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经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手术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变及是否能提高多次IVF-ET失败不孕患者IVF-ET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方法:选取连续3次及以上IVF-ET周期治疗失败的不孕症患者20例,于种植窗期宫腔镜下实施子宫内膜微创术。运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定位及半定量检测术前、术后子宫内膜ER、PR、LIF、VEGF的表达情况。术后患者再次进行胚胎移植,追踪其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结果:1术后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强(P<0.05)。2术后子宫内膜LIF、VEGF的表达与术前相比明显増强(P<0.05)。3术后患者再次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着床率为33.333%,妊娠率为27.800%。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可以增强植入窗期子宫内膜ER、PR、LIF、VEGF的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提高IVF-ET的胚胎植入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冻融胚胎移植(FET)过程中,患者子宫内膜受体表达及内膜组织形态学对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助孕的不孕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于尿LH阳性的6~10天刮取子宫内膜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对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染色强度和染色分布进行半定量分析。随访IVF-ET、FET结局,分为IVF-ET妊娠组18例,IVF-ET非妊娠组26例,FET妊娠组14例,FET非妊娠组22例。结果:IVF-ET妊娠组和FET妊娠组的ER、PR、EGFR均比IVF-ET非妊娠组、FET非妊娠组积分值高(P<0.05)。IVF-ET妊娠组、FET妊娠组的分泌期比率比IVF-ET非妊娠组、FET非妊娠组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ER、PR、EG-FR表达影响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胚胎移植结局,可作为预测妊娠结局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体功能不全(LPD)不孕患者和正常育龄妇女着床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应用单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8例组织学诊断LPD的不孕妇女和13例健康育龄妇女尿LH峰出现后6~10 d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两组着床期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特点.结果LPD患者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PR、ER和间质ER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分别为P<0.01,P<0.05,P<0.05);扫描电镜下观察LPD组子宫内膜细胞胞膜转换延迟,胞饮小泡发育滞后于正常对照组2 d以上.结论LPD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学上的成熟延迟与内膜ER、PR降调失败密切相关,延迟开放的着床窗和受损的内膜容受性影响了胚胞的着床,是导致LPD不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杰  章汉旺  郑洁  雷亚兰  孙虹  李薇  夏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757-575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轻创术对拮抗剂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该院生殖中心行拮抗剂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促性腺激素(Gn)启动日B超显示子宫内膜回声异常或内膜厚度>5 mm的患者共69例,其中28例行子宫内膜轻创术者为研究组,41例未行轻创术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水平、Gn启动剂量、Gn使用天数、Gn总量、HCG日血E2水平、获卵数、受精数、可移植胚胎数和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0.00%、28.13%和46.43%,虽然高于对照组的41.46%、23.47%和31.71%,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轻创术并不能改善拮抗剂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在一个极短的时期内允许胚胎着床,此时子宫内膜容受性达到最大,习惯上称作"种植窗"期.降钙素特异性表达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其表达主要受孕激素的调节,通过控制钙离子的平衡来调节胚泡植入时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状态,雌激素既可协同又可抵消孕激素诱导降钙素表达的作用.因此降钙素可能作为预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特异性标志物,也可作为着床失败不孕妇女的辅助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黄体功能不全 (L PD)不孕患者和正常育龄妇女着床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应用单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 8例组织学诊断 L PD的不孕妇女和 13例健康育龄妇女尿 L H峰出现后 6~ 10 d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及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进行检测 ,同时在扫描电镜 (SEM)下观察两组着床期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特点。结果 :L PD患者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 PR、 ER和间质 ER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分别为 P<0 .0 1,P<0 .0 5 ,P<0 .0 5 ) ;扫描电镜下观察 L PD组子宫内膜细胞胞膜转换延迟 ,胞饮小泡发育滞后于正常对照组 2 d以上。结论 :L PD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学上的成熟延迟与内膜 ER、 PR降调失败密切相关 ,延迟开放的着床窗和受损的内膜容受性影响了胚胞的着床 ,是导致L PD不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在一个极短的时期内允许胚胎着床,此时子宫内膜容受性达到最大,习惯上称作“种植窗”期。降钙素特异性表达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其表达主要受孕激素的调节,通过控制钙离子的平衡来调节胚泡植入时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状态,雌激素既可协同又可抵消孕激素诱导降钙素表达的作用。因此降钙素可能作为预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特异性标志物,也可作为着床失败不孕妇女的辅助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降钙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在一个极短的时期内允许胚胎着床,此时子宫内膜容受性达到最大,习惯上称作“种植窗”期。降钙素特异性表达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其表达主要受孕激素的调节,通过控制钙离子的平衡来调节胚泡植入时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状态,雌激素既可协同又可抵消孕激素诱导降钙素表达的作用。因此降钙素可能作为预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特异性标志物,也可作为着床失败不孕妇女的辅助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沈险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30):4952-4953
