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其中包括2例鳞状细胞癌,3例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腺癌(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1例癌伴间叶分化。对所有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化生性癌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0~70岁,平均53.5岁。临床上多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均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显示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中除1例ER和PR(+)外,其余ER、PR均(-);上皮标记物CK7、CK8、CK5、34βE12和E-cad均(+),p63部分(+);癌伴间叶分化中,间叶成分S-100、vimentin、SMA和CD10(+),ER和PR(+)均在导管癌区域表达;1例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EGFR(+);6例cerb B-2均(-)。结论 MC是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多数激素受体(-),根据化生的成分不同表达相应的上皮及间叶组织抗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胃同时性双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和腺癌的病因,并总结其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胃同时发生的原发性鳞癌和腺癌进行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并通过分子原位杂交和导流杂交检测EB病毒(EBV)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21种亚型的DNA分析病因.结果 患者女性,34岁.行胃根治术和肝转移灶局部切除术.病理检查:胃体小弯侧见巨大隆起的鳞癌组织(直径8 cm),在胃窦后壁见溃疡型腺癌组织(直径1.5cm),两者之间不连接,周围胃组织未发现异位鳞状上皮和鳞状上皮化生.10枚阳性淋巴结中9枚为单纯腺癌转移,1枚为单纯鳞癌转移;肝转移灶为鳞癌.免疫组化:鳞癌细胞CK5/6和p63弥漫(+),CK8/18灶状(+);腺癌细胞CK8/18弥漫(+),CK5/6和p63灶状(+).两者p16均(+),p53均(-).分子杂交检测EBV和HPV均(-).结论 胃同时性双原发性鳞癌和腺癌的组织病理改变可完全不同,但免疫表型有明显相似之处,提示肿瘤可能来源于多潜能干细胞.但没有证据表明,肿瘤的发生与HPV和EBV感染以及异位鳞状上皮和鳞状上皮化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治疗及随访结果,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3例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患者,发生在左侧卵巢2例、右侧卵巢1例,平均年龄41.3岁,其中1例为绝经后患者。光镜下肿瘤内可见不同比例的皮肤及其附属器、肠上皮、纤毛柱状上皮、软骨、骨、脂肪及成熟脑组织,例1局部上皮增生伴重度异型增生,排列紊乱,极性消失,部分细胞核明显增大、深染,部分细胞可见核仁或核沟;例2局部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例3局部见中分化管状腺癌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例1,癌变细胞CK5/6、p63、p40均(+),GATA3(+),CK8/18弱(+),Cam5.2(+),CK7和CK20(-),Ki-67约60%(+);例2,癌变细胞CK5/6、p63、p40(+),CK8/18局部弱(+),CK7、CK20、GATA3均(-),Ki-67约70%~80%(+);例3,癌变细胞CK20、CDX-2和Villin均(+),CK7、CK5/6、p63、CA125、PAX-8均(-),Ki-67约40%(+)。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例1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例2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例3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中分化管状腺癌(肠型腺癌)。3例临床分期均为Ⅰ期,其中例2、例3术后给予化疗。例2化疗后随访9年4个月,无复发或转移;例3化疗后随访6年,复发死亡;例1术后未进行其他治疗,术后4个月门诊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进一步随访中。结论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十分少见,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5岁。因"咳嗽半个月"于2010年5月27日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稍粗,未及啰音。CT及X线检查示:前纵隔占位,两肺多发病灶(图1、图2)。纵隔肿块穿刺病理示:梭形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AE1/AE3(+),CAM5.2(+),desmin部分(+),MSA灶性(+),CD34(-),CD117(-),α-SMA(-),CD20(-),CD5(-),bc12(-)。肺部肿瘤多发,两侧肺叶广泛累及,前纵隔内存在大肿块,考虑为纵隔恶性肿瘤肺转移。结合免疫组化,确诊为纵隔梭形细胞癌肺转移。  相似文献   

5.
