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孕妇自然病程下不同孕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载量的动态变化及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7例HBV-DNA阳性的CHB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孕早期(T1期)、孕中期(T2期)、孕晚期(T3期)采血,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血清标志物指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自然病程下的CHB孕妇,其HBV-DNA的复制水平增加,在T1期、T2期、T3期呈升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不同孕期CHB孕妇血清中的肝功能检测指标进行比较,仅发现AST、GGT较对照组异常升高,且随孕期的增加不断升高,伴随妊娠全过程(P均0.05)。对各个孕期HBV-DNA载量与肝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BV病毒载量的高低与肝功能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1)自然病程下的CHB孕妇HBV-DNA载量呈升高趋势。对于不接受治疗的CHB孕妇,应加强随访,控制母婴传播的风险。(2)HBV-DNA阳性CHB孕妇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一定程度肝细胞的损害。(3)HBV-DNA载量与肝功能指标并无显著相关性,不能以病毒载量的高低判断肝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阳性产妇产后脐带血及乳汁HBV-DNA载量,探讨胎儿宫内感染HBV及乳汁携带HBV与产妇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选取在产科住院分娩的HBV-DNA阳性产妇149例,采用FQ-PCR方法检测产妇产前血清、产后脐带血和乳汁HBV-DNA载量。结果①选择有HBV感染史产妇304例中149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49.01%(149/304);②149例HBV-DNA阳性产妇胎儿宫内感染为42.95%;HBV-DNA阳性孕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71.14%)显著高于脐血(42.95%)(P<0.01);HBV-DNA≥1×105组脐带血、初乳及满月乳中HBV-DNA阳性率(61.29%、82.80%、100.00%)显著高于1×103≤HBV-DNA<1×105组(12.50%、51.79%、75.00%)(P<0.01);满月乳中HBV-DNA阳性率(90.60%)显著高于初乳(71.14%)(P<0.01)。结论 HBV-DNA阳性孕妇胎儿HBV的宫内感染率及乳汁中携带HBV的阳性率高,与孕妇血清HBV-DNA载量正相关,阻断HBV的宫内感染及减少乳汁携带HBV者,必须有效的降低孕妇血中的HBV-DNA载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HBV复制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PBMCHBV)复制状况。方法 收集2001年6月~2002年12月由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井分娩的151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153例新生儿.用选择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PBMC HBV rcDNA与PBMC HBV cccDNA的检测。结果 HBsAR阳性孕妇PBMC HBV rcDNA的检出率为36.42%(55/151),PBMC HBV cccDNA的检出率为9.93%(15/151);新生儿PBMC HBV rcDNA的检出率为22.88%(35/153),PBMC HBV cccDNA的检出率为4.5B%(7/153)。结论 PBMC为HBV的肝外复制场所,新生儿PBMC HBV复制与其母亲体内PBMC HBV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四川省某医院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乙肝e抗原(HBeAg)水平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20年该医院就诊孕妇筛查血清HBsAg,对HBsAg阳性者检测血清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和HBV DNA载量,分析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2014-2020年该医院就诊孕妇HBsAg总阳性率为7.33%(7 432/101 354);在HBsAg阳性孕妇中,HBeAb和HBcAb阳性占68.12%,HBeAg和HBcAb阳性占21.72%,HBcAb阳性占8.17%。在HBeAg浓度(IU/mL)<0.6、0.6-10.0、10.1-100.0和>100.0的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载量<500IU/mL至>100.0IU/mL的比例分别从69.67%、36.28%、2.71%和0.00%下降或上升至0.00%、8.37%、16.28%和30.14%(趋势性检验:R2=0.853,P=0.00...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内HBV-DNA、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改变以及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适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干扰素α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HBV-DNA、HBsAg、ALT,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Version 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肝组织标本均检测出HBV cccDNA;肝细胞内HBV cccDNA下降(2.52±1.60)log cps/cell、HBV-DNA下降(1.51±1.02)log IU/ml、ALT下降(100.8±63.1)U/L、HBsAg下降(1.18±0.85)log ng/ml;基线水平肝细胞内HBV cccDNA同HBV-DNA有相关性:log(HBV-DNA/ml)=3.55+0.44×log(HBV cccDNA/cell),R2=0.197,P<0.01;干扰素α治疗48周后肝细胞内HBV cccDNA同血液HBsAg载量相关性:log(HBsAg/ml)=4.23+0.78×log(HBV cccDNA/cell),R2=0.616,P<0.01。结论定量PCR方法可以成功检测出肝组织内HBV cccDNA;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8周能够减少肝组织内HBV cccDNA,降低血清病毒载量、稳定肝功能;血清HBsAg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后期(血清HBV-DNA阴转后)与肝细胞内HBV cccDNA具有相关性,血清HBsAg定量变化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持续应答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与抗-HBe(HBeAb)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断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BeAg与抗-HBe阳性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双阳性组122例,e抗原阳性组173例,e抗体阳性组205例,比较3组HBeAg、抗-HBe、HBV DNA拷贝水平分布情况;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AFP结果异常比例。结果双阳性组68.0%患者HBeAg在1~10.0 COI,只有0.8%患者>100.0 COI,与e抗原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性组63.9%患者抗-HBe在0~1.0 COI,只有12.3%患者0~0.1 COI,与e抗原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组64.8%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在5×10~2~1×10~7拷贝/mL,4.9%>1×10~7拷贝/mL;e抗原阳性组18.9%>1×10~7拷贝/mL,e抗体阳性组无>1×107拷贝/mL的病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组ALT异常率40.2%,TBA异常率为43.4%,AFP异常率为32.0%显著高于e抗原阳性组与e抗体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与抗-HBe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高,具有传染性,转氨酶水平更高,存在肝脏损伤,AFP水平更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乙型肝炎不同自然病程中血清HBV RNA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Ag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21年1月—8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从未给予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124例,包括免疫耐受期(immune tolerance period,IT)组21例、免疫清除期(immune clearance period,IC)组48例、低复制期(low copy period,LC)组33例、再活动期(reactive hepatitis,RH)组22例。