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针对内脏痛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Con组、Con+EA组、VP组和VP+EA组,每组8只.将5%的福尔马林溶液40 μL注射入大鼠结肠内制作内脏痛模型.制作模型前预先电针刺足三里、伏兔穴,强度以大鼠胡须抖动但不出现挣扎为准.观察并计算内脏痛评分.结果 VP组大鼠在注射福尔马林后立即出现明显的内脏痛行为,而VP+EA组内脏痛行为时间推迟,疼痛明显减弱(P<0 05).结论 电针对内脏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乙酰胆碱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代谢的角度就针刺镇痛时乙酰胆碱(ACh)含量,胆碱乙酰化酶活性(ChAC)和胆碱酯酶(ChE)活性3个环节上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针刺镇痛时大鼠脊髓背角ACh含量与单纯测痛大鼠((?)±s为2.088±0.319ng/mg组织)比较无明显变化,但合成酶ChAC及降解酶ChE活性明显升高,ChAC活性(以每mg组织孵育30min所生成的AChng表示)从0.626±0.150ng/mg升高到1.344±0.317ng/mg,ChE活性(以每g组织每分钟水解的ACh mmol表示)从0.978±0.089mmol/g组织升高到3.150±0.206mmol/g组织,说明针刺镇痛时ACh代谢明显加快,是ACh参与针刺镇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及其脊髓谷氨酸(Glu)与NMDA R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逐一行基础痛阈测定,剔除痛阈过高和过低者后,随机分出假手术组(n=16)和模型动物组.模型动物组实施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手术.待模型成功后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手术组和电针组(n=16).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并以OPA柱前衍生+HPLC荧光检测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分别测定脊髓Glu水平以及背角Glu和NMAR1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 CCI手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手术组10d时分别为(12.10±2.25)g和(10.09±1.23)s,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手术组脊髓Glu水平明显升高,为(23.66±4.37)μmoL/mg,其损伤侧背角Glu阳性终末表达减少(0.16±0.01),NMAR1的阳性表达升高(0.12±0.03),与假手术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电针连续7次十预后,脊髓Glu水平以及背角Glu终末和NMAR1阳性表达均被逆转,与手术组各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与此同时明显改善CCI大鼠的痛敏状态与痛行为.结论 电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有效地抑制大鼠脊髓相应节段Glu的释放、调整NMDA受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以及脊髓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手术组和电针组(n=10).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总NOS以及nNOS、iNOS活性和NO水平.结果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手术组10d时为(14.83±0.79)g,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手术组脊髓总NOS和nNOS活性以及NO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44.23±7.81)U/mgprot和(39.64±10.28)U/mgprot以及(112.79±18.01)μmol/g,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iNOS却有降低的趋势;而电针干预后大鼠脊髓总NOS和nNOS活性明显降低,分别为(32.14±12.05)U/mgprot和(20.97±12.16)U/mgprot,NO合成也明显减少,为(70.96±18.15)μmoL/g,与手术组各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与此同时显著减轻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大鼠的机械痛敏状态,进而改善其痛行为.结论 电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可能与其抑制脊髓NOS活性、降低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鼠神经病理痛SNI(spared nerve injury)模型机械痛阈、脊髓背角微透析液中Glu含量,以及脊髓背角传入神经Glu阳性终末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模型、和电针组,每组10只.制备大鼠SNI模型.于造模前一天、造模后7d和14 d,测定大鼠损伤侧机械痛阈;d 8开始,电针组2 Hz,1 mA,30 min电针环跳和委中穴进行干预,1次/日,共7 d.d14用微透析收集脊髓背角游离Glu,用HPLC(OPA柱前衍生)测定Glu含量(μmol/μL);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L4、L5节段背角Glu阳性终末的平均光密度.结果 电针可显著显著扭转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下降(P<0.01);经电针干预显著减少因SNI引起的脊髓透析液中高Glu(P<0.01);电针组脊髓背角Glu阳性终末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表明电针干预可显著抑制Glu的异常释放.结论 电针对神经病理痛SNI模型有显著镇痛作用,该作用与电针显著抑制脊髓背角传入神经末梢释放Glu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产生镇痛效应的最佳时段。方法:对大鼠电针0min、15min、30min、45min的痛阈进行测定。结果:电针30min大鼠痛阈明显提高。结论:针刺镇痛以大约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8.
