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10月在北京医院自然分娩并参加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281例,分别在产后42~60d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和POP-Q评分,分析不同因素对产妇产后POP的影响。结果: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发生POP 134例(47.7%),其中阴道前壁膨出79例(59.0%),阴道后壁膨出26例(19.4%),轻度子宫脱垂29例(21.6%)。多因素分析显示,1与孕期体重增加10kg的产妇相比,体重增加15~19.9kg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显著升高(OR=2.16,95%CI:1.05~3.07);2与分娩时体重指数(BMI)18.5~24.0的产妇相比,BMI≥28的产妇产后发生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10,95%CI:1.02~2.14);3与第一产程3h相比,第一产程3~6h的产妇产后早期发生POP的风险降低(OR=0.09,95%CI:0.03~0.86),但第一产程时间12h时,产后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24,95%CI:1.05~2.45);4与第二产程时间≤1h相比,第二产程1h产后早期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72,95%CI:1.15~3.33)。结论: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早期POP发生率高,与妊娠和生产相关的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围产期盆底知识宣教和训练,做到早期防治,以减少远期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内蒙古乌海市女性患良性乳腺疾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明确高危人群、有效促进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11月以多阶段复合抽样方法抽取乌海市6 553名成年女性,采用自填式健康问卷了解其患病情况,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身高、体重等身体测量,采用t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乌海市成年女性良性乳腺疾病患病率为2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35岁者,35~44岁(OR=2.35,95%CI=1.96~2.82)、45~54岁(OR=2.52,95%CI=2.06~3.09)、55~65岁者(OR=1.78,95%CI=1.34~2.35)患病风险增高;相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高中(OR=1.57,95%CI=1.29~1.91)、大学及以上者(OR=2.90,95%CI=2.39~3.51)患病风险增高;流产史为1次(OR=1.39,95%CI=1.19~1.62)、≥2次(OR=1.56,95%CI=1.32~1.85)者相比无流产史女性患病风险增高;而月经初潮年龄≥14岁(OR=0.79,95%CI=0.68~0.91)、不婚状态(OR=0.42,95%CI=0.29~0.63)可能为保护因素。结论为预防良性乳腺疾病发生,应加强乳腺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缓解妇女压力,降低流产率,并定期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农村女性高血压危险因素以及产次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7—11月整群随机抽取苏州工业园区年龄≥35岁、至少生育1胎的农村女性2 222人,收集人口学以及健康基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产次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结果调查的2 222名农村女性中,产次为1次的女性占64.63%,平均年龄为(54.17±9.73)岁;不调整任何因素的情况下,产次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OR=2.07(95%CI=1.84~2.3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OR=1.10,95%CI=1.08~1.13)、超重/肥胖(OR=2.27,95%CI=1.84~2.80)、高血压家族史(OR=2.21,95%CI=1.77~2.76)、患有糖尿病(OR=2.35,95%CI=1.70~3.26)和血脂异常(OR=1.40,95%CI=1.14~1.72)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整了这些混杂因素后,产次不会增加农村女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OR=0.95,95%CI=0.79~1.14)。结论产次对农村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二孩生育对新生儿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为二孩政策下的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出生的2 479名活产单胎新生儿,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龄二孩生育对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结果适龄产妇和高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地区高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适龄产妇(P0.05)。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正常的初产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经产妇(P0.05),农村地区的初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经产妇(P0.05),孕前偏瘦的经产妇分娩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对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393,95%CI:0.535~3.629;OR=0.925,95%CI:0.498~1.720);经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比初产妇下降了近50%(OR=0.519,95%CI:0.276~0.978),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OR=1.221,95%CI:0.836~1.784)。结论高龄可能会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女性应避免高龄生育;二孩生育的妇女应警惕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常州市武进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老年人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武进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数据,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体检数据完整者65 402例,调查人群Hb平均水平为(134.36±14.57)g/L;贫血患病率为19.31%,男性(16.96%)低于女性(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03,P0.01);随着年龄的增高,贫血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23.84,P0.01);体重偏轻(BMI18.5 kg/m~2)人群贫血患病率高达37.60%,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农村老年人贫血患病率(20.75%)高于城区(1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68,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高,贫血患病的危险程度升高,70~74、75~79、80~84以及≥85岁组患贫血的风险是65~69岁组的1.37、1.78、2.19、2.53倍;女性发生贫血的风险高于男性(OR=1.53,95%CI:1.47~1.60,P0.01);体重偏轻人群贫血患病风险高于体重正常人群(OR=1.78,95%CI:1.65~1.92,P0.01);肾小球滤过率(e GFR)60 ml/(min·1.73m2)人群患贫血风险高于正常组(OR=1.14,95%CI:1.09~1.20,P0.01);农村老年人群贫血患病风险高于城区人群(OR=1.56,95%CI:1.49~1.64,P0.01)。