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莉  张锡敏  樊晶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059-1060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分离血小板(简称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质量,探讨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优越性。方法分别对50袋机分血小板和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容量、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进行测定,同时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机分血小板的容量及血小板含量显著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U=16.13、20.00,P<0.01),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入量明显低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U=25.32、5.15,P<0.01)。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回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P<0.01)。结论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质量明显优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白膜法与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两组:新白膜法制备组和富浆法制备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混入量、p H值、血小板计数检测比较。结果新白膜法制备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富浆法制备组,二者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及p 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白膜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优于富浆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和评估两种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手工富浆法、仪器白膜法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各项关键质量指标,包括血小板含量、容量及红细胞混入量等,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肉眼外观质量合格的浓缩血小板其容量、血小板含量及红细胞混入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工富浆法和仪器白膜法两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差异,用仪器白膜法替代手工富浆法对浓缩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袁碧和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1306-1307,1309
目的对比分析国产和进口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随机2011年1~12月健康献血员364名,分为MSC+组182例和XCF-3000组182例,分别采用MSC+(进口)和XCF-3000(国产)两种不同的血细胞分离仪进行采血分析,并比较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混入量及红细胞混入量、采集效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进口MSC+血细胞分离机比较,国产XCF-3000血细胞分离机全血处理量、血小板收集量、采集效率、红细胞混入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细胞混入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的效果与进口血细胞分离机近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白膜法制备的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与手工制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取72袋无偿献血者捐献的400ml全血,随机分为机制组和手工组,分离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对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红细胞的混入量和血小板的产量进行监测。结果机制组和手工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ml)分别为270±6.5和28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制组和手工组血小板的含量(×1010个/袋)分别为5.4±0.2和4.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血液便于质量控制;同时可显著提高混合浓缩血小板的收集率,产品容量浮动小,易达到国家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储存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2018年7—8月随机抽取60名献血者,分别采用六联采血袋采集全血400 mL/人(袋),均分为即时(制备)组:采集的全血置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6 h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过夜(制备)组:采集的全血于22℃保存、运输并过夜贮存,采血后24 h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2组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取2组浓缩血小板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血细胞计数,比较血小板含量、容量及混入红细胞、白细胞的量。同时比较2组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性指标: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pH值。结果对即时组和过夜组的60袋浓缩血小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与厌氧菌均为阴性,均无细菌生长。即时组和过夜组2组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项目结果,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的相关规定。2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混入量和浓缩血小板的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体外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表达率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即时分离制备与全血过夜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功能性指标及活化程度相近,均符合国标要求。结合本站工作实际,采用即时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符合本站的制备状况,我们须充分利用各种设备,确保血液制备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手工分离及机器分离两种方法制备血小板的相关质量指标。方法对来源于街头采集的400 ml全血60袋,分别采用机器及手工分离白膜层,比较两种制备方法的白膜层血小板回收率、终产品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产品容量。结果机器分离血小板白膜层的血小板回收率及产品血小板回收率均高于手工分离制备(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分离血小板终产品容量变异系数高于机器制备血小板(P0.05)。结论机器制备浓缩血小板所收集的血小板回收率及容量均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 ①全血经特定程序进行离心,利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白膜解聚后进行二次轻离心.②经白细胞滤器滤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然后进行细胞计数.结果 10份按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10U/袋),其血小板计数、残余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分别为(3.8±0.3)×1011/袋,(4.0±0.4)×108/袋,(0.5±0.3)×106/袋,容量250 ml~350 ml.结论 该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含量高,残余红细胞、白细胞数量低.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质量要求,适宜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全自动血液分离机与手工法制备血小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推广和应用,我国机采血小板的用量逐年上升,而手工采集血小板的临床用量越来越少,造成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国外,为节约和充分利用血液资源,临床治疗用血小板多以手工汇集制备为主。手工制备血小板又以白膜法自动化机器分离为主,其优点是制备的血小板制品中自细胞混入量较少,血小板收集率高,制品的标准化程度高,且制备过程可追踪,而我国目前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仍以传统手工分离为主。为进一步了解手工与仪器分离血小板的差异,笔者对使用Compomat G4全自动血液分离机,以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与传统手工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分离机分离血小板的质量。[方法]比较分离机制备和手工制备的血小板在血小板回收率、红细胞、白细胞的差别。[结果]分离机制备的血小板在回收率上要明显高于手工分离,而且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混入量也明显低于手工制备。分离机制备后血小板在形态上也没有过多的改变,没有造成血小板凝聚。[结论]建立的手工分离血小板标准化制备技术适合大部分采供血机构。  相似文献   

11.
