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明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478-3479
目的:调查清远市区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为防治、保护儿童视力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对清远市区12所幼儿园5 01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筛查,筛选出屈光异常者,进一步用1%阿托品散瞳检影,测定矫正视力,确诊弱视。其他形觉剥夺、斜视性弱视,直接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视力。用角膜映光法、交替遮盖法检查眼位及眼球运动,筛选斜视。结果:5 011名受检儿童中,弱视患病率为2.75%,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患病率为2.57%,形觉剥夺性弱视患病率为0.06%,斜视性弱视患病率为0.12%。3岁~组与4岁~组儿童弱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检出率高于其他类型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应定期进行屈光筛查以及对需要治疗者进行早期治疗,避免斜视、弱视的发生,对儿童视力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四川省自贡市学龄前儿童弱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四川省自贡市8所幼儿园(城区4个、郊区4个)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检查,收集儿童及母亲资料,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影响因素。结果943名学龄前儿童中男468名,女475名;年龄3~6岁,中位年龄[4.00(4.00,5.00)]岁。筛查出弱视47例,患病率为4.98%,其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为主(36.17%),其次为屈光参差性弱视(34.04%)、斜视性弱视(21.28%)、形觉剥夺性弱视(8.51%)。母亲妊娠期吸烟、妊娠期饮酒、孕次、产次、儿童斜视病史、早产、屈光不正家族史与儿童弱视发生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期吸烟(OR=10.450)、产次≥3次(OR=3.508)、儿童斜视病史(OR=16.877)、早产(OR=4.285)、屈光不正家族史(OR=9.075)是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学龄期儿童弱视的影响因素可能为有斜视病史、早产、屈光不正家族史,以及母亲妊娠期吸烟和产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肇庆市端州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保护儿童视力、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1-2010年肇庆市端州城区12所幼儿园4~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和屈光状态筛查资料。结果:共筛查学龄前儿童36778名,发现视力低常儿童6361名,视力低常率为17.30%;发现弱视儿童757名,弱视患病率为2.06%。不同年份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7,P=0.993);不同级别幼儿园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P=0.351);不同年龄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有降低的趋势;不同性别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149)。视力正常及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均以远视为主,患病率分别为88.68%和82.20%,近视患病率分别为2.80%和11.00%,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升高。正视率和混合散光患病率较低,且没有年龄间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率不断提高,应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根据学龄前儿童视力变化特征,确定不同时期的防治方向。  相似文献   

4.
广西玉林市学龄前儿童重度弱视87例屈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重度弱视的特点,为制定弱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随机收集学龄前儿童重度弱视87例120眼(重度弱视组)和轻中度弱视87例165眼(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重度弱视组屈光状态以远视性屈光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重度弱视组屈光力分布、屈光度绝对值都是以高屈光度为主,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重度弱视眼屈光状态以远视性屈光及高屈光度绝对值为主,应加强儿童弱视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弱视临床特点、病因调查与干预对策,以期为指导儿童视力保护、弱视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5 32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明确为弱视的260例患儿从临床特点、病因分析进行归纳,均进行多媒体训练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滞后量变化。结果学龄期儿童弱视比率为4.89%,其中男性占5.01%,女性占4.76%;3岁占4.43%,4岁占4.89%,5岁占5.28%,6岁占4.77%;城市占5.17%,农村占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弱视类型上以屈光参差性弱视最为常见,占70.00%,和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弱视程度上以轻度最为常见,占50.38%,和其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屈光不正家族史、早产儿是学龄前儿童弱视的主要病因,也是危险因素(P<0.05),而和缺氧史、婴儿期眼遮盖史、偏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孕期服药相关性不高(P>0.05)。弱视轻度、中度、重度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调节滞后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轻度组在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上升高幅度高于中度、重度(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类型以屈光参差性为主,应加强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做好弱视预防和早期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儿童轮廓察觉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139例(237眼)弱视患者,按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40例(8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61例(82眼)、斜视性弱视组38例(75眼),检测最佳矫正视力、轮廓察觉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儿弱视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F=0.021,P=0.979),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χ2=3.229,P=0.199),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697,P=0.185),等效球镜无统计学差异(F=0.545,P=0.580),说明三组基线一致。三组患儿弱视轮廓察觉检测结果均集中在3级及3级以下,三组轮廓察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4.416,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儿童均存在轮廓察觉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浙江龙游地区500名在园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将该院收治的50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测量结果,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正常儿童(342名),观察组为屈光不正儿童(158名)。