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了解广元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状与保健需求。方法选取广元地区980例40~60岁体检妇女行问卷调查,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现状,探讨妇女保健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需求情况。结果 980例受试者出现围绝经期症状632(64.5%),各年龄段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女性的发生率、平均改良Kupperman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55岁年龄段与56~60岁年龄段均较高;在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症状调查中以心悸(55.5%)、潮热出汗(54.0%)、疲乏(45.2%)较为常见;980例受试者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有了解需求723例(73.8%),要求定期体检562例(57.3%)。结论妇女保健在围绝经期需求不容乐观,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铮  刘风云  郝艳青  张敏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633-1635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抽取就诊于山东省泰安市3家医院妇科门诊、年龄40~ 60岁、有子宫及一侧或双侧卵巢、有月经改变或有绝经期综合征表现的862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标准进行绝经症状评分,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的标准相比较.结果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为(14.8±1.9)岁,绝经年龄为(49.2±4.8)岁;799人出现了≥1种绝经症状,占92.69%;Kupperman症状评分与绝经综合征症状得分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均有相关性(P<0.05);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与《指南》相应项目比较,均不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推荐值.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6个社区40~55岁的350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38份)。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组成,资料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结果:33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24.26%,月经紊乱者24.56%,月经正常者51.18%,有围绝经期症状者81.66%;改良Kupperman评分总体均分为(12.89±8.869)分,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易激动68.34%、失眠67.75%、疲乏67.45%、关节痛60.65%、头痛57.99%。结论:更年期症状是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其发生率高低与年龄、文化程度及月经情况等因素有关。应加强更年期妇女保健,改善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北省各地区城乡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抑郁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措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河北省7个地区,按照城乡分层,共抽取700名45~55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Kupperman评分.有效问卷627份.结果 627名调查对象中,围绝经期综合征总发生率为95.22%,轻度症状占22.65%,中度症状占61.08%,重度症状占11.48%;抑郁总发生率为31.26%,可疑抑郁者占9.89%,肯定抑郁者占21.37%;城市、无工作、伴侣患病离异丧偶、婚姻质量差、居住环境欠佳、与子女及邻里同事关系差、月经紊乱、无社会或家庭支持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频率或程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程度越重,抑郁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河北省城乡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基础调查,采用入户面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667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平均绝经年龄为(49.31±3.20)岁,以询问法获得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8.59%,其中40~44岁组、45~49岁组、50~54岁组和55岁组发生率分别为37.78%、49.91%、50.93%和64.79%。以改良的Kupperman氏症状评分表调查其更年期症状发生率,第1位为性欲下降54.4%,其次是肌肉骨关节酸痛51.4%、失眠45.6%和头晕44.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慢性病史等有关。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保健意识亟待提高,提示妇女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杭州市妇女围绝经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以杭州市区企业宿舍46~55岁围绝经期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结果:杭州市围绝经期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51.61岁,Kupperman评分在15分以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达49%。结论:对围绝经期妇女应加强健康教育,注重围绝经期保健,注意合理营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锦州市太和区和凌河区675名40~60岁的妇女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 Index(KI)评分量表。结果 该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为74.7%,其中无症状占25.3%,轻度27.6%,中度40.3%,重度6.8% 。主要症状为乏力(70.7%),关节肌痛(61.9%),烦躁易怒(59.4%),失眠(55.6%),眩晕(50.7%),头痛(50.4%),潮热出汗(48.7%)。Kupperman总体平均分为(11.28±8.573)分,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主要集中在45~50岁。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分娩次数多、患有慢性病和有妇科疾病手术史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月经正常规律、饮食上荤素搭配均衡、服用围绝经期保健品或药物、对围绝经期有良好心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增长、分娩次数多和患有慢性病及有妇科疾病手术史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加重,月经正常有规律、合理饮食,服用围绝经期保健品或药物、坦然面对围绝经期可预防和缓解围绝经期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即围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患者的就医情况和保健意识及需求,为更好地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服务提供依据,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武钢40~60岁妇女以厂为单位按不同年龄段进行整体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象的基本情况,症状的有无,有症状者的治疗情况及其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的影响,对围绝经期知识了解情况、途径及需求。结果:调查对象中80.30%的妇女有自觉的围绝经期症状,其中40~50岁妇女以神经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50%以上。51~60岁妇女以骨关节疼痛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62.80%。对围绝经期知识有所了解的围绝经期妇女仅占总人数的47.55%。希望得到围绝经期知识指导的围绝经期妇女占58.