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能发展为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访3年。对患儿性别、出生时母亲年龄、父亲吸烟、出生体重、发病时情况、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史、免疫球蛋白、喂养方式、吸入激素、过敏体质、被动吸烟、免疫球蛋白、血常规、微量元素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居住地、父亲吸烟与否、患儿出生时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家庭装修与否、发病季节、毛细支气管炎期间住院天数、RSV感染、药物食物过敏史、被动吸娴、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家族史、特应性体质、反复呼吸道感染、血IgE、血铅、血锌、血清铁、嗜酸细胞计数与毛细支气管炎后转化为哮喘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孩)、患儿出生时母亲年龄、被动吸烟、春季发病、RSV感染阳性、出生体重异常、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哮喘家族史、血IgE升高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转化为儿童哮喘的危险性高。结论:对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应及早积极干预,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与发生哮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临床随访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治疗患儿1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8例,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4例,统计哮喘发生率,观察其严重程度与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患病情况、父母吸烟情况、家族病史、生活环境等),采用Logistic统计学方法对各可能因素与哮喘发生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2例转为哮喘47例(29.01%),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4例转为哮喘18例(40.91%),轻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8例转为哮喘29例(24.58%),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毛细支气管哮喘、被动吸烟、过敏性体质患儿、家族病史等与继发哮喘显著相关(Pa<0.01)。结论: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易发展为哮喘,被动吸烟、过敏性体质和哮喘家族史是哮喘发生、发展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母乳喂养、补充Vit D对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沧州地区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75例,于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对患儿出生1岁内喂养方式、Vit D补充情况、5 a后哮喘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完成调查300例,分为哮喘组、非哮喘组,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母乳喂养222例(喂养时间均大于6个月),混合喂养42例,配方奶粉喂养36例,哮喘发生率分别为22.52%、35.71%、38.89%,x2=6.493,P=0.0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t D补充组229例,在1岁以内每日补充Vit D3500 IU,累计补充小于3个月者126例,发生哮喘36例;补充3~6月者82例,发生哮喘12例;补充6个月以上21例,发生哮喘3例,组内比较,x2=6.425,P=0.04。未补充组71例,补充组与未补充组哮喘发生率分别为22.27%、39.44%,两组比较2=8.232,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生1岁内母乳喂养、Vit D,可有效预防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婴儿哮喘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毛细支气管炎和婴儿哮喘均为婴儿期的常见多发病,临床治疗方面以往一直围绕着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的应用存在分岐和争论,近10年来国外由于采用了比较灵敏的临床记分随机抽样对比的研究方法,加之新药的出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渐趋一致,现将近年文献报道综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某院住院治疗的1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长期随访,对其中可能是发展为哮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住院治疗的1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随访5年.对性别、家族史、免疫球蛋白、喂养方式、吸入激素、过敏体质及被动吸烟可能是发展为哮喘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0例患儿中共有35例发展为哮喘,发生率为1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患儿与非哮喘患儿在家族史、免疫球蛋白、喂养方式、吸入激素、过敏体质及被动吸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过敏体质及被动吸烟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展为哮喘的风险因素.母乳喂养、吸入激素、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是保护因素.结论 家族史、过敏体质及被动吸烟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展为哮喘的风险因素,临床上给予母乳喂养、吸入激素及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可减少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子遗传学检验与哮喘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符合标准的2012年11月-2013年4月份间120例住院患儿, 住院均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儿童过敏性哮喘遗传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 分析患儿的喘息次数与儿童过敏性检测高风险性是否有关。结果 1)第一次发病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儿童过敏性哮喘遗传检测遗传风险性明显低于第二次发病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儿童过敏性哮喘遗传检测遗传风险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儿给予相应的抗哮喘治疗, 而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咳嗽、喘憋、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及随后的发作次数, 住院时间, 经济费用及家庭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对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进行儿童过敏性哮喘遗传检测, 从遗传角度上提示疾病的风险, 继而对高度遗传风险评估的婴幼儿进行抗哮喘干预治疗, 达到降低疾病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关系.方法 对26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患病情况、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生活环境及毛细支气管炎后的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哮喘的发生率,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发生率为57.60%.父母亲哮喘史、湿疹、过敏性鼻炎等是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高危因素;母乳喂养>4个月、喘息缓解期吸入激素是保护因素.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危险因素易发展为哮喘,尽量控制和预防危险因素并早期防治可能是减少哮喘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幼儿期干预治疗对衣原体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CPIgM、IgG测定,将IgM阳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治疗组,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规范治疗;IgM阴性、IgG阳性既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对照组,未曾用过大环内酯类药物规范治疗,二组病例均行为期3~5年的随访,比较二者哮喘的发病情况.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哮喘发病率低、治愈率高,治疗组及对照组其哮喘发病率分别为15.56%、36.84%;治愈率分别为73.33%、44.74%(P<0.05). 结论对婴幼儿期衣原体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采用大环内酯类药规范治疗可降低其日后哮喘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农村地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防治哮喘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08年5月沧州地区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75例,于2011年5月-2013年10月,分阶段对患儿进行29项因素问卷调查及相关的临床体检,完成调查300例,分为哮喘组和非哮喘组。各因素与哮喘的相关性统计,采用软件SPSS 16.0,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哮喘患病率为26.33%;哮喘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X10)(OR=65.562;95%CI:21.604~198.963),一二级亲属过敏性鼻炎史(X6)(OR=8.161;95%CI:2.735~24.350),湿疹史(X3)(OR=5.538;95%CI:2.322~13.208),个人过敏史(X4)(OR=3.458;95%CI:1.529~7.823),一二级亲属哮喘史(X5)(OR=3.204;95%CI:1.330~7.721)。结论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是哮喘发生的强预测因子、一二级亲属过敏性鼻炎、哮喘史、湿疹史、个人过敏史是本地区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痰液中creola小体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过敏史的关系,并随诊患儿,探讨痰液creola小体在预测哮喘发生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11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观察creola小体评分与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随访发生哮喘或不能缓解喘息例数的关系。结果 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creola小体评分分别与病情程度、住院时间、过敏史相关。