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研究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大鼠神经根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来比林对照组、常规体针对照组、踝三针治疗组,每组6只。来比林对照组肌肉注射来比林粉针剂,常规体针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踝三针治疗组针刺穴位"根痛1""根痛2""根痛3"。测各组机械痛阈值和肌电图。结果:大鼠痛阈值假手术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型对照组低于正常对照组;来比林对照组、体针对照组、踝三针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踝三针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假手术对照组肌电图异常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来比林对照组、体针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踝三针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及来比林对照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踝三针治疗组低于体针对照组。结论:踝三针具有镇痛和损伤神经根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镇痛作用。方法:380例患者随机分为踝三针组、常规针刺组、药物组。踝三针组依据不同的突出节段分别取根痛1、根痛2、根痛3,采用提捏进针法,沿皮刺入;常规针刺组取肾俞、气海俞、突出相应节段的夹脊穴、次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药物组采用来比林针0·9g加生理盐水2mL常规臀部肌肉注射。结果:踝三针、常规针刺、药物来比林3种治疗方法起效时间分别为6分钟、27分钟、18分钟;3组患者镇痛的维持时间分别是24·48小时、8·93小时、6·36小时,踝三针较其他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常规针刺组与药物组比无显著差异。3组治疗后各时间点镇痛的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种治疗方法对0·5、1、24、48小时时点直腿抬高试验测量值的影响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根性痛有显著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踝三针组(96例)、药物对照组(48例)、针刺对照组(48例).分别采用踝三针、肌肉注射来比林、常规针刺治疗,观察各疗法的镇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及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镇痛效果、综合疗效评价均优于两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4.
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针刺镇痛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widetype,WT)对照组、野生型针刺组、杂合子(heterozy-gous,HT)对照组、杂合子针刺组。分别通过热板、扭体法致痛,观察针刺对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镇痛作用的不同效应。结果: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的基础痛阈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能明显提高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值;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反应次数,与针刺前相比,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P<0.01)和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后,杂合子小鼠的痛阈值、首次扭体潜伏期和扭体反应次数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敲除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可部分抑制针刺镇痛效应,提示Cx43与经络及针刺镇痛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踝三针组)60例采用踝三针治疗,对照组(体针组)60例采用体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疼痛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标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而治疗组降低则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踝三针对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镇痛效果确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踝三针配合中药薰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的临床使用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医生进行培训,掌握“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观察医生实施该技术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针刺治疗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2星期、4星期和8星期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社区医师很好地掌握了“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踝三针配合中药薰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靳三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对智力障碍患儿发育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智力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均治疗3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共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靳三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靳三针中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及颞三针留针1 h,手智针、足智针留针30 min;"通督调神"针刺选取百会、神庭、水沟等穴,留针3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儿发育商(DQ)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DQ、ADL评分及血清DA、NE、5-HT水平升高(P0.05),血清NSE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DQ、ADL评分及血清DA、NE、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基础上,采用靳三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可明显提高智力障碍患儿发育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NSE及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家兔软组织损伤模型,观察手法腕踝针对损伤局部痛阈、血清5-HT含量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体针组、腕踝针组和腕踝针手法组,采用打击伤的方法造成家兔左后肢外侧根部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测定造模前后、治疗5min、30min及第2次治疗后各组损伤局部痛阈、血清5-HT含量。结果:腕踝针手法组在治疗5min时痛阈即开始升高(P〈0.05),血清5-HT含量下降(P〈0.01);治疗30min和第2次治疗后,腕踝针手法组提高痛阈、降低血清5-HT含量效果最佳。结论:手法腕踝针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机理与其提高受损局部痛阈、降低血清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即时镇痛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随机分到观察组(灵龟八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64例。观察组采用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评估针刺前,进针10 min、20 min、30 min,取针后8 h、24 h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疼痛强度数字等级量表(pain intensity numerical rating scale,PIN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针刺前、留针10 min、留针20 min、取针后24 h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留针30 min、取针后8 h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观察组针刺前、留针10 min、留针20 min及取针后8 h、24 h PIN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留针30 min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在留针30 min出现显著的镇痛效果,其即时镇痛作用和镇痛持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麦粒灸对AGA模型大鼠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尿酸钠(MSU)诱导大鼠AGA,醋酸及热板小鼠致痛。用麦粒灸灸“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阿是穴”给予治疗。结果:麦粒灸能明显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且能提高小鼠痛阈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差异(P<0.05),局部组织K 、DA、NE、5-HT水平较模型组显著较低(P<0.01)或(P<0.05)。结论:麦粒灸治疗AGA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1.
