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并研究。方法:将在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接受治疗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置为对照组,院前急诊护理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选取自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将其设置为试验组,个性化护理作为试验组院前急诊护理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的总有效为90.8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为64.29%,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采用个性化护理的出诊时间(48.9±15.8)、急救时间(19.8±5.6)、入院时间(2.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78.4±19.6)、(42.7±9.8)、(3.4±0.9),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的临床效果显著,过程安全可靠,获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45-14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接受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患者的接诊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个性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及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结果 个性组患者的出诊时间(49.1±15.8)s、急救时间(19.2±5.7)min、入院时间(2.15±0.31)h均短于常规组的出诊时间(94.2±21.7)s、急救时间(38.6±6.1)min、入院时间(3.03±0.37)h,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个性组患者的诊断率97.7%、转运成功率100.0%和急救的成功率95.3%均优于常规组诊断率83.7%、转运成功率86.0%和急救的成功率81.4%,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接受院前个性化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出诊时间、入院时间,提高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实施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枝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在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常规院前急诊护理,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均长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转运成功率为88.89%、急救成功率为86.67%,分别低于观察组的100.00%、95.56%(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2.31%,低于观察组的100.00%(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方案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一2014年5月到我院接受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9例,其中50例患者只接受常规救治(对照组),49例患者常规处理之前接受院前急诊护理(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急救诊断率、抢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诊护理方案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提高急救诊断率、抢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效果.方法:取某一时间段该院接收到准备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06例.均分2组,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展开常规护理抢救方法和急诊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评估病情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以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抢救成功率,观察组两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抢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期间,实行急诊护理模式,对缩短患者抢救时间与病情评估的时间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在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方面有着促进性的作用,满足患者临床护理需求,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0):157-159+163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 年8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 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 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转运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为(1.01±0.19)min、心电图检查时间为(4.03±0.28)min、急诊抢救时间为(38.69±4.21)min 及转运时间为(57.78±6.72)min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具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服务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本院实施院前急救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个性化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常规进行急诊护理,个性化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急诊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效率、住院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个性化组接诊至急救车出车时间(6.06±1.69)min、院前急救时间(17.35±4.69)min均显著少于常规组(9.02±2.75)min、(22.36±4.5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住院时间(15.39±5.67)d显著少于常规组(20.36±4.9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救治成功率(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服务,可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效果,提高患者后续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应用O’Rourke等[1]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ECG诊断标准,分析发病6小时内AMI患者的首次ECG,探讨该标准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993年3月~1997年12月发病6小时内经急诊或院前抢救收治、符合WHO诊断标准的53例AMI患者首次ECG,其中男性4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8.4±12.3岁。发病至首次ECG时间为5分钟~6小时,中位数时间为120分钟。心肌梗死部位:单壁39例(下壁27例,前间壁7例,前壁2例,广泛前壁3例),多壁13例,心内膜下1例。 2.ECG判读:对每份ECG逐一导联测量、记录QRS波形态、Q波宽度(ms)和深度(mm)以及ST段抬高和/或降低幅度(mm)。AMI判定标准:①相邻的ECG导联ST段抬高≥1mm(V1~V3≥2mm);②至少一个导联有对应性的ST段压低≥0.5mm;③坏死性Q波。 3.统计学处理:统计ECG各项诊断标准的阳性率以及各诊断标准联用诊断AMI的敏感性,采用χ2检验。 相似文献
10.
《河南医学研究》2018,(3)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康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分诊、急诊停留及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康复过程中疼痛持续、住院及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可提高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疼痛持续时间,促进其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吉林医学》2017,(2)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院前急救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吸氧、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休息、皮下注射吗啡止痛等基础性急救,对照组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两组治疗周期为3 d,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除颤次数及住院天数,并进行血气指标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Pa O2、Pa CO2等动脉血气指标值均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尤为显著,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除颤次数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胺碘酮为急救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及临床症状,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康医学》2019,(17)
目的:观察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效率、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及死亡率、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的分诊评估、心电图检查、静脉采血、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及总耗时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死亡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护理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率,改善生命体征和预后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评估分析原有的急救护理流程,找出其存在的瓶颈问题,对其不合理的流程进行优化。比较流程再造前后的首诊至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完成心电图至激活导管室时间、到达医院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首诊至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完成心电图至激活导管室时间、到达医院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可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缺血而引发局部急性坏死.心肌梗死会引起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和猝死,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送到医院之前已病死,心肌梗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来,由于医学科学的进步,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得到迅速发展,病死率下降,患者的康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优质急救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12月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给予优质急救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护理质量、抢救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救护,观察组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救护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护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救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救护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