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临床特征,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生产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4 397例中随机选取100例再次剖宫产的患者为观察组;选取行阴道分娩的10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依据剖宫产指征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对照组依据阴道分娩指征行阴道分娩。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情况以及总发生率发生情况;比较新生儿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生产时出血量(420.5±18.5)ml,高于对照组的(209.2±15.3)ml,产后出血量(480.3±27.4)ml,高于对照组的(304.9±17.2)ml,观察组住院时间(7.6±1.2)d,多于对照组的(4.3±0.8)d,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55.9±16.1)h,多于对照组(40.5±12.8)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湿肺率(14.0%)高于对照组(3.7%),观察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29.0%)高于对照组(1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分娩生产时以及产后出血量多,住院时间和恶露持续时间长,手术风险高,新生儿湿肺率高,产妇并发症发生率高。在严格掌握指征的前提下,选择阴道分娩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进行剖宫产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100例行剖宫产的二次妊娠产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50例瘢痕子宫产妇(观察组)、50例非瘢痕子宫产妇(对照组),将两组产妇手术指标、新生儿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等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恶露时间与分娩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出血量≥240mL、瘢痕子宫形成距二次妊娠<24个月为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妊娠产妇中,有瘢痕子宫问题的产妇不仅实施剖宫产手术需要更长时间,造成更多出血,而且术后的并发症风险更高,新生儿状况可能更差,母婴健康与安全需要更加重视,而二次妊娠时间距瘢痕形成时间较短、产前出血量较多等属于产妇并发症多发的危险因素,需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吴花梅 《医疗装备》2020,(5):134-135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采用经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医院收取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98名,随机分为研究A组和研究B组,各49名,选取医院同期收取的非瘢痕子宫产妇50名作为对照组。研究A组接受阴道分娩,研究B组接受剖宫产分娩,对照组接受阴道分娩,比较3组分娩情况。结果研究A组住院时间短于研究B组,产后出血量及住院费均少于研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和研究B组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住院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B组新生儿体重均高于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研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采用经阴道分娩,可确保产妇良好妊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和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围产结局,为临床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产妇临床资料,其中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58例为观察组,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62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围产结局和分娩后恢复效果,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妇手术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中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及脐带绕颈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程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中出血、住院时间及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其中胎膜早破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产妇产中出血、住院时间及产后恶露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剖宫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较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显著增加。阴道分娩有助于产妇术后早期恢复,阴道试产有助于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3月分娩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237例、阴道分娩组83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发热例数、住院时间及总费用。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感染情况。比较首次剖宫产与再次剖宫产开剖至胎儿娩出时间、产时出血量及术后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剖宫产组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总费用[(359.8±19.7)ml、(7.5±2.0)d、(6 037±872)元]均高于阴道分娩组[(226.2±18.0)ml、(4.3±1.2)d、(2 557±189)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剖宫产组产后发热发生率为6.33%,高于阴道分娩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再次剖宫产开剖至胎儿娩出时间、产时出血量[(15.0±2.7)min、(351±21)ml]均高于首次剖宫产[(10.4±1.7)min、(279±1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剖宫产严重粘连发生率为0.31%;再次剖宫产为17.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非有剖宫产指征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应选择阴道分娩,以减少产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费用,减少切口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评估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瘢痕子宫妊娠分娩产妇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再次分娩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自然分娩和对照组(153例)剖宫产;观察并比较两组间术中、术后产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住院费用及产时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1,χ~2=5.384、11.183,t=17.384、12.382,均P0.05);两组产妇分娩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湿肺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院意义(t=0.435,χ~2=0.432、0.353,t=0.144,均P0.05)。结论在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选择自然分娩安全、可靠,较剖宫产更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来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瘢痕子宫产妇100例及同期时间来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非瘢痕子宫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前者作为研究组,后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出血量、恶露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恶露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应给予产妇更合适的分娩建议,降低危险系数,保障产妇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73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 454例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并比较两组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构成,术中及术后情况,并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及不同手术间隔时间对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研究组其总手术时间、分娩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的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盆腹腔的粘连、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和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横切口组盆腹腔粘连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纵切口组(P<0.05),而胎盘植入、前置胎盘和子宫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剖宫产术后与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3年者较间隔>3年者更易发生子宫破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非瘢痕子宫剖宫产者高,临床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产妇加强宣教,鼓励产妇选择阴道分娩,进而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9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我院9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初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行剖宫产手术,比较两组的平均出血量,分析产后出血原因。