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种类、患病率及影响屈光不正的因素。结果在同年龄组中,远视、近视、散光、远视+散光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龄前儿童家庭月均收入5 000元、保胎史、窒息史、单胎、父母学历本科及以上、几乎不喝牛奶、几乎不吃深色水果或蔬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生时吸氧、低出生体质量儿、母亲有烟酒史、早产、父母屈光不正、女性、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比率(36.08%、10.13%、9.49%、9.49%、29.75%、 56.33%、 34.81%)明显高于对照组(27.19%、 4.09%、 4.39%、3.80%、20.18%、40.64%、2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出生时吸氧、低出生体质量儿、母亲有烟酒史、女性和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结论浙江龙游地区在园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危险因素包括出生时吸氧、低出生体质量儿、母亲有烟酒史、女性和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5 58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弱视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弱视患病率为2.94%,弱视程度与弱视种类、斜视种类、屈光不正程度密切相关。远视性弱视患病率(2.04%)明显高于混合散光(0.79%)及近视(0.09%),11项询问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近距离看电视及看彩色电视是导致弱视的两个高危因素。提示: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中、重度远视及屈光参差的矫治,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对儿童视觉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濮阳市儿童弱视患病状况及其屈光状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濮阳市4~7岁儿童弱视患病情况、特点及其与屈光状态的关系,为制定儿童弱视防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筛查出视力低于4.9的儿童,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检查.根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中心制定的<儿童弱视防治技术服务规范>进行诊断、评价和分析.结果濮阳市儿童弱视患病率为3.68%,以屈光不正性弱视患病率最高(57.14%),其次是斜视性弱视(27.16%)和屈光参差弱视(19.75%),形觉剥夺性弱视最少.儿童弱视大部分伴有屈光不正,以远视和远视散光所占比例最大(77.14%).矫正视力与两眼屈光差值呈负相关(r=0.436,P<0.05),与屈光度值相关不显著(r=0.001,P>0.05).结论屈光不正是引起弱视的主要原因.学龄前是弱视的高发阶段,建立儿童眼科保健制度,定期进行视力普查,及早发现和矫正屈光不正,正规治疗各型弱视是防治儿童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大连市西岗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原因,为做好全区眼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6年抽取全区三个街道2 6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对视力异常儿童进行眼底、眼位和散瞳验光复查,逐项记录检查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散瞳验光后发现视力低下儿童405人(15.40%),其中男童患病率为51.10%,女童患病率为48.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户籍儿童、非户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散光与远视位列由屈光不正导致视力异常前两位,弱视儿童占比为4%。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要做到早发现、早确诊和早干预。与儿童保健相关的医疗机构、幼儿园应经常对家长进行眼保健宣教,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身高、体质量等体格发育指标对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某幼儿园的354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Suresight自动屈光筛查仪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双眼屈光度检查,同时测量所有儿童的身高、体质量,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儿童左右眼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儿童的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身高是儿童发生近视的影响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发生率较高,因此应积极开展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积极预防和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现状及弱视患病率,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孝感市3~6岁873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普查,将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于正常者,通知门诊复查,将矫正视力<0.8者,定为弱视。结果:视力低常患病率15.32%,无性别差异,较小年龄组视力低常率高于较大年龄组;弱视患病率为5.37%,斜视发生率为0.96%,无年龄差异(P>0.05)。视力低常者屈光不正构成为近视7.33%,远视83.69%,混合散光8.98%,远视对儿童视力不良影响最大,远视中又以复性远视散光最为多见;屈光不正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其中远视对弱视的影响大于其他类型屈光不正对于弱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雷光明  赵文慧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4):3746-3747
目的:了解儿童弱视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1月~12月期间对鹤壁市所有幼儿园(包含幼托所)在园的3 849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度筛查,分析屈光不正儿童在各年龄组的构成比及弱视眼在不同屈光不正组的构成比。结果:远视眼者占2.5%,近视者占1.4%;左眼远视者占2.0%,近视者占1.1%;双眼远视者占1.5%,近视者占0.8%。356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被确诊为弱视者96例(132眼),占2.5%。屈光不正儿童在各年龄组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在不同屈光不正组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1,P=0.003 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儿童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弱视在较小儿童中所占比例更高,临床筛查弱视更应重视较小年龄组儿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天津市东丽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4所幼儿园1 459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Sure 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检查屈光状态。根据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屈光状态分类,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1 459名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发生率为21.59%,主要的屈光不正类型是轻度远视(82.56%)。