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静脉血栓是骨折后常见并发症,易引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肺静脉堵塞等,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而机体创伤应激所致血液滞缓和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重要原因,本研究探讨凝血四项、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在骨折中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04-01—2019-05-31本院收治的135例骨折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FDP和DD水平,对比两组及有无静脉血栓骨折患者上述指标水平。结果病例组Fg为(3.99±0.35)g/L,高于对照组的(2.76±0.39)g/L,t=23.861,P<0.001;病例组FDP为(1 934.86±457.45)μg/L,高于对照组的(397.65±130.72)μg/L,t=29.330,P<0.001;DD为(430.92±57.51)μg/L,高于对照组的(209.70±47.39)μg/L,t=29.047,P<0.001。病例组静脉血栓患者Fg为(4.61±0.30)g/L,高于无静脉血栓患者的(3.58±0.40)g/L,t=16.131,P<0.001;FDP为(2 290.81±437.86)μg/L,高于无静脉血栓患者的(1 697.56±478.54)μg/L,t=7.297,P<0.001;DD为(546.05±59.87)μg/L水平,高于无静脉血栓患者的(354.16±56.38)μg/L,t=18.899,P<0.001。结论骨折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时Fg、FDP、DD水平会显著升高,临床可根据其水平变化早期评估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以针对性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孕妇84名,其中妊娠中期27名(孕13~28周)、妊娠后期29名(孕29~36周)、临产期28名(孕37~42周),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比较不同孕期孕妇的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结果临产期孕妇APTT水平低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孕妇FIB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妊娠后期孕妇PT水平低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妊娠后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孕妇APTT、FIB、PT、D-D、FDP水平变化,可为防治血栓发生及产后异常出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王婧婧  王文燕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707-5708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49例妊娠妇女分别在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妊娠和临产期进行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二聚体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PT)在孕早期、孕中期至孕晚期进行性缩短(P<0.05),孕晚期至临产期无显著差异(P>0.05);凝血活酶时间(TT)在妊娠早期至临产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孕早期至孕中期明显缩短(P<0.01),孕中期至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孕晚期至临产期显著缩短(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在孕早期至孕中期显著升高(P<0.01),孕中期至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晚期至临产期急剧升高(P<0.01)。结论:联合动态监测妊娠期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对于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9月孕妇452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按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临产期四组,分析孕妇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结果: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至临产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0.05);妊娠早期、中期至晚期,孕妇血浆PT呈进行性缩短(P<0.05),妊娠晚期和临产期孕妇血浆PT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至临产期,孕妇血浆TT无明显变化(P>0.05);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至临产期,孕妇血浆APTT呈缩短趋势,其中妊娠早期与妊娠中期相比有明显变化(P<0.01),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至临产期,孕妇血浆FIB水平呈升高趋势,其中妊娠早期与中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中期和晚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晚期和临产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动态监测妊娠期血浆D-D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对于预防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性疾病等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珺 《现代保健》2012,(17):157-158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528例正常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和DD水平。结果: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进行性缩短(P〈0.05),晚期至I庙产期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中期妊娠的APTT值明显缩短(P〈0.05),中期与晚期和临产期AP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临产期妊娠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明显升高(P〈0.05);早期至临产期妊娠的DD值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监测妊娠妇女凝血四项和DD水平变化对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和孕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导致急性DIC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孕妇抗凝血酶、D-二聚体检测及其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宁波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0例妊娠晚期DIC孕妇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产检的90例妊娠晚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α2-抗纤溶酶(α2-AP)、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FI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T-Ⅲ、PL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α2-AP和D-D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大多处于高凝状态,及时检测AT-Ⅲ及D-D对预防DIC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检测正常中晚期孕妇的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指标,了解正常中晚期孕妇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凝血四项测定均为凝固法,D-二聚体为免疫比浊法。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妊娠中晚期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明显缩短(P<0.05);FIB显著增高(P<0.01);TT差异不明显(P>0.05);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由于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妊娠期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及羊水栓塞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妊娠晚期女性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水平,分析其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就诊的9 200例妊娠晚期女性为妊娠晚期组,选取同期的1 200例健康非妊娠女性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女性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水平。根据孕周将妊娠晚期组分为Ⅰ组(31~37孕周)、Ⅱ组(38~40孕周)、Ⅲ组(41~42孕周),比较不同孕周女性PT、TT、APTT、FIB、FDP及DD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妊娠晚期组女性PT、TT、APTT均明显缩短,FIB、FDP及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与Ⅱ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与Ⅲ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与Ⅲ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晚期女性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可指导临床合理治疗及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孕晚期孕妇膳食结构,为孕期营养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3月~9月120例产检孕妇进行膳食营养调查,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连续调查7天。