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行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在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的剖宫产产妇1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体位不同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91例。A组产妇给予平卧体位,B组产妇给予左侧斜卧30°并抬高床尾15°,观察两组产妇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情况,并比较麻醉期间产妇和新生儿不良反应和相关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麻醉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产妇麻醉后1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麻醉后30 min、胎儿娩出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产妇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其他各时间点,心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产妇面色苍白、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产妇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胎头娩出时间明显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产妇胎心异常、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脐动脉血p H值、脐动脉血BE值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血氧饱和度和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妇腰硬联合麻醉后采用左侧斜卧30°并抬高床尾15°行剖宫产手术能明显改善产妇血流动力学,增加产妇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状态,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充气式加温毯不同温度设置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术后寒战的影响,为充气式加温毯在产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1月-2019年11月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择期于腰硬联合麻醉下接受剖宫产术的12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42例,其中A组术中实施常规棉被保温,B组给予充气式加温毯(温度38℃),C组给予充气式加温毯(温度43℃)。比较3组产妇手术基本情况,分析3组产妇入室时、麻醉后2 min、切皮时及手术结束时体温及应激表现,并观察3组产妇产后寒战及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排气时间显著长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补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入室时和麻醉后2 min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体温显著低于入室时及麻醉后2 min,手术结束时体温显著低于切皮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体温相对稳定,组内各时点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手术结束时体温显著高于麻醉后2 min及切皮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体温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2 min、切皮时及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入室时,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麻醉后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麻醉后2 min、切皮时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入室时,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麻醉后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心率各时点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寒战15例(35.71%),其中1级寒战10例(66.67%),2级寒战5例(33.33%);B组寒战5例(11.90%),均为1级寒战;C组寒战3例(7.14%),均为1级寒战。其中,A组寒战发生率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3、10.182,P=0.010、0.001)。3组产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其中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30.95%(13/42)显著高于B组的9.52%(4/42)和C组的11.90%(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4、4.525,P=0.015、0.033)。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采用充气式加温毯能调节产妇血压波动,减少寒战的发生,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尤其38℃保温档更利于术中体温稳定。  相似文献   

3.
彭卫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3,(9):148-148,150
目的观察预充不同容量复方右旋糖苷40对维持腰麻下剖宫产循环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5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健康剖宫产产妇150名,要求足月单胎禁食良好,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观察组(B组),观察组(C组)各50名。于麻醉注药前20min对照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00mL,观察组B组输注复方右旋糖苷40注射液250mL,观察组C组输注复方右旋糖苷40注射液500mL。分别记录3组患者在麻醉后5、10min及胎儿娩出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产妇的年龄,身高和体重无显著差异,三组基础MAP、HR无明显差异,给以相应预充液后MAP、HR也无明显改变。麻醉后5、10min及胎儿娩出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A组和B组均较麻醉前明显变化(P<0.05),C组仅在胎儿娩出时出现的MAP下降,HR增快表现与麻醉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其中A组和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闷和呼吸困难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快速预充复方右旋糖苷40注射液对于维持剖宫产术中循环稳定,对抗腰麻下因外周血管扩张而致的低血压有显著意义,但本实验同时表明,并非所有容量的复方右旋糖苷40注射液预充均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不同体位剖宫产产妇中的实施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产妇1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采取不同体位分为A组(平卧位,40例)、B组(手术床脚端抬高20°,50例)、C组(手术床左侧倾斜20°,48例),比较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前(T0)、麻醉1 min(T1)、麻醉2 min(T2)、麻醉5 min(T3)、麻醉1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三组患者MAP水平无明显差异,麻醉后三组患者MAP均有下降,B组下降程度显著于A、C两组,A组下降程度显著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A、C两组,胎心异常、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将手术床左侧倾斜可有效预防麻醉后低血压发生风险,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甲氧明静脉预注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低血压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给药剂量分为对照组(无药物)、试验A组(2 mg,0.1 mg/min)、试验B组(4 mg,0.2 mg/min)和试验C组(6 mg,0.3 mg/min),每组各25例。