p63在肺癌微小活检组织标本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63及其与CK5/6、CK7联合应用在鉴别诊断肺微小活检组织标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用SP法进行p63、CK5/6、CK7免疫组化染色,回顾观察47例已有相应肺癌根治切除标本证实其组织病理学类型的活检标本.结果 鳞状细胞癌p63阳性率为96%(25/26),CK5/6为81%(21/26),CK7为4%(1/26);腺癌p63阳性率为5%(5/21),CK5/6为10%(2/21),CK7为95%(20/21).结论 p63对于诊断鳞状细胞癌有高度特异性,特别体现在微小组织活检标本上.联合应用p63、CK5/6、CK7有助于小块活检组织中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68岁。肿物多位于乳晕区,界线清楚,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呈分叶状或囊性;镜下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由筛状、突体型和梁-管状结构组成,肿瘤实质主要由腺上皮、肌上皮及基底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肿瘤细胞ER、PR和c-erb B-2均(-),腺上皮细胞CK5/6、CK7和CD117(+),肌上皮细胞p63和CK5/6(+),基底样细胞不同程度p63、CK5/6和CD117(+)。4例随访4~65个月,1例局部复发,4例均无转移。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罕见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5例MB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为鳞状细胞癌,均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以腋窝肿物首诊,3例均以乳腺肿物就诊,1例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癌(部分高核级)),1例为低分化梭形细胞癌伴有低级别腺鳞癌,1例为肌上皮癌,免疫组化ER、PR、HER-2(-),AE1/AE3(+),p63、CK5/6腺上皮(+),Calponin、SMMHC、CK8/18、CD117、S-100局灶(+),Ki-67阳性指数15%~30%。结论 MBC较少见,诊断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形态温和、分化较好时容易误诊或漏诊,需建立正确的诊断思路,严格掌握MBC的诊断指征,并辅助以免疫组化染色,预后主要根据分化方向、分化程度及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确诊为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的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5例,年龄57~77岁,平均65岁。肿瘤直径1~8 cm,平均5 cm;5例位于左足,3例位于右足。2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由纤维肉瘤样密集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胞质丰富、淡染,核大、梭形;免疫组化:S-100、p53和vimentin(+),AE1/AE3、HMB-45和p16(-)。3例黑色素瘤细胞呈巢状排列,由梭形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较少、嗜酸性,细胞核有较明显的多形性及异染性;免疫组化:HMB45、melan-A、S-100和p53(+),AE1/AE3(-)。3例鳞状细胞癌细胞弥漫排列,由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呈嗜酸性,细胞核增大、呈泡状,核仁明显;免疫组化:AE1/AE3、CK5/6、CK14、p53和p63(+),collagenⅣ(-)。8例均有皮肤破溃及感染。结论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肿瘤非常罕见,恶性程度高,常误诊为糖尿病足坏疽而漏诊,必要时活检行病理检查以期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小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进行观察,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发生于近端回肠的鳞状细胞癌,其病理组织学特征与发生于其他部位(宫颈、食道、皮肤)的鳞状细胞癌相同,并可找到鳞状细胞癌与正常小肠黏膜腺上皮之间的移行过渡区。免疫组化:肿瘤细胞34βE12、AE1/AE3、CK5/6和p63(),CK20、NSE、Syn和CgA(-)。结论原发于小肠的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需与继发性鳞癌、腺鳞癌、类癌及其他神经内分泌癌等相鉴别,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腺上皮细胞鳞化进而继发性恶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认识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及临床特点。方法应用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方法对1例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液基涂片细胞学显示有异型的鳞状上皮细胞,符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形态学改变。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宫颈鳞状上皮下方的间质内有圆形至卵圆形的小细胞巢,部分癌细胞巢的中央出现鳞状分化,周围呈栅栏状结构;肿瘤细胞巢与表面CIN3融合。免疫组化显示p63、p16和CK5/6(+),Ki-67灶状(+);宫颈间质内的部分血管平滑肌及纤维母细胞actin(+),而在癌巢周围呈(-)。结论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罕见,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宫颈间质内的瘤组织易误认为鳞状上皮化生或被认为CIN累腺。诊断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须掌握严格的诊断标准,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发生于皮肤的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85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皮肤暗红色包块。镜下肿瘤细胞轻度异型,呈血管瘤样结构排列。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AE1/AE3)和CK14强(+),CD34、CD31和FⅧ(-)。Gomori氏网织纤维染色显示单个肿瘤细胞周边(-)。电镜下肿瘤细胞间桥粒连接,细胞质内可见张力丝。结论免疫组化、电镜及临床表现是正确诊断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就诊.增强CT:食管中段局部增厚,异常强化,多考虑肿瘤性病变;甲状腺左侧叶占位.胃镜检查:食管恶性肿瘤,病理活检:(食管)鳞状细胞癌.实验室检查:TSH:0.244 μIU/mL,TPO-Ab:186.70 U/mL;二维超声:甲状腺左侧叶中下部可见一大小约3.0 cm×2.4 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组免疫组化标记物(p63、CK5/6、CK7、napsin A和TTF-1)在肺小活检中对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83例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和95例肺原发性腺癌的活检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63、CK5/6、CK7、napsin A和TTF-1的表达。结果 p63和CK5/6在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3/83)和96%(80/83),特异性分别为80%和94%;CK7、napsin A和TTF-1在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是94%(89/95)、71%(67/95)和87%(83/95),特异性分别是77%、100%和100%。结论对于肺鳞状细胞癌,p63的敏感性高于CK5/6,但p63的特异性差,在一部分腺癌中也有表达;对于肺腺癌,napsin A和TTF-1的特异性相同,但TTF-1的敏感性更高,尤其对于低分化腺癌,TTF-1是更好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另外,CK7(+)更多见于腺癌,但是部分鳞状细胞癌也可以CK7(+)。