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右江医学》2017,(6):659-663
目的探讨田阳县布洛陀壮族患者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在体检部、门诊和住院的174例布洛陀壮族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102例及单纯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72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彩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酸、血肌酐(Scr)、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同时分层分析比较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及无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的以上指标。结果 H型高血压组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过正常值的患者比例以及Scr水平高于单纯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左室收缩末径显著小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过正常值的患者比例以及Scr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01),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血肌酐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布洛陀壮族居民中,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H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较高,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及血肌酐升高可能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晋成岗  张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50-135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的4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4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测定血清CRP,并分析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CRP显著高于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的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的CRP。结论:血清CRP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CRP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2例脑梗塞患者为观察组.82例非脑梗塞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检测,分别测量颈动脉血管内径、内一中膜厚度、观察斑块大小形态,记录其数目,对血管内血流动力学进行测量.结果 观察组82例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2例(87.8%).对照组斑块检出者16例(19.5%).观察组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检出15例(18.29%),对照组颈动脉狭窄检出3例(3.67%),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检查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有重要价值,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硬化患者的监测有重大意义,能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108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测定入选患者血清hs-CRP、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并对三组进行比较,分析颈动脉硬化与hs-CRP、UA的相关关系。结果随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hs-CRP、UA水平逐渐升高,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s-CR、UA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成正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清hs-CRP、UA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与动脉硬化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子的关系,了解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原因,为临床判断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高血压病1、2、3级患者150例,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三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硬化指数、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情况,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相比较,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动脉硬化指数均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的病程、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动脉硬化指数的升高,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中TC、LDL-C、UA、FIB越高,颈动脉内膜越厚且斑块检出率越高。这些因子可作为了解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作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6.
刘慧华 《西部医学》2012,24(8):1539-1541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是否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为研究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Hcy水平、血尿酸、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像技术检测颈部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结果研究组的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cy水平的增高,IMT逐渐增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Hcy水平明显相关(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中,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高血压引起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性内中膜增厚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DM组)31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组)35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DM合并EH组)37例、对照组35例,分为检查组和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内径宽度、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管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及斑块大小进行检测。结果 DM组、EH组、DM合并EH组血流参数均较对照组斑块检出率增多,内中膜(IMT、BIMT)增厚,血流速度(PSV)减慢,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均可加速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34例正常内膜对照组的血尿酸及CRP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CRP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的血尿酸及CRP的浓度显著高于内中膜增厚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血尿酸及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冠心病、颈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影响。方法:入选就诊我院冠心病患者105例,根据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分为冠心病合并OSAHS组(45例)和冠心病组(60例),比较组间冠脉、颈动脉严重程度、炎症指标。结果:与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合并OSAHS组有更高的体质量指数、LDL-C水平。与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合并OSAHS组有更高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与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合并OSAHS组的Syntax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更高,颈动脉硬化检出率更高。结论: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炎症指标升高,且冠脉狭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合并高血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9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IMT测定,其中合并高血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 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IMT有无差别.结果: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组动脉IMT明显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C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87例患者(72.5%)检出颈动脉粥佯硬化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17%。高危因素有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后者足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1年内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EA(CEA组,16例)和CAS(CAS组,10例)2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1年出现的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重度再狭窄(狭窄率>70%)的情况。结果 CEA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2例(75.0%),有效3例(18.8%),无效1例(6.2%);CAS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7例(70.0%),有效2例(20.0%),无效1例(10.0%)。CEA组有4例(25.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6.3%)发生心肌梗死,CAS组有2例(20.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10.0%)发生脑卒中,两组均无病死病例。两组1年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0.0%)及3例(30.0%)。两组患者术后在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的治疗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并发症、脑卒中、心肌梗死及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CAS组颈动脉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CEA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年轻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 a连续住院的年轻脑梗死患者,年龄18~50岁,同时把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分级:(Ⅰ级)无动脉粥样硬化;(Ⅱ级)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血管狭窄;(Ⅲ级)血管狭窄≥50%.多因素逻辑性回归分析血浆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共132例患者男/女:79/53;平均年龄(42.2±6.5)岁;78例为Ⅰ组,42例为Ⅱ组,12例为Ⅲ组.多因素逻辑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脂蛋白(a)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年轻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同其他已知脑梗死危险因素一样,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胆固醇升高.  相似文献   

14.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不同时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探讨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96例(有大血管病变46例,无大血管病变50例),糖耐量低减(IGT)者33例,正常对照者(NGT)39例,分别测量各组受试者的颈动脉IMT;并对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T2DM组、T2DM大血管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NGT组、IGT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T2DM大血管病变组的颈动脉IMT较T2DM组明显升高(P〈0.01)。(2)颈动脉IMT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PBG)(r=0.644,P〈0.01)、空腹血糖(FBG)(r=0.63,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r=0.617,P〈0.01)、甘油三酯(TG)(r=0.547,P〈0.01)、体重指数(BMI)(r=0.345,P〈0.01)、收缩压(SBP)(r=0.286,P〈0.01)、舒张压(DBP)(r=0.286,P〈0.01)、总胆固醇(TC)(r=0.157,P〈0.01)呈正相关。结论(1)颈动脉IMT与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2)颈动脉IMT与OGTTPBG、FBG、HbA1c、TG、SBP、DBP、TC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邵振兴  孙金凤 《海南医学》2012,23(4):102-103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颈动脉正常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陈莉  秦超  莫雪安  陈娅  邹东华  梁志坚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62-163,166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8例,均行CAS治疗;分析CAS的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率〈10%;术中发生高灌注综合征5例,颈动脉窦综合征2例,血管痉挛2例,栓子脱落1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2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发现轻度再狭窄。结论掌握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并予以正确的处理,可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IMT及粥样斑块;根据IMT及斑块情况,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y浓度,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Hcy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革  邵大宝  胡勇 《浙江医学》2007,29(4):311-312
目的利用磁共振血管显影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和15例无脑卒中病史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形态的差异。结果18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内动脉轻度狭窄3例,中度狭窄9例,重度狭窄6例,颈动脉粥样斑块15例。15例对照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轻度3例,中度3例,重度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3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可作为检测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可靠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和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