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不同自然病程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乙型肝炎4个不同自然病程(IT、IC、LC、RH)中,血清HBV RNA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69.70%、95.45%。在HBV DNA <500 IU/ml标本中,HBV RNA检出率为66.20%。血清HBV RNA定量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低复制期患者中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以及反映肝脏损伤水平的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38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HBV-DNA载量,利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浓度,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ST水平;最后,利用SPSS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HBV-DNA载量与HBsAg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r=0.21,P<0.01);与AST水平经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在AST异常情况下,HBV-DNA载量与HBsAg的相关性更佳(r=0.362,P<0.01)。结论: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HBsAg定量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贵州省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状况,为制定和调整HBV母婴阻断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个市州,在4个市州中随机抽取9个县级医院作为调查单位,对调查单位内2014-2015年住院分娩的孕妇开展HBV表面抗原(HBs Ag)筛查;对HBs Ag阳性的孕妇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标本,分离血清后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DNA扩增和检测技术定量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BV DNA含量。结果共筛查9个县级医院18 007名孕妇,经ELISA方法复测HBs Ag阳性534名,孕妇HBV DNA阳性率为55.99%。9个县孕妇HBV DNA阳性率33.33%~8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农村孕妇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6.99%和55.78%,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岁组孕妇HBV DNA阳性率为59.06%,21~30岁组为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 Ag、HBe 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27%和90.61%,HBs Ag、HBe Ag阳性分别与HBs Ag、HBe Ag阴性(18.06%、33.02%)孕妇间HBV DN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 Ag、HBe Ag阳性孕妇分别与HBs Ag、HBe Ag阴性孕妇间HBV DNA平均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检测孕妇HBV DNA能真实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可为制定预防和控制HBV母婴传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1 28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情况。[结果]1 280例血清中HBV DNA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有425例HBsAg呈阳性,宫内感染率为33.20%。按母亲HBV DNA含量滴度的高低分为5×103~4,5×105~6,5×107~8拷贝/mL三组,分别为436例、398例、446例,其胎儿宫内感染分别为8例、82例、335例,感染率为1.83%、20.60%、75.10%,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升高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能够有效监测HBV的感染状态和抗病毒疗效,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临床诊断和抗病毒疗效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相比于普通的HBV DNA检测,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具有更低的检测下限和较广的线性范围,各国指南将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作为慢乙肝患者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时评价病毒学应答和治疗终点的重要指标。本文将针对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在筛查隐匿性HBV感染(OBI)者以增强输血安全,术前筛查HBV以降低HBV医源性感染,肿瘤患者放、化疗前筛查HBV以减少HBV再激活的发生,评价抗病毒疗效与治疗终点以减少停药后病毒反弹和疾病复发,以及HBV e抗原(HBeAg)阴性患者HBV耐药突变预测等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孕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影响,为临床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改善妊娠结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 200例,根据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将其分为两组,HBV感染组112例和非HBV感染组1 088例;对比分析两组的ICP发生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C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孕妇瘙痒出现时间、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等。结果 1 200例孕妇中HBV感染112例,感染率为9.3%,发生ICP 54例,发生率为4.5%;HBV感染组的孕妇发生ICP 13例,发生率为11.61%,非HBV感染组的孕妇发生ICP 36例,发生率为3.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合并发生ICP的孕妇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HBV感染的ICP孕妇;HBV感染合并ICP的孕妇皮肤瘙痒出现时间、早产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HBV感染的ICP孕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参与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过程,因此要加强对HBV感染孕妇的围生期监护,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而且对于HBV合并ICP的孕妇,积极治疗的同时要预防早产和产后出血的发生,以确保能得到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提高临床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水平。