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硬膜外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切皮前应用氯胺酮在硬膜外腔中的超前镇痛作用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氯胺酮组在手术开始前于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30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两组均行PCEA吗啡镇痛。记录疼痛出现时间,术后4、8、12、16、24小时VAS评分,24小时镇痛药液消耗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氯胺酮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16小时及24小时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小时内吗啡消耗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切皮前硬膜外腔应用氯胺酮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可加强吗啡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的超前镇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扈家强  王大柱 《天津医药》2004,32(12):782-784
氯胺酮(ketamine)是临床常用的非阿片类麻醉镇痛药物,大剂量可作为临床麻醉药物使用,而小剂量氯胺酮则可作为镇痛药物用于术后患者的镇痛。氯胺酮超前镇痛是指在手术切皮前静脉给予或硬膜外给予小剂量氯胺酮,以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和(或)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超前镇痛机制为在伤害性冲动形成之前给予镇痛措施以降低中枢神经敏感化,从而减轻疼痛。术后患者早期伤口疼痛引起机体明显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80例择期腹部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氯胺酮组在手术开始前静脉滴注氯胺酮30mg,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两组均行PCEA吗啡镇痛,记录疼痛出现时间,术后4、8、12、16、24小时VAS评分,24小时镇痛药消耗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氯胺酮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16小时及24小时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小时吗啡消耗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超前镇痛可加强术后镇痛作用,并可加强吗啡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氯胺酮静脉麻醉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实验组A在手术切皮前静脉缓推氯胺酮0.3mg/kg,观察术后4、8、12、16h镇痛效果以及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频率。结果术后4、8、12、16h实验组A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B(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静脉麻醉超前镇痛可起到术后镇痛的效果,并且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胃癌根治术中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与对照组术后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方法 选择胃癌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三组均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A组(试验组)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B组仅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C组(对照组)未用超前镇痛。三组术后均采用术后镇痛。分别记录术后6、12、24、48小时的BP、RR、HR、SPO2、VAS(疼痛评分)、吗啡用量。结果 A组在4个时间点VAS均为最低,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6h、12hB组与C组VA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4h、48h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PCEA(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吗啡累积消耗量在4个时间点均为最低,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的吗啡累积消耗量在4个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为胃癌根治术患者达到满意的超前镇痛,并且尽量减少术后吗啡及其它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使用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发挥外周及中枢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瞿清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95-1396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应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防止外周和中枢神经的敏感化,达到减少或消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麻醉药曲马朵和氯胺酮超前镇痛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甲全麻配合支撑喉镜显微喉手术,用哌替啶和氟哌啶诱导,经鼻腔行气管内插管,用氯胺酮和芬太尼进行超前镇痛,氯氟醚维持麻醉,降低病人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术前疼痛是小儿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合适镇痛可加快小儿恢复时间,减少疼痛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为降低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时间,在疼痛发作之前即采取措施的治疗称超前镇痛,并已成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1],通过术前肌内注射氯胺酮对小儿骶管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探讨超前镇痛在小儿麻醉的有用性.方法 60例ASAI级进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分为2组,术前分别肌内注射氯胺酮1、2 mg/kg;手术结束时行骶管穿刺,注入0.5%利多卡因加0.02 mg/kg 吗啡的混合液,容积为0.6 ml/kg.观测术后4、8、12、24 h疼痛情况,并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估,记录各时点的血压、脉搏、脉搏血氧饱合度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副作用.结果 术前肌内注射氯胺酮1 mg/kg能增强骶管单次吗啡的镇痛效果,而肌内注射氯胺酮2 mg/kg临床作用与之相似,但不良反应却显著增高.结论 术前肌内注射氯胺酮1 mg/kg能增强骶管单次吗啡的镇痛效果,而且又减少了各自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手术的伤害刺激来自于切割伤口引起的初始阶段和受损组织释放化学物质及酶引起的继发阶段,两阶段都可使中枢神经过敏,且后者可延至术后较长时间.可通过阻滞导致中枢敏感化的形成达到镇痛的目的.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超前镇痛现已应用于临床麻醉,尤其应用于加强术后镇痛.本文旨在观察通过氯胺酮与吗啡复合液硬膜外腔注入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用于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实验组)30例,氯胺酮0.3 mg/kg+生理盐水稀释成6 m L于手术切皮前硬膜外腔注入;Ⅱ组(对照组)30例,生理盐水6 m L于手术切皮前硬膜外腔注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VAS评分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呼吸抑制、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幻觉等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可有效降低创伤导致的疼痛感,镇痛效果确切,且未出现氯胺酮所致的精神异常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胺酮与芬太尼硬膜外小剂量麻醉超前镇痛效果。方法选择78例ASAⅠ~Ⅱ级择期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3组,术前30min均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g。A组(27例,氯胺酮组)续加氯胺酮30mg;B组(25例,芬太尼组)续加芬太尼30μg;C组(26例,对照组)0.9%生理盐水0.5mL。5min后注入2%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1∶20万)8~10mL。观察3组患者超前镇痛情况及并发症,并进行镇痛评分的比较。结果 3组超前镇痛作用的比较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A、B两组在术后疼痛及局麻药间隔时间上较其长(P<0.05或P<0.01),在局麻药用量上较其少(P<0.05),且A组较B组在术后止痛时间上要长(P<0.05);在术后镇痛评分的比较上,与B、C组比较,A组在1~3分(轻度疼痛)所占比例较其大(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并发症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氯胺酮与芬太尼硬膜外小剂量超前镇痛均能明显抑制术中牵拉痛,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氯胺酮比芬太尼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和芬太尼超前镇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洪增超  吴川  Abha.Prasa 《河北医药》2004,26(8):623-623
伤害性刺激包括外科手术切口等可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导致剧烈的手术后疼痛。在手术切皮前使用止痛药物称为超前镇痛。以预防神经系统的改变而减轻手术后疼痛。我们在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参加援尼泊尔医疗队工作期间采用小剂量硬膜外氯胺酮和芬太尼超前镇痛,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硬膜外术后镇痛已被广泛应用,不同配伍的术后镇痛液不一而足,术后镇痛效果经常差强人意,因而常常加大剂量,来提高镇痛的效果。由此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发现术中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致敏作用可导致术后疼痛的扩散和延长,在术前超前制止CNS的兴奋性,可明显降低甚至消除CNS的致敏作用,所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应当是预先给药,超前阻止CNS致敏以及伤害性感受的传入,达到减轻术后疼痛、延长镇痛时间和减少镇痛药需要量的目的。本文将比较超前和术后注入氯胺酮一吗啡混合液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在无痛性胃镜检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剂量氯胺酮具有作用时间短、超前镇痛作用强的特点,但未见其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相关报道。本文观察了小剂量氯胺酮在无痛性胃镜检查术中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行无痛性胃镜检查术病人400例,ASA I  相似文献   

