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金霞  王东明  王玲 《现代保健》2010,(36):100-101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临床发病特征.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5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并以同期入院的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喘息特征、辅助检查特点及对止喘药物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年龄以6月~2岁多发(60%),RSV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发热、喘息、对止喘药的反应、咳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组应用平喘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自己的特征,平喘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62例预后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50%。80%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以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及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缺乏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特异性治疗及有效的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掌握RSV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并了解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与再发喘息及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病毒病原,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 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RSV感染诱发喘息和哮喘发作的机制十分复杂,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染后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免疫平衡的紊乱以及气道神经调控失调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病毒病原,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RSV感染诱发喘息和哮喘发作的机制十分复杂,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染后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免疫平衡的紊乱以及气道神经调控失调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之一,特别是婴幼儿急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病情严重,且能造成死亡。为调查该病毒在正常人群中的抗体水平,了解RSV在不同年龄组中的感染情况,明确防治工作重点,我们于1987年5月~9月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人群进行了RSV抗体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哮喘是儿童最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有资料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诱发婴幼儿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患RSV毛支炎与儿童时期患支气管哮喘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8-2010年粤东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人鼻病毒(HRV)的检出情况、流行规律和感染特点。方法法应用PCR和RT-PCR技术对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汕头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部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进行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常见10种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并收集HRV和RSV阳性患者资料。结果1335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咽拭子阳性率最高的是流感病毒A型(IVA)(25.1%),其次是RSV(15.1%),HRV(9.3%)。HRV感染几乎常年都有发生,2009年检出高峰在夏季,2010年为秋季。单纯HRV感染和混合其他病毒感染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胸片、白细胞计数、急性反应蛋白和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HRV和单纯RSV感染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相似,喘息和咳嗽在RSV感染的患儿中更为多见,单纯RSV感染患儿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25例,28.4%)高于单纯HRV感染(6例,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0.28l,P=0.596)。6)。结论论HRV是粤东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流行季节随年份的不同略有差异,婴幼儿普遍易感。HRV感染患儿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咳嗽和喘息均较RSV少,但HRV和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是近二十多年来发现并逐步认识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致病原,它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该病毒传播广泛,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局部地区有爆发流行。在医院的儿科病房中,RSV感染的危害甚大。本文就RSV感染的研究近况,分几个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是婴幼儿最重要的致病性病毒,RSV感染遍及世界。自1956年发现RSV以来,对有关RSV感染的认识日趋深入,但它在婴幼儿中引起严重疾患的机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婴幼儿时期毛细支气管炎(毛支炎),其临床表现以喘息为主,与婴幼儿哮喘有相似之处.为了探明其发病机理,与小儿哮喘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 52例毛支炎患儿,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单克隆抗体对其呼吸道脱落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快速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结果 52例患儿中,患儿有过敏史及特应征(atopy)阳性家族史占55%,RSV阳性率78%,血清总IgE阳性率63%.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抑制其免疫反应,均治愈.随访6~8年,继发性喘息的发病率75.3%,小儿哮喘的发病率62.2%.结论 RSV是毛支炎主要感染源,也是其吸入性抗原,毛支炎的发病机理与婴幼儿哮喘一致,是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是感染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是部分哮喘的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11.
刘志刚 《中国保健》2009,(18):702-703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喘憋为特征,多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5~6个月的婴儿,其病原以病毒为主,其中RSV最常见,而婴幼儿期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作为哮喘发病的启动因子,Sigurs等对年龄<1岁因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需住院治疗的婴儿7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哮喘的发生率为30%。呼吸道RSV感染促发了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遗传特应性体质与哮喘相似,RSV感染后有哪些致病机制与哮喘的发生有关也尚未完全阐明。现就近年来RSV的发病机制以及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哮喘预测指数(API)与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的相关性。方法 将住院或儿科门诊首次发病的14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API阳性组64例及API阴性组82例,比较API阳性、API阴性组婴幼儿首次喘息症状严重程度;将两组患儿随访1年后比较喘息发生率;1年后将所有婴幼儿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喘息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PI阳性组首次喘息发作时症状严重程度较API阴性组高(P<0.05);1年后API阳性组较API阴性组喘息次数增多(P<0.05);单因素分析婴幼儿反复喘息与吸入过敏原、父母哮喘史、变应性皮炎(湿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食入过敏原、过敏家族史、RSV感染、经常哭闹、被动吸烟、母乳喂养等因素有关(P均<0.05),而与剖宫产、饲养宠物无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I阳性、过敏家族史、RSV感染、被动吸烟、经常哭闹为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为喘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API的相关性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RSV感染后不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因此,重复感染十分常见。