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作为结肠肿瘤术前准备及中晚期恶性肠梗阻内科保守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肠道原发肿瘤、42例肿瘤术后腹腔广泛转移伴肠梗阻的患者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观察其梗阻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对其中32例肿瘤术后并发肠梗阻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腹痛、腹胀、呕吐等梗阻症状于置管48~72小时后缓解;20例肠道原发肿瘤患者成功行Ⅰ期切除吻合术;32例肿瘤术后复发伴肠梗阻患者经减压并肠内营养治疗后,全身情况明显改善。结论 经鼻小肠减压管有助于肠道肿瘤(尤其是高位结肠肿瘤或小肠肿瘤)患者术前引流减压及判断病变部位,提高Ⅰ期手术成功率;对于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恶性肠梗阻患者,经鼻肠梗阻减压管有助于缓解梗阻症状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5例纳入本研究,均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置管后症状缓解情况,并对比置管前后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置管3 d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均缓解或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与置管前对比,置管后第3天患者腹部周径、腹腔内压力、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等指标明显减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肠梗阻导管应用于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可迅速缓解梗阻症状,有利于后期手术治疗的实施,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6例。研究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鼻胃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治疗成功率,肠梗阻征象缓解情况和并发症率。结果全部患者置管成功率为98.9%,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排便缓解时间和液气平面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置管后日均引流量及24 h胃肠减压量,研究组远大于对照组(P<0.01);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要高于研究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道梗阻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恶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晚期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卵巢癌、宫颈癌致肠梗阻13例,均在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管过十二指肠屈氏韧带至空肠;所有病例均在鼻胃减压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改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并观察患者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后的引流管的引流量、引流管最后插入的深度,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无术中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置管后均未予外科手术干预,术后引流量充分,肠梗阻症状(呕吐、腹痛、腹胀以及腹部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应用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恶性肠梗阻疗效确切,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方法简便、易行,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辅助下鼻肠梗阻管置入技术在小肠梗阻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8例小肠梗阻患者,在使用常规鼻胃减压管治疗无效后在无痛胃镜辅助下置入鼻肠梗阻管,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置入时间、鼻肠梗阻管的位置、引流量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无痛胃镜辅助下鼻肠梗阻管置入十二指肠降部以下的操作时间10~25 min ,平均15.5 min;导管头端到达小肠梗阻部位时间为2~10 d ,平均3.2 d;置管后引流量增加,置管前胃肠引流量(350±30)m L ,置管后第1天胃肠引流量(1200±37)m L ,此后置管平均每天胃肠引流量(400±25)m L。经导管治疗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13例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在插管过程中发生2例鼻黏膜出血,但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无痛胃镜引导下置入鼻肠梗阻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鼻肠梗阻管治疗小肠梗阻安全有效,并能协助手术定位。  相似文献   

6.
雷忠 《中外医疗》2014,(28):94-95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鼻型肠梗阻治疗各类肠梗阻的优势。方法回顾性2011年7月—2013年7月该院普外科室收治的16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参照数字对比法将1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鼻胃管减压治疗,观察组直接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记录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临床疗效及不同类型急性肠梗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腹痛腹胀环节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和影像学指标(腹部平片、CT)缓解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体有效率8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2%(P〈0.01)。观察组对非癌性肠梗阻和大、小肠梗阻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导管减压治疗对非癌性肠梗阻、大肠梗阻的疗效要优于对癌性肠梗阻和小肠梗阻。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可迅速缓解不同类型急性肠梗阻患者梗阻状况,且鼻型肠梗阻导管有助于动态观察肠运动、腹部影像学特征,从而帮助锁定梗阻部位,明确手术指证,对提高手术效果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对腹部术后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206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5组.(1)胃管组(55例):为传统的经鼻胃管减压治疗;(2)胃管+泛影葡胺组(60例):为传统经鼻胃肠减压联合泛影葡胺治疗;(3)导管组(38例):应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4)泛影葡胺组(23例):为单纯口服泛影葡胺治疗.(5)导管+泛影葡胺组(30例):应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治疗.应用泛影葡胺组,口服或经鼻胃管以及肠梗阻导管注入60~100 mL 76%的泛影葡胺注射液,注药后夹管2 h,观察临床症状,并结合腹部X线摄片、螺旋CT动态观察梗阻加重和缓解情况.比较5组的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给予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要求置管成功.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有效率等情况明显优于传统鼻胃管、传统鼻胃管联合泛影葡胺、单纯泛影葡胺以及单纯肠梗阻导管组(P<0.05).结论 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可成为治疗急性肠梗阻的新手段、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小肠梗阻患者,使用鼻肠减压管联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晚期胃癌、卵巢癌、宫颈癌致小肠梗阻15例患者,其中10例在鼻胃减压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改用鼻肠减压管。在梗阻症状改善后,给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17根鼻肠减压管,操作成功率94.1%,梗阻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经过动脉灌注化疗后解除梗阻2例。所有病例均未外科手术干预,生存期平均达到6.5个月,最长的16个月。结论:鼻肠减压管联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小肠梗阻,较好的"标本兼治",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机械性肠梗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淮北市矿工总医院2013年5月至2017年11月收治30例肠梗阻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数字胃肠机透视下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至近端空肠后,定期透视复查导管位置、肠管扩张及液平面变化,经导管进行造影,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性质。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插管成功,置管后2 d至1周内患者的肠梗阻症状基本缓解。30例患者造影均呈现阳性征象。