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接受治疗率低,知晓率低,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及服务的需求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成效。方法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做好病因学和发病学预防,促使围绝经期妇女正确认识和理解围绝经期的概念,认识出现症状的原因及可治疗性和自愈性,消除恐惧心理,自觉做好围绝经期保健。对用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法评分总分≥7分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干预。结果干预治疗对象的13种围绝经期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0.01)。结论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综合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45~5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5—2016年10月随机抽取在景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45~55岁女性1 000人,采用浙江省围绝经期和绝经妇女生活资料调查表及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4.70%。947名调查对象中患围绝经期综合征714例,占75.40%,其中轻度414例(43.72%),中度253例(26.72%),重度47例(4.96%)。常见的症状包括疲乏(70.75%)、失眠(61.03%)、情绪波动(57.66%)、骨关节痛(57.23%)和眩晕(55.76%)。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经紊乱(OR=2.41,95%CI:1.76~3.32)、绝经(OR=2.21,95%CI:1.57~3.13)、患慢性病(OR=1.45,95%CI:1.13~1.86)及有手术史(OR=1.57,95%CI:1.10~2.24)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月经紊乱、绝经、患慢性病和有手术史者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更严重,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对围绝经期女性的早期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镇江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镇江市随机抽取40~65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史、生育史、生活习惯和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2例妇女完成问卷调查,平均绝经年龄为47.7岁,其中处于绝经前期514例,围绝经期166例,绝经后期272例。不同时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绝经前期35.4%,围绝经期65.1%,绝经后期71.7%。综合征的症状以轻度为主,绝经后期的重度比例显著高于另外两期。KMI评分的13项症状中,不同期各项症状发生率从7.72%到58.09%不等。绝经前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疲乏(38.72%),围绝经期为潮热出汗(51.81%),绝经后期为性生活问题(58.09%)。χ2检验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妊娠和分娩次数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过一半的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以轻度为主。妊娠次数、分娩次数、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经济收入水平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牛进 《中国妇幼保健》2023,(18):3537-3540
目的了解宝鸡市围绝经期女性患病情况,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参加社区妇科普查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年龄40~60岁,随机抽取4个街道纳入符合条件的600例女性。制定统一的问卷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情况等一般情况,以及失眠、心悸、头晕、关节疼痛、疲乏等围绝经期症状;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的评价采用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Kupperman改良评分量表(KI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EF)。结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回收有效率为97.83%。本次调查显示,平均年龄(50.28±3.78)岁,具体分布40~45岁占9.88%、46~50岁占29.81%、51~55岁占34.41%、56~60岁占25.90%;89.95%的女性已婚配偶健在,64.39%的女性已退休,55.37%的女性学历为高中、大专;82.96%的女性收入在1000~5000元;44.46%的女性周期缩短或延长,43.95%的女性育有1孩、40.72%的女性育有2孩;46.17%的女性身体状况良好、46.85%的女性身体状况一般。调查中采用KI量表对被调查围绝经期女性进行评分,超过6分的有454例,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8分,平均得分11.57±6.89分,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为77.34%。应用MENQOL量表、KI量表及WHOQOL-BRIEF量表对宝鸡市454例围绝经期有症状的妇女进行评分,评分结果显示MENQOL量表、KI量表及WHOQOL-BRIEF量表评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法进行效标关联效度检验,并采用SPSS 23.0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MENQOL量表与KI量表相关性较差(r=0.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NQOL量表总分与WHOQOL-BRIEF量表呈负相关(r=-0.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入的自变量中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育情况、月经情况、身体情况对因变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与围绝经期症状呈负相关,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生育情况、月经情况、身体情况与围绝经期症状呈正相关。结论宝鸡市围绝经期综合征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对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身体情况等影响其发生及严重程度,可通过实施干预手段来提高女性围绝经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情绪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15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分析其抑郁焦虑水平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结果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围绝经期妇女的SDS、SAS和Kupperman评分明显小于不常运动的妇女(P0.05)。结论体育运动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徐州市云龙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徐州市云龙区45~55岁妇女600名,采用自编调查表和改良Kupperman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徐州市云龙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为38.83%,其中轻、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依次为21.33%、14.33%、3.17%。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发生率前五位依次为:疲乏(76.33%)、易激动(70.50%)、失眠(68.17%)、头痛(63.83%)、骨关节痛(59.67%)。多因素分析结明,年龄大、无定期锻炼、很少吃豆制品、月经紊乱、停经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65,95%CI为1.108~2.186;OR=2.029,95%CI为1.334~3.138;OR=2.732,95%CI为1.595~4.695;OR=1.953,95%CI为1.268~3.062;OR=2.614,95%CI为1.561~4.389);而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月收入为1 500~3 000元、3 000元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保护因素(OR=0.845,95%CI为0.735~0.933;OR=0.723,95%CI为0.589~0.871;OR=0.871,95%CI为0.783~0.963;OR=0.639,95%CI为0.472~0.856)。