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智  陈树根   《中国医学工程》2015,(1):137-138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病人的心电检查结果,并探讨心电图在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80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记录,观察其缺血性ST段发作的阵次,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的降低程度、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同期住院的200例有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病人的心电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的特征。结果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发作时ST段的降低幅度分别为(0.18±0.05)m V、(0.19±0.04)m 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20.43±8.11)min、(10.12±5.16)min,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发作前后的ST段降低幅度、心率等指标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的发作情况提供有效的依据,是理想的无创检查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东 《当代医学》2009,15(2):36-3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DCG记录的70例冠心病患者ST段下移次数,当时有无症状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0例,女性20例,年龄(56.6±8.8)岁。结果缺血性ST段下移210次,其中无症状发作189次(90%),有症状发作21次(10%),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11.1±24)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2.5±28)min/次,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CG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果观察。方法:对253例冠心病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记录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发作症状、心率变化及ST段缺血性下移阵次。结果:126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103例,检出率81.7%,ST段下移发生121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68例,检出率66.1%,检出986阵次(81.49%),ST段下移幅度平均(0.23±0.06)mv;有症状心肌缺血35例,检出率33.9%,检出224阵次(18.51%),ST段下移幅度(0.17±0.08)mv;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时,ST段下移幅度、阵次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发生时间段主要集中在06:00~18:00,其中06:00~12:00时间段为发生心肌缺血高峰期。患者的缺血时间为23min/次。68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在监测过程中ST段下移时出现明显的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发作前患者心率平均为(70.53±6.8)次/min,发作时心率平均为(90.2±10.6)次/min,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前后患者的心率变化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有效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并能够详细显示发作时间、缺血时间、是有效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观察组(患者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75例),对照组(患者为冠心病有症状心肌缺血,7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中ST段下移过程的心率变化、ST段下降情况、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果入组患者中观察组平均心率(75.18±12.14)次/min、ST段下移心率(75.68±12.37)次/min,均低于对照组平均心率(82.38±13.21)次/min、ST段下移心率(83.06±11.84)次/min,观察组ST段下降情况(2.03±0.31)mm较对照组(1.81±0.43)mm下降明显,观察组心肌缺血的检出率(78.67%)高于对照组(2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心肌缺血、供氧不足导致心脏机能的不断退化,临床上给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其早期诊断效果较好,心肌缺血诊断的准确性好,且该诊断方案安全性高相对无创、快速、经济实惠,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动态心电图对7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对本次研究的72例冠心病患者中53例ST段改变情况及心机缺血持续时间进行统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患者心肌缺血次数(395次)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患者(50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患者ST段下移次数[0.1~0.2 mV(360次)、>0.2 mV(35次)]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患者[0.1~0.2 mV(46次)、>0.2 mV(4次)];对比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患者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可以运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该技术操作简便、诊断准确,能够在临床诊断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检出84例患者有缺血性ST段改变现象出现,有症状患者、无症状患者分别有30例、54例,构成比分别为35.71%、64.29%,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检出率,χ2=8.9632,P 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下移阵次明显多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组间差异明显,χ2=158.3652,P 0.05;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下移幅度为(0.24±0.12)mv,大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0.17±0.02)mv,t=3.1625,P 0.05。结论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唐桂平 《吉林医学》2014,(34):7719-7720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护理方案。方法: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包括围治疗期护理、心理护理和合并护理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4.2±1.