RSV感染发病呈全球性,局部可暴发流行,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若为医院获得性RSV感染,其导致的患儿死亡率比社区获得性RSV感染更高。一项对全球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荟萃分析显示:估计每年由RSV所致感染达3.38×10^7例,其中至少3.4×10^6例患儿需住院治疗,估计可造成66000-199000例患儿死亡,而死亡患儿中9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人偏肺病毒(hMPV)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08年8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1 165例ALRTI住院儿童鼻咽抽吸物样本,进行RSV及hMPV基因检测。对RSV和hMPV感染患儿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1 165例样本检出RSV阳性标本315例,检出率为27.04%,1岁以下患儿占64.1%;hMPV阳性76例,检出率为6.52%,1岁以下患儿占63.15%;RSV感染全年均有发生,第一年11月到次年2月份为检出高峰,hMPV的检出高峰在3-4月;RSV感染病例气促的发生率高于hMPV感染病例(P〈0.05),发热、喘息、呕吐、腹泻的发生率两种病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hMPV感染病例白细胞、C-反应蛋白、转氨酶及心肌酶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同以散在肺部实变或间质病变为主,鲜有累及大片肺叶及胸膜。14例患儿同时存在RSV及hMPV感染,混合感染率1.20%(14/1 165)。RSV及hMPV协同感染患儿发绀几率较单一RSV感染患儿高(P〈0.05),白细胞升高几率大于单一感染者(P〈0.05),而喘息、气促、呕吐、腹泻发生率及C-反应蛋白、转氨酶、心肌酶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与单一RSV或hMPV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hMPV感染患儿的发热率高于单一RSV感染或两者协同感染患儿(P〈0.05)。单一感染和协同感染病例间病程、住院天数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及hMPV均是引起长沙地区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流行季节相近,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及影像改变,临床上难以鉴别。RSV感染较hMPV感染患儿更易发生气促,而hMPV感染则相对更易出现发热症状。混合hMPV感染可能有加重RSV感染患儿呼吸道症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任少龙  赵根明 《上海预防医学》2022,34(11):1158-1164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导致<5岁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历经60余年,RSV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发在坎坷中前行,近年来多种RSV疫苗和单克隆抗体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为RSV的预防带来曙光。现对RSV的相关研究及防治新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RSV的防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夏煜  李晓狄  季正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78-4280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感染所致婴幼儿喘息第一次发作时的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6年5月因第一次轻中度喘息发作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中心住院治疗的患儿212例,入院后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空气压缩泵吸入万托林雾化液;治疗组在吸入万托林雾化液的基础上吸入布地奈德悬液。采用直接免疫法检测新鲜痰液标本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和副流感病毒(PIV);用RT-PCR法检测标本中的鼻病毒(RV)基因。采用UniCAP荧光酶系统进行过敏原过筛试验。收集患儿的出生史及特异性疾病的家族史。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单纯感染RSV或RV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比较单纯RSV感染患儿与单纯RV感染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中RV感染患儿与对照组中RV感染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中RSV感染患儿与对照组中RSV感染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结果:①治疗组单纯感染RSV或R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71±1.79)天,对照组单纯感染RSV或R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25±1.64)天,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SV感染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25±1.86)天,RV感染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64±1.54)天,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R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01±1.03)天,与对照组R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7.5±1.73)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组RS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46±2.13)天,与对照组RS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7.06±1.61)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能缩短RV喘息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但对RSV喘息患儿的住院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该地区学龄前儿童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学龄前喘息性疾病患儿407例,入院2 d内收集鼻咽分泌物,分别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RT-PCR法、实时定量PCR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共检出RSV、Adv、副流感病毒187例,占45.94%;其中RSV检出率最高为28.51%。该地区学龄前儿童RSV流行集中于春季和冬季,Adv流行集中于春季,副流感病毒流行集中于夏季。RSV在年龄6个月、毛细支气管炎、中度喘息的学龄前患儿中感染率最高;Adv在年龄1~3岁、喘息性支气管肺炎、轻度和中度喘息的学龄前患儿中感染率最高;副流感病毒感染与年龄、症状、喘息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联。结论RSV目前仍为该地区诱发学龄前儿童喘息性疾病的主要病毒;Adv感染亦占据较大比例,且与年龄、症状、喘息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及过敏的关系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有无喘息分为A组(43例)、B组(42例),进行RSV-IgM抗体及过敏原检测,并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85例患儿共检出RSV-IgM抗体阳性28例(32.94%),其中A组占51.16%(22/43),B组占14.29%(6/42),A组明显高于B组(P<0.01).食物过敏原筛查及吸入性过敏原筛查阳性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22例RSV-IgM抗体阳性患儿随访中,有68.18%(15例)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RSV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联系,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住院儿童的临床特征,探究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筛选2010-2014年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5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LRI)病例,从病历中收集ALRI住院病例的临床诊治、生化检测资料,通过实验室检测信息系统获取其RSV检测结果。比较RSV阳性和阴性ALRI病例的临床特点,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SV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19 257名ALRI病例中,4 096例RSV检测结果阳性,阳性率为21.3%。RSV阳性ALRI患儿的常见症状为咳嗽(99.4%)、咽痛/咽红(98.3%)、喘息(60.9%)。与RSV阴性患儿相比,RSV阳性患儿喘息、气促发生率均较高(均有P<0.001),发热率低(χ2 =280.8,P<0.001)。低年龄是RS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24~<60月龄儿童相比,1~<6月龄、6~<12月龄、12~<24月龄儿童感染RSV的调整比值比分别为4.00(95% CI: 3.57~4.48)、2.60(95% CI: 2.30~2.94)、1.82(95% CI: 1.59~2.07)。  结论  RSV感染患儿喘息、气促的发生率较高;低年龄是RS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小,感染RSV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0.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肝脏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本文总结我院2002~2003年RSV感染患者275例,其中26例有肝脏损害,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