目的:探讨对反复着床失败的患者行子宫内膜轻创术后再行冻融胚胎移植(TET)的效果。方法:对既往有移植胚胎2次及以上着床失败经历的患者,排除各种影响因素后符合条件157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7例行子宫内膜轻创术后再行冻融胚胎移植,对照组90例未做特殊处理常规行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实验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8.87%、47.76%,对照组分别为21.05%和3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本次较自身前次移植周期的黄体酮转化日A型内膜形态有明显改善,分别为80.60%和6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轻创术对提高反复着床失败者冻融胚胎移植着床率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表达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简称IVF)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接受IVF治疗患者,前一月经周期HCG日,阴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采用RT-PCR技术检测glycodelin mRNA、galectin-3mRNA表达,评价其与妊娠的关系。结果:185例IVF患者,90例妊娠,95例未妊娠,比较妊娠组HCG日内膜厚度和三线型比例与IVF未妊娠组无统计学差异,妊娠组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妊娠组。结论: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的表达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不能完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访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MEA)后宫腔影像改变情况;评价MEA宫腔镜检查的意义。方法:在2000~2008年349例行MEA手术患者中术后随机抽取53例进行宫腔镜检查,观察患者MEA术后宫腔内膜的破坏、宫腔粘连的形成及组织愈合的情况;同时随访患者术后月经改变情况,探讨术后宫腔形态的变化与患者术后月经情况的联系。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术后8年。结果:共53例MEA术后患者行宫腔镜检查。术后3个月内宫腔内主要为坏死脱落的内膜组织及退变的平滑肌,患者月经改变为不规则点滴出血;术后半年,宫腔内可见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改变,患者表现为规律的少量月经或闭经;术后1年以上,宫腔内主要为瘢痕组织覆盖,而患者月经改变主要为闭经;术后2年以上,宫腔镜检查可见不同形态的宫腔粘连。共28例(52.8%)发生术后宫腔粘连,其中1例表现为宫颈管粘连,12例(22.6%)发生宫底部位灶性粘连,11例(20.7%)形成管状宫腔,双侧宫角均封闭,4例(7.5%)宫腔完全粘连、闭锁。此28例患者中,22例月经表现为闭经,4例表现为不规则的点滴出血,2例出现月经减少。结论: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后宫腔形态改变差异十分显著,患者术后月经改变与术后宫腔形态改变密切相关。术后行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对MEA术后各种阴道出血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6月门诊宫腔镜检查后子宫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372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增生期内膜伴部分腺体增生过长、分泌期内膜、子宫内膜炎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厚度均有多种表现,但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内膜、子宫内膜息肉者,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者增多,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炎者,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检查为正常者,病理检查有多种表现。结论:宫腔镜检查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可提高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腔细胞学取材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对108例患者,先用子宫内膜采集器(ESDC)采集子宫内膜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再行诊断性刮宫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细胞学检查方法对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ESDC取材时基本不用扩张宫颈,而诊刮术时有92.45%的患者需扩张宫颈。ESDC法与诊断性刮宫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SDC法患者出血量较诊断性刮宫者明显减少(P<0.05)。结论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进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是安全有效的,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子宫内膜癌进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细胞蜡块切片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07-01-2018-04-01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因不规则阴道出血和子宫内膜增厚等原因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内膜细胞石蜡切片形态学特点、不同方法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检测结果、不同方法对于子宫良性病变的检测结果、细胞石蜡切片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符合率。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包括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以及萎缩状态,能够通过各个时期腺体上皮细胞形态和间质细胞特点进行判断。