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扩增,培养至第3-5代用于临床治疗;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化疗达完全缓解。2例行亲缘HLA3/6位点相合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同胞HLA全相合骨髓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1例行无血缘关系HLA4/6位点相合双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无血缘关系HLA5/6位点相合单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接受二线免疫抑制治疗无效后,行0.5×106/kg受者体重MSC治疗。结果表明,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均获造血重建,并发生皮肤、肝脏和胃肠道Ⅲ-Ⅳ度aGVHD,经二线免疫抑制治疗无效,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皮疹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胃肠道症状好转。患儿均未发生输注相关不良反应。目前患儿均无原发病的复发,均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院11例SAA患儿中7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行脐血移植,2例行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10例患儿原发性植入成功,3例患儿继发性植入失败,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供体都稳定植入,造血恢复。1例单份脐血移植患儿原发性植入失败,但自体造血恢复。9例接受亲缘相关供体移植的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10-19 d,中位时间14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8-42 d,中位时间17 d;双份脐血移植的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16 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41 d。3例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急性GVHD,2例患儿发生了可控的局限性慢性GVHD(c GVHD)。4例患儿发生了CMV病毒血症,2例发展为CMV肺炎而死亡。3例患儿发生了EB病毒血症,1例发展为EB病毒肺炎。结论:如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儿童SAA的首选治疗;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无HLA相合同胞供者,可考虑行选择性供体移植,如脐血移植或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可促进移植物植入。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P>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P〉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血缘供受者HLA相容性对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南方医院血液科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患者71例,其中HLA高分辨全相合者37例,不全相合者34例。结果:HLA等位基因全相合组30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其中Ⅱ度以上aGVHD4例;不相合组30例发生aGVHD,其中Ⅱ度以上aGVHD20例,两组间aGVHD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558),但两者间Ⅱ度以上aGVH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 vs 60.6%,P=0.000)。HLA全相合组17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其中广泛性cGVHD2例;HLA不相合组22例发生cGVHD,其中广泛性cGVHD8例。两组间cGVHD发生率(60.7% vs 88.0%,P=0.032)以及广泛性cGVHD发生率(7.1% vs 32.0%,P=0.034)差异均有显著性;但可能因难治复发病例构成比例的差异,HLA等位基因全相合组与不相合组间3年无病生存率、复发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UD-HSCT供受者HLA高分辨不相容是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移植前高危患者可选择HLA不相容的无关供者尽快移植。  相似文献   

6.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大了移植的应用范围,是无HLA相合供者患者的一种重要选择。目的:比较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7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LA单倍体相合组26例、全相合组53例,对比两组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复发率、2年生存率等。结果与结论:78例受者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1例受者在移植后28 d尚未植入,后因感染死亡。两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复发率和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倍体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于全相合组(P<0.05);2年总生存率低于全相合组(P<0.05)。提示血缘HLA单倍体相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接近于全相合移植,在缺乏HLA相合供者的情况下,行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非血缘供受者HLA相容性对移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非血缘供受者HLA相容性对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南方医院血液科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患者71例,其中HLA高分辨全相合者37例,不全相合者34例。结果:HLA等位基因全相合组30例发生aGVHD,其中Ⅱ度以上aGVHD 4例,不相合组30例发生aGVHD,其中Ⅱ度以上aGVHD 20例,两组间aGVHD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558),但两者间Ⅱ度以上aGVH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11.1% vs 60.6%,P=0.000)。HLA全相合组17例发生cGVHD,其中广泛性cGVHD 2例;HLA不相合组22例发生cGVHD,其中广泛性cGVHD 8例。两组间cGVHD发生率(60.7% vs 88.0%,P=0.032)以及广泛性cGVHD发生率(7.1% vs 32.0%,P=0.034)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可能因难治复发病例构成比例的差异,HLA等位基因全相合组与不相合组间3年无病生存率、复发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UD-HSCT供受者HLA高分辨不相容是严重GVH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移植前高危患者可选择HLA不相容的无关供者尽快移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含氟达拉滨的清髓性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高危的白血病的疗效。用氟达拉滨,马利兰和环磷酰胺组成新的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5例难治、复发的急性白血病,其中非血缘供者10例,血缘供者15例,供受者HLA配型相合者15例,配型不全相合10例。GVHD防治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联合方案,非血缘供者移植和HLA不相合移植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和抗胸腺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结果显示,10例非血缘供者移植全部成功植活,植入成功率100%,15例亲缘移植14例植活,1例HLA4/6相合者植入失败死亡,植入成功率93.3%。造血重建时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的中位时间是13(11-19)天,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的时间为14(12-20)天。