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陈艳华 《中外医疗》2011,30(22):34+36-34,36
目的探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该组患儿均采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输血,桡动脉或腋动脉抽血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后患儿的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操作简单、安全、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 对1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监测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生化、血糖、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血前后血生化、血糖、凝血功能指标稳定.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是抢救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国日 《医学综述》2012,18(3):380-38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因胎儿型红细胞裂解释放产生胆红素过度所致,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有很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应予以高度重视。从目前治疗现状来看,换血疗法具有快速清除血中游离胆红素、抗体、致敏红细胞等,减少核黄疸发生的优点,故仍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快速有效的方法。现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横  黄尤国  余加林 《四川医学》2004,25(12):1338-1339
目的 探讨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和危险性。方法 对 40例符合换血指征的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换血治疗 ,平均换血量 15 9.13ml/kg ,速度 78.5 6ml/(kg·h) ,换血前后抽送血清总胆红素、血气、血常规、血糖及电解质检查。结果 换血前后TB分别为 :43 6.72± 13 7.67( μmol/L)及 189.0± 63 .2 9( μmol/L) ,血清总胆红素换出率 5 6.72 % ;换血前后血糖为 5 .12± 2 .2 5 (mmol/L)及 10 .89± 4.62 (mmol/L) ;换血前后血钙为1.2 1± 0 .0 9(mmol/L)及 1.0 1± 0 .12 (mmol/L) ;同时血钾、血镁、血红蛋白换血后也降低 (P <0 .0 1)。结论 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但对血糖及电解质影响较大 ,应慎重选择其适应症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多样[1],重症者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造成组织器官永久性损害以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2,3].换血疗法能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对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治疗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最有效的方法.传统方法采用悬浮红细胞与血浆1∶1混合,换血后患儿并发症较多[4].我们对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采用高球浆比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术,去白浓缩红细胞与血浆比例为(2~3)∶1,即浓缩红细胞2~3个单位,血浆100 ml,根据患儿贫血程度(Hb<130 g/L采用3∶1,Hb>130 g/L采用 2∶1),换血总量约180 ml/kg,换血治疗后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19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外周血管同步换血疗法及换血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19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血管同步换血疗法 ,对换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胆红素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换血后 ,总胆红素换出率为 47.5 % ,贫血改善 ;换血前后血电解质、血糖水平稳定 ,但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降低。结论 外周血管同步换血疗法操作简便、安全 ,是新生儿换血治疗较理想的方法 ,换血后出现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提示换血后应预防感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换血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最迅速的方法主要用于去除体内过高的胆红素,使其下降至正常7k平,从1996年1月~1997年11月,我科住院的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治疗34例.其中采用桡动脉穿刺换血12例,脐静脉穿刺换血22例,我们分别对两种不同换血途径的患儿在换血前后抽血检测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和换血后皮肤黄疸消退时间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09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9例为治疗组,应用全自动换血术治疗;对照组为2005年7月以前应用旧法换血的患儿30例,观察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变化及并发症比较。结果两种方法血清总胆红素值较换血前均明显下降,全自动换血术后感染、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方法,全自动换血术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付朝阳 《中外医疗》2014,(12):79-80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采用换血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51例,对其实施换血疗法,观察换血前后新生儿的临床效果及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换血量约为(172.49±6.57) mL/kg;黄疸症状平均消退时间为(6.43±0.36) d,换血前总胆红素为(443.74±163.45),换血后总胆红素为(249.31±83.26),胆红素下降程度在50%以上,换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换血疗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下换血疗法治疗极危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该院诊治的22例机械通气的极危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给予外周动静脉血换血治疗,观察和比较换血前后胆红素、白蛋白、B/A变化,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换血前相比,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和血小板(PLT)均明显降低(P<0.05);与换血前相比,换血后红细胞(RBC)、K+、Ca2+、Na+、Cl、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没有明显变化(P>0.05);与换血前相比,换血后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没有出现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机械通气下换血疗法治疗极危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2.
