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严芳  张智  李楠  李泽泳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0):1653-1655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脑钠肽在新生儿中的作用逐渐突显。目前,B型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BNP)应用于成人的心肌功能和容量负荷评估,且二者在心脏外科手术的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而NTpBNP有可能成为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症的筛查工具,以及心肌性能的标志。另外,NTpBNP有可能预测早产儿和足月儿新天性膈疝(CDH)的预后情况。本文综述了NTpBNP检测对早产儿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新生儿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8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7例心力衰竭新生儿为病例组、未发生心力衰竭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分娩方式、孕周等基线资料,并检测对比两组出生后48h内的血浆BNP、NT-pRoB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最佳诊断界值对应的诊断价值指标。结果出生后48h以内,病例组患儿血浆BNP、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NT-pRoBNP早期鉴别诊断新生儿心力衰竭的灵敏度为97.33%、特异度为92.40%、漏诊率为2.67%、误诊率为7.6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9。结论出生后48h内的血浆BNP、NT-pRoBNP水平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窒息新生儿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治疗后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12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RDS患儿共8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29例),利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RDS患儿预后的诊断指标,利用ROC曲线找出RDS患儿预后诊断指标灵敏度和特异度90%以上的界值。结果两组患儿心脏功能相关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PDA例数、CK-MB差异不明显,预后良好组患儿的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T (Tn T)、血浆NT-pro BNP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NT-pro BNP水平是RDS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以NT-pro BNP作受试者特征曲线得出当其水平为2 075 pg/ml时,诊断RDS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1. 3%,特异度为93. 4%。结论血浆NT-pro BNP水平对RDS患儿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RDS患儿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引起导管的左向右分流,常可诱发和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颅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脉导管未闭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因此早期干预是有必要的.本文就早产儿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12月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3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15例未口服布洛芬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13例闭合,3例未闭;15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7例自然闭合。观察组闭合率81.25%,对照组闭合率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日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对化学烧伤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42例职业性化学烧伤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21 d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26例)、死亡组(16例).检测患者伤后第3、7、14、21天的血清NT-proBN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容量负荷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120例,测定血液透析前及透析后2小时血浆NT-proBN水平,根据血液透析超滤量与干体重百分比从低到高将患者分为4组,观察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与MHD患者容量负荷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MHD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较健康者高,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与容量负荷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临床上评估MHD患者容量负荷增加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N 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方法测定107例HF(NYHAⅠ、Ⅱ、Ⅲ、Ⅳ)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及28例HF患者经常规抗心衰治疗后3、7、15 d血清NT-pro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血清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组不同NYHA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增加;(2)不同心血管疾病所致心衰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不尽相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心血管病组,未发生急性心梗的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组血清NT-proBNP水平最低;(3)患者治疗后第3 d、第7 d、第15 d其血清NT-proBNP的浓度水平逐渐下降,且与临床情况的改善相对应,治疗后3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NT-proBNP浓度的变化幅度与NY-HA分级的变化幅度呈正相关. 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是反映心功能状态的强有力的客观指标,对HF的诊断、严重程度和疗效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敖桢桢  王静 《现代医院》2012,12(2):51-52
目的比较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的差异。方法将49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布洛芬组25例与对照组吲哚美辛组24例,分别服用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比较两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动脉导管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吲哚美辛组相比,布洛芬组引起的少尿、肾功能损害及喂养不耐受等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安全、有效,用药方便,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新生儿心力衰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7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新生儿为病例组、同期在该院体检的4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监测病例组患儿血浆BNP、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患儿的NT-proBNP、BNP水平在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时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病例组患儿的NT-proBNP、BNP水平在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儿的左心输出量、右心输出量、尿量水平在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时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病例组患儿的左心输出量、右心输出量、尿量在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监测心力衰竭新生儿的BNP、NT-proBNP水平变化,有助于观察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小儿惊厥发作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小儿惊厥发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惊厥发作患儿41例,于患儿惊厥发作后4小时内与24小时检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浓度.分析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浓度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癫痫全面性发作和热性惊厥性发作后4小时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的浓度分别较发作后24小时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079、9.126,均P=0.000);癫痫局灶性发作在发作后4小时内的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浓度为212.38±45.19pg/mL,与发作后24小时的161.71±56.60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氨基末端脑钠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氨基末端脑钠肽的浓度变化相关(r=-0.55,P<0.01).