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描述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舟山市电子医疗数据库,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信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7 141例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388±462) 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34%,9.42%和3.61%;高危妊娠(OR=1.80,95%CI:1.42~2.28)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出生季节为夏季、秋季、母亲年龄<25岁、孕前消瘦等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母亲年龄<25岁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母亲年龄>30岁(OR=1.38,95%CI:1.19~1.60)、冬季出生(OR=1.24,95%CI:1.06~1.45)、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高危妊娠(OR=1.95,95%CI:1.66~2.29)等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新生儿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危妊娠等因素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或早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儿童保健咨询的3~5岁儿童共3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35例(11.67%),在校正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前低体重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602(0.413~0.755)、1.822(1.370~2.424),均P<0.05;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298(1.009~1.669),P<0.05,但是母亲孕期增重不足并不会降低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P>0.05);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母亲孕前低体重且孕期增重不足或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575(1.031~2.411)、0.556(0.343~0.872)、0.411(0.233~0.719),均P<0.05。结论母亲孕前BMI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是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并且母亲孕前BMI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0~6岁儿童肥胖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肥胖儿童及对照组进行体格测量及家庭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肥胖危险因素.[结果]北京城区0~6岁儿童肥胖及超重检出率分别为3.19%和7.64%;3~6岁组(4.49%和9.17%)高于0~2岁组(1.07%和5.14%);男童肥胖率(3.80%)高于女童(2.54%).不同年龄肥胖危险因素不同:0~2岁与出生体重有关;3~6岁则与进食状态及进食习惯、父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日看电视时间、母亲文化程度及生产方式等有关.[结论]①北京城区0~6岁儿童肥胖呈持续快速增加趋势;②肥胖率有性别差异,男童高于女童;③除基本危险因素外,过量摄入冰淇淋、每日电视时间>2 h、母亲中等专业及以下文化程度及剖宫产等为3~6岁儿童肥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9—12月出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母亲孕产期和儿童0~12月龄生长发育相关信息。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性别月龄别体重指数(BMI)为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采用χ2检验、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儿童3 018人,其中男童1 566人(51.89%),女童1 452人(48.11%)。6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80%(326/3018)、3.48%(105/3 018),12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11%(305/3 018)、 2.85%(86/3 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前BMI≥25 kg/m2(OR=1.297)、妊娠期糖尿病(OR=1.215)、剖宫产(OR=1.617)、巨大儿(OR=1.154)、6月龄内非纯母乳喂养(OR=1.586)及6月龄内体重快速增长(OR=1.845)是12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管理孕前体重、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及巨大儿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率、避免6月龄内体重快速增长对预防婴幼儿超重肥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儿童出生体重与肥胖之间的关联,为确定儿童肥胖的高危人群及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东城区12所小学7~11岁1 574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出生体重、视屏行为时间、运动及饮食情况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控制肥胖的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儿童出生体重与肥胖的关联.结果 正常出生体重组、低出生体重组和巨大儿组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1.99%,27.03%和46.33%,肥胖率分别为17.43%,21.62%和28.8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17,13.50,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儿童年龄、年级、性别、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饮食评分、视屏行为时间、母乳喂养、母亲文化程度以及父母肥胖因素后,巨大儿组儿童肥胖发生风险是正常出生体重组的1.76倍(95%CI=1.17~2.67);而低出生体重组儿童肥胖发生风险与正常出生体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5,95%CI=0.56~ 3.75).结论 高出生体重是儿童期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预防儿童肥胖,除关注儿童饮食、行为习惯、遗传等因素外,还应关注儿童生命早期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杭州市江干区7~12岁儿童体质指数(BMI)和血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杭州市江干区26所小学学生的身高、体重、血压及心率等体检资料,分析体质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27 600名7~12岁学生中,男生超重2 460人(16.64%)、肥胖1 568人(10.60%);女生超重1 065人(8.31%)、肥胖669人(5.22%),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高血压检出3 544人(12.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正年龄、性别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BMI与血压密切相关,儿童超重和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叶江枫  田俊  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55-2157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成人期疾病的生命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福州市5所幼儿园所有3~6岁儿童为筛查对象。以超重肥胖儿童(162人)作为病例,正常体重儿童(843人)作为对照。收集出生资料、饮食行为习惯等,分析出生体重及行为习惯与儿童期肥胖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高出生体重引起儿童期肥胖的OR值为2.099(95%CI:1.385~3.181),调整OR值为1.138(95%CI:1.030~2.003)。母亲糖尿病史及孕前高BMI均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为2.154(95%CI:1.121~4.140)和1.067(95%CI:1.008~1.129),吃西式快餐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OR=1.189,95%CI:1.005~1.407);进餐时间延长是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57,95%CI:0.927~0.976)。结论高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吃西式快餐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适当延长进餐时间是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秦皇岛市城区3~6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5—6月按照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秦皇岛市城区3~6岁的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6岁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结果秦皇岛市城区检出3~6岁儿童超重肥胖856人,检出率为33.8%,不同性别、年龄、出生体重、母亲是否超重肥胖、父亲是否超重肥胖、分娩方式、6个月内是否纯母乳喂养、每天喝甜饮料100 mL、每天累计户外活动时间是否2 h/d、每天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是否1 h/天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出生体重≥4 000 g、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父亲超重肥胖、母亲超重肥胖、出生后6个月内人工喂养、每天累计户外活动时间2 h/d均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秦皇岛市3~6岁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应重点对出生体重≥4 000 g、父母超重肥胖、剖宫产、6个月内人工喂养、每天累计户外活动时间2 h/天的男童采取措施进行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