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8.4±2.1)次,发作时间(14.2±1.3)h明显短于对照组(20.4±3.6)h,ST段压低减少次数(153.2±9.8)次及下移减少量(0.046±0.031)m V均优于对照组(80.4±8.6)次、(0.073±0.032)m 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获得较好收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仁芬 《吉林医学》2010,31(21):3443-3443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AECG)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2例冠心病患者采用12导联AECG行24h心电信号连续监测,计算机自动分析ST段移位情况。结果:112例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101例,发生率为90.2%。其中,SMI87例,有症状型14例。48h内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共1447阵次,其中,SMI为1239次,有症状心肌缺血为208次。SMIST段下移1239阵次,其中白天ST段下移阵次928次,夜间232次,SMI的ST段变化白天高于夜间(P<0.05)。SMI阈变异性(IV)白天低于夜间(P<0.05)。结论:12导联AECG是较理想的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型尿钠肽(BNP)联合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检查对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6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和观察组(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血压检查及血清BNP检测,比较两组血清BNP水平及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昼夜血压检测结果、昼夜心电图检测结果和心率变异性。结果:观察组血清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昼夜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昼夜ST段下移水平、ST段下移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差、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NN间期标准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NP检测联合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检查提高了对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率,有助于早期筛查,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 (DC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识别价值及规律。 方法 按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 2 1例 ,非老年组 30例。应用DCG对冠心病 5 1例的心肌缺血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  5 1例经DCG检测共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 36 8次 ,其中无症状缺血发作占 85 87% ,ST段压低值平均为 ( 1 6 6± 0 13)mm ,78%缺血性ST段下降时心率增快 ,夜间心肌缺血阈值低 ,缺血时间和ST段压低程度劣于日间。老年组混合型心肌缺血及心肌缺血阈变异度 (IV)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结论 DCG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检测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艾司洛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发生心肌缺血的关系,探讨超短效β阻滞剂艾司洛尔缓解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CHD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不同程度冠脉病变CHD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持续时间、ST段下移幅度和发作时心率;对心肌缺血患者常规使用硝酸酯、吗啡等药物后未能完全缓解者,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以用药前和用药后4h作为评价时间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症状评分、心电图ST段压低、心率和血压。结果 163例中有126例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艾司洛尔治疗的103例患者中有86例有效,治疗有效率为83.5%,其中,59例显效患者用药(68±21)min后症状完全缓解(P<0.01),心率和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心电图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P<0.01)。结论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有关;艾司洛尔可迅速、安全、有效缓解冠脉病变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2.
许明 《安徽医学》2013,34(11):1626-1628
目的探讨老年隐匿型冠心病患者采取12导动态心电图检查效果,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认识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l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据其病史状况分为有临床症状组(30例)和无临床症状组(3l例)。并进行12导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ST-T变化。结果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患者发生缺血性sT段改变阵次数和白天缺血发作时间均明显多于有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的sT段压低幅度〉1.0mm的比例和持续时间〉1.0min的比例均高于有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动态心电图能够对老年冠心病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反应出无症状组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量化评价静脉滴注硝酸异山梨酯(ISDN)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3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滴注ISDN 30(Ⅰ组)、60(Ⅱ组)和90 min( Ⅲ组)的3个时间点,利用Tc-MIBI心肌灌注SPECT断层显像形成展开图,测定患者给药前后缺血心肌面积占整个左心室面积百分比的变化及心电图的改变。 结果:Ⅰ组,65%阈值基线值(33.01±5.35)%,ISDN静脉滴注后(28.93±5.20)% (P<0.05);55%阈值基线值(22.06±5.58)% ,ISDN静脉滴注后(19.60±4.07)% (P<0.05);缺血ST段片段总数,基线为60段,ISDN静脉滴注后51段。Ⅱ组,65% 阈值基线值(29.29±5.08)%,ISDN静脉滴注后(20.81±4.16%)(P<0.001);55%阈值基线值(21.29±5.49)%,ISDN静脉滴注后(17.52±5.59)%(P<0.001);缺血ST段片段总数,基线为58段,ISDN静脉滴注后47段。Ⅲ组,65%阈值基线值(3 2.87±6.46)%,ISDN静脉滴注后(20.81±4.16)%(P<0.001);55%阈值基线值(18.42±5.17)%,ISDN静脉滴注后(14.18±3.61)%(P<0.001);缺血ST段片段总数,基线为64段,ISDN静脉滴注后41段。 