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对先兆流产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查阅分析300份先兆流产病历,统计并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病因、年龄、孕周的关系。结果先兆流产的中医证型以肾虚型频率最高;不明原因所致先兆流产者以血热型为主,其他因素所致者则以肾虚型为主;肾虚类证型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高于非肾虚类证型的平均发病年龄;孕4~9周是先兆流产的高发病期,且以肾虚型最多见。结论肾虚是先兆流产的基本环节,在肾虚类证型中以肾虚型最多见,在非肾虚类证型中以血热型最多见;中医证型分布与发病原因、妊娠年龄及妊娠周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129-132
目的探讨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在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患者不同孕周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确诊的100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并住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100例本院待产人群中孕早期无先兆流产症状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接触化学污染物、严重负面情绪、服用激素药物)、流产次数及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包括血瘀阻滞证、湿热内蕴证、阴虚血热证、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气亏虚证)。结果研究组不良生活习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流产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患者不同孕周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流产次数是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主要影响因素;孕妇的孕周和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密切关系,且肾气亏虚证是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中医证型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VF-ET妊娠早期先兆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为该病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借鉴。方法:采集整理IVF-ET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统计并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02例IVF-ET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临床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3位依次为阴道出血、口燥咽干、手足发热,频率出现最低的是跌扑损伤;通过临床症候聚类分析后,可见到4个典型的中医证候及其分布情况为:血热型37例(36.27%)、肾虚型32例(31.37%)、血瘀型17例(16.67%)、气血两虚16例(15.69%)。结论:血热型、肾虚型、气血虚弱型、瘀血型为IVF-ET早期先兆流产四大主要证型;与传统中医理论及有关文献报道的自然妊娠早期先兆流产的基本证型相一致,但发生比例有较大区别;其中血瘀型、血热型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是临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辩证地运用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慢性肾脏痰病的关键.明确活血化瘀运用的指针,根据临床证候,辨证分析,看到现象之后的本质,选择适当的治法,结合现代治疗手段,才能"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5.
正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征稿主题:(1)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基础研究;(2)血瘀证的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研究;(3)血瘀  相似文献   

6.
先兆流产属中医"胎漏""胎动不安"等范畴,中医认为,"热扰冲任、胎动不安"是先兆流产的重要病机。临床对于先兆流产的治疗,可在固肾安胎的基础上,围绕这一病机,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辨证施治,相应地采用清热固肾、清热养阴、清热利湿等法治疗,已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出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免疫-内分泌因素[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F-γ)、Th2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血清孕酮(P)、雌二醇(E_2)、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出血的中医病机及微观辨证指标,为指导临床诊治及为本病的中医疗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证候分型构成及证型下的四诊指标的分析采用频数、频次及构成比描述性分析,对95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出血患者(观察组)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研究;对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检测指标进行对比,总结、归纳观察组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微观辨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来看,肾虚血热证最多见,之后依次为肾虚证、脾肾两虚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血瘀证。微观指标组间比较,观察组血清INF-γ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E_2含量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IL-10,P,β-HCG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证型血清P,E_2,β-HCG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血热证血清INF-γ含量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血清IL-10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出血的中医证候以肾虚血热证、肾虚证、脾肾两虚证最为常见;INF-γ,E_2与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出血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肾虚血热证与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出血的病因病机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阐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法在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增生性疾病临床上普遍存在瘀血证,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介绍了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辩证治疗该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情况。认为随着对活血化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活血化瘀法必将会在治疗骨髓增生性疾病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主血脉"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诊疗。人们在临证时往往从活血化瘀方面理解"心主血脉",却忽视中医经典著作从阳气方面对"心主血脉"的论述,这限制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故该文从扶阳理论方面探讨这一命题,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李美华 《嘉兴医学》2001,17(1):38-39
目的:扩大古方举元煎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以古方举元煎随证加味,按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妇人月经过多,先兆流产,带下等症治疗,以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实际疗效。结果:对月经过多,先兆流产,白带过多疗效确定。结论:举元煎随证加味,治疗今病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医临床路径在早期先兆流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76例患者,其中传统组41例,路径组35例。传统组给予常规治疗,路径组严格按照中医先兆流产临床路径方案进行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治疗费用、治疗时间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传统组和路径组疗效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路径组在改善阴道出血、小腹坠胀等中医证候方面优于传统组(P 0.05);路径组治疗费用和治疗时间低于传统组(P 0.05)。结论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利于改善阴道出血和腹胀症状,降低治疗成本,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李安琼   《中国医学工程》2012,(8):168+171-168,171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方法选取90例符合瘀血证的患者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分析瘀血形成的原因,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疾病使用不同的活血方法。结果很多疾病都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结论活血化瘀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在中医内科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并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血瘀证动物模型,不仅提供了活血化瘀研究的实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验证中医有关病因病机理论,探讨血瘀证的本质与活血化瘀的原理,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就血瘀证动物模型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现代血液学方法在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指出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医临床的基础上,运用血液学方法中有关血凝-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基本理论及检测手段,深入探索血瘀证的实质和活血化瘀作用机理,将有助于加强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活血化瘀法的体会刘瑞祥(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262600)关键词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之一。笔者临证40余年,体会此法适应范围广,疗效显著。兹将临床点滴体会和肤浅认识,举其一隅。1活血化瘀法的主要作用1.1疏通经络经络为气血...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肺炎中医辨识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学规律。方法通过对经治32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证、热毒炽盛证为主,治疗以益气养阴润肺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最为常用。结论放射性肺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阴伤、气虚、血瘀、热毒是病机要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热毒炽盛兼血瘀证,益气养阴润燥、清热解毒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是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本次研究目的需要,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间中医内科收治的血瘀证患者进行分组选择,其中中医组选择在本院进行中医活血化瘀的患者59例,西医组选择在本院进行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5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结果与西医组相比,中医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表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医内科的血瘀证患者,使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的应用开展了分析。方法:本组选取了90例符合瘀血证患者的相关情况开展活血化瘀的治疗,探讨淤血的所产生的原因,并依据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疾病的会用情况开展活血方法。结果:在临床行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在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结论:活血化瘀是中医上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且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