记录4组产妇入手术室、麻醉后1 min、麻醉后3 min、胎儿娩出时、胎儿娩出后1 min、胎儿娩出后3 min及剖宫术结束后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产妇低血压相关症状及发生率,并分析对比各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A组、试验C组及对照组麻醉后3 min收缩压小于麻醉后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 min,试验A组、对照组心率较基础值升高,试验C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B组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1 min仅对照组产妇心率较娩出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试验B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C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采用0.2 mg/min甲氧明预注以预防产妇低血压效果较好,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为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38例剖宫产产妇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均分为A、B两组,A组69例产妇给予腰硬联合麻醉,B组69例产妇给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产妇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A组患者麻醉后、手术结束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明显优于B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可在短时间内达到临床镇痛效果,促进胎儿娩出、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简化骶管麻醉联合直肠黏膜下浸润麻醉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术)的效果。方法将90例行择期PPH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用简化骶管麻醉,B组采用骶麻加强直肠黏膜下浸润麻醉,C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组。观察吻合器击发前后各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HR、血氧饱和度(SpO_2),于术后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中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组之间MAP、HR比较,A组击发后低于击发前,且低于B、C组,击发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击发前后Sp 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A评分比较,A组收紧击发吻合器时明显高于术前,同时也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优良率(100%)与C组(100%)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A组(优良率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不良反应(头晕、尿潴留)发生情况,C组(30.0%,16.7%)高于其余两组(A组:6.7%,3.3%;B组: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简化骶管麻醉联合直肠黏膜下浸润麻醉用于PPH手术安全高效、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8.
王彤磊 《现代保健》2014,(11):61-63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肥胖产妇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体重指数(BMI)30 kg/m2<BMI<40 kg/m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布比卡因5 mg复合芬太尼20μg,B组布比卡因6 mg复合芬太尼20μg,C组布比卡因7 mg复合芬太尼20μg。分别记录记录腰麻后感觉消失平面达T6和T2的时间和例数,腹肌松弛程度,产妇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麻黄碱用量,产妇术中心律失常、胎儿出生后APGAR评分及硬膜外用药量。结果:C组恶心、呕吐、低血压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两组,同时麻黄碱的用量多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达到T6平面百分率却明显低于B、C两组,术中有腹膜牵拉感及腹肌紧张的例数A组也明显高于B、C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麻醉时使用布比卡因6 mg复合芬太尼20μg混合液麻醉起效迅速、阻滞完善、效果确实、对胎儿影响小,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轻微,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有效避免了麻醉后血压过度波动对机体的刺激,尤其是低血压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氧明联合麻黄碱用于剖宫产术对母婴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手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产妇243例,随机平均分组进行低血压预防,每组各81例,A组采用单纯甲氧明,B组采用单纯麻黄碱,C组采用小剂量甲氧明联合麻黄碱,分别对各组患者血压与心率进行监测,比较术前、术后5min、术后10min、术后15min及术后半小时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术后C组产妇血压和心率高于A组和B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率较A组降低迟缓。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相对单纯使用一种药物进行麻醉,联合使用麻黄碱和甲氧明能够能为有效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达到较好预防低血压症的作用,该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扩容对剖宫产脊髓麻醉后低血压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脊髓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四组(n=15),组:麻醉前10 min开始匀速输注复方氯化钠(LR),100滴/min;组、组、组于麻醉即刻分别快速输注复方氯化钠、聚明胶肽、羟乙基淀粉,容量均为10 ml/kg.测量各时点血压变化并记录.结果 脊髓麻醉后15 min内,组、组、组与组相比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组、组间比较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0 min,组、组与组相比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与组,组与组相比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即刻扩容,晶体液和胶体液均可改善脊髓麻醉前期低血压状态,后期胶体液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布比卡因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剖宫产产妇90例,术中采用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注药后给予不同体位干预,A组为水平仰卧位,B组为头低足高5°,C组为头低足高10°,麻醉成功后均恢复水平仰卧位。