实验以猫腰髓背角深层WDR神经元C反应为指标,观察电针效应。结果高强度电针拟承山穴使C反应抑制,5-10分钟恢复,同侧抑制效应比对侧强。用不同频率条件刺激穴位区皮神经,C反应抑制持续5-10分钟,其中20HZ参数作用较强。而刺激穴位区肌神经,C反应抑制时间可持续15-20分钟,其中20HZ参数作用强,恢复慢。比较电针穴位、皮神经、肌神经的效应,其抑制作用依次加强。本结果提示电针致WDR神经元C反应呈抑制效应可能是电针镇痛的作用之一;同侧近节段取穴镇痛效果好;针刺以兴奋深部感受器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阈变化及脊髓NR2B 亚基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80g,共40只,随机分为4组:COI假手术组、COI模型对照组、COI电针组、COI假电针组.各组大鼠于术前和术后7,13d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脊髓NR2B亚基的蛋白表达.结果 CCI模型对照组、CCI电针组和CO假电针组大鼠痛阈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电针刺激显著减轻COI大鼠痛敏状态(P<0.05),明显抑制CCI大鼠脊髓NR2B的表达(P<0.05).假电针组大鼠痛敏状态、脊髓NR2B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观察到电针治疗能够提高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其机制与干预大鼠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镇痛效应及中枢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以AA大鼠为疼痛模型,以局部痛阈、足跖容积为指标观察电针的镇痛作用,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下丘脑、脊髓β-EP含量。结果电针可显著提高AA大鼠痛阈、降低其足跖容积,并能显著提高其下丘脑、脊髓的β-EP含量。结论电针有良好的镇痛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中枢β-EP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Sirt1与miR-34b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CI组),每组7只。于模型建立前1d及术后第7、14天,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第14天取大鼠L4~5节段脊髓进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后观察脊髓背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变化。real-timePCR检测脊髓背角内Sirt1与miR-34b的表达,Westernblot测定大鼠脊髓背角内Sirt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表达。结果经MWT和TWL验证,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成功。HE染色显示,与Sham组比较,CCI组大鼠在手术后7、14d脊髓背角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均P<0.05)。real-time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CI组Sirt1表达降低,miR-34b表达升高(均P<0.05)。Westernblot显示Sirt1与CREB表达降低,pCREB与BDNF表达增加。结论Sirt1与miR-34b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切口痛对大鼠脊髓背角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急性切口痛模型组,切口痛模型组所有大鼠于左后爪作一纵形切口制备切口痛模型,于术前和术后1、2、4、6、24 h时采
用von frey 细丝法测定大鼠左后足机械回缩阈值的改变。于术前和术后2 h、4 h取大鼠左侧脊髓背角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 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脊髓背角Cx4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急性切口痛组大鼠50%机械性回缩阈值在术后24 h内显
著降低,并于2 h, 4 h 最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急性切口痛组脊髓背角
Cx43的表达于术后2 h和4 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急性切口痛组脊髓背角
Cx43的免疫荧光强度于术后2、4、24 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切口痛能够引起脊髓
背角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明显升高,缝隙连接蛋白Cx43可能参与急性切口痛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吗啡对卵巢切除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雌激素干预吗啡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应.方法 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6只,体重为180~200 g,随机分为4组:卵巢切除术+吗啡1 μg组(OVX+M组,7只),卵巢切除术+0.9%氯化钠溶液组(OVX+S组,6只),卵巢切除假手术+吗啡1μg组(OVX-sham+M组,7只),卵巢切除假手术+0.9%氯化钠溶液组(OVX-sham+S组,6只).双侧卵巢切除术或假手术后21 d,所有大鼠行左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术,疼痛模型建立14 d后鞘内注射吗啡或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30、60、90、120、150、180 min采用yon Frey纤毛测定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T值),并予比较.结果 鞘内注射吗啡或0.9%氧化钠溶液后,各时间点OVX+M组和OVX-sham+M组的PWT值显著高于OVX+S组和OVX-Sham+S组(P值均<0.01);其中给药后120、150及180 min,OVX+M组的PWT值显著高于OVX-sham+M组(P值均<0.01).