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硫芥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与方法:利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在体外检测硫芥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在硫芥的作用下细胞DNA的迁移率和迁移长度增加,且呈显著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常用抗癌药物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阿霉素、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氮芥及秋水仙素和长春新碱体外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了这七种具诱变作用的抗癌药诱发的微核、核变形、核碎裂等核损伤变化。结取表明,七种抗癌药物均能引起多种核损伤指标的改变,并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其中微核率、核异常率最明显。本实验结果并综合文献讨论后作者认为:应用核异常测试法评价化学诱变因子对人体的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
吸烟诱发人血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吸烟对人血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结合电化学分析法对吸烟和不吸烟的男性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中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淋巴细胞DNA中的8-OHdG显著提高(P<0.05),且8-OHdG的含量与每天吸烟支数吴正相关。②吸烟对DNA氧化损伤的效应个体差异较大,本测定方法可用于对吸烟高敏感人对吸烟高敏感人群的筛选。结论:吸烟可引起人血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5.
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力 《中国肿瘤》2001,10(11):636-636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护理部开展了“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课题的研究 ,发现长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损伤淋巴细胞的DNA。薛岚副主任等以24名工龄为6至9年的化疗科护士为对象 ,以10名没有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女学生和5名肿瘤化疗女病人为对照组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3组人血中淋巴细胞DNA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DNA损伤后其结构会发生改变 ,DNA断裂碎片释放 ,细胞膜破裂 ,大部分细胞成份渗出凝胶层进入溶解液。电泳时可以看到损伤的DNA从细胞核中溢出 ,碎片引向阳极产生一个尾状带 ,未损伤…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铁补充对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SPF级6~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大鼠,即对照组、缺铁组、10倍铁剂量补充组、20倍铁剂量补充组,4组均采用隔日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每次注射0.72 mL,每次注射含Fe2+分别为0.9、0.3、9和18 mg,连续注射6周。4组大鼠自由饮用去离子水,喂饲无铁饲料,于第6周末眼眶取血,使用血清铁试剂盒测定血清铁浓度,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测定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状况。结果:缺铁组大鼠血清铁含量为53.54 μmol/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7.62 μmol/L(P<0.01),10倍和20倍铁剂量补充组大鼠血清平均铁含量分别达到104.77 μmol/L和205.30 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本底损伤分析显示,缺铁组和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DNA损伤总体水平分别为25.30 AU和21.13 AU,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倍和20倍铁剂量补充组DNA自发损伤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3.9倍和8.0倍(82.80 AU和169.50 A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然而H2O2与铁过量联合损伤分析显示,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在10 μmol/L H2O2处理后,缺铁组大鼠DNA氧化损伤水平达到260.40 AU,与对照组(259.00 AU)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0倍和20倍铁剂量补充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倍和1.2倍(293.80 AU和308.88 AU),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10倍、20倍铁剂量补充均可提高机体铁的营养状况或增加铁负荷水平;与正常铁摄入水平相比,铁缺乏未见DNA本底及H2O2联合损伤增加,而铁补充过量可引发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本底损伤增加及H2O2联合损伤加剧。  相似文献   

8.
9.
壬基酚对牡蛎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背景与目的: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 NP)对牡蛎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材料与方法:分别以0(阴性对照)、0.025、0.10、0.25和1.00 mg/L的NP处理牡蛎24 h和48 h,检测NP对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结果: 当NP在0.025 mg/L时可以使牡蛎血淋巴细胞产生轻微的DNA损伤, 染毒24 h后DNA破坏率为6%,48 h后破坏率为20%。随着NP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血淋巴细胞的DNA破坏率相应增加,其中最高浓度的处理组(1.00 mg/L)DNA 损伤最为明显, 染毒24 h后的破坏率为30%,48 h后为60%。 结论: NP对牡蛎血淋巴细胞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彗星试验检测间接致突变物的DNA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与方法:用彗星试验检测在体外活化与不活化条例下9种间接致突变物(苯并(a)芘、7,12-二甲基苯并蒽、3-甲基胆蒽、2-氨基蒽、2-氨基芴、4-硝基喹啉-1-氧化物、乙基亚硝基胍、黄曲霉素B1和环磷酰胺)对V79细胞的DNA损伤作用。结果:在活化条件下,8种物质出现DNA损伤作用或损伤作用增强,1种物质(4-硝基喹吉林-1-氧化物)DNA损伤作用减弱。结论:加入体外活化系统,彗星试验可检测间接致突变物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彗星电泳法于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人淋巴细胞经H2O2作用后的DNA损伤情况.方法:人淋巴细胞经不同浓度H2O2(0、10、20、40、80μmol/L)作用20 min,或20μmol/L H2O2作用不同时间(0、10、20、30 min)后,采用彗星电泳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对尾长、总彗星长度、尾距进行测量和分析.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进行观察和三维重建;比较了不同染料(H、AO、EB、Hochest33258)的染色效果.结果:H202作用浓度为0、10、20、40、80μmol/L时,尾距(-x±s)分别为0.001±0.002、0.31±0.35、1.23±0.96、2.82±1.38、3.52±0.96(P<0.01);作用时间为0、10、20、30min时,尾距(-x±s)分别为0.05±0.09、0.22±0.30、1.62±0.93、1.89±1.09(P<0.01).尾长、总彗星长度也有显著性增加,经统计学检验,P<0.01.与荧光显微镜相比,LSCM下的″彗星″轮廓十分清晰;PI和EB染色效果较好.