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07-06~2012-02NICU病房收治的59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机械通气方式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组)及常频机械通气组(CMV组),对两组患儿一般情况、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及宫内情况比较显示CMV组年龄大于HFOV组(P<0.05);羊水粪染HFOV组多于CMV组;两组原发病比较胎粪吸人性肺炎(MAS)差异显著(P<0.05);HFOV组肺动脉高压程度重于CMV组(P<0.05);高频振荡机械通气前、后血气变化显示机械通气后二氧化碳分压(PCO2)、吸入氧浓度(FiO2)较机械通气前下降;氧分压(PO2)及经皮氧饱和度(SaO2)较机械通气前升高(均P<0.01);机械通气后HFOV组吸入氧浓度较CMV组更低(P <0.05);MgSO4应用及颅内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FOV组合并气胸且行胸腔闭式引流少于CMV组(P<0.05). 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肯定,且对合并气胸的患儿可以减少闭式引流操作,同时没有增加颅内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9月间我院86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随机均分为两组,高频组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常频组应用常频通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高频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频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常频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频通气机械通气治疗相比,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显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FOV叠加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口服或鼻饲1 rng/kg,2~3次/d;对照组采用HFOV联合西地那非口服或鼻饲1 rng/kg,2~3次/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24,36 h的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观察两组使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PaO2/FiO2、OI、a/APO2逐渐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叠加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肯定,对于改善肺通气,降低肺动脉压效果更好,更能缩短呼吸机使用天数、氧疗时间和住院天数,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蔡光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559-1560,1571
目的:为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常频组:20例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高频组:20例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监测48h内吸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等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结果:FiO2常频组在12h后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频组在1h后就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气24h后,高频组的FiO2低于常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气治疗后两组患儿肺的OI均呈降低趋势,与通气前相比较,常频组在12h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频组在通气1h后就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通气12h后高频组OI显著低于常频组(P<0.05),高频组的PPHN和ALS发生率低于常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FOV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对心血管无明显副作用,效果优于常频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5.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松霞 《西部医学》2006,18(5):591-592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中的早期应用。方法对17例重症MAS患儿早期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组),另18例同样病情患儿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对照组),并对其机械通气时间、血气指标、合并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用机时间缩短,从而住院时间缩短(均P=0.000),治疗组PCO2高于对照组(P=0.000),PaO2/FiO2、PaO2、pH值;治疗组与对照组相似,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外,各项合并症两组均相似。结论早期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可以降低患儿病死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并由此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 出生后经气管插管应用外源性PS(150~240mg/kg)的MAS患儿常频组15例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高频组14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监测24小时内吸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等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结果 两组患儿通气治疗后肺的氧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在时限和程度上高频组好于常频组,差异有显著性.高频组持续肺动脉高压和肺气漏发生率低于常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HFOV和外源性PS具有协同作用,早期应用HFOV联合PS治疗重症MAS,氧合改善快,短时间内吸氧浓度下降较快,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MAS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康丽 《黑龙江医学》2021,45(5):490-49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共84例MAS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使用常频机械通气,研究组使用高频振荡通气.针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相关肺动脉指标:肺动脉舒张压(PADP)水平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水平进行观察及对比.PADP、PASP的检测仪器:床旁超声心动图.针对两组的康复指标:啰音消失时长、氧疗时长、住院时长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相关肺动脉指标:PADP、PASP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研究组相关康复指标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更短(P均<0.05).结论:给予MAS患儿使用高频振荡通气,可显著降低患儿的PADP水平及PASP水平,缩短患儿的康复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8.
郭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4,(19):2580-2581
目的分析对新生儿呼吸衰竭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按照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结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高频振荡通气结合西地那非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地那非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PA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OI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结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有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频机械通气、实验组实施高频振荡通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治疗后吸入氧浓度(Fi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经皮氧饱和度(SaO2)和氧分压(P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除pH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气胸治疗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中,高频振荡通气效果确切,且不会导致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人面罩手控通气(M)、面罩容量控制通气(VC)、面罩压力控制通气(PC)这三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在麻醉诱导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患者分为三组,M组由两名麻醉医师行双手手控面罩通气,VC组和PC组由一名麻醉医师双手扣面罩,麻醉机给予通气。VC组设定吸气潮气量(VT)8 ml/kg,呼吸频率(RR)16次/min,PC组设定RR 16次/min,调节吸气压力值以达到VT8 ml/kg。持续5min,每分钟记录呼吸、循环等参数。结果M组的呼末CO2  相似文献   

12.
