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超声检查颈部血管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7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及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检者83例(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岳虹 《西部医学》2017,29(4):494-498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数量、形态及血流参数;选取同期72例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检出率为3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9%(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1.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6.1%(2=37.707,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80例,其中43例为单发斑块,37例为多发斑块。缺血性脑卒中面积越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越高(2=12.145,P<0.05);且颈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低于对照组(t=21.181,P<0.05),而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t=3.718, 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较高,颈动脉超声的血流参数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及最大剪切率(SR),分析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以及高血压1、2、3级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SV、SR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血压1、2、3级亚组之间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PSV、SR进一步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比。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49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下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加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总动脉内径值及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 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有斑块组49例和无斑块组17例.分别检查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斑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压、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OR=3.53,P=0.036)和高舒张压(OR=1.17,P=0.01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C-反应蛋白和舒张血压增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晔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105-10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超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CAD)、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及最大剪切率(SR),分析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以及高血压1、2、3级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PSV、SR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1、2、3级亚组之间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PSV、SR则逐渐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成正比关系。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7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3例无高血压、无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史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平均速度、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5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3%.患病组颈动脉IMT[(1.25±0.33)mml和对照组IMT(0.62±0.15)m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腩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预防老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栗莉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189-19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合并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门诊的代谢综合征(MS)合并脑卒中患者50例,单纯脑卒中患者48例,健康患者50例。对其进行病史询问,测量代谢相关指标,静脉血检测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等,并对所有入选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血流峰值、阻力指数及斑块数量,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MS合并脑卒中、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MS合并脑卒中组在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及冠心病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MS合并脑卒中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数量明显高于单纯脑卒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S合并脑卒中、IMT、SBP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合并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超声检测血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超声检测维持性血透(MHD)患者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影响因素。方法75例MHD患者。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斑块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HD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49.33%。好发于颈总动脉窦部及主干。与斑块阴性组患者相比,阳性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增大(P=0.01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P〈0.001)。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提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d)明显降低(P=0.001),阻力指数(RI)明显升高(P=0.004),搏动指数(PI)升高(P=0.037),剪切率(SR)降低(P=0.023)。两组年龄、收缩压、血浆前白蛋白、血磷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斑块阳性组的KT/V值低于阴性组(P=0.02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收缩压(β=0.097,P=0.037)和高血磷水平(β=2.800,P=0.049)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与高收缩压和高血磷密切相关,其血流动力学基础特征在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流流速减慢,剪切应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与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不孕、流产中的作用及二者关系,进一步 揭示不孕、流产的病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345例不孕、流产妇女血清中的AsAb与 EMAb,按AsAb检测结果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EMAb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 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16.67%和19.51%,而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43.64%和42.86%,显著高于 AsAb(-)组(P<0.01,P<0.05)。继发不孕妇女中AsAb(-)组EMAb阳性率为18.18%,AsAb(+)组EMAb阳性率 为32.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0.01>P>0.05)。结论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因个体免疫反应差异使某些 人易对体内、外物质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从而导致不孕或流产。  相似文献   

12.
本题选择N,N′-二甲基亚硝基脲(DMNU),N,N′-二乙基亚硝基脲(DENU),及其类似物N,N′-二甲基亚硝基硫脲(DMNTU)、N,N′-二乙基亚硝基硫脲(DENTU)为代表,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水解反应速度、脂溶性(HPLC的logk′值)、水解产物和致突变能力。证明了硫脲的脂溶性大于脲的脂溶性。DMNTU对TA100菌株的致突变能力最强,其它较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黄疸及睡眠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水疗联合抚触组)50例,对照组(单纯沫浴组)50例。①测定两组10日、28日的体重、身长、上臂围;②观察记录胎便转黄时间,测定皿清胆红素;③记录24h睡眠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10日、28日体重、身长、上臂同增长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5日时,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睡眠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水疗联合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能加速胎粪的早排出,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原理,以及DNA-蛋白质与中医心肾关系的认识,通过分析中西医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心肾不交"与"基因-蛋白质失联"有诸多吻合之处。认为两者相互印证、互补长短、相得益彰的深入研究,将会使中医交通心肾方法与方药得到更多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胞外体(exosomes)是由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直径30~100nm的膜性小囊泡,内含来源细胞的mRNA、miRNA和蛋白质等成分,能反映来源细胞的生物学信息,可能成为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Exosomes在信号转导、诱导机体抗肿瘤和免疫耐受等方面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并已成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尿液exosomes与肾脏生理功能及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文章就exosomes的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分离纯化及其在肾脏疾病方面的标志物作用和治疗价值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梅毒的流行、预防和各期的治疗及胎传梅毒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大鼠/小鼠证候及辨证论治方法学的探索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鼠/小鼠四诊和辨证方法的提出与创建,大鼠/小鼠计量化辨证方法的建立,荷瘤小鼠证候发生和演变的揭示,大鼠/小鼠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的研究,荷瘤小鼠个体化辨证论治及计量化疗效评价,以及不同证候荷瘤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基因转录与剪接的特征等方面,总结项目组长期以来所提出的系列假说及开展的大量研发工作,对所解决的学术问题,以及该领域存在问题、前沿和发展趋势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疟疾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疟疾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有助于了解当地居民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综述了疟疾相关知信行调查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结合古典文献研究,从对体表循经按压产生的经络反应,腧穴反应,切脉诊反应,切脉诊络、切脉诊络,辨证归纳,辨位归经几个方面论述了经络学说与中医临床诊断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各科的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