结论武进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率较高,性别、年龄、BMI、肾功能、城乡对贫血患病有明显的影响,应对高龄人群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见危险因素与中国汉族女性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序贯收集病例199例,对照206例。采用IHC法检测乳腺肿瘤组织ER/PR/HER2/Ki-67水平,将病例分为Luminal型、HER2过表达型及Triple-negative型。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常见危险因素与各分子亚型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超重及肥胖(BMI≥25)增加Luminal、Triple-negative型乳腺癌患病风险(ORL=2.58,95%CI:1.35~4.94;ORT=2.98,95%CI:1.20~7.41);初潮年龄早(≤14岁)增加Luminal型乳腺癌患病风险(ORL=1.74,95%CI:1.09~2.80);活产数多(≥2次)及流产次数多(3次)增加Triple-negative型乳腺癌患病风险(ORP=4.00,95%CI:1.76~9.08;ORIA=3.30,95%CI:1.22~8.90)。结论生殖生育因素、BMI对中国汉族女性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病风险的贡献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成年女性盆腔脏器脱垂(POP)状况,分析影响成年女性POP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武汉市2家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成年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盆腔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该人群盆腔脏器脱垂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盆腔脱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发放1169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032份,有效率为88.28%。1032名成年女性年龄22~68岁,平均(45.18±4.39)岁;BMI 17.9~26.8 kg/m^(2),平均(22.51±2.87)kg/m^(2)。共有108例成年女性患有POP,POP患病率为10.4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21.585)、妊娠史(OR=10.139)、分娩史(OR=19.293)、盆腔手术史(OR=5.825)、长期便秘(OR=6.392)、绝经(OR=49.123)是成年女性POP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武汉地区成年女性POP患病率略高,可能受BMI、妊娠史、分娩史、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绝经等因素影响。应据此进行针对性防治,降低武汉地区POP患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陆家嘴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及影响因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上海市陆家嘴社区抽取1 956名≥65岁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骨密度等测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实际调查1 576人,检出骨质疏松症558例,患病率为35.41%;女性患病率为46.89%,高于男性的16.47%(P0.01)。体质指数(BMI)≥18.5 kg/m~2(OR=0.05~0.22)、锻炼(OR=0.12~0.43)和非素食为主(OR=0.34~0.38)是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的保护因素;中心性肥胖(OR=5.19,95%CI:2.60~1.38)和饮酒(OR经常=4.19、OR每天=2.86)是危险因素。BMI≥18.5 kg/m~2(OR=0.33~0.37)、锻炼(OR=0.34~0.57)和非素食为主(OR=0.25~0.59)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的保护因素;糖尿病史(OR=1.45,95%CI:1.09~1.92)和高血压史(OR=1.39,95%CI:1.07~1.82)是危险因素。结论上海市陆家嘴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5.41%,且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控制体重、加强锻炼和非素食为主可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产科相关因素对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女性POP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住院的10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产后通过查阅病例收集孕妇年龄、产程、产次、合并疾病、分娩情况、胎儿体重等基线资料;采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定量检查(POP-Q)诊断患者POP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研究孕妇POP的发生因素。结果孕妇产后POP的发生率为47.57%,前壁脱垂30例(61.22%),后壁脱垂9例(18.37%),子宫脱垂10例(20.4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第二产程越长(OR=1.605)、阴道分娩(OR=3.684)、孕期体重指数(BMI)较高(OR=1.836)及胎儿体重较高(OR=2.542)是孕妇发生POP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妇产后POP的发生率较高,孕妇第二产程越长、孕期BMI越高、胎儿体重越大是孕妇PO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圳市育龄女性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的关联。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中TSH水平升高者占3.4%;体重过低(BMI<18.5kg/m2)和超重/肥胖(BMI≥24.0kg/m2)者分别占20.0%和12.0%。多因素分析显示,与TSH水平正常组相比,TSH水平升高组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29%(OR=1.29,95%CI 1.20~1.38),体重过低的风险降低13%(OR=0.87,95%CI 0.82~0.93)。结论: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增大有关,将TSH水平控制在适当范围,可能会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湖北省居民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18~75岁湖北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膳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湖北省男性和女性居民均得到6种膳食模式。男性患糖尿病的危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OR=2.101,95%CI:1.132~3.893);超重及肥胖男性的糖尿病患病危险是正常体重男性的2.798倍(OR=2.798,95%CI:1.011~7.207);脂肪供能比35%以上的男性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是脂肪供能比25%以下男性的4.498倍(OR=4.498,95%CI:1.121~18.186);高血压男性发生糖尿病危险是非高血压男性的3.581倍(OR=3.581,95%CI:1.286~9.970);畜肉水果模式第4四分位数男性糖尿病患病危险是第1四分位数男性的8.284倍(OR=8.284,95%CI:1.688~40.612)。