性、Ⅰ期、Ⅱ期梅毒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8.76%,中学文化程度者占76.99%;家居待业、工人占总构成的73.81%;梅毒患者中已婚者高于未婚者;以非户籍人口为主。结论根据该地区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梅毒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善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并探讨恰当的治疗时间,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方法将我院41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非治疗组16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及先天梅毒患儿发生情况。结果足月分娩率治疗组为84.00%(21/25),未治疗组仅为56.25%(9/16),治疗组孕妇妊娠结局明显好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预后明显好于非治疗组(P<0.05);治疗孕周与非正常儿的发生率成正比,即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非正常儿的发生率越低(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能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孕早期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预后,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