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儿童孤独症治疗原则之一,也就是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的实验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变化及与儿童干预成效的关系。方法 对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的40名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80名分别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 童 期 孤 独 症 评 定 量 表(CARS)、子女教育心 理 控 制 源 量 表(PLOC)的评估,并在2014年12月-2015年3月期间对上述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复评。结果 孤独症儿童ABC、CARS复评得分明显低于初评得分(P<0.01);父、母PLOC初评、复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PLOC总分、因子5与儿童ABC、CARS变化有相关性,母PLOC总分、因子1、因子5与儿童ABC、CARS变化有相关性。结论 孤独症儿童阶段性干预成效显著,但是孤独症儿童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仍然存在显著问题,并对干预成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国内外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焦虑评估工具心理测量学属性进行系统评价,为该领域实践和研究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11个中英文数据库,筛选以ASD儿童(年龄<18岁)为对象并且文献主题为焦虑测量工具的编制和/或性能评价的原始研究文献,基于选择健康测量工具的共识标准(COSMIN)对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31篇英文文献、16个ASD儿童焦虑测量工具,其中10个工具为典型发育儿童制定,5个工具专为ASD儿童编制,1个工具为同时测量典型发育儿童和ASD儿童焦虑而研制。所有测量工具中,孤独症儿童焦虑量表(ASC-ASD)测量学属性最佳。结论 ASC-ASD是目前最为推荐的ASD儿童焦虑评估工具,尚未发现国内关于该工具的研究文献,可优先考虑对其进行翻译修订、评价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证据。方法 选取襄阳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6例A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家庭训练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予以上午医院规范训练,在家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上午在医院训练,其他时间由家长在家随时随地训练,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ASD行为量表评分(ABC)进行比较,同时评定两组儿童的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ATEC和ABC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0.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和AB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9.51,P<0.05),也低于治疗前(t=7.02、10.97,P<0.05);另外,两组患儿间伤心、高兴、生气、害怕等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8.16、8.34、4.31,P<0.05)。结论 医院结合家庭进行ASD综合干预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在其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父母的焦虑、抑郁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对安宁市某小学三~六年级的儿童进行整群抽样筛查。采用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和多重成就测验成绩筛出学习困难儿童158名,以他们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取与学习困难儿童同年龄、同性别、同班级的非学习困难儿童158名,以他们的父母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分析该干预措施可能对ASD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从康复机构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ASD儿童,对实验组儿童的父母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收集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父母填写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相关数据。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EC得分比较,在社交项目、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808,P<0.05或<0.01);两组TCSQ得分差异对比,积极应对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36);ATEC感知觉项目得分与TCSQ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r=-0.202,P=0.027)。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能使ASD儿童的父母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从而影响ASD儿童的社交、感知觉方面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rn disorder,ASD)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ASD患儿也在逐年增加。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世界各国ASD患病率的改变,寻找我国ASD的患病率并分析引起患病率升高的原因,另外结合ASD的典型临床症状,建议初期采取干涉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患儿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减轻患儿的家庭、生活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父母介导的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为ASD儿童的治疗、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知网、万方、维普以及Sinomed共8个数据库中关于父母介导的干预对ASD儿童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从建库到2022年9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其中的Cochrane协作工具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了19篇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共纳入1 299名ASD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介导的干预在患儿的社交(SMD=0.34,95%CI:0.16~0.52,P<0.05)、适应性行为(MD=5.48,95%CI:2.44~8.52,P<0.001)、共同关注(SMD=0.31,95%CI:0.05~0.56,P<0.05)以及ASD的严重程度(SMD=-0.93,95%CI:-1.10~-0.77,P<0.001)等方面都有改善,但是表达性语言、接受性语言方面以及在刻板行为方面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父母来说...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概况及病因研究进行总结,重点结合自己就儿童孤独症的康复经验,阐述了当前国际上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现状,以及今后的干预发展。以供同道在临床上借鉴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睡眠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最常见的共患障碍之一,不仅与ASD儿童核心症状存在显著相关,还会影响患儿的功能水平、生活质量以及干预康复效果,给父母造成巨大养育压力和经济负担。国际上已将睡眠障碍,特别是失眠纳入到ASD的综合诊治之中,但国内相关工作开展滞后,儿科专业人员对ASD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治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本研究将介绍ASD儿童睡眠障碍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为临床和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的症状特点、心理问题及对父母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593名患儿进行行为学表现和心理评估,同时使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儿父母的情绪障碍表现。结果在情绪及多动注意不能和困难总分方面,高年龄组的患儿表现出了更多的困难(F=4.361,P=0.013;F=16.029,P=0.000;F=9.638,P=0.013),同时在亲社会行为方面,高年龄组则表现更好(F=11.052,P=0.000);无论在焦虑或是抑郁障碍,母亲更易患情绪障碍(χ2=15.893,P=0.000;χ2=27.592,P=0.000);父母的抑郁,焦虑情绪与ASD患儿的多个行为学表现维度相关,并直接受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结论ASD患儿行为学表现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体现在情绪、多动注意不能及亲社会行为方面;母亲往往比父亲更易患有情绪障碍,父母亲的情绪障碍受ASD患儿的多个行为表现维度影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持续存在的复杂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社交和互动障碍为特征,非语言交流能力(包括手势的使用),在早期即可发现异常,且与随后的语言发展形成紧密联系,本文就常见的手势对语言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起病于发育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对ASD早识别、早发现和早干预能极大的改善ASD儿童的预后已有共识,在ASD早期干预过程中家庭干预的作用日渐引起重视,并逐渐成为目前国际ASD早期干预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科学管理和评估孤独症幼儿家庭干预实践中可能涉及的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称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几年发病率逐年上升.ASD大多发病于儿童,往往持续终身,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交流能力、语言能力、仪式化的刻板行为三个方面同时具有本质的缺损.临床中ASD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一部分患儿在早期筛查中容易被漏诊,而有些患儿虽然在早期经过干预治疗,但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常见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尚无特效治疗,临床主要以行为干预为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ASD病因不清,公认是复杂遗传背景与环境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导致ASD患者临床表现各异.目前的证据表明,营养不良,尤其是宫内及生后早期的微营养素不足可能与ASD的发病及临床表现存在一...  相似文献   

17.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饮食行为,探讨改善ASD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方法,为指导ASD儿童的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组为来自青岛某医院和某孤独症康复训练学校的2~6岁ASD儿童128例,对照组为青岛市数家幼儿园正常儿童133名,采用自编的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的10种饮食行为与10类食物的选择情况.结果 病例组每位ASD儿童出现饮食行为问题的总数是(5.9±1.9)个,高于对照组每位儿童的(4.7±2.4)个(Z=-4.068,P<0.05);ASD儿童进餐时离开饭桌的发生率为93.0%,需喂食的发生率为88.3%,吐食物的发生率为71.1%,扔食物的发生率为47.7%,尖叫的发生率为36.7%,而对照组儿童分别为73.7%,71.4%,58.6%,23.3%和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食物选择方面,病例组ASD儿童拒绝食用杂粮、豆类和鱼虾贝类的报告率均超过了30%,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不足20%);病例组儿童食用水果的报告率为89.8%,而对照组儿童均食用水果,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SD儿童普遍存在多种饮食行为问题,建议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关系问卷及自制调查表对68例孤独症患儿父母及136名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对照研究。 【结果】 两组父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74,P>0.05),两组母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4,P>0.05)。孤独症患儿父亲在依恋焦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8,P>0.05),在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两组父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05);在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得分两组母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焦虑=0.667;t回避=0.968,P>0.05)。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