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宫缩乏力、盆腔粘连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软产道裂伤发生率、胎盘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宫缩乏力、盆腔粘连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宫缩乏力、盆腔粘连,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与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对再次妊娠剖宫产术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临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分娩的66例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产妇为观察组,另外选取66例初次妊娠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3%,对照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分娩时间均较对照组长,手术中的出血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高,初次剖宫产手术方式影响二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二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产妇在再次剖宫产分娩的临床中需要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选择不同剖宫产术式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辽阳某医院收治的98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时选择的剖宫产术式分为研究组(n=56)与对照组(n=42)。研究组产妇选择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照组产妇选择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比2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2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产妇产时出血量为(210.36±48.46)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73.94±39.7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手术时间、导尿管保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能够减少产妇产时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导尿管保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有效降低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生儿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合并子宫瘢痕憩室对再生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广元市中医医院分娩的82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合并子宫瘢痕憩室孕妇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期分娩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64例为对照组,记录孕妇末次超声子宫下段肌层厚度、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孕周、产后大出血、剖宫产情况等指标,分析子宫下段异常因素。结果研究组孕妇再次剖宫产80例,经阴道成功生产2例,再次剖宫产率97.56%,对照组孕妇再次剖宫产62例,经阴道成功生产2例,再次剖宫产率96.88%(P0.05);研究组孕妇末次超声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和妊娠天数均小于对照组孕妇,子宫下段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大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孕周37周、34~36~(+6)周、34周再次剖宫产率分别为86.25%、8.75%、3.75%,对照组孕妇相同孕周再次剖宫产率为67.74%、22.58%、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憩室组和小憩室组孕妇手术中子宫下段异常率分别为33.33%、19.51%,均高于对照组孕妇(12.90%)(P0.05);憩室类型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为子宫下段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合并子宫瘢痕憩室患者较单纯的瘢痕子宫患者再妊娠时子宫下段异常发生率高,妊娠时间短,再次剖宫产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出血情况。方法对2013年1—12月再次行剖宫产的瘢痕子宫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行剖宫产的非瘢痕子宫产妇3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至术毕时间、剖宫产总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为剖宫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者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产妇及新生儿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两种分娩方式适用性。方法选择笔者医院162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分娩组(n=83)和阴道分娩组(n=79)。比较剖两组的产后出血量和发热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和发热发生率显著低于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和感染率与剖宫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可降低瘢痕子宫产妇的并发症,但选择前必须综合分析产妇和胎儿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菲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9月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9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36~40周彩超测量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分为下段菲薄组(≤3 mm)47例和下段正常组(>3 mm)50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非瘢痕子宫健康孕妇50例为对照组。观察3组孕妇母婴情况。结果 3组阴道分娩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孕妇分娩方式分别将下段菲薄组和下段正常组分为A(阴道分娩)、B(剖宫产)两个亚组,两组A亚组孕妇住院天数、产后24 h出血量、产褥感染例数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明显优于同组B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A亚组母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亚组与对照组孕妇住院天数、产后24 h出血量、产褥感染例数、产道损伤、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孕妇经阴道分娩相比于剖宫产在产后恢复与新生儿评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子宫下段菲薄的瘢痕子宫并非阴道分娩的禁忌证,在严格掌握阴道分娩指征的情况下应给予产妇阴道试产机会,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杨蓓蕾 《中国妇幼保健》2018,(24):5716-571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在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6年中国核工业北京401医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10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剖宫产分娩,观察组采用阴道分娩,记录两组产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住院时间及妊娠结局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程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时出血量、产后2h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子宫破裂及产褥感染发生率为6.00%与对照组1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子宫再次妊娠患者采用剖宫产、阴道分娩均能顺利完成分娩,但是阴道分娩安全性更高,有助于提高妊娠结局,临床应根据每一位产妇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卡孕栓用于预防和治疗瘢痕子宫产妇行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使用价值,以期为卡孕栓的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组的方法将700例再次妊娠后行剖宫产术的瘢痕子宫产妇分为卡孕栓组471例和对照组229例,卡孕栓组在剖宫产术后阴道探查后立即予卡孕栓1 mg直肠给药,对照组未使用卡孕栓。结果卡孕栓组产妇术后2 h内出血量(76.72±32.52)ml,对照组产妇术后2 h内出血量(101.40±50.18)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卡孕栓组产妇术后2~24 h出血量(127.73±93.86)ml,对照组产妇术后2~24 h出血量(187.99±109.48)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卡孕栓组产妇术后血红蛋白(Hb)浓度降低量(6.92±8.23)g/L,对照组产妇术后Hb浓度降低量(9.08±8.68)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卡孕栓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选择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11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情况,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分娩结局(包括住院天数、平均出血量、初次母乳喂养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0例产妇中有38例阴道分娩、72例剖宫产分娩(包括19例阴道试产失败转为剖宫产)。阴道分娩组产妇住院天数、平均出血量、初次母乳喂养时间均小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应该在密切监测产程、严格掌握经阴道分娩指征的前提下进行,经阴道分娩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瘢痕子宫再次阴道分娩孕妇根据分娩指征分为观察组(阴道分娩)与对照组(剖宫产),各为30例,观察两组患者产程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严格掌握阴道试产指征的条件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采用阴道分娩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剖宫产缝合方式对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365例择期行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产妇剖宫产切口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对照组产妇剖宫产切口采用单层连续缝合。比较两组产妇憩室肌层厚度、憩室形成例数、憩室容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憩室形成率(3.83%)与憩室容积[(0.36±0.12)mL]低于对照组[9.34%,(0.49±0.09)mL],憩室肌层厚度[(7.63±1.92)mm]高于对照组[(5.48±2.5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连续缝合有利于剖宫产切口愈合,瘢痕憩室程度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