3个年龄组儿童轻度远视和单纯性散光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P0.05;χ2=19.06,P0.05)。屈光异常的影响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屈光不正家族史、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偏食、参加户外活动时间短(P0.05)。结论天津市东丽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为轻度远视和散光。早产、低体重、屈光不正家族史、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偏食、参加户外活动时间短是儿童屈光不正的独立危险因素。学龄前期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定期做好视力及屈光筛查工作,预防和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了解云龙区儿童的屈光状态及相关因素,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验光仪在我区12所托幼机构对2 329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检查,对屈光异常者转市眼防所专科研确诊。同时对这些儿童及家长进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2 329例学龄前儿童中,弱视85例(156眼),在相关因素中屈光不正家族史、早产儿、窒息史、婴儿眼遮盖史、儿童偏食、看电视时间超过1 h/日与儿童弱视相关。结论儿童屈光不正可早发现、早确诊、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杭州市下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以为预防儿童视力不良提供参考。方法对杭州市下城区内10所幼儿园共2 440名3~6岁儿童的视力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检查,以及屈光度检查。结果 4岁年龄组儿童发生视力异常97例,占11.70%,4~5岁年龄组儿童发生视力异常103例,占12.09%,5岁年龄组儿童发生视力异常99例,占13.04%,不同年龄组间儿童发生视力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05)。4岁年龄组中视力异常男童50例(51.55%),女童47例(48.45%),组内不同性别儿童发生视力异常无统计学差异(χ2=0.153,P0.05)。4~5岁年龄组中视力异常男童53例,占51.46%,女童50例,占48.54%,组内不同性别儿童发生视力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05)。5岁年龄组中视力异常男童52例,占52.53%,女童47例,占47.47%,组内不同性别儿童发生视力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5,P0.05)。299名初查视力异常儿童中共有269名儿童复诊,再次给予专科视力检查,共239名儿童确诊为视力不良。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对以上239名儿童共478眼予以1%阿托品眼膏涂眼,3次/d,3 d后予以验光,共136名(56.90%)儿童确诊为弱视。其中在学龄前儿童中主要以远视性弱视为主,共109例(80.15%);近视性弱视随年龄增加有所上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081,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具有重大的意义,早期发现儿童的屈光异常并予以及时的干预,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提供用眼卫生方面的知识,以保障学龄前儿童视力能得到正常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岳阳市城乡学龄前儿童(3~7岁)视力发育及屈光不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城乡幼儿园3~7岁儿童进行调查,其中城区2 768名,乡镇854名。应用儿童图形视力箱检测视力,对视力检测异常者进行屈光检测,并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结果:学龄前儿童视觉功能发育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城乡之间低视力的年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儿童屈光异常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城乡之间屈光异常类型无统计学差异;城区幼儿园弱视患病率为2.82%,乡镇幼儿园为4.45%,城乡幼儿园弱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眼保健工作,应定期检查视力,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同时应加强乡镇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视力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眼调节微波动变化及视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30例纳入研究,采用屈光矫正治疗方式的65例患儿作为屈光治疗组,采用同量综合弱视治疗的65例患儿作为同量综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眼调节微波动变化及视力。 结果 治疗后6、12个月同量综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6%、92.3%,均高于屈光治疗组的67.7%、76.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同量综合治疗组患儿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均优于屈光治疗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眼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儿的以上各指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眼调节微波动,有利于促进视觉发育,提高患儿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3~6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筛查异常儿童随访,分析2014年浦口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异常率及其原因、视觉损伤的发生状况。方法 视力筛查包括使用Suresight 筛查仪检查屈光异常、角膜映光法及遮盖试验检查眼位异常,视力筛查异常儿童经散瞳验光等检查确诊弱视、斜视等视觉损伤的眼病。结果 2014年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覆盖率93.13%,视力筛查异常率7.39%,女童视力筛查异常率明显高于男童,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占视力筛查异常儿童88.85%;斜视发病率为0.36%,斜视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斜视中外斜视发病率明显高于内斜;345例视力筛查异常儿童进一步检查确诊弱视和斜视等视觉损伤168人,视力筛查异常儿童的确诊率48.69%,视觉损伤的检出率为3.60%。结论 视力筛查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其次是斜视,开展视力筛查是早期发现视觉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8905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应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进行视力筛查,并完成《儿童视力发育相关因素调查表》的填写。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完成视力筛查和调查问卷的学龄前儿童共计8905名,应答率为96.33%。视力筛查异常1266名,发生率为14.22%。视力异常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461,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0,P0.05);城市高于农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52,P0.05)。经确诊视力异常692名,发生率为7.77%,主要有弱视、斜视等。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因素包括遗传、户外活动时间1 h、近距离看电视、电子视频时间1 h、父亲陪伴时间0.5 h、看书时间3 h、母亲文化程度、营养状况、睡眠时间、生活采光。结论社会及相关部门、家庭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