结论:H2O2能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导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明显断裂损伤.利用LSCM构建″彗星″的三维图像将更有利于DNA损伤的准确测量.鉴于染色效果的差异,PI和EB是比较适合的彗星电泳染料.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单细胞微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细胞DNA损伤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对单细胞微凝胶电泳技术的操作过程,技术原理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讨论。并应用SCGE技术研究了γ-线照射对人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γ-线照射能引起细胞DNA迁移长度增加,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β—胡萝卜素对人淋巴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胡萝卜素(β—C)对肿瘤防治作用的研究一直为学者所关注。β—胡萝卜素是植物中含量较高的一种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并具有食用的安全性。有文献报道,它可以明显地预防紫外线、γ射线及χ射线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对吸烟引起的肺癌具有潜在的预防作用,所以目前对β—胡萝卜素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其对人体淋巴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国内外报道尚不多见,本文仅就其在体外对胎儿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探讨维生素C水溶液对水中有机物致外周血液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固相萃取水中有机物,用不同浓度维生素C水溶液(50、100、200 mg/kg)与有机物以不同方式处理(同时灌胃、维生素C预处理、维生素C后处理),分别给小鼠灌胃3 d后,取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维生素C(100mg/kg、200 mg/kg)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中、高剂量水中有机物(每kg体重灌胃量相当于16、80 L水样中的有机提取物)对小鼠外周血DNA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其尾DNA含量、尾矩、椭圆矩、尾面积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维生素C具有抑制水中有机物所致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作用,其中维生素C 100 mg/kg、200mg/kg组尾DNA含量、尾矩、椭圆矩、尾面积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维生素C能够降低自发的细胞DNA损伤并对水中有机物致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含量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水质,而靠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已不能满足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需要,因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饮用水净化的新方法。我们首先采用絮凝砂滤,然后进行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比较处理前后水中有机物致突变的变化过程。水源水砂滤后的出水在每皿2500ml水量时,Ames试验致突变性为阴性,同别的水厂出水水质相比较,松花江水1.7L/皿有明显的阳性反应,加氯消毒的出水320mL/皿对TA98菌株即有诱变活性,以武汉东湖为水源水厂出水在2L/皿就有阳性结果,说明从致突变角水厂水质还可以。砂滤出水经臭氧处理后其致突变性同处理前几乎没有变化,但是经生物活性炭处理后,最终出水的致突变性降低,这同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的真氧-生物活性炭处理饮用水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成于臭氧单独处理,可以进二步降低水的致突变性。同时,采用色质联用测定水中的有机物的结果表明,经氧化后,水中产生了大量的酸、醛、醇类化合物,再由活性炭上的微生物降解为CO2与H2O后,水中有机物的数量大大减少。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对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能有效降低水中有机物的数量,使其致突变性下降。但是如何臭氧加量不足,或水源水污染严重,有时臭氧氧化产生大量中间产物的致突变性反而提高,有的还产生亚硝酸盐,因此,对加臭氧的工艺控制要求比较高,本工艺中出水的臭氧浓度保持在0.3mg/L时,不会提高出水的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6.
X线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与目的: 评价X线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材料与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19例鼻咽癌X线放射治疗患者在累积照射剂量为0、2、4、8、10、16 Gy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拖尾率,尾长及Olive尾距。 结果: 鼻咽癌患者接受X线放射治疗后,淋巴细胞拖尾率、尾长在累积照射剂量为2 Gy时即出现明显上升(P<0.01 和 P<0.05),Olive尾矩在累积照射剂量为8 Gy时出现明显上升(P<0.01)。在0~16 Gy照射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拖尾率,尾长及Olive尾距随之增加,且呈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X线放射治疗在低剂量时即对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有损伤作用,其照射剂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拖尾率,尾长及Olive尾距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第2部分,应用DNA共价结合试验.非程序DNA合成(UDS)试验、DNA解螺旋荧光分析(FADU)试验和DNA复制合成抑制(DRSI)试验,综合检测了苯并(a)芘(BaP)对人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作用.人血淋巴细胞来源和分离方法,UDS,FADU、DRSI试验的细胞染毒浓度和条件均与本研究第1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8.
泰兴市HBsAg与其它危险因素致肝癌交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泰涨市HBsAg与其它危险因素致肝癌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88例原发性肝癌新发病例按性别、年龄和居住地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全部研究对象检测了HBsAg和抗-HCV。结果 病例组HBsAg和抗-HCV阳性率(72.73%和7.95%)显著高于对照(22.73%和1.13%),HBsAg阳性同时又暴露于慢性肝炎、性格忧郁、受过重大精神刺激及每次饮酒量多因素致肝癌发生的OR值分别为40.86、22.73、47.37和29.06,其两因素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0.7657、0.7364、0.8251和0.6469。结论 泰兴市HBsAg与上述危险因素在致肝癌的关系中存在着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肝癌高发区扶绥县饮用水对蚕豆根尖微核的致突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测定了肝癌高发区扶绥县饮用水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25份饮用水样中有12份塘水能明显诱导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增高,提示饮用塘水中存在致植物染色体畸变的物质,摄入这类物质可能是增加当地居民患肝癌的潜在危险,从而为肝癌的饮水污染病因理论提供实验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