3例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12.5%),9例发生慢性GVHD(47.4%)。移植后原发病复发死亡率42.1%,随访6到84个月,3年无病生存47.1%。结论:含氟达拉滨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用于高危白血病的异基因移植是安全、有效的,它减少了移植后GVHD发生率和预处理相关的毒副作用,但是移植后恶性疾病复发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阴性(NPM1~(wt)/non-CEBPA~(dm)/FLT3-ITD~(neg))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诱导化疗达首次缓解(complet remission,CR1)后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0月至2016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68名中危NPM1wt/non-CEBPAdm/FLT3-ITDneg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移植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疗组、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及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2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63.7%、71.7%和75.5%(P0.05);2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52.8%、67.1%和71. 3%(P0.001);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24.7%、16.9%和14.4%(P0.05);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26.2%、17.3%、14.4%(P0.05)。移植相关不良事件分析显示,MSD-HSCT组与haploidentical-HSCT组Ⅱ-Ⅳ度aGVHD分别为48.9%和45.6%(P0.05);广泛c GVHD分别为21.6%和8.8%(P0.05)。结论:中危NPM1~(wt)/non-CEBPA~(dm)/FLT3-ITD~(neg)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首次缓解后行同胞全相合或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优于单纯巩固化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巩固治疗效果和移植相关死亡率上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提高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亲缘间HLA配型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较高的治愈率。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自2009至2011年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0例,HLA配型全相合12例,不全相合8例。移植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除1例为非血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其他患者干细胞来源为动员后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HLA全相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蝶呤,不全相合患者采用环孢素、短程甲氨蝶呤联合吗替麦考酚酸酯。结果与结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0.5×109L-1平均为12.5 d,血小板恢复>20×109 L-1平均为+18 d。20例患者随访24-60个月,总生存率75%(15例),治愈率70%(14例),死亡5例;12例全相合患者中83%治愈(10例),8例不全相合患者治疗有效率62%(5例),治愈率50%(4例)。2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治疗中并发败血症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3例。结果可见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尤以HLA全相合效果良好,移植后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3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使恶性血液病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改观,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渐取代了骨髓移植而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方式.目的:观察自体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对象:选择2003-07/2006-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男33例,女20例,平均37岁.35例患者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18例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非霍奇金病3例.33名供者与受者HLA配型完全相合,2名1个位点不合,男20例,女13例,平均35岁.性别不相合者16例.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利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或化疗联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3.0×106/kg,异基因移植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6.2×106/kg;自体移植采用MAC预处理方案,异基因移植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甲氨喋呤、环孢菌素A联合骁悉,1例1位点不合患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②观察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5× 109 L-1和血小板>20×109 L-1恢复时间.③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④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复发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②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③随访结果.结果:纳入患者5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体移植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5×109 L-1、血小板> 20×109 L-1的恢复时间分别为13和19 d,在异基因移植患者中分别为12和15 d.②异基因移植患者中Ⅰ~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31.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71.4%.③术后患者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8.9%和5.7%.结论:自体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较快建立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能力,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中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HLA不合HSCT后复发患者进行G-CSF动员的DLI联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部分联合化疗,并观察GVHD发生、白血病缓解以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 24例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DLI后8例发生Ⅲ~Ⅳ度GVHD.短期GVHD预防可显著减少重度GVHD发生(P=0.020).8例发生慢性GVHD.3例出现骨髓抑制.16例白血病患者获完全缓解.9例无病存活,随访时间1310(961~1914)d.