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的子宫内膜癌合计48例,其中40例在子宫内膜细胞蜡块切片中也被检测到;另外8例,6例被诊断为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2例被诊断为无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8,P=0.441。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合计58例,其中46例在子宫内膜细胞蜡块切片中也被检测到;没有被检出的12例,6例为子宫内膜息肉,6例为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62,P=0.294。细胞石蜡切片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98.21%,阳性预测值为95.23%,Kappa值为0.69,诊断准确率为93.75%;细胞石蜡切片诊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9.31%,特异性为96.08%,阳性预测值为92.00%,Kappa值为0.63,诊断准确率为90.00%。结论子宫内膜细胞蜡块切片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和组织病理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Mechanisms of endometrial bleed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超声测定子宫纵切面内膜面积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并探讨在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阴道超声监测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生殖中心520例供精人工授精治疗周期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及种植窗日(排卵后7d)子宫纵轴切面内膜面积并各分为4组,观察内膜面积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hCG日子宫纵轴切面内膜面积明显小于种植窗日;妊娠组hCG日内膜面积与未妊娠组无统计学差异;妊娠组种植窗日内膜面积明显小于未妊娠组;hCG日适合妊娠的内膜面积范围是1.50~<5.5cm2,其中内膜面积1.50~<3.5cm2组妊娠率最高,<1.50cm2及≥5.5cm2无妊娠发生;种植窗日适合妊娠的内膜面积范围是1.50~<6.0cm2,其中内膜面积1.50~<4.50cm2组妊娠率最高,<1.5cm2及≥6.0cm2无妊娠发生。结论:阴道B超监测子宫纵轴切面内膜面积可以为评估内膜的容受性提供简便、直观、无创的超声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几年国外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和细胞因子关系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各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中的表达规律;着重描述了“着床窗”期各种细胞因子与子宫内膜容受性之间的密切关系。简述子宫内膜各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以及不同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了细胞因子在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12月就诊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的150例具有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活检的患者,应用宫腔刷刷取子宫内膜进行液基细胞学诊断,同时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活检进行病理诊断。以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诊断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150例患者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13例,子宫内膜癌12例;宫腔刷采集子宫内膜进行液基细胞学诊断的诊断符合率为96.0%,敏感度95.2%,特异度96.9%。宫腔刷不仅可用于液基细胞学诊断,同时对刷取的子宫内膜组织物也可进行组织学诊断。结论宫腔刷刷取子宫内膜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宫腔刷刷取的组织物组织学诊断有望为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提供组织学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在液基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妇科接收的156例子宫内膜癌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性刮宫、子宫切除术及宫腔镜病理活检确诊子宫内膜癌97例,非子宫内膜癌59例.比较子宫内膜采集器及诊断性刮宫标本采集需要采集时间、患者出血量、疼痛评分(VAS)、宫颈扩张发生率以及取材满意度.根据病理结果,用灵敏度等指标评价液基细胞学、组织学及联合使用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结果 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细胞及组织顺利完成156例,取材满意度为100.00%(156/156);诊断性刮宫顺利完成153例,3例患者因高龄、宫口过紧取材失败,1例标本未见组织物,取材满意度为97.39%(149/153);诊断性刮宫取材满意度低于子宫内膜采集器,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52,P=0.061).子宫内膜采集器宫颈扩张率为3.21% (5/156),诊断性刮宫为94.87% (148/156),诊断性刮宫高于子宫内膜采集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698,P<0.05).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宫内膜细胞及组织需要时间短于诊断性刮宫,出血量少于诊断性刮宫、VAS疼痛评分低于诊断性刮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92、10.756、2.385,均P<0.05).液基细胞学、组织学及联合使用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灵敏度等均有显著差异(x2值分别为14.305、8.720、9.192、13.248、23.013,均P<0.05).结论 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细胞及组织具有出血量少、痛感小、风险低等优点,其用于液基细胞学联合组织学检查子宫内膜癌中,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近几年国外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和细胞因子关系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各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中的表达规律;着重描述了"着床窗"期各种细胞因子与子宫内膜容受性之间的密切关系.简述子宫内膜各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以及不同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了细胞因子在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