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艾灸胃经穴对胃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各6只。运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热证大鼠和艾灸胃经穴干预胃热证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利用LEfSe分析比较组间微生物的物种差异。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及梭菌属(Clostridium)等致病菌丰度显著上调。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胃经穴组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益生菌丰度显著上调。结论:艾灸胃经穴"梁门""足三里"能显著上调胃热证大鼠益生菌丰度水平,对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物种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胃热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壮医药穴指针对78例老年痰气交阻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烧灼感、饱胀等主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老年痰气交阻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壮医药穴指针治疗组39例,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对照组39例,各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1个疗程。结果:壮医药穴指针治疗组的主要肠道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壮医药穴指针对老年痰气交阻型胃食管反流病,在主要肠道症状改善方面优于药物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总结近10年来针灸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加以归纳分析,为针灸对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发现针灸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能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有益菌群的含量,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针灸治疗的方法、选穴和治疗时间等不同,对菌群的影响不同。同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与诸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穴之间、单穴与相应穴组之间、四单穴组方与相应穴组之间治疗便秘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便秘选穴组方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小鼠190只,每组10只,分别就单穴组、单穴与相应穴组、四单穴组方与相应穴组的比较进行实验设计,均分别设有正常组和模型组做对照。采用灌胃给予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和"大肠俞"进行针刺。其中,单穴间比较选取4个穴位的单侧,单穴及相应穴组间比较选取4个穴位的双侧以及"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的单侧,四单穴组方与相应穴组间比较选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的双侧以及4个穴位的单侧同时针刺,留针20min,共针刺7次。以上均观察针刺对便秘模型小鼠首次排便时间、12h排便粒数和肠道推进率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3个模型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12h排便粒数和肠道推进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各单穴(单侧)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12h排便粒数明显增多(P0.05),肠道推进率明显提高(P0.01)。3与模型组比较,各单穴(双侧)组及天枢+大肠俞组、曲池+上巨虚组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12h排便粒数明显增加(P0.05),肠道推进率明显提高(P0.05),且天枢+大肠俞组与曲池+上巨虚组均优于相应的单穴(双侧)组(P0.05)。4与模型组比较,四单穴组方组及曲池+上巨虚组、天枢+大肠俞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12h排便粒数明显增加(P0.05),肠道推进率明显提高(P0.05),且四单穴组方组优于天枢+大肠俞组及曲池+上巨虚组(P0.05)。结论:1针刺各单穴均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具有明显改善作用;2针刺穴组的效应优于相应单穴双侧组,提示穴位间具有协同作用;3针刺四单穴组方的效应优于相应双穴组,提示针刺四单穴组方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金熠婷  全毅 《新中医》2022,54(12):197-20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临床文献进行挖掘,探析现代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整理和规范穴位处方等相关信息,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核心穴位和配伍规律,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40个针灸处方,涉及47个穴位,包括45个经穴与2个经外奇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天枢、足三里、支沟、上巨虚、中脘、关元、大肠俞、神阙、气海;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应用较多的经络,阳经腧穴的使用频次明显多于阴经腧穴。基于穴位组合同时使用频次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穴位组合包括天枢与支沟、天枢与上巨虚、天枢与中脘。结论: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总结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用穴特点,可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选穴组方依据和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扶脾调肝汤配合针灸天枢穴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干预作用。方法:80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脾调肝汤配合针灸天枢穴,分别治疗4周。观察肠道症状表现、肠道菌群的变化、血清内毒素及血氨水平。结果:治疗组腹胀、腹泻、腹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血氨水平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升高,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扶脾调肝汤配合针灸天枢穴具有正向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枢穴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又是大肠募穴,十几年来,笔者运用本穴治疗多种疾病,均收到较好的疗效,特别是肠道疾病疗效更为突出,现总结报道如下,仅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麻痹性肠梗阻,又称无动力性肠麻痹,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肠道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或影响肠道局部神经传导,或影响肠道平滑肌收缩使肠管扩展蠕动消失,或由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功能紊乱而致,临床表现为全腹明显胀满,常伴呕吐胃内容物,患者不能起坐,偶有呼吸困难,无阵发性绞痛,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立位腹平片可见全部肠襻充气扩张,扩张的胃和小肠及结肠内出现宽窄不一的液平面,中医认为其属"关格""便秘""肠结"范畴,其中"关格"下不得出,上不得入,属临床急症,中医内科治疗以大、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为主,结合针灸治疗,该病例中患者呕吐频发,水入即吐,故寻求针灸治疗,且胃肠功能紊乱是针灸治疗优势病种之一,有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文献研究针刺对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评价,提出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广泛前景,其中尤以"足三里""上、下巨虚""三阴交""天枢"等穴应用最为广泛且效果确切,纵观文献,临床上三合穴与诸穴结合治疗肠梗阻屡有报道,且疗效显著,单纯针刺三合穴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尚未见先例。