结论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液体石蜡治疗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获得明确诊断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液体石蜡经肠梗阻导管注入,观察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立位腹平片气液平消失时间、住院总时间、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按要求置管成功。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液体石蜡组患者腹胀腹痛等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降低了中转手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液体石蜡治疗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显著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和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38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115例,非手术治疗率为30.3%,平均住院5.2d;手术265例,手术治疗率为69.7%,平均住院12.4d。结论: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因梗阻原因、部位、病变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体征也可不完全一样。临床上如何掌握手术治疗时机和方法十分重要,过晚可以造成肠坏死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并增加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魏娜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2):1268-1269
目的探析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肠排列术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肠粘连松解术疗法,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参数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促进患者病情迅速康复,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对9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电视腹腔镜设备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结果7例患者完全在腹腔镜下松解粘连,1例腹腔镜下松解粘连后切小口行坏死肠管切除并吻合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5~145 min,平均(74.5±1.3)min,术中出血量15~250 mL,平均(35.0±1.1)mL,住院时间5~9 d,平均(6.0±0.9)d,术后随访6个月至1 a,除1例患者因肠痉挛引起阵发腹痛外,余患者无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再发,亦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腹腔暴露机会少、脏层腹膜干扰轻等特点,可以减少术后再发粘连。  相似文献   

14.
龙伟彬  吴东  陈湛科  龙华红 《吉林医学》2013,34(13):2416-2417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救治经验和救治效果。方法: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40例进行积极救治,总结临床诊疗经验。结果:本组病例40例均行手术治疗,38例患者获得治愈出院,2例死亡;伤口一期愈合33例,二期愈合5例,无肠瘘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综合分析,早期诊断,积极内科治疗,尽早手术,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数学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四组,28例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Ⅰ组,26例患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为对照Ⅱ组,26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Ⅲ组.27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中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结果在腹胀痛缓解时间和恢复排气时间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在胃肠减压量上,对照Ⅱ组、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Ⅲ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转手术情况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减趋势(P:0.032),观察组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增趋势(P=0.004),观察组和对照Ⅲ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在临床疗效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m了递增趋势(P=0.03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 ,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10例。结果 全部病例中有 9例顺利经腹腔镜行粘连松解术 ,1例术中转开腹肠粘连松解手术 ,全部病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8例病人获得随防 1~ 16个月 ,均无梗阻症状复发。结论 利用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有选择性地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安全实用的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小肠减压导管、肠外营养支持、生长抑素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 64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小肠减压(A组)、小肠减压+营养支持(B组)、小肠减压+营养支持+生长抑素(C组),治疗时间7~14天,并定期评定其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和梗阻解除时间,小肠减压导管引流量和患者血浆前白蛋白亚油酸和氮平衡等营养状况。结果: 3组患者梗阻解除率为85。0%、85。7%和91。3%(P>0。05),第15天B、C两组前白蛋白值为(301。32±72。58) mg/L、(328。39±64。19) mg/L,亚油酸值为(66。72±20。54)μmol/L、(58。88±24。63)μmol/L,氮平衡值为(1。5±1。1) g/L、(1。8±1。4) g/L,均明显大于A组(P<0。01),C组导管引流量第2天起明显减少,腹痛消失时间为(50。28±24。37) h,肛门排气时间为(69。49±37。30) h,气液平消失时间为(77。24±38。10) h,C组梗阻解除时间较A、B两组有所缩短(P<0。05)。结论: 联合应用小肠减压导管、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缩短肠梗阻解除时间,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单纯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肠梗阻4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梗阻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肠梗阻496例资料。结果:496例中,机械性肠梗阻423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246例(占58.2%),130例行手术治疗;肿瘤性肠梗阻72例(占17%),63例行手术治疗;腹外疝梗阻105例(占21.2%),10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近年来,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最常见,肿瘤性肠梗阻有明显增加,应予以重视。粘连性肠梗阻首选非手术治疗,肿瘤性肠梗阻可选择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疗效及部分改进方法的实际意义。方法 总结1998~2003年期间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2例,分析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结果 1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经腹腔镜确诊后,11例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1例辅以小切口开腹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均无复发。中转开腹率为8.3%。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仔细操作,腹腔镜是现阶段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较为理想的、最小的侵入性手术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符合现代外科的微创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20.
王亚莉  宋莉  付兵 《四川医学》2011,32(9):1471-147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32例CT检查资料、手术病理结果齐全的绞窄性肠梗阻的CT影像,分析其对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意义的CT征象有: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淤血;漩涡征及鸟嘴征;肠壁积气征;肠曲排列异常;肠腔积液密度增高;腹腔积液及血性腹水;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强化异常;肠系膜血管栓塞。结论螺旋CT扫描是术前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