结果:孕晚期孕妇每天摄取的食物基本包括五大类食物,食物种类在10~15种的孕妇占61.6%,食物种类<10种孕妇占38.4%,其中蛋类、豆类、蔬菜类、水产类摄入量不足;三餐的热能分布不平衡,早、中餐供能比偏低,晚餐供能比偏高;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比较合理;孕妇每日总能量、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结论:孕晚期孕妇应重视能量的摄入、三餐能量的分配、膳食结构调节,增加豆类、蛋类、蔬菜和水产品的摄入量,做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保障孕期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晚孕期血脂浓度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产科门诊接受产前检查的108例晚孕期GDM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接受产前检查的晚孕期健康孕妇108例,纳入对照组。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晚孕期孕妇血脂指标,如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进行比较。根据观察组GDM孕妇孕期的体重增加值,将其进一步分为体重增加过多亚组、体重增加合适亚组、体重增加不足亚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观察组3个亚组GDM孕妇晚孕期血脂浓度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7-9-1),分组征得受试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年龄、孕龄及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GDM孕妇晚孕期血清TC、TG、LDL-C浓度,分别为(7.49±0.69)、(3.64±0.56)、(3.93±0.49) mmol/L,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0.41)、(2.13±0.39)、(2.81±0.17) mmol/L,而血清HDL-C浓度为(1.62±0.22)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0.16) mmol/L,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3,P<0.001;t=4.981,P<0.001;t=4.795,P<0.001;t=-2.736,P=0.007)。③根据观察组108例GDM孕妇孕期的体重增加值,将其分为体重增加过多亚组、体重增加合适亚组、体重增加不足亚组,分别为38、42及28例。观察组3个亚组GDM孕妇晚孕期血清TC、TG及LDL-C浓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87,P=0.020;F=6.164,P=0.030;F=14.266,P=0.001),并且体重增加过多亚组孕妇上述3个指标均为最高。但是,3个亚组GDM孕妇晚孕期血清HDL-C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DM孕妇更容易发生脂代谢异常,尤其是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GDM孕妇,其晚孕期血脂浓度更高。产科医师应加强对GDM孕妇进行合理营养饮食的宣传教育及孕期体重管理,这不仅有利于降低GDM孕妇晚孕期血脂浓度,还有利于减少其围生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晚期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的特点,为GDM孕妇进行合理、有效的孕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1日-2016年4月30日在该院分娩的GDM孕妇100例为GDM组,另随机抽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分娩的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分别使用全自动生化和血液分析仪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血脂、脂蛋白和红细胞比容(HCT)、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两组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的特点。结果 GDM患者外周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CT、纤维蛋白原浓度水平、D-D二聚体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存在明显的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前状态,因此对GDM的孕期管理中,临床医生关注GDM孕妇血糖控制水平的同时也要对其血脂及凝血功能进行定期监测,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60例妊娠晚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孕妇的妊娠及胎儿结局,为临床防治SCH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银川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60例预行分娩的SCH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院预行分娩的120例妊娠晚期无SCH的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胎儿结局。结果两组孕妇的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先兆流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妇的前置胎盘、低蛋白血症、胎盘早剥、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出生体质量、胎龄、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畸形、新生儿窒息、死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晚期合并SCH是孕妇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晚期SCH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妇发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及先兆流产的风险较高,易引起胎儿宫内窘迫与早产。妊娠晚期SCH孕妇需及早接受干预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柏燕铭  徐芳菲 《中国校医》2022,36(7):522-524+540
目的 调查妊娠晚期孕妇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后期采用针对性心理疏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20年6—12月产科门诊223例妊娠晚期孕妇(孕周>28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年龄、教育程度、个人经济收入、工作状态、家族遗传史、初产情况),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妊娠晚期孕妇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223例妊娠晚期孕妇焦虑发生率为38.57%,抑郁发生率为29.15%。焦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个人月收入小于5 000元、无业、家族遗传史、不良孕史及初产是妊娠晚期孕妇焦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个人月收入小于5 000元、无业、家族遗传史、不良孕史是妊娠晚期孕妇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整体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为孕产妇提供心理保健服务,采用针对性心理评估,尽可能提升分娩体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碘充足地区妊娠晚期孕妇的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方法:收集174例妊娠晚期孕妇的空腹晨尿及静脉血,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浓度,化学发光法测定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敏感促甲状腺激素(sTSH),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结果:孕妇平均年龄(28.07±4.87)岁,尿碘中位数217.06μg/L,大部分(63.2%)孕妇碘营养状况适宜,部分个体处于碘缺乏(27.6%)和碘过量(9.2%)状态。TPOAb和TGAb阳性率分别为24.1%和3.4%,有4例(2.3%)患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尿碘与FT3、FT及sTSH水平之间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尿碘水平孕妇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POAb阴性孕妇相比,TPOAb阳性者FT3水平降低,sTSH和尿碘水平升高;与TGAb阴性孕妇相比,TGAb阳性者sTSH水平降低(P<0.05)。结论:该地孕妇整体碘水平适宜,但仍存在碘缺乏和过量的个体,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可能使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故应加强孕期尿碘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Ⅴ活性4项血凝指标在妊娠中的变化,探讨其在DIC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共3815例(正常非孕妇女314例,正常孕妇3121例,其中DIC患者16例)。结果:DIC和正常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凝血因子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正常孕妇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妇女(P<0.05),并且DIC明显高于正常孕妇(P<0.001)。结论: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治疗DIC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妊娠晚期头胎及二胎孕妇的心脏功能和结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3月该院就诊的61例妊娠晚期孕妇超声心动图检测资料,分为头胎组29例和二胎组32例,比较两组孕妇心脏形态结构及心功能参数差异。结果心功能各项指标中二胎组二尖瓣舒张期前向血流舒张早期血流最大峰值(E峰)(0.80±0.22)m/s高于头胎组的(0.70±0.13)m/s(P<0.05);二胎组Tei指数(0.34±0.16)高于头胎组的(0.27±0.13)(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末期左室容积(EDV)、收缩末期左室容积(ESV)、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舒张晚期血流最大峰值(A峰)、E/A、收缩期(S波)、舒张期(D波)、心房收缩期反向波(Ar波)、收缩期位移(TAPSE)、肺动脉收缩压(PASP),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胎妊娠产妇更容易引起舒张早期左心室快速充盈指数增高和Tei指数升高,其他心脏结构和形态功能均能适应单胎和二胎妊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