结论 癫痫全面性发作和热性惊厥性发作时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浓度的变化可区别于儿童期癫痫局灶性发作,对惊厥发作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早期诊断和口服吲哚美辛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超声心动图诊断为PDA资料完整的2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经口服吲哚美辛治疗后复查超声心动图。 结果 早产儿PDA占同期住院早产儿的3.1%(28/914)。有原发肺部疾病的占47.6%(10/21),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6例;无肺部疾病的占52.4%(11/21);61.9%(13/21)闻及收缩期杂音,但未闻及连续性杂音。PDA诊断日龄<7 d占85.7%(18/21)其中3-4 d占52.4%(11/21),口服吲哚美辛后24-48 h PDA关闭占94.1%(16/17)。1989年3月-2001年8月早产儿伴收缩期杂音、青紫、NRDS和心率增快的PDA检出率分别为46.3%(19/41)、66.7%(2/3)、100%(4/4)和100%(3/3)。 结论 早产儿PDA多发生于生后3-4 d;早产伴收缩期杂音、青紫PDA检出的比例较高;NRDS或心率增快为早产儿PDA的特殊表现;PDA患儿在生后1周内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NT-pmBNP水平及相关的临床生化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为(38.63±36.05)p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的(7.50±8.25)pmol/L,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和腹水量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患者E/A均<1,E峰减速时间(EDT)延长[(189.2±25.0)ms],与健康对照者的(163.3±32.0)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心脏舒张功能异常.肝硬化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早期的心功能损害,其改变与肝功能和腹水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静脉注射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检测30例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同时观察应用冻干rhBNP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NT-proBNP、心率、血压、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肌酐及尿量的变化。结果心衰组NT-proBNP明显升高,应用冻干rhBNP治疗后心功能大部分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66.7%,其中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3例,加重2例,死亡5例,其中因心衰死亡2例。心衰组治疗后NT-proBNP下降,射血分数上升,心率下降,血压及肌酐无明显变化,但血压有下降趋向;尿量有减少趋向,排除2例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后,治疗后尿量增加。结论 NT-proBNP在高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水平升高,冻干rhBNP治疗慢性心衰有效,且长期应用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静脉注射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检测30例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同时观察应用冻干rhBNP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NT-proBNP、心率、血压、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肌酐及尿量的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口服布洛芬悬液和消炎痛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 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例胎龄 30~35周早产儿, 心脏彩超证实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 随机分为布洛芬组 (n=15) 和消炎痛组 (n=15), 于生后 3d口服分 3次给药。布洛芬组首剂给予 10mg/kg, 于 24、48h后各给予 5mg/kg。消炎痛组 0 2mg(kg·次 ), 每间隔 12h1次。结果: 两组关闭率相似, 布洛芬组 12例导管关闭 (80% ), 消炎痛组 13例导管关闭 ( 87% ), 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5)。布洛芬组 3例合并尿少, 消炎痛组 10例合并尿少,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消炎痛组 5例血肌酐增高, 6例血尿素氮增高, 布洛芬组无血肌酐增高, 1例血尿素氮增高, 两个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5)。其他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消炎痛组 2例大便潜血阳性, 1例血总胆红素轻度升高, 两组均无腹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结论: 生后 3d口服布洛芬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与口服消炎痛同样有效, 并能显著减少尿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治疗前血小板减少对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并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hsPDA早产儿,给予口服布洛芬(首剂10 mg/kg,第二、三剂5 mg/kg,每日1次,共3 d)一个疗程;治疗前采血,根据血小板计数的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9例复杂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处理方法包括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动脉导管结扎术18例,经肺动脉切口行动脉导管开口缝合术26例,经肺动脉切口行动脉导管开口补片闭合术5例.结果 全组49例复杂型PDA患者术前漏诊12例;手术治愈45例,死亡4例.死亡病例均发生于术后24 h内,病死率为8.16%,分别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灌注性肺损伤2例.随访5个月至4年,无一例再通.结论 在复杂型PDA的外科处理中,准确及时地发现和恰当地处理PDA,决定着治疗的结果;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早产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RL)和血小板指数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PDA早产儿68例作为PDA组,同时选取同期在该院出生未出现PDA的早产儿作为非PDA组,收集产妇以及新生儿临床资料,应用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并计算二者比值NLR;应用目测镜检法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并计算血小板压积(PC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DA早产儿发生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估NRL、PCT对PDA早产儿的诊断价值。结果PDA组产妇产前CRP水平、羊水异常发生率均高于非PDA组(P<0.05)。PDA组胎龄低于非PDA组,房内径、动脉导管内径均高于非PDA组(P<0.05)。PDA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数、NLR高于非PDA组,淋巴细胞数、MPV、PLT、PCT均低于非PD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PCT是影响PDA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早产儿PDA诊断的AUC为0.729,敏感性为76.47%,特异性为51.47%。PCT对早产儿PDA诊断的AUC为0.848,敏感性为85.29%,特异性为64.71%。结论NLR、PCT是影响PDA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二者对早产儿PDA诊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口服布洛芬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不同奶量喂养下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283例胎龄≤32周出生48小时确诊为PDA的早产儿行布洛芬治疗者为布洛芬组,并选取同期入院胎龄≤32周、出生48小时床旁超声多普勒证实存在PDA,且PDA直径>1.5mm,CVD评分总分≥3分的早产儿78例作为对照组.布洛芬组又根据第1剂布洛芬口服时的奶量喂养情况,将283例患儿分为禁食组(a)、10~<20mL·kg-1·d-1组(b)、20~<50mL·kg-1·d-1组(c)、50~<80mL·kg-1·d-1组(d)、≥80mL·kg-1·d-1组(e),并根据第1剂布洛芬口服时不同的奶量喂养情况,分析布洛芬口服后1周内消化道症状,如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喂养不耐受等的发生率.结果 经过1、2、3个疗程布洛芬口服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50.5%(143例))、20.1%(57例)和4.6%(13例),第1个疗程PDA的关闭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第2、3疗程(χ2值分别为3.87、4.17和10.14、18.60,均P<0.05).对照组于生后第14天时复查心脏彩超,PDA关闭16例(20.5%),好转12例(15.4%),手术38(48.7%).布洛芬组与对照组比较,在PDA关闭率(χ2=18.13)、好转率(χ2=20.23)、手术率(χ2=29.17)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布洛芬口服后,消化道症状总发生率禁食组(a组)分别与各不同奶量喂养组(b、c、d、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0.00,均P<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1周内发现并予布洛芬第1个疗程口服后,PDA关闭率明显高于第2、3个疗程.早期喂养,喂养量大的早产儿布洛芬口服后1周内,消化道出血、NEC的发生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