女性患糖尿病的危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OR=3.704,95%CI:1.352~10.122);脂肪供能比35%以上的女性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是脂肪供能比25%以下女性的1.637倍(OR=1.637,95%CI:1.021~3.869);畜肉速食模式第3四分位和第1四分位数相比(OR=7.500,95%CI:1.959~58.602),第4四分位和第1四分位数相比(OR=7.561,95%CI:1.673~45.230)。结论改变不合理的膳食模式,控制体重和血压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胎妊娠孕妇孕期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0月在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足月单胎活产的糖代谢正常孕妇3 8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美国医学研究院(IOM)2009年制定的不同孕前体质指数(BMI)标准分为3组:以BMI18.5 kg/m2定义为低BMI组;BMI18.5~24.9 kg/m2定义为正常BMI组;BMI≥25.0 kg/m2定义为高BMI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4 000 g为巨大儿;出生体质量2 500 g为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体质量2 500~4 000 g为正常出生体质量儿;以正常出生体质量2 500~4 000 g为适宜出生体质量。对各组孕妇资料进行统一录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组孕妇中,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均较低,其中低BMI组的发生率最高为2.39%,明显高于正常BMI组的0.70%(P0.01)。而三组中巨大儿的发生率却随着孕前BMI的增加而升高,其中高BMI组最高为8.87%,明显高于正常BMI组和低BMI组(P均0.01)。将2 500~4 000 g作为适宜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通过百分位法计算出孕前低BMI、正常BMI及高BMI孕妇的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分别为13.5~18.0 kg、12.5~16.5 kg和8.5~14.0 kg。以此范围为标准,将3 892例孕妇分为低于范围组、符合范围组和高于范围组,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母婴并发症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低于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的孕妇分娩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风险有升高趋势(OR=2.86,95%CI为1.79~4.54,P=0.022),符合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组的孕妇剖宫产风险降低(OR=0.09,95%CI为0.04~0.20,P0.01),高于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组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升高(OR=4.81,95%CI为1.95~11.87,P0.01),剖宫产风险升高(OR=8.83,95%CI为2.76~28.25,P0.01),分娩巨大儿的风险也有所升高(OR=9.01,95%CI为1.01~81.76,P0.05)。结论我国单胎妊娠妇女孕前BMI18.5 kg/m2者孕期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为13.5~18.0 kg,孕前BMI为18.5~24.9 kg/m2者孕期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为12.5~16.5 kg,孕前BMI≥25.0 kg/m2者孕期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为8.5~14.0 k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尿酸与体重指数(BMI)交互作用对苗族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贵州省30~79岁苗族居民中进行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共4 672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BMI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通过计算交互作用的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协同指数(S)、纯因子归因交互作用百分比(AP×AB)%,来评估相加交互作用。结果 本研究中MS的检出率为20.17%、高尿酸的检出率为25.09%、BMI≥24检出率为59.85%。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与非高尿酸者相比、高尿酸者患MS风险的OR=2.640,95%CI:2.251~3.097(P<0.001)。BMI≥24与MS的患病风险相关(OR=8.430,95%CI:6.738~10.560,P<0.001),但二者对MS无相乘交互作用(OR=0.754,95%CI:0.476~1.194,P=0.228)。在相加交互作用分析中,高尿酸合并BMI≥24者的患病风险OR=18.976,95%CI:13.995~25.730(P<0.001),高于只有高尿酸或者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父母亲生育年龄等围孕期因素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期间就诊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且被诊断为ASD 的2~6岁儿童(病例组, n=104), 对照为同期就诊于上海静安寺街道/上海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6岁非ASD儿童(对照组, n=14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亲年龄等围孕期因素与儿童ASD间的关联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生育年龄≥35岁(OR=3.65, 95%CI=1.19~11.15, P=0.023)、父母亲孕前或孕期患病(OR=3.34, 95%CI=1.41~7.94, P=0.006)以及儿童性别为男孩(OR=5.84, 95%CI=2.98~11.44, P<0.001)与儿童ASD患病风险增加相关。父亲生育年龄≥35岁的男童比父亲生育年龄<35 岁的男童、父亲生育年龄≥35岁的女童患ASD的风险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P=0.006)。结论父亲生育年龄与儿童ASD患病风险相关, 且男童中的作用可能更明显, 但需要前瞻性、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不同辅助生殖技术对新生儿发生出生低体重的风险性。