沈玉会  张鸿  尚彪 《西部医学》2012,24(11):2215-2216
目的探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换血方法。方法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输入和输出均由容量泵控制同步进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结果换血后1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总胆红素由(470.45±32.43)mmol/L降至(250.37±16.50)mmol/L,间接胆红素由(378.78±20.54)mmol/L降至(182.74±19.18)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均P<0.01);1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病情好转。结论外围动静脉双药同步换血是清出患儿体内毒素的有效方法,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我们认为,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证输入与输出血量的动态平衡等是该疗法的关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方法100例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分二组。50例治疗组(换血组),50例对照组(光疗 药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操作简单、安全、无明显并发症,可迅速清除血中游离的间接胆红素、抗体、致敏红细胞,纠正贫血,阻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孙丹  钱同  田礼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6):800-801,804
目的:探讨换血治疗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对3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 并检测换血前后患儿血清中的生化、血常规以及动脉血气指标。结果: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均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显著升高(P<0.01);血钾、血钠、血氯、血钙、pH和碱剩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后胆红素显著性降低, 但同时对白细胞、血小板、血糖等血液指标有较大的影响, 故术中、术后应及时检测生化和血常规, 以防电解质紊乱和出血、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极危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机械通气下换血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49例极危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机械通气下换血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胆红素、血常规、血气等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换血后总胆红素为(313.7±73.43)μmol/L、间接胆红素为(263.2±72.84)μ,mol/L,比换血前的(618.4±95.64μ)mol/L,(553.2±64.72) μmol/L明显下降(t=4.246,5,326,P<0.05);换血后血浆白蛋白为(31.5±1.84) g/L、胆红素/白蛋白比值(0.48±0.15)比换血前(36.4±4.22) g/L,0.83±0.12明显下降(t=4.672,5.246,P<0.05);换血后白细胞为(7.03±4.84) g/L、血红蛋白为(131.36±18.43) g/L、血小板为(103.35±41.76) g/L比换血前(13.23±6.33) g/L,(154.32±31.46) g/L,(312.32±113.43) g/L显著下降(t=6.353,7.346,9.464,P<0.05);治疗前后血钙离子、pH值、碳酸氢根离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无患儿死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结论 极危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在机械通气下行换血治疗效果显著,但可导致血液内环境明显变化,结合常规生命支持治疗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单、双倍血量换血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治疗效果,明确单倍血量换血在减少内环境波动、降低换血相关并发症中是否具有明显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新生儿诊治中心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换血治疗的8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资料,以单位体质量换血量将其分为单倍换血量组(80~110 mL/kg,35例)及双倍换血量组(150~180 mL/kg,51例),比较两组换血前、后内环境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单倍换血量组与双倍换血量组的换血量分别为(98.16士10.75)、(157.78±7.37)mL/kg,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1.68士8.52)%、(50.22±13.14)%,换血时间分别为(85.60士18.66)、(118.22士24.81)min,两组胆红素换出率与换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换血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血清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血钾、血钠、血氯、血钙、碳酸氢盐(HCO3-)水平及pH值均低于换血前,红细胞(RBC)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糖水平均高于换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双倍换血量组换血后血糖、PLT、TBIL变化较单倍换血量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换血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倍量换血相比,单倍量换血对内环境影响较小,用血量及人力消耗较少,能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吕瑗玲 《西部医学》2011,23(5):842-844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40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换血前后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血糖、血液酸碱度及肝功能等检查。结果换血后总胆红素平均下降56.35%,间接胆红素平均下降57.46%,血气?血糖比较平稳。血常规?电解质有一定变化,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抢救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吴起武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78-1678,1681
目的探讨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治疗早期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 方法采用蓝光照射等非换血疗法治疗35例血总胆>342μmol/L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结果33例痊愈,占94.3%;2例好转,占5.7%;有效率达100%,均未出现胆红素脑病. 结论光疗治疗早期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tensive phototherapy (IPT) and exchange transfusion (ET) are the main treatments for extreme hyperbilirubinemia. However, there is no reliable evidence on determining the thresholds for these treatments. This multicenter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mplications of IPT and ET in the treatment of extreme hyperbilirubinemia.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seven center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8. Patients with extreme hyperbilirubinemia that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途径。方法完整收集75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利用临床危险因素结合出院前胆红素水平的方式对新生儿发生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ROC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 756例新生儿中有59例新生儿出现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疾病发生率为7.80%。危险因素包括主要危险因素(胎龄35~36周、出院前胆红素百分位数P95、头颅血肿范围3 cm×3 cm、出生3 d体重下降l0%×总体重以上)和次要危险因素(胎龄37周、皮下淤血、混合喂养、胎龄40周及以上、出院前胆红素百分位数为P76~P95)。利用ROC曲线对风险评估模型的临床预测效果进行评估,相应的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型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风险预测效果。结论利用临床危险因素结合出院前胆红素水平的方式对新生儿发生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价模型建立和风险预测切实可行,模型预测准确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