而各时间点OVX+S组与OVX-sham+S组PWT值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对鞘内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敏感性增强,提示雌激素能影响吗啡对慢性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芩素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引起痛行为的抑制作用及初级感觉神经元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调控作用,阐明黄芩素对神经病理痛的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脊髓P物质和谷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弗氏佐剂致炎组(B组),电针组(C组)。电针处理在实验的第4d和第7d,电针(2/100Hz)阳陵泉和足三里两穴。观察患侧脊髓背角P物质(SP)表达的变化趋势和大鼠脊髓谷氨酸(Glu)含量。结果:与致炎组相比,正常组、电针组谷氨酸含量和患侧背角SP的表达均减少(P<0.01)。结论:电针的镇痛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含量和P物质的释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徐良  裘涛  张丽娟  张伟骏 《浙江医学》2016,38(16):1341-1344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神经结扎性损伤(CCI)大鼠模型,揭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变化。方法将21只大鼠随机双盲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U0126组,每组各7只,模型组及U0126组建立CCI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不做结扎,3组均进行鞘内置管,U0126组鞘内注射阻断剂U012610滋g/次,连续3d;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假手术组术后予0.9%氯化钠溶液0.12ml/kg灌胃至术后14d。对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术后1、7、14d进行热痛觉过敏行为测试和机械刺激测试,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模型大鼠脊髓背角ERK、CREB、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热板及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CI导致大鼠脊髓背角内胞浆与胞核内ERK、CREB、BDNF水平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RK阻滞剂U0126组能明显升高大鼠术后热板及机械痛敏阈值(P<0.05),U0126组导致大鼠脊髓背角内胞质与胞核内CREB、BDNF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CI模型导致痛觉过敏,U0126可以减轻CCI大鼠的疼痛。ERK-CREB磷酸化的通路参与BDNF对于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的保护和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低频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2型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模型大鼠的痛阈以及L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一: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42只。造模组给予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5 mg/kg)腹腔注射建立大鼠DNP模型,对照组以常规饲料喂养并给予相同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注射。造模组中模型成功的大鼠进一步分为模型组(DNP group)与低频电针治疗组(DNP+EA group)。电针治疗选用双侧“足三里”、“昆仑”穴,频率2 Hz,强度1 mA治疗15 min,后2 mA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7次。观察大鼠高脂高糖饲养0、5周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及0、5、7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变化;采用动态足底触觉仪检测大鼠高脂高糖饲养0、5、7周及电针3、5、7 d 6个时间点双后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L5 DRG P2X3受体表达。实验二:将DNP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电针组(EA+Vehicle group)和P2X3激动剂组(EA+αβ-meATP group)。电针干预同上。EA+αβ-meATP group于每次电针干预前在大鼠足趾下注射αβ-meATP(0.6 μmol/L,100 μL)。EA+vehicle group大鼠注射等剂量的PBS缓冲液,其余干预相同。检测机械痛阈。结果 ①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高脂高糖饲养5周后ISI均明显降低(P<0.01),高脂高糖饲养7周后FPG明显升高(P<0.01),说明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率为69.04%);②PWTs: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侧PWTs明显降低(P<0.01),说明2型DNP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治疗组大鼠在治疗后各时点均出现双侧PWTs的显著增加(P<0.01);而与电针组比较,P2X3激动剂组双侧PWTs均明显降低(P<0.01)。③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5 DRG P2X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治疗组大鼠L5 DRG P2X3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 低频电针能通过下调L5 DRG P2X3受体有效改善2型DN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