陈建华  李亚新  刘影 《中国针灸》2007,27(12):907-909
目的:观察早期针灸介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手术和西药(甘露醇、胞二磷胆碱、头孢他啶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48小时~1周、病情稳定以后,在痰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穴位针刺治疗,主穴取内关、曲池、外关、合谷、臂臑、肩髃、风市、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等。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比较,FMA评分均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FMA评分提高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早期针灸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胡新耀  李喜忠 《中国针灸》2004,24(2):99-100
目的:对比腕踝针对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疼痛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组)53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47例,将58例麻木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组)32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26例.治疗时间均为3天.结果:疼痛类两组总有效率相差不明显,但显效率治疗组为60.38%,对照组仅为29.79%,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麻木类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疼痛类与麻木类相比较,腕踝针对疼痛类显效率为60.38%,对麻木类仅28.1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疼痛类疾病效果优于麻木类疾病.  相似文献   

13.
透刺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薛立文  李群  孙敬青 《中国针灸》2007,27(7):491-493
目的:探索提高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加电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电针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关节活动度评分及上肢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的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减轻水肿,但透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衡针对大鼠下肢痛镇痛作用规律及机制,为临床上平衡针治疗各种痛症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SD健康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8只和对照组20只。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治疗组采用热刺痛仪使大鼠后肢足底部致痛,观察平衡针刺"踝痛穴"的不同时段大鼠耐痛阈以及下丘脑和血清-EP、5-HT、Ach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EP和Ach含量、下丘脑中5-HT含量及耐痛阈明显提高,下丘脑中-EP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平衡针可以激活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功能,通过中枢和外周的全身性广泛的调节,发挥快速和持续性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探讨其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捻转组和热补组,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针后0.5 h、针后1 h和针后2 h亚组,每组各6只。用卵蛋白诱导造成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最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取关节局部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EP)及前列腺素(PG)E2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与捻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痛阈热补组均高于捻转组(P<0.05,P<0.01)。模型组关节局部组织中β-EP、PGE2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而PGE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捻转组相比,热补组针后2 hβ-EP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热补组针后即时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关节局部β-EP和PGE2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镇痛后效应不同无明显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建清  雷艳容  陈红蓓 《陕西中医》2020,(7):972-975979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痛点及腧穴配合针刺用于晚期肺癌疼痛控制效果及对患者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晚期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有规范三阶梯止痛方案,对照组采取中药外敷痛点及腧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之上配合针刺治疗,以两周为观察周期,比较两组疼痛NRS评分及疗效,记录患者治疗期间每日阿片类药物剂量、爆发痛发作次数,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疼痛介质水平[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焦虑抑郁情绪[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两组治疗后N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81.13%(P<0.05); 观察组每日阿片类药物剂量、爆发痛发作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血清5-HT、NPY、S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β-E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HADs量表中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SQI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血清5-HT、NPY、SP水平、HAD评分中焦虑、抑郁评分以及PSQI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β-E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外敷痛点及腧穴配合针刺用于晚期肺癌中,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降低血清疼痛介质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林强  胡玉莲  韩崇伟  厉岩 《中国针灸》2007,27(9):663-664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由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输尿管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吗啡组和强痛定组。眼针组90例应用针刺眼穴止痛;吗啡组40例肌肉注射吗啡、阿托品止痛;强痛定组50例肌肉注射强痛定、阿托品止痛。结果:眼针组显效率72.2%,总有效率95.6%;吗啡组显效率45.0%,总有效率77.5%;强痛定组显效率42.0%,总有效率72.0%。眼针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吗啡组与强痛定组(均P<0.01)。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由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输尿管绞痛快速而有效。  相似文献   

18.
针刺放血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霍焕民  杨学萍 《中国针灸》2007,27(10):729-730
目的:观察针刺放血为主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20例于疱疹最疼痛点采用针刺放血,并辅以拔罐、围刺等方法;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膏患处外用,常规口服阿昔洛韦片。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2.5%,对照组为55.8%,2组疗效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放血为主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