结论徐州市云龙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较高,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女性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为制订相应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青岛市城郊1 600名35~59岁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围绝经期相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70±3.35)岁,84%绝经前发生月经紊乱。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为情绪波动、潮热出汗、性生活异常、失眠、疲乏,发生率分别为36.75%、34.94%、33.19%、32.38%、31.25%,症状的发生率有年龄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绝经的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29/47),明显高于未绝经的9.90%(10/101)。体重指数(BMI)随年龄而增加,45~59岁BMI均数>24;慢性疾病发生率也随年龄而增加。55~59岁潮热发生率高达64.26%。年龄大、生活压力大、文化水平高、吸烟、绝经、患有慢性疾病等是影响症状的主要因素。性激素周期序贯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自我保健,规范应用性激素,是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现况,为开展社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0~60岁上海市户籍妇女为目标人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1-30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辖区内203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妇女的基本信息、月经状态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196名调查对象中有70.92%的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在7种常见症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潮热出汗(33.33%)、睡眠障碍(30.16%)和关节疼痛(25.40%)。不同月经状态妇女潮热出汗和关节疼痛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较高,需加强预防保健、及早干预。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水平,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补肾调肝活血法立论,安坤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实意义。方法:43例年龄为42~55岁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健康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口服安坤汤,每日1剂,连续1个月为1个疗程,逐周按Kupperman评分法观察围绝经期症状的变化,3个疗程后监测血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和临床疗效,以评价安坤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安坤汤可显著降低低、中度患者Kupperman评分(P<0.05),对性激素水平有轻度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安坤汤可有效地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使围绝经期患者的月经规律,不提高血E2水平,使绝经后妇女FSH有下降趋势,故安坤汤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安全和有效的方剂。  相似文献   

18.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与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科学城社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及治疗现状。[方法]问卷调查科学城社区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1 213名。[结果]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者902例,患病率74.4%。普通职工、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有过精神创伤、夫妻关系不和睦是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按Kuppeman’s评分结果需要治疗者133例,其中47例曾经或正在接受治疗,治疗率35.3%,而经过专科检查曾经或正在接受激素替代治疗者8例,治疗率6.0%。高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响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科学城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治疗率低,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上海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40~55岁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保健服务需求,阐述在农村社区妇女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在农村社区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适宜技术。方法:选择上海市嘉定区某社区40~55岁妇女1667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围绝经期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保健服务需求。结果:48.59%的被调查者至少有一种及以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34.5%的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认知。15.9%的有围绝经期症状妇女接受过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仅占13.4%,到妇科就诊的占70.1%,而其余的去内外科或精神科就诊。结论:①农村社区40~55岁妇女中将近半数有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②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相关保健知识,不能及时就医及有乱投医情况。③社区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滞后。总之,在农村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相当重要和必要,顺应农村妇女的需求,是妇女保健工作内涵的深入,也是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汕头市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汕头市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探索综合防治的新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评分。结果: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50.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是48.4%,40~65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高发年龄,健康教育、贫困、保健服务、家庭与社会关怀、妇女自身健康意识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结论:提高社会、家庭的关怀度,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医疗保健机构改变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提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的全方位保健服务,从而达到实现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提高妇女心身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