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51例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仅给予保肝治疗的47例慢性HBV感染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娩前后均进行检测,对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所有产妇及新生儿均随访612个月,对新生儿HBeAg进行检测,并采用Apgar评分了解新生儿的发育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分娩前HBeAg转阴9例,转阴率为17.65%,ALT复常39例,复常率76.47%,分娩前平均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入组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6、12个月HBeAg阳性率分别为5.88%、0、0;对照组分别为21.28%、17.02%、14.89%;研究组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妇均无肝功能异常,两组新生儿肌酸激酶升高、早产、产后出血、流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替比夫定是治疗慢性HBV感染孕妇的有效药物,不仅能快速降低孕妇的HBV-DNA水平,同时可阻断HBV对胎儿的传播,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辅助性T细胞(Th)和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载量的变化,分析替比夫定对于CHB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医院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CHB孕妇92例为观察组,将仅接受保肝治疗的HBeAg阳性CHB孕妇92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孕妇血清Th因子和HBV-DNA载量变化,比较新生儿出生时HBV DNA载量和乙肝抗原抗体阳性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孕妇血清INF-γ和IL-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IL-4、IL-6、HBV DNA阳性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能够改善HBeAg阳性CHB孕妇血清Th因子表达水平,降低HBV DNA载量,对于阻断CHB母婴垂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血清标志物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双阳性患者的S/CO区间分布、病毒载量、肝功能状况,并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本,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112例为实验组,HBsAg与HBeAg阳性而抗-HBe为阴性的血清标本60例为对照组1,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的标本60例为对照组2。分别检测三组标本的HBV-DNA含量,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及肝功能状况。结果三组比较,实验组HBeAg的S/CO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P<0.01),主要位于1.0~10.0COI区间内,占62.50%;抗-HBe的S/CO值,以0.5~1.0COI为主,占61.61%;各组HBV-D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位于1×E+4~1×E+7拷贝/ml之间;实验组人群ALT和AFP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AFP异常率高达31.25%。结论此类血清标志物模式,HBeAg和抗-HBe定量处于中、低水平区间,体内存在动态平衡中的"血清转换";HBV-DNA处于中、低水平复制阶段,传染性降低;然而,肝功能指标和AFP异常率普遍较高,提示肝脏的慢性损伤,应密切关注抗原转换、变异及病毒的复燃,引起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颜俊青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134-4136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对妊娠生化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642例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组)和642例妊娠无乙肝病毒感染(aY-常妊娠组)的常规生化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 (1)乙肝组TP,ALB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TB,DB,ALT,AST,GGT,TBA,GCT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ALP与正常妊娠组无差别. (2)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和正常妊娠母体的并发症分别为:IGT 10.8%,6.2%:GDM 10.3%,4.8%;PIH 5.3%,1.1%;产后出血11.5%,4.0%;蛋白尿17.9%,7.5%;尿WBC阳性25.5%.7-8%;尿RBC阳性21.8,6.9%;血清总胆红素升高5.8%,0.6%;肝酶升高21.8%,2.8%. (3)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和正常妊娠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早产9.7%,2.7%;黄疸32.1%,8.3%;肺炎5.6%,1.9%:小样儿3.6%,1.2%;窒息4.1%,1.2%.结论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妊娠母体和新生儿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孕妇,临床应加强对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母婴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孕产妇乙型肝炎标志物现状,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对3675名孕产妇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并对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75份检测标本中乙型肝炎标志物全阴性的1438份,占39.13%,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有阳性项的2237份,占60.87%;通过对2237份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共得出17种模式,其中模式1(抗-HBs+)出现率为43.76%,模式4(HBsAg+、抗-HBc+、抗-HBe+)出现率为9.92%,模式5(HBsAg+、抗-HBc+、HBeAg+)的出现率为6.21%,模式11(HBsAg+、HbeAg+)的出现率为0.67%,模式12(HBsAg+)的出现率为0.31%。结论模式5、11、12的孕产妇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孕妇经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及胎盘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方法 10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于妊娠28、32、36周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者,为免疫组,42例HBsAg阳性的孕妇因各种原因妊娠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为非免疫组.对所有分娩的新生儿用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中HBV-DNA含量及乙肝两对半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s)、-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同时对胎盘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乙肝感染标志物HBsAg和HBcAg. 结果 免疫组新生儿HBV的感染率为5.0%(5/100),非免疫组的感染率为16.7%(7/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免疫组胎盘HBV感染率为35.0%(35/100),非免疫组为59.5%(25/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9,P<0.01)结论 被动免疫可以降低HBV官内感染的发生率,HBV官内感染与胎盘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及与HBeAg的关系。方法 研究病例为 138例 ,其中抽取 39例慢性无症状携带者、5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和 1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外周血 ,用微板核酸杂交_ELISA法测定其基因型。结果 基因型B、C及混合型在重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0 % ,30 %和 4 8% ) ,混合型只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基因型D仅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炎症活动度所划分的轻、中、重度慢性肝炎中 ,基因型B检出率逐渐降低 ,基因型C检出率逐渐升高 ,但无统计学差异。在以年龄分组中 ,基因型C患者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基因型B患者 ,特别是 31~ 4 0岁组。在重型肝炎、肝硬化组中 ,基因型C组HBeAg阳性率高于基因型B组。结论 混合型及基因型C更易发生重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而基因型B则较少。基因型C组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基因型B组 ,混合型和基因型C与较严重的肝脏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