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了解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后复查的100例妇女,产后42 d对妇女进行盆底疾病筛查,并采用PFDI-20、PFIQ-7和PISQ-12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是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分为PFD组32例和非PFD组68例。结果100例产后42 d复查妇女中共检出PFD患者32例,发生率为32.00%。PFD组的PFDI-20评分、PFIQ-7评分和PISQ-12评分均较非PFD组低(P<0.01)。PFD发病与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体重指数有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及分娩方式是产后PFD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妊娠期健康宣教,增强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以预防产后PFD,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生产妇女盆底肌损伤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旨在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进行产后复查的6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及住院病历资料对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及分娩情况进行分析,并检测盆底肌力,分析损伤情况。结合病历资料及问卷调查,对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通过对640例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阴道触诊和盆底功能的筛查,结果显示:盆底肌力正常的产妇175例(27.34%),肌力异常的产妇465例(72.66%),尿失禁173例(27.03%),盆腔脏器脱垂278例(43.44%)。其中,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465例(72.66%)、盆底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异常396例(61.88%);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93例(77.03%)、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27例(66.72%),阴道动态压力异常489例(76.41%)。将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有关的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加、文化程度、会阴裂伤6个变量引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分娩产次多、孕期体质量增加多、巨大儿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显著相关(P0.05,OR=8.518、1.713、1.032、1.142)。结论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盆底肌损伤与分娩方式、产次、孕期体质量增加、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在早期进行预防治疗,减少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查2 641例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为预防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进行产后体检的2 64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检查盆底功能,统计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情况及肌力异常情况。结果 2 641例产妇中,PFD 1 266例(47.9%)。随着产妇年龄增大,产妇肌力异常、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经产妇、分娩时新生儿为巨大儿的产妇肌力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初产妇、分娩时新生儿为非巨大儿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进行筛查对PFD的诊断和促进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产后抑郁症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病因,明确护理工作中对抑郁症及盆底功能障碍预防与干预的侧重点。方法随访2015年6月-2016年12月该院正常产的268例产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收集抑郁指数(DI)及盆底肌力级别(PFMS)。结果对DI而言,文化程度和分娩次数因素下的各层级间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PFMS而言,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情况、分娩次数、产前体质量指数(BMI)、胎儿体质量均对PMFS的数值具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文化程度及分娩次数具有较高相关性,且DI与文化程度及分娩次数均呈负相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情况、分娩次数、产前BMI、胎儿体质量均具有相关性。年龄越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风险越低。多次分娩及过重的胎儿体质量可致盆底肌肉功能显著减退。产前BMI处于正常水平者,盆底功能异常风险更低。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低文化程度与收入产妇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月收入不高、分娩次数较多、产前BMI异常、胎儿体质量过大的患者盆底肌肉锻炼的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引起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自编)、手诊检查、盆底肌力检测,选择产后42d在和平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单胎初产妇58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9例为阴道分娩组(对照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为48.12%,348例为剖宫产组(观察组)发生率为37.9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产妇既往体重指数超出正常范围以及有漏尿、脏器脱垂者的盆底肌力与各种表现正常的产妇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均可使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剖宫产的影响小于阴道分娩。产后发生盆底肌力异常的危险因素有分娩方式、体质指数等。产妇体质指数越高,其盆底肌力相应越差。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漏尿、脱垂膨出、慢性盆腔痛)的产妇,其盆底肌力相应越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再生育女性产后6-8周盆底电生理功能的检测,探索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促进再生育女性孕期指导及产后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00例再生育女性,按照两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孕期体重(kg)增长、产前体重指数(BMI)、再次分娩年龄分组,比较组间静息、快肌及慢肌阶段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结果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越大,产妇盆底Ⅱ类肌纤维的收缩能力越差(P0.05),不同的分娩方式对盆底肌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两次顺产的产妇其Ⅰ、Ⅱ肌纤维的受损程度均大于两次剖宫产的产妇(P0.01),而孕期增重过度则会导致盆底肌张力过高(P0.05)。可见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孕期增重均是影响再生育女性盆底功能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再生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需及时评估及治疗。同时应当加强再生育女性的孕期管理,提供合理的营养指导,减少孕期肥胖及巨大儿的发生,有效降低产后盆底功能的受损程度,减少产后PF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分娩后60天内出现PFD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分娩后检查正常的妇女2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存在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平均年龄(31.8±2.9)岁显著大于对照组平均年龄(27.6±3.4)岁(P<0.05);研究组患者的孕期体质量增加≥20 kg(49.43%)、孕期及既往糖尿病率9.20%、便秘史26.44%、分娩时加腹压率19.54%、会阴侧切率40.23%、阴道分娩率67.82%、新生儿体重≥4 kg(20.6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快速收缩值(25.98±10.37)v、持续收缩值(22.07±7.74)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FD妇女的盆底功能肌肉收缩力较正常妇女明显降低,PFD的发生可能和产妇的孕期体质量过度增加、孕期及既往糖尿病、便秘史、分娩时加腹压、会阴侧切、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妇女二胎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和神经的影响已凸现出社会卫生经济学问题,使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发病率有所升高。本文就高龄妇女妊娠和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产后早期最佳治疗时机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及电刺激等盆底康复治疗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和产妇树立个体化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观念,改善早期PFD的症状,防治远期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egel训练及盆底电刺激对产妇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昆山市妇幼保健所产后检查的299例顺产经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其中152例(实验组)在初产后均进行了Kegel训练加盆底电刺激,在两次产后分别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及进行盆底肌综合肌力检测;147例(对照组)在初产后未干预,在第2次产后评估PFD及进行盆底肌综合肌力检测。分析两组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及手测盆底肌综合肌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第1、2次产后PFD发生率分别为55.26%、5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盆底肌综合肌力3级,分别占89.47%、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对照组产妇第2次产后发生PFD(58.55%、83.67%)、盆底肌综合肌力3级(78.95%、91.16%)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顺产后进行Kegel训练及盆底电刺激的产妇经产后PFD的发生率减少、盆底肌综合肌力好,该方法对顺产产妇盆底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