比较3组穿刺后脑脊液流出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最高麻醉平面及麻醉效果。记录注药后不同时间点5、10、15、20 min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和心率(HR),观察产妇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3组产妇脑脊液流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长到短依次为C组、B组和A组。3组产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最高麻醉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和A组。B组和C组麻醉效果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两组(P0.05)。C组注药后不同时间点DBP、SBP和HR的波动幅度高于A、B两组,注药后10和15 min C组DBP和SBP低于A、B两组,HR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注药前采取头低足高5°体位可在控制麻醉平面的基础上获得较好麻醉效果,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变换体位平均动脉压(MAP)差值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140例产妇计算麻醉前仰卧位与侧卧位MAP差值,分析变换体位MAP差值预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的价值。结果麻醉前仰卧位和侧卧位MAP分别为(78.84±6.81) mm Hg和(90.10±9.21) mm Hg,变换体位MAP差值为(11.16±2.41) mm Hg;随变换体位MAP差值升高其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持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变换体位MAP差值11.40 mm Hg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达到58.06%。变换体位MAP差值预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95%CI为0.663~0.840,P0.05,截断值为10.73 mm Hg,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0%和83.16%。结论麻醉前变换体位MAP差值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有一定关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7,(7):1047-104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不同体位剖宫产产妇中实施效果及对新生儿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产妇1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采取不同体位分为A组(平卧位,40例)、B组(手术床脚端抬高20°,50例)、C组(手术床左侧倾斜20°,48例),比较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前(T0)、麻醉1 min(T1)、麻醉2 min(T2)、麻醉5 min(T3)、麻醉10 min(T4)平均动脉组(MAP)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A、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三组患者MAP水平无明显差异,麻醉后三组患者MAP均有下降,B组下降程度显著于A、C两组,A组下降程度显著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A、C两组,胎心异常、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将手术床左侧倾斜可有效预防麻醉后低血压发生风险,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麻醉前懊速输注负荷量的胶体液对维持术中产妇循环稳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足月单胎剖宫产术产妇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B组)与对照组(A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500ml乳酸林格氏液,观察组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间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以及对两者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麻醉后5min、15min以及胎儿娩出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术前明混下降(P〈0.05),B组患者仅在胎儿娩出时出现平均动脉压降低,心率增快表现,且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胸闷和呼吸困难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充万汶可使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术中循环相对稳定,有效减少因为血容量不足所致的低血压以及心率增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7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25例,A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B组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C组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比较3组患者麻醉后阻滞产生的显效时间,参照Bromage方法对其阻滞效果进行评估,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值;比较3组产妇的并发症出血情况,以及新生儿胎盘早剥率、早产率、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情况。结果 A组麻醉起效快,阻滞效果好,均优于B组和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235、6.018,均P<0.05);B组和C组的MAP均低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9,P<0.05)。A组产妇肺部感染以及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171、6.348,均P<0.05)。A组新生儿胎盘早剥率、早产率、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875、6.390、6.288、6.492,均P<0.05)。结论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麻醉,效果较好,且对母亲和婴儿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恩丹西酮与曲马多治疗麻醉后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硬膜外麻醉后出现寒战的产妇,随机分成2组:A组30例静注恩丹西酮8 mg,B组30例静注曲马多1 mg/kg.观察并记录2组产妇用药后0,5,10,15 min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寒战治疗效果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牵拉反应和寒战复发的情况.