移植后1年和2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60%和40%.复发时骨髓幼稚细胞数量影响DLI后的缓解率和生存率,DLI后发生慢性广泛型GVHD与白血病完全缓解呈正相关(P=0.046).3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部死于复发.结论 经G-CSF动员的DLI联合GVHD预防、部分联合化疗可以作为HLA不合HSCT后白血病复发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分析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aplo-HSCT)移植的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2013年6月完成的36例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后的资料,分析移植后细胞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和2年总生存情况.结果表明,36例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2 d及14 d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3.8%,cGVHD发生率为37.5%,广泛性cGVHD仅为6.25%,2年总生存为76.9%.结论: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对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具有良好疗效,是用于有高危因素和无全相合供者患者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目的:比较血缘与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造血重建、免疫重建、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者45例,其中30例患者接受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血缘组),15例患者接受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组)。结果与结论:①造血重建:血缘组白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均快于非血缘组(P<0.05)。在移植后30~40d植活证据指标测定提示异体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完全植活。②T细胞重建:两组移植后各时间点T细胞重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感染发生率:两组移植后早期感染发生率,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白血病复发:两组移植后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无病生存:两组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较非血缘供者迅速,但两者间移植后T细胞重建、感染发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无病生存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单倍相合未去T细胞的骨髓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对8例白血病儿童(1.9岁-9岁)接受父/母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疗效进行了评价。对5例患儿采用了含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方案,它包括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全身照射(Ara-C/CTX/TBI);对另外3例不加TBI,单用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Bu/Ara-C/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措施包括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受者接受环孢菌素A(CsA)、氨甲蝶呤(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CD25单克隆抗体和霉酚酸酯(MMF)联合治疗。结果显示:8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大于0.5×109/L的平均天数是16天,血小板数大于20×109/L的平均天数是17天,骨髓植活的直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移植后急性重度GVHD的发生率低,仅1例发生急性肠道Ⅱ-Ⅲ度GVHD(1/8);5例出现慢性GVHD,其中4例为局限性慢性GVHD,1例为泛发性(合并有肺部GVHD)。在180天内无移植相关死亡,期间无致死性严重感染发生,髓系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较快。中位随访33个月(范围7-56月),2例死亡,均死于白血病复发,其中1例移植后22月死于供者源复发。结论:对儿童白血病进行单倍相合未去T细胞骨髓移植时采用上述预处理方案和GVHD预防措施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ix-HSCT)后给予单倍体相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hiDLI)加白介素2(I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mix-HSCT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单倍体相合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49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全身照射加VEMAC预处理方案后,接受了mix-HSCT。所有患者均经过化疗加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未经过G-CSF动员。试验组33例患者在造血恢复后给予hiDLI+IL-2治疗1-8次。对照组16例患者造血恢复后未做特殊治疗。随访时间>3年。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无1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12-18)d和14(11-16)d,白细胞数≥4.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7(16-22)d和18(16-20)d,血小板数≥5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24-29)d和25(23-26)d。移植后16-21 d时显示恢复期骨髓象。试验组有9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12个月,随访显示存活21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63.6%。对照组中有3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6个月,随访显示存活7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50.0%。结论:mix-HSCT后应用hiDLI+IL-2治疗对AML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正常、长期无病生存可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Umbilical cord blood is a useful stem cell source for some patients. The American Red Cross Cord Blood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as a national network of cord blood banks. Nine thousand cord blood units were cryopreserved for transplant use.