方法根据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10-2011年的出生队列,选取5 511例正常体重儿和443例出生低体重儿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自然受孕相比,母亲通过IVF助孕分娩出生低体重儿的有较高风险(OR=1.75,95%CI:1.15~2.66);而通过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技术会降低出生该风险(OR=0.55,95%CI:0.33~0.91);其他辅助生殖技术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 IVF-ET技术可以增加新生儿出生低体重的风险性,因此,对该类婴儿因加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成人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采用腰围(WC)、体质指数(BMI)综合评价中国18~69岁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 利用200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样本人数,采用多级抽样方法抽取18~69岁成年人30 686人,采用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方法收集数据,比较各BMI组别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结果 体质指数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6.1%,32.0%和49.2%;女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5%,28.2%和41.5%;除男性肥胖组外,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同组内的正常腰围人数(P<0.01);调整混杂因素(年龄、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和锻炼等)后,与正常腰围人群比较,各BMI组别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患病的OR值分别为1.9(95%CI=1.6~2.3),1.6(95%CI=1.3~1.9),1.6(95%CI=0.7~3.7);女性患高血压患病OR值分别为1.5(95%CI=1.3~1.8),1.4(95%CI=0.2~1.6),2.5(95%CI=1.2~5.2).结论 中心性肥胖者与正常腰围者比较具有更高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人体测量参数对2型糖尿病( T2DM)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体检中心参与体检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37例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T2DM患病筛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 WC )、臀围,计算体质指数( BMI )、腰臀比( WHR )和腰围身高比( WHtR );采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T2DM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有20.3%的调查对象患T2DM;随着BMI(χ2=9.64,P=0.008)、WC(χ2=8.99,P=0.010)、WHR(χ2=18.78,P<0.001)和WHtR(χ2=10.97,P<0.001)反映肥胖程度的增加,T2DM患病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年龄差异之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BMI≥28kg/m2( OR=2.61,95%CI:1.22~5.56)和WHR≥0.85(OR=2.35,95%CI:1.43~3.88)与T2DM的发生相关。 ROC测定结果显示,4项指标单独用于预测血糖异常状况的效果均不理想,WHR和WHtR相对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和0.64,BMI最差,为0.60。结论腹型肥胖指标WHR和WHtR对围绝经期女性T2DM的预测价值优于BMI和WC,其为该时期女性T2DM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了合适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体质指数(BMI)、腰围(WC)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系,为中山市居民制定适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8—12月采用多阶段的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24个镇区的6 150名成年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指标测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χ~2检验、偏相关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2.9%、10.4%和40.4%。不同BMI、WC组间血压、血糖和血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的影响后发现,BMI、WC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BMI和WC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风险上升,BMI≥28.0 kg/m2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分别是BMI 18.5~24.0 kg/m2组的4.899倍(OR=4.899,95%CI:4.056~5.918)、3.237倍(OR=3.237,95%CI:2.540~4.126)和2.483倍(OR=2.483,95%CI:2.098~2.937);WC≥90.0 cm组3种慢性病患病风险分别是WC 75.0~83.0 cm组的3.729倍(OR=3.729,95%CI:3.096~4.492)、3.582倍(OR=3.582,95%CI:2.763~4.642)和2.375倍(OR=2.375,95%CI:2.039~2.76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和WC每增加1个标准差,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121.1%和88.2%(OR值分别为2.211、1.882),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84.0%、83.6%(OR值分别为1.840、1.836),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增加69.7%、58.5%(OR值分别为1.697、1.58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山市成人BMI、WC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建议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合理、健康、规律饮食,增强体育锻炼,保持理想体重,从而有效降低慢性病患病带来的疾病负担,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老年人群体质指数(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老年人体重管理和肥胖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1 140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男性511名,女性629名,年龄60岁,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并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3种疾病中的1种及以上定义为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亚洲人群BMI分类标准,将调查对象分为低体重(BMI18.5 kg/m_2),体重正常(18.5kg/m_2≤BMI≤22.9 kg/m_2),超重(23.0 kg/m_2≤BMI≤24.9 kg/m_2),肥胖I级(25.0 kg/m_2≤BMI≤29.9 kg/m_2)和肥胖II级(BMI≥30.0 kg/m_2)。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老年人群中,男性、女性至少有1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分别为62.8%和7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肌力、吸烟、饮酒、运动锻炼、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后,与正常体重者相比,低体重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OR值为1.57(95%CI:1.09~2.26),超重、肥胖I级和肥胖II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1.49(95%CI:0.94~2.02)、3.21(95%CI:2.28~4.52)和4.12(95%CI:2.23~7.60)。结论老年人群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之间存在"U"形关系。低体重的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