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9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44例(23.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使用皮质激素、心电图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40mg/L、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χ2=3.89~12.68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使用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独立相关(P﹤0.05)。结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使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1 8例KD急性期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儿童Hcy水平.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Hcy水平15.30±5.68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36±2.82μmol/L,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存在高Hcy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吉林省553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12种可能与CAL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相关性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血浆白蛋白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年龄(X1)的OR值为1.125,95%CI:1.046~1.211,P<0.01,血浆白蛋白<30g/L(X2)的OR值为1.583,95%CI:1.079~2.322,P<0.05。通过比较两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可知血浆白蛋对CAL发生贡献大一些,CAL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结论:发病年龄、血浆白蛋白降低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18 例KD急性期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儿童Hcy水平。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Hcy水平15.30±5.68 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组7.36±2.82μmol/L,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存在高Hcy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伴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表达水平及其对KD伴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KD患儿(KD组)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51例和无损伤组45例,选择同时期5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健康组,分别检测受试者血清白细胞(WBC)、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及IMA、Lp-PLA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IMA、LpPLA2水平对KD伴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D并发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KD组与健康组血清WBC、ALB、CRP、IMA和Lp-PLA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冠脉损伤组和无损伤组血清IMA和Lp-PLA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血清IMA诊断KD冠脉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708,诊断临界值为73. 91 U/ml;血清Lp-PLA2诊断KD冠脉损伤的AUC为0. 766,诊断临界值为126. 93 ng/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B、IMA和Lp-PLA2水平是KD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IMA和Lp-PLA2在KD患儿血清中高表达,是冠状动脉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早期诊断KD伴冠状动脉损伤,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与川崎病(KD)急性期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KD急性期患儿126例,设为观察组,再依据有无冠状动脉损伤分为冠脉损伤组(CAI)32例和无冠脉损伤组(NCAI) 94例;选取体检健康儿童5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次日、恢复期治愈后检测血浆D-D、CRP,超声检测冠状动脉;对照组仅于体检当日检测血浆D-D、CRP,分析结果与相关性.结果:KD患儿血浆D-D、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CAI组患几血浆D-D、CRP水平均高于NCAI组;恢复期CAI组和NCAI组血浆D-D、CRP水平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但CAI组血浆D-D、CRP水平仍高于NCA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AI组患儿血浆D-D、CRP水平与冠脉内径变化率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炎症反应、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失衡等可能均参与了KD的发生发展,急性期患儿血浆D-D、CRP水平较高,且与病变呈趋势一致的动态变化,与冠状动脉损伤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张翼飞  刘丹 《中国妇幼保健》2014,(25):4087-408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伴冠状动脉损伤患儿急性期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63例KD患儿按有无冠脉损伤分为有损伤组(34例)、无损伤组(29例)、25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患儿组予以丙球治疗,测定治疗前后3组患儿血清中的IMA和CK-MB浓度,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患儿组血清IMA和CK-MB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脉损伤组血清IMA和CK-MB浓度显著高于无损伤组(P<0.05);治疗后患儿血清IMA和CK-MB浓度明显下降(P<0.05)。KD患儿血清IMA和CK-MB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IMA和CK-MB可能与KD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患儿冠状动脉是否受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侯维纳  冯迎军 《中国校医》2020,34(2):129-130,158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236例KD患儿病历资料,其中发生CAL(CAL组)43例,未发生CAL(非CAL组)19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儿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沉(ES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剂量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长,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小板(PLT)、白蛋白(ALB)降低,IVIG应用时间晚是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发热时间长,CRP、ALT、AST升高,PLT、ALB降低,IVIG应用时间晚是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关注上述指标变化,并尽早予以IVIG治疗,以减少CAL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 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评估性别对于CAL发生风险的独立效应,分析BMI、就诊时间、川崎病类型对该关联性的中介效应及其比例。结果 男童BMI水平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超重比例(20.9%)高于女童(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男童CAL发生率较高(aOR=1.50,95% CI:1.06~2.12),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MI是性别影响CAL路径中重要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为1.05(95% CI:1.01~1.10),中介比例为13.0%]。结论 男童CAL发生风险较高,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超重可能是男童CAL发生率高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12.
常健  梁东  鲁继荣  李玉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497-149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与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炎性细胞的参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确诊的15例急性期KD患儿、12例HSP患儿及10名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浆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判断KD与HSP发病机制中单核细胞参与的情况。结果:KD组IP-10(394.2±176.4)pg/m l和MCP-1(420.5±163.4)pg/m l水平较HSP组IP-10(94.8±66.4)pg/m l和MCP-1(109.2±76.6)pg/m 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性显著(P<0.05);但HSP组与对照组IP-10(76.4±46.5)pg/m l和MCP-1(87.7±47.8)pg/m l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单核细胞在KD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相比,在HSP发病机制中可能不涉及单核细胞参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4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AL组(川崎病并发CAL,n=52)和NCAL组(川崎病未并发CAL,n=439)。对其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两组患儿性别、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红细胞沉降率及IVIG开始使用时间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男性患儿、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及延迟使用IVIG治疗是川崎病并发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例.以内径>3mm为冠状扩张,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不同时间血液常规指标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 【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KD患儿48例,冠状动脉损害组18例,冠状动脉正常组30例,2组按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1周、2周分别检测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进行对比。 【结果】 冠状动脉损害组、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在入院当日或次日分别检测WBC、PLT、CRP、ESR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2周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1周、2周分别检测Hb,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在入院当日或次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1周、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5)。 【结论】 WBC、PLT、CRP、ESR可作为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HCT的变化是评价KD患儿危险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9,(7):887-88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7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对照组(无冠状动脉损害, 124例)与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 152例),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房室内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 FS、 E/A)、 LMCA、LAD、 p RCA。结果两组的LVEF、 F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E/A低于对照组, LMCA、 LAD、pR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监测患儿冠脉动脉损害程度及病情进展与转归情况,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远期心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危险因素与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该院治疗的15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合并CAL的54例患儿设为CAL组,未合并CAL的105例患儿设为NCAL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临床诊断情况、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检测结果。结果 CAL组年龄≤2岁患儿占比、男性患儿占比均高于NCAL组(P0. 05);与NCAL组相比,CAL组Hb水平相对较低,CRP50 mg/L患儿占比相对较高(P0. 05);患儿性别为男性、CRP50 mg/L、Hb水平降低为诱发CAL高危因素(P0. 05); 159例川崎病患儿确诊后均实施了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且针对血小板升高、伴有冠脉损伤者则加以维生素E、双嘧达莫等治疗,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小儿病情已获显著改善。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男性患儿、Hb水平降低、CRP50mg/L,早期诊断并实施科学有效治疗有助于促进患儿病情转归、减少冠脉损伤。  相似文献   

18.
19.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川崎病(KD)的临床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上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01~2011年收治的11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16例患儿中典型90例,不完全2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23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19.83%。结论:川崎病临床症状均非特异性,且表现不一,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临床不典型,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白细胞、CRP、血沉及血小板动态变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冠脉损害发生。男性、发病时年龄小、IKD、发热持续时间长、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用晚、WBC、CRP显著增高与冠脉损害发生有明显关系,必须高度关注,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脉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