使用漂浮导管通过温度稀释法和无创性心排血量监测仪,进行动物实验,并观察16例心肺功能正常的颅脑手术和23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人,于术毕早期研究IPPV、CPPV、CPAP、IMV、SR等不同通气方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CPPV 5cmH_2O时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小,15cmH_2O时对循环功能影响非常显著,但CPAP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初步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机制,据此选择和应用合适的通气方式和最佳PEEP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比例辅助通气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首先进行常规机械通气(SIMV模式),分别于通气1小时后改为SIMV+PAV模式通气1小时,观察人机对抗次数、每分钟通气量(MV)、动态肺顺应性(Cdyn)、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的人机对抗次数明显减少,而MV、Cdyn的数值均呈明显增加,三个指标数值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数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AV+SIMV模式,明显减少了人机对抗,提高了新生儿通气的舒适水平,减少了患儿所需的呼吸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辅助控制呼吸(AMV/CMV,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的通气规律。方法:启动NewportE200呼吸机,选A/C,通气频率(f1)依次为6、10、12次/min。操作者分别于AMV和CMV的吸气时间(Ti)内、第3、60.f1^-1秒对螺纹管的“Y”接口吸气(均达触发负压)分为A、B、C组,不吸气者为D组。每组在AMV和CMV后分别测试15次。选SIMV,f1诊次为4、5、6次/min,操作者在同步时间间期(STP)后25%的结束前吸气等触发负压为E组;在后25%不呼吸为F组;在前75%,其吸气负压分别等于、大于触发负压而在后25%结束前又小于此水平分为G、H组,每组测试30次。结果:A/C:A组不触发,AMV,B、C组均触发AMV,A、B、D组的CMV均出现在AMV或CMV后第60.f1^-1秒.SIMV:里STP后25%的结束前E、H组触发机制通气而G组不触发;在结束时F、G组开始机械通气。结论:在患者自主呼吸均触发呼吸机产生AMV时,A/C的通气模式不仅为AMV,还可为AMV+CMV。SIMV:机械通气可不由患者吸气触发,并有不同步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双重控制模式(dual control modes)与容控和压控模式的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中的效果比较。方法:对81例ARDS病人随机分组给予容控模式(volume control mode)、压控模式(pressure control mode)以及双重控制模式通气,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监测病人机械通气参数、通气、换气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双重控制模式气道压力小于容控通气,与压控通气组无明显差异。RR、分钟通气量(MV)、氧合指数(OI)、血流动力学指标三种模式无明显差异。无一例出现气压伤。结论:双重控制模式结合了容控通气与压控通气的特点,提高了人机协调性,但与传统通气模式相比,治疗中没有绝对的优势。只有合理地采用个体化肺保护通气策略(LPV),才能取得良好的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莉 《中外医疗》2016,(17):105-106
目的:对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就诊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的患者经由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的治疗方式,对照组的患者经由常规通气的治疗方式。对比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通气后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中有92.7%的患者抢救成功,对照组患者中有67.3%的患者抢救成功,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的的各项指标情况也均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细菌学特点和临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月该院56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VAP发病率为30.35%;40例病情缓解,平均机械通气时间(5.16±1.24)d;16例死亡,平均机械通气时间(9.24±1.36)d;VAP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占74.67%,药敏试验显示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结论 VAP发生率、病死率高,早期预防、合理治疗有利于VAP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cardiac-pulmonary function on clinical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using 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 (PAV),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and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 Here, we also describe some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clinical use of PAV.Methods Using the IPPV mode in te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calculate Elastance (Ers) and Resistance (Rrs), then change to PSV, set ins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PAP) according to IPPV, so that tidal volume (V(T)) is the same as that of IPPV. We then changed the mode into PAV and set the assist ratio according to PSV, so that V(T) and Ppeak were the same as that of PSV. Then we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respiratory mechanics, blood gas levels and hemodynamics during ventilation.Results Compared with PSV and IPPV, peak pressure (Ppeak) of PAV was markedly lower while V(T) was similar; work of breathing of patient (WOBp), and work of breathing of ventilation (WOBv) were also lower; center vein pressure (CVP) and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PCWP) of PAV were markedly lower than that of IPPV while V(T) were similar. Compared with PSV, V(T), mean blood pressure (mBP) and cardiac output (CO) of PAV were higher. 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mPAP) and WOBp of PAV were lower while Ppeak was similar; the differences in WOBp were notable. Conclusions For clinical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compared with PSV and IPPV, PAV has lower airway pressure、less WOBp and less influence on hemodynami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序贯性机械通气在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72例,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序贯治疗组依次选择BiPAP→A/C→SIMV或SIMV+PSV→BiPAP或PSV+PEEP通气模式,而对照组选择A/C→SIMV通气模式。结果序贯治疗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撤机失败、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无创-有创-无创性序贯通气是治疗危重支气管哮喘行之有效的手段,能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减少撤机失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闫霞  曹官铭  王导新 《重庆医学》2007,36(16):1638-1640
目的 评价无创通气对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46例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无创组及有创组.无创组23例经鼻或鼻面罩接呼吸机,有创组23例经鼻气管插管.结果 有创组通气2h后,PaO2 明显上升(P<0.05),PaCO2 明显下降(P<0.05),神志开始清醒,平均通气时间(8±4)d,成功拔管21例,有效率91.3%;无创组治疗2h后,动脉血气PaO2 明显上升(P<0.05),PaCO2 下降不明显(P>0.05),8例(34.8%)最后改为有创通气,有14例避免了插管,降低插管率为60.9%;无创组28d病死率为26.1%,有创组28d病死率为8.7%,高于有创组(P<0.05).结论 有创通气短期改善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的效果优于无创,无创组有60.9%避免了插管,但病死率高于有创组.危重的Ⅱ型呼吸衰竭有创通气疗效优于无创通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