自动和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自动和手工两种方法 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冈素.方法 将200例献血者(献血前72小时内朱服用过阿斯旺林类药物,采血顺畅)随机分为两组:自动分离制备组和手工分离制备组.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进行血小板质量评价.结果 手工分离制备组制备的血小板计数:(5.31±0.20)×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血小板计数为7.57±0.20×1010/L;手工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人量为(2.50±0.293)×109L.自动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1.07±0.038)×109/L.经统计学分析,自动与手工制备组两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自动分离组和手工分离组单袋体积分别为49.55±0.45ml和51.85±0.71ml,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动分离制备组所制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组比较,无论是血小板数量还是红细胞混人量,自动分离制备组的效果相对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自动和手工两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0冽献血者(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采血顺畅)随机分为两组:自动分离制备组和手工分离制备组。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进行血小板质量评价。结果手工分离制备组制备的血小板计数:(5.31±0.20)×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血小板计数为7.57±0.20×10^10/L;手工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2.50±0.293)×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1.07±0.03×10^10/L。经统计学分析,自动与手工制备组两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自动分离组和手工分离组单袋体积分别为49.55±0.45ml和51.85±0.71ml。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动分离制备组所制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组比较.无论是血小板数量还是红细胞混入量.自动分离制备组的效果相对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两种白膜分离方法,以及制备汇集血小板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分别用手工法和全血分离机自动分离法,从全血中收集白膜制备汇集血小板。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对血小板产量和残余RBC计数,用Nageotte法对残余WBC手工计数。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白膜中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汇集血小板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手工法损失红细胞较多,两种方法分离白膜的效果无差异,但制备汇集血小板的效果以自动法高于手工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00 mL,共60袋。分两组,A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原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5×12 cm; B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调整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9 cm。结果比较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指标,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3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2.62±0.57)×10~9/mL、(4.41±0.31)×10~(10)/mL、(55.03±0.06)%,B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37±0.35)×10~9/mL、(6.21±0.63)×10~(10)/mL、(79.23±0.09)%。结论优化尺寸为11×9 cm的白膜成分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优,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实现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方法通过成份分离仪制备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2种方法对血小板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分离仪制备的血小板,重量比较稳定,CV值为5.0%;手工分离制备的血小板重量的稳定性较差,CV值为32.4%。而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2种方法也有统计学意义,前者t=14.52,P<0.01;后者t=7.89,P<0.01。结论使用TACE-Ⅱ血液成分分离仪制备血小板能够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前后对献血者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方法血小板捐献者共66例,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个治疗量43例,南格尔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NGL XCF3000)采集1个治疗量23例。分别检测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指标,并观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献血者采后较采前PLT有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后PLT均在正常范围内。采前及采后WBC、RBC、Hb和HC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献血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不同剂量的单采血小板均可减少献血者采后即刻PLT,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种方式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白膜法制备血小板的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寻找理想的制备条件。方法分别比较两种离心力及白膜量对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结果白膜量43g,血小板计数及回收率均显著高于42g(P<0.01),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残存率显著低于42g(P<0.01)。两种离心力对血小板及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236×g、白膜量43g为白膜法机器分离血小板的最佳制备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Sysmex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探讨小红细胞对其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2015年10月~2017年9月来本院就诊的21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根据红细胞平均体积大小(MCV)分为A、B、C组,将C组患者按照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分为2组。分别采用手工检测及仪器检测法对每组血液样本中的血小板进行测定。结果 A组与B组血液标本采用仪器检测法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手工检测法(P 0.05),C组血液标本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异常组仪器检测法检测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手工检测法(P 0.05),两种方法对检测RDW正常组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红细胞可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T-4000i检测的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良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方法,降低红细胞混入量,保证浓缩血小板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方法采用改良PRP方法,增加预离心和后处理,使用折断式压延袋,制备低红细胞混入量的浓缩血小板。结果采用改良法由400 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每袋血小板总数达(4.58±0.42)×10^10/袋,红细胞总数为(1.56±0.37)×10^9/袋,红细胞混入量与传统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改良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具有较高血小板含量,同时红细胞的混入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