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first 125 cord blood units that have been distributed for transplant for 122 patients at 36 different transplant centers worldwid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variety of conditioning regimens. RESULTS: Most patients had acute myelogeneous leukemia (21%), genetic disorders (22%), 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18%). The medi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11 years with a range of 2 months to 63 years. The patients ranged in size from 3 to 120 kg (median, 39 kg). The median number of days to neutrophil engraftment was 22, and the median number of days to platelet engraftment was 63. Thirty percent of patients experienced Grades III to IV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Survival at 1 year after transplant was 35 percent, with recurrent disease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ly age less than 18 years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for improved survival. Forty-two percent of patients were non-Caucasian. Engraftment, GVHD, surviva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were similar among Caucasian and non-Caucasian patients. CONCLUSION: Umbilical cord blood serves as a satisfactory stem cell source for a diverse group of pediatric and adult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背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造血重建除与疾病本身、预处理方案、移植后支持治疗手段等相关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冻存是影响其移植后造血系统顺利重建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经动员、采集和冻存后,重新回输至造血系统的重建情况,并分析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因素。设计:以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为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对象:选取2000-02/2004-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年龄16~56岁,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淋巴瘤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ocyte,中外制药产品,批号N3G31)。方法:①全部病例均采用对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联合化疗方案:白血病患者第1~3天每隔12h给予阿糖胞苷2g/m2,第1~5天给予足叶乙甙200mg/m2或氟达拉宾50mg/m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阿糖胞苷方案同上,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1g/m2。淋巴瘤患者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2g/m2。各类型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1以下时开始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μg/(kg.d)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②当白细胞恢复至(4.0~10.0)×109L-1时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计数≥4.0×108/kg或CD34 细胞≥2.0×106/kg时结束采集,经程序降温仪处理置入-196℃液氮中保存,37~40℃水浴解冻。③患者病灶部位行局部照射预处理,200cGy/次,5次/周,连续4周,总剂量40Gy。结束后48h回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55.3±28.7)mL,回输日距采集日平均为(56.5±22.3)d。全部患者于干细胞移植后第1天起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至中性粒细胞≥0.5×109L-1时停止。检测冻存前及解冻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锥虫蓝拒染率、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及CD34 细胞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情况。②冻存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存活率及相关指标检测。③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情况。结果: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例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平均采集时间为化疗后12.6d,采集次数为1.9次,采集第1天白细胞总数为(8.93±1.27)×109L-1,单个核细胞采集率为(138.33±28.61)%。②冻存后18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标本锥虫蓝拒染率与冻存前基本相似[(96.26±1.33)%,(92.75±2.04)%,P>0.05]。解冻后单个核细胞、CD34 、粒-单系祖细胞回收率分别为(91.96±1.37)%,(85.94±0.64)%,(87.69±4.53)%。骨髓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采集率、CD34 细胞百分率及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均明显低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t=2.524~3.268,P<0.05)。③移植后15d,1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移植后20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化疗疗程>10次的5例患者粒-单系祖细胞生长不良,为(18.67~26.82)×105/kg,其中3例出现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结论: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大剂量化疗联合的动员方案可缩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提高单个核细胞采集率。②移植前化疗次数增多可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导致造血重建延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HLA不全相合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外周造血干细胞、加入第三方脐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治疗小儿血液病的疗效。对2012年8月至12月我院5例难治性血液病患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方式为HLA不全相合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及脐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观察混合移植中的第三方脐血干细胞对于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STR嵌合度、GVHD发生情况及移植相关近期并发症的作用。结果表明,5例患儿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ANC〉0.5×10^9/L的中位时间是移植后11d,Pit〉20×10^9/L的中位时间移植后10d;外周血STR-PCR嵌合度检测显示,于移植后30d均达到稳定嵌合;5例患儿出现轻至中度GVHD症状,表现为Ⅰ-Ⅱ皮肤GVHD,其中2例患儿发生腹泻,出现Ⅰ-Ⅱ肠道GVHD,5例患儿均无肝功能损害。随访至2013年4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137d(130d-250d),1例移植后131d死于严重出血性膀胱炎及多部位感染,其余4例均无病生存至今,存活时间分别为130、137、193、250d,中位生存时间134d。结论:HLA不全相合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第三方脐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对提高小儿血液病的存活率、延长存活时间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