结果 A组治疗标准化有效率为58.8%,B组标准化有效率为9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0.01).A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而B组牵拉反应的发生率和寒战复发率低于A组(P<0.05).2组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恩丹西酮与曲马多都能治疗麻醉后寒战,而曲马多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某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欲行脑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2组患者均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麻醉诱导前给予B组患者右美托咪啶静脉滴注,给予A组患者相同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气管插管前、拔管前及拔管后3个时间点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观察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气管插管前,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前及拔管后,B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均低于A组患者,心率均慢于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7%,高于B组患者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麻醉效果较好,可有效维持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稳定,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剖宫产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时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预防低血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照术中是否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麻醉成功后将手术床向左侧倾斜15°,观察组麻醉成功后立即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中及术后恶心呕吐及低血压综合征发生情况,麻醉至子宫切开时间,麻醉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麻醉至子宫切开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综合征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8.00%(4/50)、4.00%(2/50),对照组分别为42.00%(21/50)、24.00%(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5 min时SBP、DBP、MAP分别为(106.12±12.91)、(57.26±11.43)、(73.57±11.03) mm Hg(1 mm Hg =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95.44±19.53)、(50.15±15.53)、(66.36±15.64)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10 min时SBP、DBP、MAP分别为(104.35±11.86)、(55.92±10.81)、(72.54±10.37) mm Hg,对照组分别为(102.31±15.48)、(55.12±11.89)、(70.72±11.33)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娩出后3 min、术毕时DBP和MAP分别为(54.13±9.14)、(62.63± 8.61) mm Hg和(68.13±10.40)、(80.88±9.05) mm Hg,对照组分别为(49.24±11.55)、(58.04±11.67) mm Hg和(70.57±8.58)、(75.35±10.41)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使用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能降低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有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中输注不同剂量的缩宫素对产妇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孕足月剖宫产的产妇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三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胎儿娩出后均在子宫肌肉注射缩宫素10 U,继之A组5U、B组10U、C组20 U缩宫素加入500 ml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以10 ml/min的速度静脉输注,根据手术医师的判断,对子宫收缩不良者舌下含服0.2 mg米索前列醇,出现严重低血压者给予5 mg麻黄碱静脉注射,于麻醉前(T0)、胎儿娩出后(T1)及输注缩宫素后5 min(T2)、10 min(T3)、30 min(T4)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以及麻黄碱和米索前列醇用量.结果 A组和B组各时间点MAP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和T3时MAP明显低于A组和B组,心率明显快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有7例、B组有2例、C组有1例患者因子宫收缩不良而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0.2 mg;A组有1例、B组有3例、C组有8例患者因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20%而静脉注射麻黄碱5 mg.结论 剖宫产术中于胎儿娩出后在子宫肌肉注射缩宫素10U,继之将10U缩宫素加入500 ml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中以10 ml/min的速度静脉输注对产妇血压及心率的影响较小,并能达到满意的子宫收缩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防性静脉推注去甲肾上腺素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低血压及母婴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A组、B组、C组,每组各42例产妇。所有产妇均行腰硬联合麻醉,A组、B组均预防性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其中A组给予4μg去甲肾上腺素,B组给予8μg去甲肾上腺素,C组给予生理盐水。比较3组产妇麻醉前(T_(0))、麻醉后1 min(T_(1))、麻醉后10 min(T_(2))、胎儿娩出时(T_(3))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记录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3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和新生儿体质量,并检测3组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指标。结果3组T_(0)时SBP、DB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T_(1)、T_(2)时SBP、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T_(1)、T_(2)时SBP、DBP明显低于T_(0)时,T_(3)时SBP、DBP显著高于T_(2)时。3组T_(1)时心率低于T_(0)时,T_(2)、T_(3)时明显高于T_(1)时。B组T_(2)时SBP、DBP高于A组与C组,且A组高于C组。3组各时段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低血压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为4.76%,低于A组(均为19.05%)、C组(40.48%、45.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A组低血压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C组(均P<0.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90%、14.29%、7.1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5)。3组出生时、出生后1 min、出生后5 min的Apgar评分与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行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预防性给予去甲肾上腺素,能降低产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剂量8μg静脉推注的效果最显著,未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