15.
孙虹  吕国义 《临床医药实践》2009,(2Z):1414-1415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在肛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n=30),在鞍麻下行肛门手术,手术结束时接微量镇痛泵,氯胺酮+芬太尼组药量为氯胺酮100mg、芬太尼0.4mg,芬太尼组为芬太尼0.4mg,观察术后24小时镇痛效果。结果:氯胺酮组镇痛效果高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与芬太尼有协同镇痛作用,适用于肛门术后PCIA(patient controlled intervein analgesia,PCIA)。  相似文献   

16.
金币  杨恒  骆宏 《淮海医药》2024,(1):104-106
<正>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麻醉药。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但由于其各种副作用逐渐被淘汰。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氯胺酮除麻醉和镇痛作用外,还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艾司氯胺酮是从氯胺酮中分离提纯出的右旋体,其镇静镇痛及抗抑郁作用比氯胺酮更强,而精神反应等副作用则较少。1997年8月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静脉麻醉和镇痛制剂于德国上市;2019年新开发的艾司氯胺酮鼻喷剂作为一种快速抗抑郁药在美国上市,  相似文献   

17.
杨刚  吕作均 《中国新医药》2004,3(1):103-104
由于N-甲-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的发现和它对疼痛过程及脊髓神经元可塑性变化的影响重新引起人们对氯胺酮(NMDA受体拮抗剂)作为潜在抗痛觉过敏药物的兴趣。研究证明小剂量氯胺酮有镇痛及超前镇痛作用,常用于术后镇痛。本文对比观察全凭丙泊酚及氯胺酮合并丙泊酚的临床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氯胺酮硬膜外腔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择期硬膜外间隙阻滞下施行下腹部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例)氯胺酮1 mg·kg~(-1),Ⅱ组(n=20例)氯胺酮0.5 mg·kg~(-1),Ⅲ组(n=20例)氯胺酮0.5 mg·kg~(-1)、咪唑安定0.1 mg·kg~(-1),三组药液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4 ml,Ⅰ组于手术结束后注入硬膜外腔,Ⅱ、Ⅲ组于手术前(麻醉平面满意后)注入硬膜外腔。分别记录术中MAP、ECG、HR、SPO_2。术后4 h、8 h、12 h、24 h、48 h、72 h追踪观察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SA 0~10cm)情况、杜冷丁用量及副作用。结果Ⅲ组效果优于Ⅰ、Ⅱ组,镇痛时间长,效果确切、有遗忘作用、副作用少。Ⅰ组有短暂的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结论 氯胺酮伍用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腔超前镇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对小儿骨科全麻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于我院行 骨科手术的患儿60 例,以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超前镇痛,研究组则给予 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指标、清醒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儿童镇静(CHW)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并记录 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清醒时间及复苏室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术后15 min、术后 30 min 的CHW 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术后30 min、术后60 min 及术后120 min 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此外研究组不良 反应总发生率为10. 00%,低于对照组的33. 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应用于小儿骨科 全麻手术,能够有效缩短患儿苏醒时间,优化术后早期镇静及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胺酮超前镇痛对肝癌患者围术期疼痛(VAS、PJA)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在某院选择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30)和超前组(n=30),给予常规组患者实施术后镇痛,给予超前组患者实施超前镇痛,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疼痛状况。结果:超前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VAS评分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超前组患者术后PJA评分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超前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胺酮超前镇痛详细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VAS及PJA评分,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