本文就单纯针刺三合穴治疗麻痹性肠梗阻验案一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分析针灸改善脊髓炎运动感觉和二便功能的文献,探讨其诊疗特点。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医学资源数据(VIP)以及PubMed中针灸治疗脊髓炎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的选穴特点、针灸方式、治疗时机、总治疗时间、疗效、随访和安全性等。结果共检出26篇文献,针灸治疗以多种针灸疗法合用为主(12/26,46.15%);治疗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取穴以四肢部和手、足阳明经穴及病变脊髓节段附近督脉穴和夹脊穴为主,膀胱功能障碍以任脉下腹部穴和膀胱经腰骶部穴为主,肠道功能障碍以胃经下肢部穴、任脉下腹部穴以及膀胱经背部穴为主;介入时机多在发病3个月内;总治疗时间1~3个月居多。针灸改善运动感觉及二便功能的疗效在69.19%~82.56%之间;随访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事件。认为在早期诊断、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灸改善脊髓炎患者运动、感觉和二便障碍有一定疗效,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王明丽 《河南中医》2013,33(5):761-762
麻痹性肠梗阻亦称无动力性肠麻痹,是因各种原因影响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或影响肠道局部神经传导,或影响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使肠管扩张蠕动消失,而不能将肠内容物推向前进所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无阵发性绞痛等肠蠕动亢进的表现,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罕有引起肠穿孔者.麻痹性肠梗阻对于一些中医泻下药不敏感.笔者于实习期间采用天枢穴穴位注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一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观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即川穹素(当归素)治疗冠心病的疗效。通过临床治疗35例冠心病患者,经观察对冠心病疗效显著,对头昏、气短、胸闷、心慌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对心绞痛疗效肯定,对心电图缺血型ST-T有改变,临床上应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病邪,属于中医“伏邪”范畴,对伏邪的治疗,温病学家提出“透邪外达”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慢性乙型肝炎伏邪性质及其邪伏病位作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属阴水。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腹痛、水肿、黄疸等疾病以及膝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疾患。近年来对阴陵泉穴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其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中的消化不良、泄泻、胃痛和病毒性肝炎,泌尿系统的尿潴留、肾绞痛,运动系统的肩周炎、膝痛、髌骨软骨病,神经系统的隐神经痛,心血管系统的高血脂症等有关疾病,也可以用于帮助骨折后的恢复。对于阴陵泉的临床应用虽然有些发现和突破,但总的来说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中国古籍医书中提到的阴陵泉穴可治疗的病症远远多于现在人们对其的应用,故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阴陵泉穴的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观察其临床应用。方法:应用CRRT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11例,观察肾功能恢复时间、电解质、合并症控制等指标。结果:彩用CRRT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并进行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其它并发症,保护肾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结论:采用CRRT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桂枝配伍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桂枝配伍麻黄治疗外寒内饮咳嗽证,配伍白芍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配伍茯苓治疗痰饮证,配伍饴糖治疗中焦虚寒腹痛证,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桂枝由于配伍不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结论:桂枝的不同配伍机理及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汉唐时期尚存医书文献进行查阅与整理,结合本草典籍,探析汉唐医家应用赤石脂治疗不同疾病的功效及特点。赤石脂治下痢,取其收涩固脱之功;治诸风,取其重镇、补髓之功;治经带,取其补髓、祛瘀之功;补诸虚,取其填精益髓之功;治其他,取其补养心气、镇摄痰涎、敛疮生肌之功。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2):97-99
紫石英治疗妇科疾病的用法自古已有,现代较多用于治疗女性不孕,故而研究妇科方剂中紫石英用药规律对于现代治疗妇科疾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普济方》中应用紫石英的妇人病方剂进行药物配伍统计,发现紫石英多用于治疗妇人虚寒、月经不调及不孕,较多配伍当归、人参、肉桂、柏子仁、川芎等,可见《普济方》中紫石英主要用于气虚血瘀寒凝类妇人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4):336-338
淫羊藿功在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仝小林教授通过多年来对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对用药剂量与中药配伍有独到的体会,同一药物在大、中、小剂量时功效特点有异。具体到淫羊藿,大剂量可用于治疗癌症,特别是肝癌;小中剂量时,配伍附子、人参治疗抑郁症,配伍巴戟天、红参治疗肾性贫血,配伍蜈蚣粉治疗阳痿,配伍山萸肉治疗尿频等;小剂量淫羊藿配伍西洋参、制何首乌代茶饮可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合利咽颗粒冲剂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制定的慢性咽炎诊断标准,制定临床病例纳入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穴位贴敷合口服利咽颗粒冲剂,对照组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局部雾化,并含服银黄口含片。治疗共2个疗程(20天)。结果第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整体疗效上对比无显著差异,第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整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贴敷合利咽颗粒冲剂治疗慢性咽炎有比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药性赋》中对中药黄连的论述提到黄连可以治疗冷热痢。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以治疗中焦湿热泻痢,没有治疗冷痢的道理。对比文章前后,此处"冷"字疑为"湿"字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