结论:Tc-MIBI心肌灌注SPECT断层显像形成展开图可以作为量化评价硝酸异山梨酯抗心肌作用的方法,硝酸异山梨酯可以提高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ce myocardial ischemia,SMI)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SMI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2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有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研究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诊断的特征及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各60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测,持续检测24h,分别记录SDNN、SDNN指数、RMSSD、和PNN50,并记录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缺血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IV)、每阵心肌缺血发作时最高心率(HMIT)和最低心率(LMIT)。结果:研究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无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症状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和心肌缺血阈变异性(IV)均明显低于有症状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存在心肌缺血的患者,当阈值变化速度越快时,其心肌缺血的变异率随着特维变化情况加快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马立青  李芸  刘兆英 《海南医学》2009,20(6):114-116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①72%无痛性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发作高峰位于上午6:00—12:00时(P〈0.01),90.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P〈0.01),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与24h内最高心率差距很小,与ST段压低相平行(P〈0.01)。②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发作高峰位于1:00—6:00(P〈0.01),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P〈0.01),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缺血发作的最低心率发生于夜间,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P〈0.01)。结论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是冠心病患者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主张给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张给钙离子拈抗剂和硝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对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真阳性率.方法 选择54例可疑冠心病且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并在同期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真阳性组(A组)和假阳性组(B组),对比分析各项临床资料及平板运动试验数据.结果 真阳性组和假阳性组在性别、最大运动耐量(Mets)、运动峰值心率、运动峰值收缩压及收缩压上升幅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A组平板运动试验后1、2 min心率恢复显著低于B组(P<0.05),提示A组心脏变时功能较B组差;A组中运动诱发胸痛、ST段下降>0.2 mV及包含2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2组运动后心电图发生改变的主要导联有差异(P<0.05);2组年龄、ST段下降≤0.2 mV的例数以及包含2个以下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例数无明显差别.结论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典型胸痛症状及平板运动试验的各项参数,能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特异性,对临床诊断冠心病、判断预后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更新  赵文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96-1597,160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行8-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绞痛及ST段压低阵数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97例(83.6%),缺血性ST段下移共发生1 390阵次,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共检出200次(14.4%),ST下移(0.17±0.04)mV;SMI共检出190次(85.6%),ST段平均下移(0.16±0.07)mV;〉61岁患者SMI发生比例显著高于低于61岁患者(P〈0.05),SMI发生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SMI共检出ST段下移1 190阵次,白天显著高于夜间(P〈0.05),昼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患者18:00~6:00时心肌缺血时间、IV值均显著高于6:00~18:00,两时间段SMI患者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IV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明确SMI发病时间段,SMI检出率高,是诊断SM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姜春艳  王笑英 《吉林医学》2000,21(5):271-272
目的 :探讨 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微量白蛋白尿之间的关系 ,以利于冠心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方法 :将存在微量白蛋白尿的 型糖尿病患者 5 0例做为研究组 ,另选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与之相匹配的无微量白蛋白尿症的 型糖尿病患者 32例做为对照组 ,采用次极量的踏车运动试验 ,记录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运动时间、最大运动量、高峰心率。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 ,心肌缺血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6 5 %对 42 % ,P <0 .0 5 ) ,平均运动时间较短〔(6 .8± 2 .1)对 (7.9± 2 .0 ) min,P<0 .0 1〕,最大运动心率亦较低 (115± 2 0次 / min对 12 7± 16次 / min,P<0 .0 1) ,运动量较低 (6 41± 2 18kg· m / min对 740± 2 11kg·m/ min,P<0 .0 1)。结论 :存在微量白蛋白尿的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较常见 ,通常在较低的运动负荷下就可发生心肌缺血 ,应对他们采取积极的冠心病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老年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肌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70例老年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肌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冠心病,高龄(〉75岁)患者与术中心肌缺血有显著相关性(P〈0.05);(2)术中及术后心动过速(〉100/min)、血压升高(收缩压〉21.3kPa)与ST段下降有显著相关性(P〈0.05);(3)牢冠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无症心状缺血;(4)术后48h内心肌梗死发生的高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