因此,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小活检标本中,仅依靠形态学无法做出明确诊断时,鉴于没有任何一种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故联合应用p63、CK5/6、CK7、napsin A和TTF-1能够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claudin-5在非小细胞肺癌活检和术后切除标本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claudin-5、TTF-1、CK5/6及p63在169例活检标本(鳞状细胞癌105例,腺癌64例)及32例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计算各个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laudin-5、TTF-1在腺癌中的阳性率均高于鳞状细胞癌,而CK5/6、p63在鳞状细胞癌中阳性率均高于腺癌,4项指标在活检与术后切除标本中的阳性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敏感度亦无显著差异(P0.05),claudin-5、TTF-1和CK5/6特异度高于p63(P0.05)。结论 claudin-5、TTF-1、CK5/6和p63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CK7、TTF-1、Napsin A、CK5/6及p6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活检标本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NSCLC活检标本中CK7、TTF-1、Napsin A、CK5/6及p63的表达,并结合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CK7、TTF-1和Napsin A在68例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8.5%(67/68)、92.6%(63/68)和97.1%(66/6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K5/6(7.3%,5/68)和p63(8.8%,6/68)(P0.05);而CK5/6和p63在32例肺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9%(31/32)和93.8%(30/3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K7、TTF-1和Napsin A的阳性率28.1%(9/32)、9.4%(3/32)和3.1%(1/32)(P0.05),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K7、TTF-1、Napsin A、CK5/6及p63在对肺活检标本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的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免疫组化套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Paget’s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食管Paget’s病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男,73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镜下观察中底层鳞状上皮间见胞质透亮或淡染的大细胞成簇或单个散在排列,局部累及黏膜、黏膜下导管,但并未突破基底膜;肿瘤细胞大,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透明或淡染;核大,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Paget细胞CEA、EMA、CK7、CK8/18(+),CK20、CK14、p63、CK5/6、HMB45、Malan-A、S-100(-)。结论食管Paget’s病罕见,需要与原位鳞状细胞癌、浅表型恶性黑色素瘤、腺癌、Paget’s样Bowen病及淋巴瘤等鉴别,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相关性膜性肾病(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肿瘤与肾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肾穿刺活检诊断为MN患者1例,在肾活检住院期间发现肺鳞状细胞癌并确诊为肺癌相关性MN,观察其病理形态、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患者男性,46岁。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肺:镜检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CK5/6和p63(+),NapsinA、TTF-1和CK7(-)。肾穿刺:镜检为MNⅠ期;免疫荧光IgG、C3(2+)、C1q、IgA、IgM均(-)、FRA、HBsAg和HBcAg(-),于毛细血管壁为主颗粒状沉积;免疫组化IgG2(+)、IgG3部分(+),IgG1和IgG4(-),IgG亚型以非IgG4沉积为主,以IgG2伴少量IgG3沉积,沉积部位均在毛细血管壁;足细胞表达的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为(-),这与临床诊断为特发性MN中呈(+)相反。结论恶性上皮性肿瘤可以继发MN,肺癌相关性MN的临床表现及镜下病理改变并无特异性。IgG亚型沉积以非IgG4为主,且PLA2R(-)的MN,应提示临床仔细排查,警惕肿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阴茎腺鳞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研究其免疫表型及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手术切除的1例阴茎腺鳞癌,评价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内HPV感染情况。结果肿瘤在龟头部浸润性生长,无菜花或疣状病变,冠状沟处有浅溃疡形成。镜下见低分化鳞癌形成的实性癌巢和细胞质内有黏液形成的腺癌,AB-PAS染色见腺癌瘤细胞质内大部分为中性黏液,少量为酸性黏液。免疫组化显示癌组织CK和EMA强(+),其中鳞状细胞癌CK5和p63强(+),腺癌CK7强(+),GCDFP-15、CD15和S-100散在(+),bcl-2(-)。HPV原位杂交(-)。患者病情进展迅速,3个月即出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结论阴茎腺鳞癌是原发性阴茎恶性肿瘤中罕见类型,易误诊为炎症,但具有高度侵袭性,可早期发生转移,与HP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9.
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食管主要的恶性肿瘤 ,鳞状细胞癌约占 90 %。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的常见部位 ,但原发于食管的淋巴瘤罕见。本文报告 1例食管原发性淋巴瘤合并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结合文献对病因、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9岁。进行性进食梗噎半年 ,一月前出现消瘦乏力症状。查体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腹部CT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发现食管占位性病变 ,横断面 2 2 6cm× 1 49cm。胃镜和X线钡餐示食管中段(30~ 55cm)隆起性病变 ,环绕管壁 2 / 3。活检病理诊断 :食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BACC)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8例BACC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例BACC均为女性,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59.8岁;肿块位于左侧乳腺2例,右侧乳腺6例,均靠近乳头。肿块界清,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呈筛状、管状-小梁状和实体型结构。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7、CK5、CK5/6、Cam5.2、EMA和CD117(+)。肌上皮-基底样细胞CK5、CK5/6、CK14、CK34βE12、p63、SM-MHC、calponin和S-100(+)。8例中1例瘤细胞PR弱(+),其余均(-),1例ER呈(+)、2例ER显示局灶(+),2例Her-2(2+)、3例(1+)。本组除1例为穿刺标本外,3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均无腋下淋巴结转移;3例行患侧乳腺切除术;1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经6~72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BAC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