且不同程度病性、住院时间和是否有过敏史间的creola小体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eola小体评分对不能缓解性喘息有较强的诊断价值:随着creola评分的升高,不能缓解性喘息患儿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也不断升高。其中在creola评分5分组中,将来发展为哮喘的患儿的敏感性为38.88%,特异性为96.77%,阳性预测值为77.77%。结论 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creola小体的大小和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过敏史相关,将来发展为不能缓解喘息或者哮喘的儿童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在哮喘缓解期接种气管炎疫苗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影响,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于2004年5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对80例支气管哮喘儿童在哮喘缓解期间注射气管炎疫苗,观察接种疫苗后哮喘发作的频率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喘息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儿童支气管哮喘3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40例及正常对照40例的维生素D受体ApaI基因多态性,比较3组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3组VDR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6,P=0.020),其中支气管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17,P=0.009;χ2=10.546,P=0.005),但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97)。3组VDR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1,P=0.014),其中支气管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0,P=0.009;χ2=7.622,P=0.006),但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0.876)。结论 VDR Apa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具有相关性,VDR基因可能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遗传易感基因。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支气管哮喘组VDR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在基因水平上不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中山市居室装修对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影响。方法 于2016年3-7月在中山市城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小学和初中各5所共11 611名儿童,采用国际统一的标准问卷ATS调查表调查所选学生的哮喘及哮喘样症状及家庭装修等情况,分析居室装修对儿童哮喘和哮喘样症状的影响。结果 学生年龄介于5~17岁,平均年龄是(11.49±2.66)岁,持续咳嗽、持续咳痰、喘鸣、哮喘和哮喘现患的患病率分别是2.85%、1.20%、6.93%、5.70%和1.46%。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2年内住房装修,装修材料中的油漆和墙壁涂料壁纸和新家具均是儿童哮喘和哮喘样症状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油漆是儿童持续咳嗽和哮喘现患的危险因素(OR:1.38-1.51,P<0.05),墙涂料壁纸是儿童喘鸣和哮喘的危险因素(OR:1.24-1.29,P<0.01)。结论 中山市居室装修是儿童患有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危险因素,不同的装修材料危害不一,应注意装修材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不同方式一次运动对哮喘儿童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16名轻中度哮喘儿童及18名健康儿童均分别进行一次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CT)和一次高强度间歇运动(HIT)。分别于安静时、运动中、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0min和运动后60min取静脉血,测定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以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时记录不适症状。结果 (1)哮喘儿童和健康儿童不同方式运动时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不适症状均较轻微。(2)哮喘儿童进行不同方式一次运动均可使外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血浆IL-6升高(P<0.05),且MCT的变化幅度高于HIT(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在运动后1 h内恢复(P>0.05),血浆TNF-α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健康儿童,除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和血浆IL-6外,其他指标的变化规律与哮喘儿童基本一致。结论 不同方式一次运动均未加重轻中度哮喘儿童临床症状以及炎症反应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口服顺尔宁对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口服顺尔宁对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TBFV环)对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进行服用顺尔宁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05例患儿口服顺尔宁前及口服顺尔宁半个月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口服顺尔宁1个月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儿服药1个月后自行停药,3个月后再检测肺功能,各项指标较服药1个月后均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70例3个月后肺功能检测恢复正常,与口服1个月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服顺尔宁后喘息未再发作。结论:服用顺尔宁能显著改善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肺功能。肺功能检测可为停用顺尔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情绪状态、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焦虑、负性情绪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正性情绪则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的自尊、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情感孤独得分则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哮喘症状、活动受限、对刺激原反应、心理功能状态、对自身健康关心等指标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可明显改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干预效果,为社区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提供依据。方法将108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被动式门诊管理,而干预组采用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症状、生活质量、肺功能及疗效等指标。结果干预组干预前发作次数、急诊次数、缺课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5);而干预1年后,干预组的发作次数、急诊次数、缺课天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说明干预组患儿经干预后病情有所减轻、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干预组干预前的FEV1、PEF%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1年后,干预组的FEV1、P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干预组患儿经干预后肺功能指标有明显好转。干预组干预1年的总有效率为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1),说明干预组经过干预后患儿的疗效明显得到提高。结论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实施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后,可明显降低患儿的发作频率,改善肺功能,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学龄期哮喘患儿病情控制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某院就治的学龄期哮喘患儿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随访,观察组则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为期6个月。评价2组疾病控制效果、家属疾病认知及患儿肺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次数、再就医次数、再住院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家属疾病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88.6±6.5)、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85.9±6.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学龄期哮喘患儿家属疾病认知,利于改善患儿肺功能,增强病情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幼保健》2017,(9)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3-2016年收治的100例哮喘儿童资料。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的54例患儿设为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感染阴性的46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入院治疗后1周进行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参数。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为(8.9±1.4)d,治疗时间为(7.4±1.3)d;对照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为(6.4±0.8)d,治疗时间为(5.2±0.9)d。观察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25%肺活量呼气流速(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速(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呼气流速(FEF75%)、用力中段呼气流速(FEF25%~7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肺炎支原体抗体不同滴度肺功能参数,发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降低哮喘患儿肺功能,以小气道阻塞性病变为主,但其严重程度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